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胡治兵語錄》各章都附有蔡鍔的按語。這些按語或者是對本章內容的概括歸納,或者是對曾胡言論的評述,或者是借題發揮,闡明蔡鍔自己的思想。蔡鍔對於曾胡“帶兵如父兄之帶子弟”的思想十分欣賞,認為帶兵者“若能以此存心,則古今帶兵格言,千言萬語,皆可付之一炬”;對於曾胡“為將之道,以良心血性為前提”的思想,蔡鍔也十分崇尚,認為這是“扼要探本之論”,並將其忠君衛道的內容轉換為救國救民的大義,從而為這個命題賦予了新的內涵。蔡鍔還從曾胡“以主待客”的作戰指導思想受到啟發,對西方軍事思想中的“極端進攻”作了批判分析,提出中國在反侵略戰爭中應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反映了蔡鍔軍事思想的過人之處。由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的階級局限性,蔡鍔在按語中多次對曾胡二人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罪行進行稱誦,並稱太平軍為“粵匪”等。凡此等等,請讀者朋友注意鑑別。
三
《曾胡治兵語錄》成書於1911年夏。1917年蔡鍔去世一年後,上海振武書局首次公開印行,梁啓超為之作序。1919年李根源於廣州重印。1924年蔣介石增輯《治心》一章,以《增補曾胡治兵語錄》名義印發黃埔軍校作為教材。1943年八路軍軍政雜誌社曾出版《增補曾胡治兵語錄白話句解》下發部隊。解放後因政治原因該書一度絕版。近年解放軍出版社與遼瀋書社聯合出版的《中國兵書集成》第50冊由上海振武書局影印再版,巴蜀書社也組織力量重新將增補本譯成白話出版,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明清兵書名著精華(文白對照)》亦選譯了部分內容。 1996年12月
梁序
鬆坡既死於國事,越一年,國人刊其遺著《曾胡治兵語錄》行於世。世知鬆坡之事功,讀此書,可以知其事功所由來矣。自古聖賢豪傑,初未嚐求見事功於當世也。惟其精神積於中,著於外,世人見之,以為事功耳。閱世以後,事功或已磨滅,而精神不敝。傳之後世,遭際時會,此精神復現為事功焉。鬆坡論曾、胡二公之事,謂其為良心血性二者所驅使,則鬆坡之事功,亦為此良心血性所驅使而已。曾、胡二公,一生競競於存誠去偽,鬆坡於此,尤闡發不遺餘力。精神所至,金石為開,二公屢言之,鬆坡亦屢述之。二公之言,不啻詔示鬆坡,使其出生死,冒危難,掬一誠以救天下之偽。則雖謂鬆坡之事功,皆二公之事功可也。鬆坡自謂身膺軍職,非大發誌願,以救國為目的,以死為歸屬,不足渡同胞於苦海,置國家於坦途。今鬆坡得所歸矣,而救國誌願,曾未達其萬一。護國軍之起,僅使民國生死肉骨。如大病方蘇,元氣已傷,將養扶持,所需於事功者,正復無限。來者不可見,惟恃此耿耿精神,常留存於吾國民隱微之間,可以使曾、胡復生,使鬆坡不死,以解除日後之千災百難,超苦海而入坦途。而此語錄十餘章,實揭吾國民之偉大精神以昭茲來許者也。 民國六年四月新會梁啓超序。
蔡序
辛亥之春,餘應合肥李公之召,謬參戎職。時片馬問題糾葛方殷,瓜分之謠諑忽起,風鶴頻驚,海內騷然。吾儕武夫,惟厲兵秣馬,赴機待死耳,復何暇從事文墨,以自溺喪?乃者統製鍾公有囑編精神講話之命,餘不得不有以應。竊意論今不如述古;然古代渺矣,述之或不適於今。曾、胡兩公,中興名臣中鋒佼者也。其人其事,距今僅半世紀,遺型不遠,口碑猶存。景仰想像,尚屬匪難。其所論列,多洞中竅要,深切時弊。爰就其治兵言論,分類湊輯,附以按語,以代精神講話。我同袍列校,果能細加演繹,身體力行,則懿行嘉言,皆足為我師資,豐功偉烈,寧獨讓之先賢? 宣統三年季夏,邵陽蔡鍔識於昆明。
第一章 將材
右論將材之體
右論將材之用
[注釋]
1.[1]帶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兵之才,不外公、明、勤:不公不明,則兵不悅服;不勤,則營務巨細皆廢弛不治。故第一要務在此。不怕死,則臨陣當先,士卒乃可效命。故次之。為名利而出者,保舉稍遲則怨,稍不如意則怨;與同輩爭薪水,與士卒爭毫釐。故又次之。身體贏弱者,過勞則病;精神短乏者,久用則散。故又次之。四者似過於求備,而苟闕其一,則萬不可帶兵。故吾謂帶兵之人,須智深勇沉、文經武緯之才。數月以來,夢想以求之,焚香以禱之,蓋無須臾或忘諸懷。大抵有忠義血性,則四者相從以俱至;無忠義血性,則貌似四者。終不可恃。
