……司拉鬆式的會議開了好幾天。王元慶也有點精疲力竭亂城黑六
大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落實到細節問題上,誰都不肯讓步。
全麵銷毀核武器不是一句話那麽簡單,涉及到監督、核查、抽查、技術封鎖等等細節問題。以監督來說,如何確保銷毀後的核彈頭不能再次組裝、核原料無法得到利用就是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按照普遍觀點,銷毀工作必須在監督下進行。可是由誰來監督,以何種方式監督?談了好幾天,最終才決定由所有參與談判的國家派遣技術人員,組成“全麵核裁軍銷毀工作監督委員會。”全權監督核武器的銷毀工作。與監督相比,核查的麻煩更大。
畢竟核武器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最重要的武器,核查等於公開所有秘密。站在共和國的立場上,肯定不相信美國會銷毀所有核武器,反之也一樣。可以說,每個國家都在懷疑別的國家,是否會切實履行全麵銷毀核武器的承諾。由此引來了抽查,也就是說,在某個國家簽署了全麵銷毀核武器的條約之後,其他國家有權隨時進行抽查。談到最後就是技術封鎖問題,對有點實力的國家來說,製造核彈頭都不是件麻煩事,如果確保不再製造核武器比全麵銷毀核武器更加重要。技術封鎖有必要,但是無法徹底解決問題。談到這,又引出了新的問題,即要不要對生產製造核武器的原料進行管製,以及應該由誰來管製。
真要讓各國元首與政府首腦解決這些問題,恐怕談上幾年都沒有成效。
在這幾天內,王元慶與布蘭迪諾談了好幾次。雖然布蘭迪諾在曆年的大選中擊敗了共和黨的競爭對手,獲得了連任,但是在王元慶看來,最大的問題不是布蘭迫諾會不會在全麵銷毀核武器的條約上簽字,而是美國國會會不會批準該條約。按照美國的法律,如果該條約被國會否決,總統簽的字就沒有任何法律效力。
會談的時候,王元慶提到了這一點,也暗示美國總統,如果條約被美國國會否決,就算共和國全體代表大會批準了該條約,共和國也會撕毀條約,絕對不會在沒有美國參與的情況下削減核武器。
對於王元慶的擔憂,布蘭迪諾表達出了足夠的誠意。
按照他的說法,民主黨在大選中獲勝,控製了國會參眾兩院半數以上的議席,已經有近三分之一的議員表示支持銷毀核武器,條約不會在國會受到阻撓。
與王元慶不同,布蘭迫諾更關心如何落實條約。
從這點上看得出來,在銷毀核武器的問題上,共和國與美國的立場最接近,畢竟共和國與美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核武庫,也擁有世界上最完善的戰略防禦體係,銷毀核武器對兩國的戰略安全幾乎沒有影響。因為共和國與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常規軍事力量,所以全麵銷毀核武器反而對兩國有利。
既然布蘭迪諾保證能夠讓條約在國會得到批準,王元慶也把重點轉到了落實上。
根據兩方私下達成的協議,全麵銷毀核武器條約生效之後,應該成立三個由簽約國組成的國際組織,一是銷毀工作監督委員會,二是核查與抽查小組,三是核技術與核原料國際管理組織。在這三個國際組織的基礎上,必須明確三個要點,一是監督銷毀工作必須得到所有國家的承認與認可,二是核查與抽查必須在公開透明的情況下進行,三是管理核技術與核原料的國際組織不受任何國家的幹擾與影響。
當然,落實到細節問題上,兩人的觀點仍然存在分歧。
比如監督銷毀工作在得到承認之後,是否具備法律效力。也就是說,如果監督委員會認為某國沒有切實履行銷毀核武器的承諾,應該以何種方式敦促其銷毀核武器,要不要通過國際製裁或者其他手段達到目的?王元慶的觀點很強硬,不但要製裁,在必要的情況下還應該采取強硬手段。布蘭迪諾則認為隻應該通過製裁達到目的,不應該采取強硬手段,更不應該用武力對付武力。針對布蘭迪諾的觀點,王元慶隻提出了一個疑問,那就是製裁能夠收到多大的效果?針對這個問題。布蘭迪諾也提出了一個疑問,那就是強硬手段能不能達到銷毀核武器的目的?
