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碳纖維材料是玄武研究院去年初發明的,主要還是在第一代的基礎上加入金碳合成的。


    這第二代碳纖維材料各方麵性能都碾壓第一代,十分優秀,但製作成本卻高得離譜,堪比黃金。


    同等體積下,它的重量隻有鋼鐵的1/10,鈦合金的1/5,但它的性能卻遠超鎂鋁鈦合金。


    另外,京都機械集團製造的八軸同步聯動龍門式自動鋪絲機也是功不可沒。


    它為“朱雀號”成功製造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這可是超高端的巨型機床,占地差不多都有整個籃球場大小,是專門用來製作大片麵積的碳纖維。


    所以,除了前頭最上方是駕駛艙區有幾塊玻璃外,其他區域幾乎都是一體化成型的,基本看不到鉚釘和焊接痕跡……


    如果從飛機正麵看,很容易發現,“朱雀號”又是一款特殊乘波構造體。


    “很多人疑惑,咱們為什麽要把朱雀號造那麽大塊頭?難道不知道這完全違反物理定論嗎?”


    “沒錯,越是個頭大,在天空中受到的阻力會越大,越是個頭大質量就越大,受到的引力也越強。”


    維克托·科瓦爾斯基帶領大家來到“朱雀號”的底盤正中央處,他拿著指揮棒,指著一塊圓盤說道。


    “這個常識自從我們懂事起就被反複強調過的,但我們的朱雀號卻是一個例外……”


    “因為,因為它攜帶了反重力引擎………”


    “我靠,維克托你瘋了,這你都敢說?”楊校長聽到這,實在忍不住了要打斷了。


    反重力控製是人類多年以來的夢想,多個政府機構還為此設立了巨額獎金。


    但半個世紀過去了,反重力設備幾乎毫無進展,楊校長不相信這些老家夥能幹出如此瘋狂的事情。


    “老楊,別激動,先聽他慢慢解釋吧!”薑餘在一旁勸導。


    這黑科技是他從飛船遺骸中弄出來的,至於到底有沒有用,還真不好說,反正實驗室證明沒問題。


    “你們看,就是這種圓盤,我們稱之為反重力引擎,在不啟動主發動機的情況下,它能將飛行器的重力抵消並托到空中,就像是太空中失重時一樣……”


    “這東西是薑總提供的,我們做過實驗,效果的確不錯,就是太耗費電能了,也幸好薑總又提供了超級蓄能電池……”


    聽他這麽一說,就知道他是準備甩鍋了,薑餘唯有苦笑。


    這些黑科技都是他弄出來的,其核心部件也全都是由機器人阿飛製作的。


    這玩意兒必須在真空失重環境下才能製造出來,對每一個零件的精密程度要求都極為苛刻,最大誤差值必須控製在零點幾微米之內。


    沒辦法,以現在人類的科技水平確實沒法製作出來,隻有機器人阿飛的3d打印技術可以弄出來。


    “在此之前,你們試過沒有?”楊校長問了句。


    維克托·科瓦爾斯基稍微沉默了片刻,然後點點頭說道。


    “實驗室裏是沒問題的,但裝備在“朱雀號”上卻不是很理想,勉強能達到月球失重的水準……”


    “雖有些遺憾,但後期再慢慢研究,應該會有較大的突破吧?”


    維克托·科瓦爾斯基一臉遺憾的樣子,很欠揍。


    “我靠,那豈不是相當於這架飛機隻有35噸,這怎麽可能?”


    楊校長此時已是風中淩亂,不知道該如何表達了。


    “這樣其實也非常不錯了,可惜飛機不能造的更大,要不然,還真有可能實現空中懸浮。”維克托·科瓦爾斯基又補充一句。


    “怎麽還有這說法?”薑餘也是好奇的問道。


    “嗯,主要是因為蓄能電池,您提供的電池最多隻能存儲百萬度電,起落一次剛剛好夠用。”


    維克托·科瓦爾斯基的解釋很簡單,但薑餘卻明白了。


    因為蓄能電池也是需要占用空間的,飛機如果夠大自然不需要擔心,但造飛機也要考慮到結構性和性價比等問題。


    如果是單純實驗,自然無所謂,把剩餘的空間填滿電池,但那就沒多大意義了。


    這個蓄能電池是空氣電池,隻能往大的方向造,越小越雞肋。


    維克托·科瓦爾斯基指著的那個圓盤,就是反重力引擎,它通過高速旋轉產生反重力場。


    但這需要大量電能源去維持運轉,百萬度電最多隻能堅持半個小時。


    起飛和降落各用一次,夠了!


    ““朱雀號”如果進入同溫層後,基本就不需要它了,就算是進入上千公裏高的太空也將輕而易舉。”


    “它裝備了2具最高涵道比的風神一號渦扇發動機和2具低涵道比的風神三號渦扇噴火發動機……”


    “……”


    朱雀號的機身是邊條翼外加後掠翼,其本質就是一體化連接的,大大降低了飛行時的噪音和抖動。


    它機身兩側的風神一號渦扇發動機,采用了隱藏式設計,跟“鯤3”如出一轍。


    “朱雀號”還采用機尾雙發矢量渦噴設計,進氣道隱藏在飛機脊背上,呈現一個斜插口袋型。


    飛機起飛時,強大空氣通過這個進氣口道時,對機尾產生下壓的重力,讓機頭快速抬升。


    這樣的設計可以讓這款飛機減少對機場跑道的要求,同時也降低了飛行中的噪音。


    飛機尾部是兩個短小的v型垂尾,代替了傳統的分離垂尾和平尾,這在大飛機中不常見。


    為了繼續降低機內噪音,機體內裝有特殊的降噪係統和隔音納米陶瓷塗層和降噪纖維。


    發動機尾部噴口還特別設置了一個盒型的排氣口,方便冷熱空氣混合。


    這樣的設計,使高速氣流進行遮擋和減速,也算是降低噪音的一個特殊竅門。


    “按照正常推算,“朱雀號”的最大載重比安225多了整整650噸,達到了驚人的1290噸。”


    “但實際上,它也隻能多350噸而已,最大起飛重量990噸。”


    “刨去自身重量,他理論上可以載重780噸貨物起飛。”


    “當然,試飛後肯定會有些誤差出現,實際載重量隻少不多。”


    可能是出於感情的問題,維克托·科瓦爾斯基總喜歡把新造的飛機拿安225來做比較。


    不過,這樣一比較,顯然會更直觀一些。


    “朱雀號”的機身長度185米,又翼展開有124米,機身高度19.8米,最大寬度19.6米。


    幾人又一同來到駕駛艙。


    飛行駕駛員艙內的雙層擋風玻璃都被塗上金碳纖維膜,可以抵禦住飛鳥和子彈的高速衝擊。


    (詳情請參考第49章節)


    駕駛艙有點類似於未來的宇宙飛船,到處都是顯示器,很少有操作按鈕和控製開關。


    “考慮到高速飛行時,一般的操作都沒什麽大用,我們就簡化了人工操機設備,大量使用自動化的無人操作電子設備……”


    ““朱雀號”的塊頭太大了,對起降機場的要求很嚴格,所以我們也正考慮使用專用機場……”


    “按照我們的設想,今後的專用機場將會設立一個與之匹配的電子導航係統,可以輔助“朱雀號”的機載起降係統進行起降工作。”


    因為機體實在過於龐大,一般的大型機場確實無法容納“朱雀號”這種巨無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挖到一艘宇宙戰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阿勇老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阿勇老哥並收藏挖到一艘宇宙戰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