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藍看到會場的情景,心中有些憂慮。但是,她不是憂慮魏雅娜,而是憂慮群情。那些故意湊熱鬧的男孩子尤其叫她不安。她害怕會議開不下去,害怕更多難聽的話傳到她的耳中。害怕會有更多的人對她非難。
伊藍認為魏雅娜無可指責,甚至是很讚同魏雅娜的舉動。因為伊藍曾經也是一個敢言之士。也就因為如此,她才成了眾矢之的,才失去了與這位宣傳部長結婚的機會。伊藍知道,宣傳部長對於傳言、意見之類的話是敏感的,甚至是望而生畏的。因此,伊藍很是關注宣傳部長的態度。
“同學們,請安靜一下,現在我迴答這位同學提出的問題。第一,我不是一個雷鋒式的人,但是,我有決心去爭取做一個雷鋒式的人。第二,我原來是想著給你們做報告,當然是我說你們聽,並沒有把我自己包括在內。由於同學的提醒,現在,我把自己包括進去,是咱們共同學習。我隻是作為一個中心發言。我本來認為,我做報告多年了,都是這樣。而且又做了多年的領導,對雷鋒的生平事跡都是了如指掌的,是可以勝任做報告的。今天,我才覺得,是我錯了。一個人是不是具備有雷鋒的精神,不在乎他知道多少雷鋒的事跡,而在於他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有利與黨,是否有利於國家,是否有利於人民。第三,……。”
宣傳部長不愧是搞宣傳的,他從中國古老的甲骨文字,講到最新的電子計算機;從孔孟之道,講到馬克思、列寧、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八榮八恥……;從傳統的道德觀念,講到新 的思潮;從各種教派,講到旅遊事業;從曆代的民族英雄,講到各行各業中出現的英雄人物;從性善論、性惡論,講到所謂的和尚、尼姑、道人的慈善;從上世紀60年代,講到改革三十年的偉大成就;……講得可以說是頭頭是道,有條有理。把新時代的新的特點分析得入情入理。把和尚、尼姑、道人的慈善與新時代的雷鋒精神的不同點剖析得涇渭分明。同學們的聚精會神,會場十分安靜。可是,伊藍突然看到魏雅娜站起來,離開了會場。
人們立即把目光投向了伊藍。那眼神中充滿著指責或不屑一顧。他們不能理解一個嬌弱的女孩子能在廣庭大眾麵前向上級來的領導提出問題,難免要發出“真看不出”的感歎。難免會要向她的班主任發出責難。但是,伊藍不卑不亢,以靜製動,並沒有與他們口舌。魏雅娜敢於提出問題,似乎出人意料,但是,想一想,又覺得在意料之中。伊藍沒有忘記她與魏雅娜的一次談話。
兩個人像母女似的,並肩走著 ,順著環城路走著。路旁的沙棗樹樸樸實實,平平常常。但又很忠於職守的站立在各自的位置上。樹上的沙棗都已經泛出了淡黃色,成熟的時刻就要到了。可是,沒有人給它施肥,也沒有人給她澆灌,更沒有人給它管理。伊藍此刻想到魏雅娜比沙棗樹幸運。她的青春時間像是植入花園中的花朵,滿眼都是花的世界,陽光普照,風和日麗。她的心應該是充實的。看到沙棗樹,伊藍心中就產生幾分敬意。
況且,天氣還並不是很涼,那沙棗在風中搖曳著,搖曳著,仿佛是一串串小珠兒,很是有趣。你碰著我,我碰著你,可誰也不傷害誰,又誰也離不開誰。伊藍的心中突然顫抖了一下,她看到沙棗,覺得這眾多的珠兒之中,有她,也有他。還有另外一個女人。他們也曾相互碰撞過。可是,他們並不像沙棗那樣友好,那個女人傷害了她。嚴重的傷害了她。伊藍思考多次,人為什麽會這麽壞的問題。可她又看到人又是這麽好。在還與壞之間,兩者絕不會等同。這是伊藍堅信的。正因為如此,她的心中才是充實的。
他們倆走到一棵大樹下,正好從樹上落下一顆沙棗。伊藍看見魏雅娜順手撿起了它,在手中把玩著,就問她:“你愛吃沙棗嗎?”
魏雅娜微微一笑,很快的溜了伊藍一眼,又低下頭看著那沙棗說:“這裏的孩子恐怕都愛吃吧。”
“現在還愛吃嗎?”