當然,相關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核查與抽查是否需要提前通報,管理核技術與核原料的國際組織由誰來提供經費等等。
可以說,任何一個問題都將決定這份足以改變人類再史的國際條約的最終命運。
相對而言,王元慶與布蘭迪諾隻是在實現手段上存在分歧,在本質問題上的態度完全一致,均認為應該積極推進全麵核裁軍。決定將分歧留給談判人員解決後,兩人達成了最後一項共識,那就是兩國的戰略防禦係統不能無限製擴張,必須有所控製,避免因此陷入新一輪國際軍備競賽。至於限製在何種程度,以及用什麽方式衡量戰略防禦係統的級別,都需要兩國的談判人員進行具體磋商。
與共和國、美國相比,其他三個核大國的態度就比較複雜了。
英國的情況還稍微好一點,早在引世紀初,英國政府就開始削減核武器。雖然當時主要為了減少軍費開支,股難關。但是從本質卜講。英國在削減核武器方麵的狀明取為積極,因為英國有美國提供的安全保障,擁有核武器隻是維護英國大國地位的象征,在英國已經不再是大國的情況下,有沒有核武器都沒有太大區別。
法國的態度極為矛盾,因為法國在國際社會中的政治地位與外交地位主要建立在核大國的基礎上。
就算在歐盟範圍內來看,法國除了國土麵積上的優勢之外,人口數量與經濟總量都不如德國,沒有核武器,法國很難確保歐盟老大的地位。問題是,如果法國抵製全麵銷毀核武器,就將站在歐盟的對立麵上,甚至連德國與意大利都會與法國分道揚鍍。對法國來說,要麽放棄歐盟老大的身份,要麽遭到道義上的指責。對於法國積極推進的歐州政治一體化來說,這兩個選擇都非常痛苦。羅斯擁有世界上麵積最大的國土,卻隻有打手 億人口,而且常規軍事力量遠不如共和國與美國,甚至在某些尖端領域連歐盟都比不上。對俄羅斯來說,核武器就是護身法寶,放棄核武器,等於放棄了國家戰略安全基礎。問題是,俄羅斯沒有選擇的餘地。以俄羅斯的國家力量,最多支撐總量在兩千枚以下的核武庫,而共和國與美國的戰略防禦係統的攔截能力都在這個規模之上。核武器對俄羅斯國家安全的意義已經不太明顯。對付周邊其他國家,核武器根本派不上用場,甚至連威脅意義都沒有。
在共和國與美國聯手的情況下,連俄羅斯這樣的核大國都被逼得走投無路,其他那些擁有核武器、或者試圖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更加沒有選擇的餘地。當然,這並不表示這些國家會束手就擒。
談判中,以色列就明確提出,如果國家與民族安全得不到保障,以色列絕對不會銷毀核武器。受以色列的影響,伊朗政府也明確表態,如果以色列拒絕銷毀核武器,伊朗仍然會積極研製核武器。
伊朗的威脅多半可以當作耳邊風,早在力口年,美國就在伊朗戰爭中摧毀了伊朗的核武器研製基礎,不然也不會心安理得的從伊朗撤軍。按照國際社會的估計,就算伊朗集中國家力量,也不可能在四隻之前研製出具備實戰能力的核彈頭。
關鍵還是以色列的安全問題。
雖然以色列隻有大約的枚核彈頭,而且隻有力枚能夠用導彈運載,其餘的都是隻能用飛機投擲的戰術核彈頭,但是在全麵銷毀核武器的前提條件下,如果以色列拒絕銷毀核武器,無疑於宣判了核裁軍的死刑。
如何才能保證以色列的安全?
