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斯特聽完君士坦丁的目的後,沉默不語,右手拿起煙鬥,在君士坦丁麵前揚了揚。
“沒關係的,您可以隨意”,君士坦丁道。
之後切斯特點燃煙鬥,深深吸了一口。
“噓······”
房間中煙霧彌漫,一片沉靜。
抽完一鍋煙葉後,切斯特開口道;“那麽,美國的支持可以得到什麽迴報呢?”
君士坦丁君士坦丁道:“我聽說貴國的種族狀況不容樂觀,如果身在美國的黑人,想要迴到他們祖先,自古以來世世代代生存的土地,那麽剛果委員會將會積極配合。”
說的直白點,就是如果美國人想把國內的數量眾多的黑人問題,通過遷迴非洲的方法解決,那麽剛果委員會控製的剛果河流域,放開口子接納美國黑人。
說起來,關於黑人的解決辦法,自從美國獨立以來,就是美國精英階層最為頭疼的痼疾了。
美國南方的經濟製度是奴隸製種植園經濟,而北方是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
到了19世紀60年代,這個矛盾越來越尖銳而且不可迴避了。
表麵看起來,美國南北雙方好像隻是關於奴隸製的廢存問題上的矛盾,但實際上,這個矛盾的本質,是經濟製度的路線選擇的矛盾。
美國南方的種植園,大量使用廉價的黑奴,這樣的特點使得他們更傾向於發展農業種植園經濟。
農業種植園經濟需要向歐洲工業國家出口原材料,比如棉花,美國南部的棉花大量向英國出口,賺取外匯,這使得棉花出口在美國南部的經濟中站有重要地位。
如果要維持這樣的經濟,就需要做到美國海關降低關稅,進口英國的工業製成品,與英國經濟實現互補。
而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當時已經完成工業革命的大英帝國,生產能力空前提高,商品物美價廉。
為了給商品尋找市場,英國鼓吹自由貿易,提倡各國降低關稅。
如果采取低關稅的政策,北方脆弱的工廠,由於基礎薄弱,發展時間短,就會被英國商品擠垮,發展工商業就成了了泡影。
這才是南北雙方矛盾的根源。
而奴隸製度就成了雙方爭論的焦點,南北雙方都看得很清楚,隻要南方沒有廉價奴隸,種植園經濟也就不可能繼續發展。
哪怕是內戰後,雖然林肯發表了廢奴宣言,承諾給予黑人奴隸美國公民的權利,讓林肯備受讚譽。
但是黑人的地位依然底下,種族歧視嚴重,想要把黑人遷迴非洲的想法仍然時常出現。
這種想法並非隻是空談,美國人真的做了。
18世紀末19世紀初,北方自由黑人數量急劇增加,這引起了廢奴主義者和蓄奴主義者的共同恐慌。
他們擔心黑人造成白人工人失業,擔心城市犯罪率提高,擔心自由黑人在南方鼓動黑奴暴動,甚至擔心“沒有教養的黑人”讓美國社會“貶值”。
總之,整個社會形成了一種有利於“黑人家園派”的氛圍:趕緊把黑人送到他們該去的地方吧,不管花多大代價。
最早將這一想法付諸行動的,是保羅·庫非。
庫非是一名遠洋船東,有非洲和美國原住民血統,他交際很廣,和美國國會議員、黑人領袖甚至英國政府都有不少交往。
他製定了一項看起來可行的方案:從美國南方把黑奴運往英國在西非的殖民地塞拉利昂定居,然後用原船裝運當地產品到美國銷售,利潤用來貼補運送黑人的費用,結餘部分大家按比例分配。
他的計劃很快受到各方重視。
原本進行的很順利的反遷黑人的計劃,大量的黑人被送到西部非洲。
但是,隨著黑人數量的增多,他們與當地原住民的矛盾越來越大。
一方麵,美裔黑人與當地原住民文化習俗格格不入,經過多年的美國生活後,他們大都已經信奉基督教。
另一方麵,就是不斷增加的美國黑人,資源需求與日俱增,各定居點為爭奪地盤、水源,彼此間已開始發生摩擦和衝突。
為了維持當地的秩序,不得不加大投入,維持當地的秩序,長距離海運、大量的定居和安置費用、龐大的軍事開支,令財政不堪重負,也讓社會對此越來越不滿。
