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希奇與蓋素福兩人視線交匯,彼此心中都明白,如果不是兩國實力不足,是不願意讓希臘加入這個同盟的。
帕希奇開口詢問道:“那麽,維尼澤洛斯首相,希臘的領土訴求是什麽?”
保賽兩國既然同意邀請希臘加入同盟,自然也是有心理準備的,不可能讓希臘在馬其頓完全沒有收獲。
維尼澤洛斯心中也明白,三國能夠坐在一起商量結盟,很大程度上是奧斯曼帝國陷入與意大利的戰爭,讓三國看到了機會,大家都不介意趁奧斯曼帝國不備,機會難得,想要從奧斯曼身上收迴一些利息。
保賽兩國之間1885年戰爭,雙方的民眾恐怕還記憶猶新,要說現在兩國之間已盡棄前嫌,重歸於好,恐怕也是胡說八道。
馬其頓地區就在保、塞、希之間的夾縫中,三國將其瓜分完畢的那一刻,恐怕就是生出齷齪之時。
因此,三國此時皆是心思相同,都想從馬其頓切下最肥美的一塊蛋糕。
維尼澤洛斯避重就輕,先繞開爭議較大的馬其頓地區道:“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愛琴海諸島,其上生活的民眾幾乎都是希臘人,因此,這些愛琴海的島嶼,應該屬於希臘”
話音落罷,目光在兩人身上巡視,心裏打定主意,如果這一點兩人都有異議,那就讓這個聯盟見鬼去吧。
愛琴海麵積21.4萬平方公裏,是連接黑海與地中海的唯一海域,戰略價值非常高。
愛琴海上星羅棋布地分布著大約2500個島嶼。
兩人聽到維尼澤洛斯的領土要求,是奧斯曼帝國分布在愛琴海的島嶼,心裏做何感想不得而知,並沒有在明麵上表示反對。
就像維尼澤洛斯所說,在那些島嶼上生活著大量的希臘人口;其次,兩國沒有海軍,這些島嶼本來也需要希臘海軍自己去占領。
看到兩人沒有發表意見,維尼澤洛斯繼續道:“包括薩洛尼卡在內的整個馬其頓”
看到兩人臉色齊變,繼續說道:“希臘的勇士已經在那裏奮戰多年,可以說,在馬其頓的大部分地區,那裏的鄉村民眾心向希臘”
“希臘有足夠的理由,對那裏的領土歸屬提出要求”
近些年來,隨著奧斯曼帝國在1897年後,對馬其頓地區的控製越發衰弱,尤其是土耳其青年黨發動起義後,馬其頓地區的廣大鄉村幾乎要脫離奧斯曼政府的掌控,除了那些大城市,以及有軍隊駐紮的軍事重地,奧斯曼政府還有影響力。
三國在暗地裏,早已經展開了爭奪馬其頓的行動。
希臘利用經濟上的優勢,政府或明或暗,利用輿論發動人員和資金,支持地下遊擊隊,在馬其頓的鄉村進行爭奪。
在爭奪馬其頓領土方麵,希臘還有地理的優勢,上次戰爭過後,希臘獲得了整個阿爾巴尼亞,以及部分馬其頓的領土,其中阿爾巴尼亞的領土,呈現南北走向,讓希臘的領土向巴爾幹半島獲得了極大地縱深。
整個希臘領土,對馬其頓呈現出半包圍的狀態,從阿爾巴尼亞向東,或者是從希臘北部地區向北,都很容易向馬其頓滲透。
馬其頓的地下秩序,經過三國十餘年來的明爭暗鬥,大部分都在希臘的掌控下。
花費了那麽大的代價才控製的馬其頓,希臘不可能拱手相讓。
蓋素福首相麵色一緊,希臘幾乎是對整個馬其頓提出了要求。
這除了會讓保加利亞失去薩洛尼卡,整個巴爾幹半島都很重要的商業港口以及交通樞紐城市,丟失航運和貿易便利外,還會打斷保加利亞人夢想的大保加利亞計劃。
第十次俄土戰爭(1877-1878)以簽署《聖斯特凡諾條約》結束,該條約使奧斯曼帝國失去大片領土。
在俄國軍隊的逼迫下,蘇丹被迫簽署了城下之盟,承認了大保加利亞的存在。
《聖斯特凡諾條約》的其中一條內容是建立大保加利亞公國,其版圖北起多瑙河,南至愛琴海;東起黑海、西至奧赫裏德湖,並包括幾乎全部的馬其頓。
它名義上隸屬於奧斯曼帝國蘇丹,由俄軍占領2年。
這個所謂的大保加利亞公國的建立,其實是俄國泛斯拉夫主義的主張,背後明顯透漏著俄國人通過保加利亞這個傀儡,掌控巴爾幹半島的心思。
事實上這個所謂的大保加利亞,隻存在於紙麵上,從來沒有付諸實施。