按照布蘭迪諾的提議,包括美國、共和國、俄羅斯、法國與英國在內的所有參與全麵核裁軍的國家必須做出承諾,為以色列提供戰略安全擔保,禁止向以色列周邊國家輸出武器裝備,並且在以色列遭到入侵或者威脅的時候提供軍事援助。針對布蘭迪諾的提議。王元慶針鋒相對的提出,共和國可以為以色列提供戰略安全擔保,甚至可以在以色列遭到入侵時出兵相助,但是以色列必須與周邊國家簽署和平協議,承認巴勒斯坦的獨立國家地位,將包括戈蘭高地在內的、侵占的領土歸還給周邊國家。
關於以色列的安全談判,幾乎成了國際核裁軍的命拜
雖然共和國與美國在這個問題上的分歧很大,但是為了不對裁軍產生太大影響,布蘭迪諾與王元慶都同意將以色列問題單獨列出來,通過專門談判加以解決。參與談判的除了參加國際核裁軍大會的伊朗、敘利亞與埃及之外,還將包括巴勒斯坦、黎巴嫩、約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利比亞等周邊地區的阿拉伯國家。
除了以色列問題之外,還有巴西與阿根廷問題。
相對而言,這個問題好解決得多。雖然巴西與阿根廷都指責對方在研製核武器,但是在共和國與美國出麵之後,巴西與阿根廷迅速達成諒解,均表示願意在國際核裁軍的框架範圍內放棄核武器發展計劃,並且拆毀所有可以用來製造核武器的設施。
相似的冉題層出不窮,每個問題都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
談到打手 月口日,一個最大的問題浮出了水麵。
醜多個參與談判的“無核國家”在大會上提出了一項要求,即除了為所有簽署全麵銷毀核武器條約的國家提供安全保證之外,五個核大國必須為無核國家提供補償,以彌補無核國家在簽署該條約之後的損失。
毫無疑問,這一要求直接針對三個核武器最多的國家。
按照該要求,由五個核大國保有的核武器數量決定補償額度,而刃多個國家提出的要求是補償打手 如億美元、英國拿出美元補償給刃多個無核國家。
該要求一經提出就遭到了布蘭迪諾的堅決反對。
用他的話來說,全麵銷毀核武器是造福全人類的事情,受益的不是五個核大國,如果在銷毀核武器問題上提供補償,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二衛挾核大赤疑問,發樣的補償要求沒有任何消二美國也不會答應。
與布蘭迪諾的強烈反應不同,王元慶表示可以提供補償,但是不是因為全麵銷毀核武器提供補償,而是以推動人類社會共同進步為由提供補償。更重要的是,補償不是現金,而是通過技術與投資實現。
俄羅斯總統的反應更加強烈,按照他的說法,如果要為全麵銷毀核武器提供補償,最應該得到補償的就是俄羅斯,因為全麵銷毀核武器對俄羅斯的國家戰略安全影響最大,俄羅斯必須為此建立更加強大的常規軍事力量,也就應該獲得補償。
法國與英國也表示反對提供補償,因為無核國家是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
談判在此陷入了僵局。
實際上,這個問題得從兩個方麵看。所有參加國際核裁軍大會的國家都希望從中獲得好處,而不希望有所損失。從整個人類的利益角度出發,全麵銷毀核武器肯定能夠給所有國家帶來好處,但是在具體的問題上,卻並非如此。用那些要求獲得補償的國家的話來說,全麵銷毀核武器等於降低戰爭門檻,也等於瓦解了弱小國家的最後防禦力量,最大的受益者絕對不是普通國家,而是擁有強大常規軍事力量的大國。為此,大國必須為全麵銷毀核武器承擔主要責任,為利益受損的小國提供補償。
從現實角度看,這些國家的要求並不過分。
設想一下,如果沒有了核武器,如同共和國與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就不再需要為發動戰爭而有所顧慮,幾乎是想打誰就打誰,而沒有強大常規軍事力量的國家要麽選擇與某個超級大國結盟,要麽等著挨打。更重要的是,以往在國際社會中擁有不小影響力的某些由中小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必然會因此喪失影響力,再也無法為中小國家提供保護。從某種角度上講,甚至會導致聯合國土崩瓦解,使中小國家喪失發表言論、爭取公平待遇、維護國家利益的基本保障。
問題是,!卜國想要好處,大國卻不會因此心甘情願的割肉。
別說美俄英法堅決反對為其他國家提供補償,就連王元慶的態度也有所保留,畢竟共和國沒有義務為盟國之外的其他國家提供任何補償。換個角度看,如果每個參與全麵核裁軍的國家都要求獲得補償,就算五個核大國的實力再強大,也承擔不起如此承重的義務,最終隻會導致全麵核裁軍成為泡影。站在各個國家的角度上看,如果在補償問題上讓步,全麵核裁軍也不可能在各國議會獲得批準。
可以說,在此之前是核大國之間進行鬥爭,在此之後則是大國與小國進行鬥爭。
問題是,補償能夠解決小國最重要的問題,也就是安全保障嗎?