在這樣的局麵下,不論美國政府還是美國殖民協會,都渴望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讓那些定居地合並成一個“獨立”的國家,這樣一來向那裏輸出黑人就不是“罪惡的殖民”,而是國家與國家之間正常的人口流動了。
1847年這個非洲國家正式獨立,他就是利比裏亞,意即自由之國。
這個國家完全複製了美國的政治製度,三權分立,實行總統製,國會的參眾兩院,等等,兼職就是美國的翻版。
君士坦丁提出的這個報酬,口惠而不費,實際上美國大量向非洲移民黑人已經不太可能了。
內戰後已經全麵廢黜奴隸製的美國,大量移民黑人的基礎已經不存在了。
雖然有種族歧視,但是黑人也不想迴到非洲原始社會呀。
切斯特當然也明白君士坦丁的把戲,但是美國在非洲的話語權並不強,因此希臘也不可能為了拉攏美國而付出太大代價。
君士坦丁之所以選擇美國做突破口,也就是看中這一點。
真正能夠決定非洲歸屬的是歐洲,最壞的結果,即使美國人不支持,隻要不反對就好。
也沒指望他們出多大力氣。
“如果隻有這種條件,想要美國支持剛果委員會管理剛果河利域,是不可能的”,切斯特毫不客氣地說道。
“剛果委員會獲得管理權後,將會采取自由貿易政策,美國商品可以自由進入”,君士坦丁心裏歎了一口氣。
雖然知道早晚要讓出貿易獨占權,第一站外交談判就讓出來還是讓人心裏鬱悶。
雖然美國各種工業資源豐富,不缺乏什麽原材料。
但是商品市場這種東西,隻要是資本主義國家,就拒絕不了,沒有那個資本家會嫌棄賺錢太多。
想想希臘的情況,也就釋然了,反正現在的希臘也沒什麽拿得出手的工業品,市場不讓給美國人,也會是別人的。
“嗚”,切斯特聽了這個條件,還是很滿意的。
剛果河流域麵積廣大,200多萬平方公裏,將近2000萬左右的黑人,雖然都是些原始部落居民,市場價值不高,但也是個可觀的市場了。
正處在鍍金時代的美國,通過高關稅的政策,保護了國內的工商業,生產能力快速增長,工廠如雨後春筍一般快速建立。
大量的商品,也需要更多的市場來消化。
“沒關係的,您可以隨意”,君士坦丁道。
之後切斯特點燃煙鬥,深深吸了一口。
“噓······”
房間中煙霧彌漫,一片沉靜。
抽完一鍋煙葉後,切斯特開口道;“那麽,美國的支持可以得到什麽迴報呢?”
君士坦丁君士坦丁道:“我聽說貴國的種族狀況不容樂觀,如果身在美國的黑人,想要迴到他們祖先,自古以來世世代代生存的土地,那麽剛果委員會將會積極配合。”
說的直白點,就是如果美國人想把國內的數量眾多的黑人問題,通過遷迴非洲的方法解決,那麽剛果委員會控製的剛果河流域,放開口子接納美國黑人。
說起來,關於黑人的解決辦法,自從美國獨立以來,就是美國精英階層最為頭疼的痼疾了。
美國南方的經濟製度是奴隸製種植園經濟,而北方是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
到了19世紀60年代,這個矛盾越來越尖銳而且不可迴避了。
表麵看起來,美國南北雙方好像隻是關於奴隸製的廢存問題上的矛盾,但實際上,這個矛盾的本質,是經濟製度的路線選擇的矛盾。
美國南方的種植園,大量使用廉價的黑奴,這樣的特點使得他們更傾向於發展農業種植園經濟。
農業種植園經濟需要向歐洲工業國家出口原材料,比如棉花,美國南部的棉花大量向英國出口,賺取外匯,這使得棉花出口在美國南部的經濟中站有重要地位。
如果要維持這樣的經濟,就需要做到美國海關降低關稅,進口英國的工業製成品,與英國經濟實現互補。
而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當時已經完成工業革命的大英帝國,生產能力空前提高,商品物美價廉。
為了給商品尋找市場,英國鼓吹自由貿易,提倡各國降低關稅。
如果采取低關稅的政策,北方脆弱的工廠,由於基礎薄弱,發展時間短,就會被英國商品擠垮,發展工商業就成了了泡影。
這才是南北雙方矛盾的根源。