到了1878年柏林會議期間,由於擔心俄國熊進入地中海,各大列強直接向俄國施加壓力,簽署了柏林條約,直接廢除了大保加利亞計劃。
不僅大保加利亞沒有建立,為了打消俄國人的野心,這次會議還將保加利亞直接肢解掉,其中保加利亞人占多數的省份-東魯米利亞仍然劃歸奧斯曼。
(1885年,東魯米利亞發動起義,再次宣布與保加利亞合並)
雖然這個大保加利亞計劃,僅僅在《聖斯特凡諾條約》條約的紙麵上,存在了幾個月的時間,但顯然保加利亞卻當了真。
如果保加利亞從來不曾擁有過馬其頓地區,倒也罷了;偏偏就是曾經擁有,麵對現在奧斯曼帝國深陷北非戰爭的狀況,保加利亞自然生出重新獲得馬其頓的野心,實現大保加利亞的夢想。
保加利亞首相蓋素福與希臘首相維尼澤洛斯,兩人關於馬其頓的歸屬問題唇槍舌戰,你爭我奪,彼此都不願示弱。
在一旁冷眼旁觀的塞爾維亞首相相帕希奇,自然也是有心爭奪馬其頓,盡管在三國中,塞爾維亞從種種指標來說,都是最弱的一個。
但在塞爾維亞人心中,也是有著建立大塞爾維亞計劃的。
在這個計劃中,就包括位於馬其頓的斯科普裏地區,曆史上這座城市是古塞爾維亞王國的首都。
·········
很快,身處雅典的君士坦丁得到消息,維尼澤洛斯的外交團隊,在博得李戈查與保賽兩國進行的磋商,進行的很不順利,三國關於馬其頓的歸屬,有嚴重的分歧,遲遲不能取得一致意見。
1912年5月19日,君士坦丁與喬治國王一起,於議事廳召見了軍事情報處的察韋拉斯處長。
“察韋拉斯先生,這次召見你,是為了通知你,關於戰爭的輿論宣傳,已經可以開始進行了”君士坦丁也不掩飾自己的目的。
“情報處盡快通知那些有影響力的報紙,著手進行戰爭預熱”
察韋拉斯詫異道:“可是,首相還在進行外交談判呀!”
君士坦丁語氣冷淡地迴應道:“無論首相與保賽兩國談判,達成了何種結果,希臘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已經迫在眉睫”
“最壞的情況下,希臘與兩國完全沒有達成協議,不過就是希臘與兩國各自行事罷了”
帕希奇開口詢問道:“那麽,維尼澤洛斯首相,希臘的領土訴求是什麽?”
保賽兩國既然同意邀請希臘加入同盟,自然也是有心理準備的,不可能讓希臘在馬其頓完全沒有收獲。
維尼澤洛斯心中也明白,三國能夠坐在一起商量結盟,很大程度上是奧斯曼帝國陷入與意大利的戰爭,讓三國看到了機會,大家都不介意趁奧斯曼帝國不備,機會難得,想要從奧斯曼身上收迴一些利息。
保賽兩國之間1885年戰爭,雙方的民眾恐怕還記憶猶新,要說現在兩國之間已盡棄前嫌,重歸於好,恐怕也是胡說八道。
馬其頓地區就在保、塞、希之間的夾縫中,三國將其瓜分完畢的那一刻,恐怕就是生出齷齪之時。
因此,三國此時皆是心思相同,都想從馬其頓切下最肥美的一塊蛋糕。
維尼澤洛斯避重就輕,先繞開爭議較大的馬其頓地區道:“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愛琴海諸島,其上生活的民眾幾乎都是希臘人,因此,這些愛琴海的島嶼,應該屬於希臘”
話音落罷,目光在兩人身上巡視,心裏打定主意,如果這一點兩人都有異議,那就讓這個聯盟見鬼去吧。
愛琴海麵積21.4萬平方公裏,是連接黑海與地中海的唯一海域,戰略價值非常高。
愛琴海上星羅棋布地分布著大約2500個島嶼。
兩人聽到維尼澤洛斯的領土要求,是奧斯曼帝國分布在愛琴海的島嶼,心裏做何感想不得而知,並沒有在明麵上表示反對。
就像維尼澤洛斯所說,在那些島嶼上生活著大量的希臘人口;其次,兩國沒有海軍,這些島嶼本來也需要希臘海軍自己去占領。
看到兩人沒有發表意見,維尼澤洛斯繼續道:“包括薩洛尼卡在內的整個馬其頓”
看到兩人臉色齊變,繼續說道:“希臘的勇士已經在那裏奮戰多年,可以說,在馬其頓的大部分地區,那裏的鄉村民眾心向希臘”
“希臘有足夠的理由,對那裏的領土歸屬提出要求”