母庸置疑,經濟補償根本解決不了安全問題,甚至有可能使小國的安全環境惡化。
打手 月日,五個核大國領導人進行了閉門磋棄。
討論的重點就是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國際安全保障體係。
雖然法國與俄羅斯堅持認為應該強化聯合國在國際安全中的作用,但是美國與共和國都認為聯合國不具備承擔國際安全的基礎,也不可能對國際安全起到保障效果,如果聯合國有用的話,就不會有這麽多戰爭了。
談到這,大國之間的矛盾已經非常明顯了。
俄羅斯與法國明顯傾向於加強具有全球性的國際組織,而共和國與美國則更加注重以大國為核心的地區性國際組織。簡單說,俄羅斯與法國不希望讓國際核裁軍變成超級大國瓜分地盤的盛宴,而共和國與美國卻在積極朝這個方向努力。
雖然從長遠角度看,待羅斯與法國的提議才能真正確保國際安全,但是從實際操作的角度看,共和國與美國的想法更加現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成立,短短數年之後,美國就以聯合國的名義發動了朝鮮戰爭,把聯合國當成了工具;美蘇冷戰期間,聯合國不但沒有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基石,反而成為了兩個超級大國利用的對象;美蘇冷戰結束後,聯合國仍然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不是被超級大國利用,就是被拋到一邊;隨著中美冷戰爆發,聯合國的國際地位更加發發可危,基本上成了擺設。
用王元慶的話來說,如果聯合國有用,就不會爆發那麽多戰爭了。
聯合國失去影響力的關鍵原因就是沒有一個主導力量小國想借聯合國維護利益,大國卻把聯合國當成了工具,如果聯合國妨礙了某個大國牟取利益,則會被大國無情的拋在一邊。
雖然現實很殘酷,但是不得不承認,隻有以某個大國為核心的地區性國際組織才能為該組織內的小國提供真正的安全保障。別的不說,北約集團能夠延續至今,與美國在北約集團的統治地位有很大的關係。
在共和國與美國都主張以地區安全為主的國際秩序的情況下,局勢難以逆轉。
為此,王元慶充分利用了這次大會,積極為共和國的全球布局努力。
大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落實到細節問題上,誰都不肯讓步。
全麵銷毀核武器不是一句話那麽簡單,涉及到監督、核查、抽查、技術封鎖等等細節問題。以監督來說,如何確保銷毀後的核彈頭不能再次組裝、核原料無法得到利用就是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按照普遍觀點,銷毀工作必須在監督下進行。可是由誰來監督,以何種方式監督?談了好幾天,最終才決定由所有參與談判的國家派遣技術人員,組成“全麵核裁軍銷毀工作監督委員會。”全權監督核武器的銷毀工作。與監督相比,核查的麻煩更大。
畢竟核武器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最重要的武器,核查等於公開所有秘密。站在共和國的立場上,肯定不相信美國會銷毀所有核武器,反之也一樣。可以說,每個國家都在懷疑別的國家,是否會切實履行全麵銷毀核武器的承諾。由此引來了抽查,也就是說,在某個國家簽署了全麵銷毀核武器的條約之後,其他國家有權隨時進行抽查。談到最後就是技術封鎖問題,對有點實力的國家來說,製造核彈頭都不是件麻煩事,如果確保不再製造核武器比全麵銷毀核武器更加重要。技術封鎖有必要,但是無法徹底解決問題。談到這,又引出了新的問題,即要不要對生產製造核武器的原料進行管製,以及應該由誰來管製。
真要讓各國元首與政府首腦解決這些問題,恐怕談上幾年都沒有成效。
在這幾天內,王元慶與布蘭迪諾談了好幾次。雖然布蘭迪諾在曆年的大選中擊敗了共和黨的競爭對手,獲得了連任,但是在王元慶看來,最大的問題不是布蘭迫諾會不會在全麵銷毀核武器的條約上簽字,而是美國國會會不會批準該條約。按照美國的法律,如果該條約被國會否決,總統簽的字就沒有任何法律效力。