而奴隸製度就成了雙方爭論的焦點,南北雙方都看得很清楚,隻要南方沒有廉價奴隸,種植園經濟也就不可能繼續發展。
哪怕是內戰後,雖然林肯發表了廢奴宣言,承諾給予黑人奴隸美國公民的權利,讓林肯備受讚譽。
但是黑人的地位依然底下,種族歧視嚴重,想要把黑人遷迴非洲的想法仍然時常出現。
這種想法並非隻是空談,美國人真的做了。
18世紀末19世紀初,北方自由黑人數量急劇增加,這引起了廢奴主義者和蓄奴主義者的共同恐慌。
他們擔心黑人造成白人工人失業,擔心城市犯罪率提高,擔心自由黑人在南方鼓動黑奴暴動,甚至擔心“沒有教養的黑人”讓美國社會“貶值”。
總之,整個社會形成了一種有利於“黑人家園派”的氛圍:趕緊把黑人送到他們該去的地方吧,不管花多大代價。
最早將這一想法付諸行動的,是保羅·庫非。
庫非是一名遠洋船東,有非洲和美國原住民血統,他交際很廣,和美國國會議員、黑人領袖甚至英國政府都有不少交往。
他製定了一項看起來可行的方案:從美國南方把黑奴運往英國在西非的殖民地塞拉利昂定居,然後用原船裝運當地產品到美國銷售,利潤用來貼補運送黑人的費用,結餘部分大家按比例分配。
他的計劃很快受到各方重視。
原本進行的很順利的反遷黑人的計劃,大量的黑人被送到西部非洲。
但是,隨著黑人數量的增多,他們與當地原住民的矛盾越來越大。
一方麵,美裔黑人與當地原住民文化習俗格格不入,經過多年的美國生活後,他們大都已經信奉基督教。
另一方麵,就是不斷增加的美國黑人,資源需求與日俱增,各定居點為爭奪地盤、水源,彼此間已開始發生摩擦和衝突。
為了維持當地的秩序,不得不加大投入,維持當地的秩序,長距離海運、大量的定居和安置費用、龐大的軍事開支,令財政不堪重負,也讓社會對此越來越不滿。
在這樣的局麵下,不論美國政府還是美國殖民協會,都渴望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讓那些定居地合並成一個“獨立”的國家,這樣一來向那裏輸出黑人就不是“罪惡的殖民”,而是國家與國家之間正常的人口流動了。
1847年這個非洲國家正式獨立,他就是利比裏亞,意即自由之國。
這個國家完全複製了美國的政治製度,三權分立,實行總統製,國會的參眾兩院,等等,兼職就是美國的翻版。
君士坦丁提出的這個報酬,口惠而不費,實際上美國大量向非洲移民黑人已經不太可能了。
內戰後已經全麵廢黜奴隸製的美國,大量移民黑人的基礎已經不存在了。
雖然有種族歧視,但是黑人也不想迴到非洲原始社會呀。
切斯特當然也明白君士坦丁的把戲,但是美國在非洲的話語權並不強,因此希臘也不可能為了拉攏美國而付出太大代價。
君士坦丁之所以選擇美國做突破口,也就是看中這一點。
真正能夠決定非洲歸屬的是歐洲,最壞的結果,即使美國人不支持,隻要不反對就好。
也沒指望他們出多大力氣。
“如果隻有這種條件,想要美國支持剛果委員會管理剛果河利域,是不可能的”,切斯特毫不客氣地說道。
“剛果委員會獲得管理權後,將會采取自由貿易政策,美國商品可以自由進入”,君士坦丁心裏歎了一口氣。
雖然知道早晚要讓出貿易獨占權,第一站外交談判就讓出來還是讓人心裏鬱悶。
雖然美國各種工業資源豐富,不缺乏什麽原材料。
但是商品市場這種東西,隻要是資本主義國家,就拒絕不了,沒有那個資本家會嫌棄賺錢太多。
想想希臘的情況,也就釋然了,反正現在的希臘也沒什麽拿得出手的工業品,市場不讓給美國人,也會是別人的。
“嗚”,切斯特聽了這個條件,還是很滿意的。
剛果河流域麵積廣大,200多萬平方公裏,將近2000萬左右的黑人,雖然都是些原始部落居民,市場價值不高,但也是個可觀的市場了。
正處在鍍金時代的美國,通過高關稅的政策,保護了國內的工商業,生產能力快速增長,工廠如雨後春筍一般快速建立。
大量的商品,也需要更多的市場來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