近些年來,隨著奧斯曼帝國在1897年後,對馬其頓地區的控製越發衰弱,尤其是土耳其青年黨發動起義後,馬其頓地區的廣大鄉村幾乎要脫離奧斯曼政府的掌控,除了那些大城市,以及有軍隊駐紮的軍事重地,奧斯曼政府還有影響力。
三國在暗地裏,早已經展開了爭奪馬其頓的行動。
希臘利用經濟上的優勢,政府或明或暗,利用輿論發動人員和資金,支持地下遊擊隊,在馬其頓的鄉村進行爭奪。
在爭奪馬其頓領土方麵,希臘還有地理的優勢,上次戰爭過後,希臘獲得了整個阿爾巴尼亞,以及部分馬其頓的領土,其中阿爾巴尼亞的領土,呈現南北走向,讓希臘的領土向巴爾幹半島獲得了極大地縱深。
整個希臘領土,對馬其頓呈現出半包圍的狀態,從阿爾巴尼亞向東,或者是從希臘北部地區向北,都很容易向馬其頓滲透。
馬其頓的地下秩序,經過三國十餘年來的明爭暗鬥,大部分都在希臘的掌控下。
花費了那麽大的代價才控製的馬其頓,希臘不可能拱手相讓。
蓋素福首相麵色一緊,希臘幾乎是對整個馬其頓提出了要求。
這除了會讓保加利亞失去薩洛尼卡,整個巴爾幹半島都很重要的商業港口以及交通樞紐城市,丟失航運和貿易便利外,還會打斷保加利亞人夢想的大保加利亞計劃。
第十次俄土戰爭(1877-1878)以簽署《聖斯特凡諾條約》結束,該條約使奧斯曼帝國失去大片領土。
在俄國軍隊的逼迫下,蘇丹被迫簽署了城下之盟,承認了大保加利亞的存在。
《聖斯特凡諾條約》的其中一條內容是建立大保加利亞公國,其版圖北起多瑙河,南至愛琴海;東起黑海、西至奧赫裏德湖,並包括幾乎全部的馬其頓。
它名義上隸屬於奧斯曼帝國蘇丹,由俄軍占領2年。
這個所謂的大保加利亞公國的建立,其實是俄國泛斯拉夫主義的主張,背後明顯透漏著俄國人通過保加利亞這個傀儡,掌控巴爾幹半島的心思。
事實上這個所謂的大保加利亞,隻存在於紙麵上,從來沒有付諸實施。
到了1878年柏林會議期間,由於擔心俄國熊進入地中海,各大列強直接向俄國施加壓力,簽署了柏林條約,直接廢除了大保加利亞計劃。
不僅大保加利亞沒有建立,為了打消俄國人的野心,這次會議還將保加利亞直接肢解掉,其中保加利亞人占多數的省份-東魯米利亞仍然劃歸奧斯曼。
(1885年,東魯米利亞發動起義,再次宣布與保加利亞合並)
雖然這個大保加利亞計劃,僅僅在《聖斯特凡諾條約》條約的紙麵上,存在了幾個月的時間,但顯然保加利亞卻當了真。
如果保加利亞從來不曾擁有過馬其頓地區,倒也罷了;偏偏就是曾經擁有,麵對現在奧斯曼帝國深陷北非戰爭的狀況,保加利亞自然生出重新獲得馬其頓的野心,實現大保加利亞的夢想。
保加利亞首相蓋素福與希臘首相維尼澤洛斯,兩人關於馬其頓的歸屬問題唇槍舌戰,你爭我奪,彼此都不願示弱。
在一旁冷眼旁觀的塞爾維亞首相相帕希奇,自然也是有心爭奪馬其頓,盡管在三國中,塞爾維亞從種種指標來說,都是最弱的一個。
但在塞爾維亞人心中,也是有著建立大塞爾維亞計劃的。
在這個計劃中,就包括位於馬其頓的斯科普裏地區,曆史上這座城市是古塞爾維亞王國的首都。
·········
很快,身處雅典的君士坦丁得到消息,維尼澤洛斯的外交團隊,在博得李戈查與保賽兩國進行的磋商,進行的很不順利,三國關於馬其頓的歸屬,有嚴重的分歧,遲遲不能取得一致意見。
1912年5月19日,君士坦丁與喬治國王一起,於議事廳召見了軍事情報處的察韋拉斯處長。
“察韋拉斯先生,這次召見你,是為了通知你,關於戰爭的輿論宣傳,已經可以開始進行了”君士坦丁也不掩飾自己的目的。
“情報處盡快通知那些有影響力的報紙,著手進行戰爭預熱”
察韋拉斯詫異道:“可是,首相還在進行外交談判呀!”
君士坦丁語氣冷淡地迴應道:“無論首相與保賽兩國談判,達成了何種結果,希臘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已經迫在眉睫”
“最壞的情況下,希臘與兩國完全沒有達成協議,不過就是希臘與兩國各自行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