會談的時候,王元慶提到了這一點,也暗示美國總統,如果條約被美國國會否決,就算共和國全體代表大會批準了該條約,共和國也會撕毀條約,絕對不會在沒有美國參與的情況下削減核武器。
對於王元慶的擔憂,布蘭迪諾表達出了足夠的誠意。
按照他的說法,民主黨在大選中獲勝,控製了國會參眾兩院半數以上的議席,已經有近三分之一的議員表示支持銷毀核武器,條約不會在國會受到阻撓。
與王元慶不同,布蘭迫諾更關心如何落實條約。
從這點上看得出來,在銷毀核武器的問題上,共和國與美國的立場最接近,畢竟共和國與美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核武庫,也擁有世界上最完善的戰略防禦體係,銷毀核武器對兩國的戰略安全幾乎沒有影響。因為共和國與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常規軍事力量,所以全麵銷毀核武器反而對兩國有利。
既然布蘭迪諾保證能夠讓條約在國會得到批準,王元慶也把重點轉到了落實上。
根據兩方私下達成的協議,全麵銷毀核武器條約生效之後,應該成立三個由簽約國組成的國際組織,一是銷毀工作監督委員會,二是核查與抽查小組,三是核技術與核原料國際管理組織。在這三個國際組織的基礎上,必須明確三個要點,一是監督銷毀工作必須得到所有國家的承認與認可,二是核查與抽查必須在公開透明的情況下進行,三是管理核技術與核原料的國際組織不受任何國家的幹擾與影響。
當然,落實到細節問題上,兩人的觀點仍然存在分歧。
比如監督銷毀工作在得到承認之後,是否具備法律效力。也就是說,如果監督委員會認為某國沒有切實履行銷毀核武器的承諾,應該以何種方式敦促其銷毀核武器,要不要通過國際製裁或者其他手段達到目的?王元慶的觀點很強硬,不但要製裁,在必要的情況下還應該采取強硬手段。布蘭迪諾則認為隻應該通過製裁達到目的,不應該采取強硬手段,更不應該用武力對付武力。針對布蘭迪諾的觀點,王元慶隻提出了一個疑問,那就是製裁能夠收到多大的效果?針對這個問題。布蘭迪諾也提出了一個疑問,那就是強硬手段能不能達到銷毀核武器的目的?
當然,相關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核查與抽查是否需要提前通報,管理核技術與核原料的國際組織由誰來提供經費等等。
可以說,任何一個問題都將決定這份足以改變人類再史的國際條約的最終命運。
相對而言,王元慶與布蘭迪諾隻是在實現手段上存在分歧,在本質問題上的態度完全一致,均認為應該積極推進全麵核裁軍。決定將分歧留給談判人員解決後,兩人達成了最後一項共識,那就是兩國的戰略防禦係統不能無限製擴張,必須有所控製,避免因此陷入新一輪國際軍備競賽。至於限製在何種程度,以及用什麽方式衡量戰略防禦係統的級別,都需要兩國的談判人員進行具體磋商。
與共和國、美國相比,其他三個核大國的態度就比較複雜了。
英國的情況還稍微好一點,早在引世紀初,英國政府就開始削減核武器。雖然當時主要為了減少軍費開支,股難關。但是從本質卜講。英國在削減核武器方麵的狀明取為積極,因為英國有美國提供的安全保障,擁有核武器隻是維護英國大國地位的象征,在英國已經不再是大國的情況下,有沒有核武器都沒有太大區別。
法國的態度極為矛盾,因為法國在國際社會中的政治地位與外交地位主要建立在核大國的基礎上。
就算在歐盟範圍內來看,法國除了國土麵積上的優勢之外,人口數量與經濟總量都不如德國,沒有核武器,法國很難確保歐盟老大的地位。問題是,如果法國抵製全麵銷毀核武器,就將站在歐盟的對立麵上,甚至連德國與意大利都會與法國分道揚鍍。對法國來說,要麽放棄歐盟老大的身份,要麽遭到道義上的指責。對於法國積極推進的歐州政治一體化來說,這兩個選擇都非常痛苦。羅斯擁有世界上麵積最大的國土,卻隻有打手 億人口,而且常規軍事力量遠不如共和國與美國,甚至在某些尖端領域連歐盟都比不上。對俄羅斯來說,核武器就是護身法寶,放棄核武器,等於放棄了國家戰略安全基礎。問題是,俄羅斯沒有選擇的餘地。以俄羅斯的國家力量,最多支撐總量在兩千枚以下的核武庫,而共和國與美國的戰略防禦係統的攔截能力都在這個規模之上。核武器對俄羅斯國家安全的意義已經不太明顯。對付周邊其他國家,核武器根本派不上用場,甚至連威脅意義都沒有。
