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晚飯後,薑餘也沒啥事,就在家研究windows95。


    這是微軟公司最近的新產品,雖然還沒有正式發布,測試版已經流入市場了。


    這款操作係統打破了以前那種原始黑屏界麵操作。


    它帶來了更強大的、更穩定、更實用的桌麵圖形用戶界麵。


    這意味著什麽,薑餘比任何人更清楚。


    他去過洛杉磯,知道那邊電腦的普及程度是何等的誇張。


    凡是條件稍微過得去的家庭,基本上都會購置一台電腦。


    現在新出的這個操作係統,就是傻瓜式操作,連小孩子都會……


    而樺國現在隻有極微小部分的高級知識分子才略懂點……


    長期以往下去……


    薑餘感受到了濃濃的危機。


    樺國目前在機械工業領域已經開始迎頭趕上,甚至準備彎道超車。


    在工業軟件開發和技術人員培訓方麵卻是相對落後的。


    其根本原因,就是電腦普及程度不夠高。


    也因為沒有普及,類似的計算機研究、培訓和教學都很落後。


    甚至連隔壁的阿三們,都遠遠把我們甩在了後麵。


    以後的工業肯定會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


    電腦作為最基礎的工具,必須要大規模普及。


    現在如果落後太多,將來想要迎難而上就太吃虧了。


    若要在國內普及電腦,首先得把價錢降下來。


    而這些產業中大部分核心技術都掌握在美日巨頭手中。


    國內雖然也有部分技術,但都不是關鍵的,替代性很強。


    90年代之前,在計算機領域方麵,樺國還算是過得去。


    雖然沒有普及民用版本,但整體技術距離西方並沒有拉開太遠。


    比如光刻機,除了美日荷三國,就隻有樺國造出來了。


    1973年,北大與京都有線電廠等單位合作研製成功運算速度每秒100萬次的大型通用計算機。


    1974年清大等單位聯合設計,研製成功djs-130小型計算機。


    1977年,我國最早的光刻機-gk-3型半自動光刻機誕生。


    1980年,清大研製第四代分步式投影光刻機獲得成功,光刻精度達到3微米,接近國際主流水平。


    1983年,第一台浪潮微機在濟南誕生。


    1993年,浪潮的技術人員研製出樺國第一台小型機服務器。


    90年代初是一個分水嶺。


    在80年代末,跟西方的差距並不大,有迎頭趕上的可能。


    到了90年代初,由於不懂得保密,把這些機密資料全盤透露給“外賓”。


    西方果斷的放開了光刻機出口限製,並且承諾給予大量出國“考察”的名額。


    稍微落後一點的國產光刻機就質量被束之高閣了。


    然後,……結局大家都知道了。


    再一次重蹈覆轍,再一次步上了“飛十”的後塵。


    受到出國和下海思潮的影響,樺國高新技術產業普遍出現了斷層。


    尤其是計算機行業影響更是嚴重。


    樺國人在計算機領域上麵的表現並不差,甚至還很優秀。


    發明世界第一台計算機的最大功勳者,就是一位樺國人。


    他發明了最重要的邏輯運算能力——二進製邏輯。


    年老迴國後,大力提倡國人學習英語,卻未抓到產業本質。


    隔壁的阿三全國英語教學,計算機技術有突破嗎?


    清北在90年代之前,是掌握著樺國計算機最高端人才和最深厚底蘊的兩所高校。


    大規模的人才出走,樺國計算機行業缺乏新鮮血液補充,間接的導致了高新技術產業的停滯。


    同時,這些人才也造就了北美半導體芯片產業,以及計算機行業的快速發展……


    ……


    薑餘對國內的半導體行業發展很是不滿意。


    實在是太慢了!


    上次從島國順過來的幾台光刻機,自從拆了一架後,居然裝不迴去了。


    一直到現在為止,玄武研究院的那幫人都還是一頭霧水。


    丟人啊!


    樺國人最擅長的逆向工程居然在他這裏失效了。


    薑餘也不好意思向楊校長求助,實在是說不出口啊!


    這讓他一直耿耿於懷。


    樺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其實也不晚。


    因為特殊時期的幹擾,導致整個行業發展停滯了一段時間,同西方慢慢拉開距離。


    作為半導體行業中的最高端技術—光刻機,現在也是越來越複雜,越來越精密。


    拆解後,沒有能力重新組裝上去,確實也可以理解,但絕對不能原諒。


    薑餘把光刻機項目交給了騰輝精工。


    光刻機畢竟隻是一台機器,隻不過更為精密些而已。


    它是人類機械工業文明登峰造極的智慧傑作。


    它以光為刀,以砂為布,將人類最頂尖的智慧雕刻在其中。


    薑餘當初的決定就有問題。


    光刻機不是半導體產業,它依舊屬於機械工業,隻不過摻雜著學科更多而已。


    機械工業,樺國有基礎,有底氣。


    尤其是高尖精這一方麵,並不落後於西方。


    雖說在工業軟件方麵還有一定的差距,那也隻是時間問題而已。


    這裏麵還摻雜著光學、微波、高分子等學科。


    到時候分工研究搞定就可以了。


    畢竟,還是有之前的基礎嘛。


    他想找之前研究設計光刻機的那些老一輩專家和工程師們。


    後來了解到這些人大多出自華清,就熄了這想法。


    尷尬的事情,薑餘從不做!


    不過現在換帥了,那又不同了。


    趁著有閑時,薑餘決定明天親自上門請那些老專家。


    既然現在已經有了比較先進的光刻機,仿製應該是沒問題的。


    如果加上人工智能,應該可以推算出後麵一代到兩代的技術。


    這玩意兒聽說很燒錢,主要還是在光源、eda設計軟件等方麵。


    有人工智能,這些問題應該容易解決。


    手上還有幾台成品,仿製問題應該不大。


    一年不行,就三年!


    他還年輕,等的起!


    ……


    第二天,華清大學。


    薑餘是第二次踏進這所名校。


    他已不再是曾經那個懵懵不懂的學生了。


    來到辦公樓,找到校長室。


    門沒關,他敲了下門,被允許後,走了進去。


    這辦公室的風格完全不同於京都理工。


    風格有點後現代主義,簡約而不簡單。


    楊校長屬於老古董,他的辦公室顯得有點老舊,還保持著六七十年代那樣簡陋的風格。


    “您好,請問您是鄭強,鄭校長吧!”


    這個姓氏非常好,到哪裏都是一把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挖到一艘宇宙戰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阿勇老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阿勇老哥並收藏挖到一艘宇宙戰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