“現在?我都這麽大了,不常吃。”
“你多大,再大也是個孩子。”
這話想畫龍點睛,立刻畫出了魏雅娜的天真,孩子氣的神情全部顯露。她向伊藍的身邊靠靠,仿佛一個姣兒要去依偎到慈母懷抱似的。伊藍也被她感染了,親切的去撫摩魏雅娜的輕柔滑潤的頭發。伊藍覺得有一股暖流正從魏雅娜那頭頂發出,通過她的手掌,一直流遍全身,使她享受到了做母親應該享受的情感。可是,魏雅娜突然又從她的身邊掙脫。伊藍又看到了魏雅娜的神情,瞬間的變化,判若兩人。好像猛然增加了10歲。
他們下路,走進了樹園。當然這是一個沙棗的樹園。他們找了個石凳坐下來。伊藍看著魏雅娜還是把玩著那顆沙棗,就慈愛的對她說:“吃吧!”
可是,魏雅娜並沒有吃,也沒有笑。那神情像思考什麽。他們麵前的那棵沙棗樹已經是遍體鱗傷,斷枝滿樹,沙棗無存。這是孩子們打沙棗後留下來的慘狀。伊藍下意思的摸了一下自己,仿佛是自己被打成了這個樣子。她見魏雅娜站起來,把手中的沙棗埋在沙地裏。像同情,像迴憶;又像埋葬同情,埋葬迴憶。伊藍見此情景,已經感到魏雅娜不再是小孩子了。起碼她是這樣認為的。伊藍輕聲問魏雅娜:“你自己生活感到孤獨嗎?”
“您不是也一個人嗎?”魏雅娜反問她。
“可我有你們學生和我相處,我就不覺得寂寞。就是在家的時候,……。”
“我也是。但我可不願意和其他人住在一起。”
“為什麽?”
“人們大都是勢利眼,見錢眼開。說假化。我討厭這些。”
“你不覺得和大家一起生活、學習很有樂趣嗎?”
“有時候覺得有樂趣。可有時,叫我怎麽也想不通,就不願意和他們在一起了。”
“你父母是哪年不在的?”
“……。”沒有迴答。
伊藍期望著,期望著。可魏雅娜閉口不談。像沒有聽見,又像若有所思。伊藍不得不又問一句:“你爸爸叫什麽?”
魏雅娜搖搖頭,這分明是不願意迴答。哪有女兒不知道自己爸爸的名字?可她沉默不語。伊藍覺得,從某種角度而論,能滔滔不絕的談論者,有時並不比一個沉默者更有主見。
伊藍認為魏雅娜無可指責,甚至是很讚同魏雅娜的舉動。因為伊藍曾經也是一個敢言之士。也就因為如此,她才成了眾矢之的,才失去了與這位宣傳部長結婚的機會。伊藍知道,宣傳部長對於傳言、意見之類的話是敏感的,甚至是望而生畏的。因此,伊藍很是關注宣傳部長的態度。
“同學們,請安靜一下,現在我迴答這位同學提出的問題。第一,我不是一個雷鋒式的人,但是,我有決心去爭取做一個雷鋒式的人。第二,我原來是想著給你們做報告,當然是我說你們聽,並沒有把我自己包括在內。由於同學的提醒,現在,我把自己包括進去,是咱們共同學習。我隻是作為一個中心發言。我本來認為,我做報告多年了,都是這樣。而且又做了多年的領導,對雷鋒的生平事跡都是了如指掌的,是可以勝任做報告的。今天,我才覺得,是我錯了。一個人是不是具備有雷鋒的精神,不在乎他知道多少雷鋒的事跡,而在於他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有利與黨,是否有利於國家,是否有利於人民。第三,……。”
宣傳部長不愧是搞宣傳的,他從中國古老的甲骨文字,講到最新的電子計算機;從孔孟之道,講到馬克思、列寧、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八榮八恥……;從傳統的道德觀念,講到新 的思潮;從各種教派,講到旅遊事業;從曆代的民族英雄,講到各行各業中出現的英雄人物;從性善論、性惡論,講到所謂的和尚、尼姑、道人的慈善;從上世紀60年代,講到改革三十年的偉大成就;……講得可以說是頭頭是道,有條有理。把新時代的新的特點分析得入情入理。把和尚、尼姑、道人的慈善與新時代的雷鋒精神的不同點剖析得涇渭分明。同學們的聚精會神,會場十分安靜。可是,伊藍突然看到魏雅娜站起來,離開了會場。