在共和國與美國聯手的情況下,連俄羅斯這樣的核大國都被逼得走投無路,其他那些擁有核武器、或者試圖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更加沒有選擇的餘地。當然,這並不表示這些國家會束手就擒。
談判中,以色列就明確提出,如果國家與民族安全得不到保障,以色列絕對不會銷毀核武器。受以色列的影響,伊朗政府也明確表態,如果以色列拒絕銷毀核武器,伊朗仍然會積極研製核武器。
伊朗的威脅多半可以當作耳邊風,早在力口年,美國就在伊朗戰爭中摧毀了伊朗的核武器研製基礎,不然也不會心安理得的從伊朗撤軍。按照國際社會的估計,就算伊朗集中國家力量,也不可能在四隻之前研製出具備實戰能力的核彈頭。
關鍵還是以色列的安全問題。
雖然以色列隻有大約的枚核彈頭,而且隻有力枚能夠用導彈運載,其餘的都是隻能用飛機投擲的戰術核彈頭,但是在全麵銷毀核武器的前提條件下,如果以色列拒絕銷毀核武器,無疑於宣判了核裁軍的死刑。
如何才能保證以色列的安全?
按照布蘭迪諾的提議,包括美國、共和國、俄羅斯、法國與英國在內的所有參與全麵核裁軍的國家必須做出承諾,為以色列提供戰略安全擔保,禁止向以色列周邊國家輸出武器裝備,並且在以色列遭到入侵或者威脅的時候提供軍事援助。針對布蘭迪諾的提議。王元慶針鋒相對的提出,共和國可以為以色列提供戰略安全擔保,甚至可以在以色列遭到入侵時出兵相助,但是以色列必須與周邊國家簽署和平協議,承認巴勒斯坦的獨立國家地位,將包括戈蘭高地在內的、侵占的領土歸還給周邊國家。
關於以色列的安全談判,幾乎成了國際核裁軍的命拜
雖然共和國與美國在這個問題上的分歧很大,但是為了不對裁軍產生太大影響,布蘭迪諾與王元慶都同意將以色列問題單獨列出來,通過專門談判加以解決。參與談判的除了參加國際核裁軍大會的伊朗、敘利亞與埃及之外,還將包括巴勒斯坦、黎巴嫩、約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利比亞等周邊地區的阿拉伯國家。
除了以色列問題之外,還有巴西與阿根廷問題。
相對而言,這個問題好解決得多。雖然巴西與阿根廷都指責對方在研製核武器,但是在共和國與美國出麵之後,巴西與阿根廷迅速達成諒解,均表示願意在國際核裁軍的框架範圍內放棄核武器發展計劃,並且拆毀所有可以用來製造核武器的設施。
相似的冉題層出不窮,每個問題都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
談到打手 月口日,一個最大的問題浮出了水麵。
醜多個參與談判的“無核國家”在大會上提出了一項要求,即除了為所有簽署全麵銷毀核武器條約的國家提供安全保證之外,五個核大國必須為無核國家提供補償,以彌補無核國家在簽署該條約之後的損失。
毫無疑問,這一要求直接針對三個核武器最多的國家。
按照該要求,由五個核大國保有的核武器數量決定補償額度,而刃多個國家提出的要求是補償打手 如億美元、英國拿出美元補償給刃多個無核國家。
該要求一經提出就遭到了布蘭迪諾的堅決反對。
用他的話來說,全麵銷毀核武器是造福全人類的事情,受益的不是五個核大國,如果在銷毀核武器問題上提供補償,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二衛挾核大赤疑問,發樣的補償要求沒有任何消二美國也不會答應。
與布蘭迪諾的強烈反應不同,王元慶表示可以提供補償,但是不是因為全麵銷毀核武器提供補償,而是以推動人類社會共同進步為由提供補償。更重要的是,補償不是現金,而是通過技術與投資實現。
俄羅斯總統的反應更加強烈,按照他的說法,如果要為全麵銷毀核武器提供補償,最應該得到補償的就是俄羅斯,因為全麵銷毀核武器對俄羅斯的國家戰略安全影響最大,俄羅斯必須為此建立更加強大的常規軍事力量,也就應該獲得補償。
法國與英國也表示反對提供補償,因為無核國家是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
談判在此陷入了僵局。
實際上,這個問題得從兩個方麵看。所有參加國際核裁軍大會的國家都希望從中獲得好處,而不希望有所損失。從整個人類的利益角度出發,全麵銷毀核武器肯定能夠給所有國家帶來好處,但是在具體的問題上,卻並非如此。用那些要求獲得補償的國家的話來說,全麵銷毀核武器等於降低戰爭門檻,也等於瓦解了弱小國家的最後防禦力量,最大的受益者絕對不是普通國家,而是擁有強大常規軍事力量的大國。為此,大國必須為全麵銷毀核武器承擔主要責任,為利益受損的小國提供補償。
從現實角度看,這些國家的要求並不過分。
設想一下,如果沒有了核武器,如同共和國與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就不再需要為發動戰爭而有所顧慮,幾乎是想打誰就打誰,而沒有強大常規軍事力量的國家要麽選擇與某個超級大國結盟,要麽等著挨打。更重要的是,以往在國際社會中擁有不小影響力的某些由中小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必然會因此喪失影響力,再也無法為中小國家提供保護。從某種角度上講,甚至會導致聯合國土崩瓦解,使中小國家喪失發表言論、爭取公平待遇、維護國家利益的基本保障。
問題是,!卜國想要好處,大國卻不會因此心甘情願的割肉。
別說美俄英法堅決反對為其他國家提供補償,就連王元慶的態度也有所保留,畢竟共和國沒有義務為盟國之外的其他國家提供任何補償。換個角度看,如果每個參與全麵核裁軍的國家都要求獲得補償,就算五個核大國的實力再強大,也承擔不起如此承重的義務,最終隻會導致全麵核裁軍成為泡影。站在各個國家的角度上看,如果在補償問題上讓步,全麵核裁軍也不可能在各國議會獲得批準。
可以說,在此之前是核大國之間進行鬥爭,在此之後則是大國與小國進行鬥爭。
問題是,補償能夠解決小國最重要的問題,也就是安全保障嗎?
母庸置疑,經濟補償根本解決不了安全問題,甚至有可能使小國的安全環境惡化。
打手 月日,五個核大國領導人進行了閉門磋棄。
討論的重點就是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國際安全保障體係。
雖然法國與俄羅斯堅持認為應該強化聯合國在國際安全中的作用,但是美國與共和國都認為聯合國不具備承擔國際安全的基礎,也不可能對國際安全起到保障效果,如果聯合國有用的話,就不會有這麽多戰爭了。
談到這,大國之間的矛盾已經非常明顯了。
俄羅斯與法國明顯傾向於加強具有全球性的國際組織,而共和國與美國則更加注重以大國為核心的地區性國際組織。簡單說,俄羅斯與法國不希望讓國際核裁軍變成超級大國瓜分地盤的盛宴,而共和國與美國卻在積極朝這個方向努力。
雖然從長遠角度看,待羅斯與法國的提議才能真正確保國際安全,但是從實際操作的角度看,共和國與美國的想法更加現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成立,短短數年之後,美國就以聯合國的名義發動了朝鮮戰爭,把聯合國當成了工具;美蘇冷戰期間,聯合國不但沒有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基石,反而成為了兩個超級大國利用的對象;美蘇冷戰結束後,聯合國仍然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不是被超級大國利用,就是被拋到一邊;隨著中美冷戰爆發,聯合國的國際地位更加發發可危,基本上成了擺設。
用王元慶的話來說,如果聯合國有用,就不會爆發那麽多戰爭了。
聯合國失去影響力的關鍵原因就是沒有一個主導力量小國想借聯合國維護利益,大國卻把聯合國當成了工具,如果聯合國妨礙了某個大國牟取利益,則會被大國無情的拋在一邊。
雖然現實很殘酷,但是不得不承認,隻有以某個大國為核心的地區性國際組織才能為該組織內的小國提供真正的安全保障。別的不說,北約集團能夠延續至今,與美國在北約集團的統治地位有很大的關係。
在共和國與美國都主張以地區安全為主的國際秩序的情況下,局勢難以逆轉。
為此,王元慶充分利用了這次大會,積極為共和國的全球布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