人們立即把目光投向了伊藍。那眼神中充滿著指責或不屑一顧。他們不能理解一個嬌弱的女孩子能在廣庭大眾麵前向上級來的領導提出問題,難免要發出“真看不出”的感歎。難免會要向她的班主任發出責難。但是,伊藍不卑不亢,以靜製動,並沒有與他們口舌。魏雅娜敢於提出問題,似乎出人意料,但是,想一想,又覺得在意料之中。伊藍沒有忘記她與魏雅娜的一次談話。
兩個人像母女似的,並肩走著 ,順著環城路走著。路旁的沙棗樹樸樸實實,平平常常。但又很忠於職守的站立在各自的位置上。樹上的沙棗都已經泛出了淡黃色,成熟的時刻就要到了。可是,沒有人給它施肥,也沒有人給她澆灌,更沒有人給它管理。伊藍此刻想到魏雅娜比沙棗樹幸運。她的青春時間像是植入花園中的花朵,滿眼都是花的世界,陽光普照,風和日麗。她的心應該是充實的。看到沙棗樹,伊藍心中就產生幾分敬意。
況且,天氣還並不是很涼,那沙棗在風中搖曳著,搖曳著,仿佛是一串串小珠兒,很是有趣。你碰著我,我碰著你,可誰也不傷害誰,又誰也離不開誰。伊藍的心中突然顫抖了一下,她看到沙棗,覺得這眾多的珠兒之中,有她,也有他。還有另外一個女人。他們也曾相互碰撞過。可是,他們並不像沙棗那樣友好,那個女人傷害了她。嚴重的傷害了她。伊藍思考多次,人為什麽會這麽壞的問題。可她又看到人又是這麽好。在還與壞之間,兩者絕不會等同。這是伊藍堅信的。正因為如此,她的心中才是充實的。
他們倆走到一棵大樹下,正好從樹上落下一顆沙棗。伊藍看見魏雅娜順手撿起了它,在手中把玩著,就問她:“你愛吃沙棗嗎?”
魏雅娜微微一笑,很快的溜了伊藍一眼,又低下頭看著那沙棗說:“這裏的孩子恐怕都愛吃吧。”
“現在還愛吃嗎?”
“現在?我都這麽大了,不常吃。”
“你多大,再大也是個孩子。”
這話想畫龍點睛,立刻畫出了魏雅娜的天真,孩子氣的神情全部顯露。她向伊藍的身邊靠靠,仿佛一個姣兒要去依偎到慈母懷抱似的。伊藍也被她感染了,親切的去撫摩魏雅娜的輕柔滑潤的頭發。伊藍覺得有一股暖流正從魏雅娜那頭頂發出,通過她的手掌,一直流遍全身,使她享受到了做母親應該享受的情感。可是,魏雅娜突然又從她的身邊掙脫。伊藍又看到了魏雅娜的神情,瞬間的變化,判若兩人。好像猛然增加了10歲。
他們下路,走進了樹園。當然這是一個沙棗的樹園。他們找了個石凳坐下來。伊藍看著魏雅娜還是把玩著那顆沙棗,就慈愛的對她說:“吃吧!”
可是,魏雅娜並沒有吃,也沒有笑。那神情像思考什麽。他們麵前的那棵沙棗樹已經是遍體鱗傷,斷枝滿樹,沙棗無存。這是孩子們打沙棗後留下來的慘狀。伊藍下意思的摸了一下自己,仿佛是自己被打成了這個樣子。她見魏雅娜站起來,把手中的沙棗埋在沙地裏。像同情,像迴憶;又像埋葬同情,埋葬迴憶。伊藍見此情景,已經感到魏雅娜不再是小孩子了。起碼她是這樣認為的。伊藍輕聲問魏雅娜:“你自己生活感到孤獨嗎?”
“您不是也一個人嗎?”魏雅娜反問她。
“可我有你們學生和我相處,我就不覺得寂寞。就是在家的時候,……。”
“我也是。但我可不願意和其他人住在一起。”
“為什麽?”
“人們大都是勢利眼,見錢眼開。說假化。我討厭這些。”
“你不覺得和大家一起生活、學習很有樂趣嗎?”
“有時候覺得有樂趣。可有時,叫我怎麽也想不通,就不願意和他們在一起了。”
“你父母是哪年不在的?”
“……。”沒有迴答。
伊藍期望著,期望著。可魏雅娜閉口不談。像沒有聽見,又像若有所思。伊藍不得不又問一句:“你爸爸叫什麽?”
魏雅娜搖搖頭,這分明是不願意迴答。哪有女兒不知道自己爸爸的名字?可她沉默不語。伊藍覺得,從某種角度而論,能滔滔不絕的談論者,有時並不比一個沉默者更有主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