2.帶兵之道,勤恕廉明,缺一不可。(以上曾語)
3.求將之道,在有良心,有血性,有勇氣,有智略。
4.天下強兵在將。上將之道,嚴明果斷,以浩氣舉事,一片肫誠。其次者,剛而無虛,樸而不欺,好勇而能知大義。要未可誤於矜驕虛浮之輩,使得以巧飾取容。真意不存,則成敗利鈍之間,顧忌太多,而趨避逾熟,必至敗乃公事。
5.將材難得。上駟之選,未易猝求,但得樸勇之士,相與講明大義,不為虛驕之氣、誇大之詞所中傷,而緩急即雲可恃。
6.兵易募而將難求。求勇敢之將易,而求廉正之將難。蓋勇敢倡先,是將帥之本分;而廉隅正直,則糧餉不欺,賞罰不濫,乃可固結士心,歷久常勝。
</br>
三
《曾胡治兵語錄》成書於1911年夏。1917年蔡鍔去世一年後,上海振武書局首次公開印行,梁啓超為之作序。1919年李根源於廣州重印。1924年蔣介石增輯《治心》一章,以《增補曾胡治兵語錄》名義印發黃埔軍校作為教材。1943年八路軍軍政雜誌社曾出版《增補曾胡治兵語錄白話句解》下發部隊。解放後因政治原因該書一度絕版。近年解放軍出版社與遼瀋書社聯合出版的《中國兵書集成》第50冊由上海振武書局影印再版,巴蜀書社也組織力量重新將增補本譯成白話出版,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明清兵書名著精華(文白對照)》亦選譯了部分內容。 1996年12月
梁序
鬆坡既死於國事,越一年,國人刊其遺著《曾胡治兵語錄》行於世。世知鬆坡之事功,讀此書,可以知其事功所由來矣。自古聖賢豪傑,初未嚐求見事功於當世也。惟其精神積於中,著於外,世人見之,以為事功耳。閱世以後,事功或已磨滅,而精神不敝。傳之後世,遭際時會,此精神復現為事功焉。鬆坡論曾、胡二公之事,謂其為良心血性二者所驅使,則鬆坡之事功,亦為此良心血性所驅使而已。曾、胡二公,一生競競於存誠去偽,鬆坡於此,尤闡發不遺餘力。精神所至,金石為開,二公屢言之,鬆坡亦屢述之。二公之言,不啻詔示鬆坡,使其出生死,冒危難,掬一誠以救天下之偽。則雖謂鬆坡之事功,皆二公之事功可也。鬆坡自謂身膺軍職,非大發誌願,以救國為目的,以死為歸屬,不足渡同胞於苦海,置國家於坦途。今鬆坡得所歸矣,而救國誌願,曾未達其萬一。護國軍之起,僅使民國生死肉骨。如大病方蘇,元氣已傷,將養扶持,所需於事功者,正復無限。來者不可見,惟恃此耿耿精神,常留存於吾國民隱微之間,可以使曾、胡復生,使鬆坡不死,以解除日後之千災百難,超苦海而入坦途。而此語錄十餘章,實揭吾國民之偉大精神以昭茲來許者也。 民國六年四月新會梁啓超序。
蔡序
辛亥之春,餘應合肥李公之召,謬參戎職。時片馬問題糾葛方殷,瓜分之謠諑忽起,風鶴頻驚,海內騷然。吾儕武夫,惟厲兵秣馬,赴機待死耳,復何暇從事文墨,以自溺喪?乃者統製鍾公有囑編精神講話之命,餘不得不有以應。竊意論今不如述古;然古代渺矣,述之或不適於今。曾、胡兩公,中興名臣中鋒佼者也。其人其事,距今僅半世紀,遺型不遠,口碑猶存。景仰想像,尚屬匪難。其所論列,多洞中竅要,深切時弊。爰就其治兵言論,分類湊輯,附以按語,以代精神講話。我同袍列校,果能細加演繹,身體力行,則懿行嘉言,皆足為我師資,豐功偉烈,寧獨讓之先賢? 宣統三年季夏,邵陽蔡鍔識於昆明。
第一章 將材
右論將材之體
右論將材之用
[注釋]
1.[1]帶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兵之才,不外公、明、勤:不公不明,則兵不悅服;不勤,則營務巨細皆廢弛不治。故第一要務在此。不怕死,則臨陣當先,士卒乃可效命。故次之。為名利而出者,保舉稍遲則怨,稍不如意則怨;與同輩爭薪水,與士卒爭毫釐。故又次之。身體贏弱者,過勞則病;精神短乏者,久用則散。故又次之。四者似過於求備,而苟闕其一,則萬不可帶兵。故吾謂帶兵之人,須智深勇沉、文經武緯之才。數月以來,夢想以求之,焚香以禱之,蓋無須臾或忘諸懷。大抵有忠義血性,則四者相從以俱至;無忠義血性,則貌似四者。終不可恃。
2.帶兵之道,勤恕廉明,缺一不可。(以上曾語)
3.求將之道,在有良心,有血性,有勇氣,有智略。
4.天下強兵在將。上將之道,嚴明果斷,以浩氣舉事,一片肫誠。其次者,剛而無虛,樸而不欺,好勇而能知大義。要未可誤於矜驕虛浮之輩,使得以巧飾取容。真意不存,則成敗利鈍之間,顧忌太多,而趨避逾熟,必至敗乃公事。
5.將材難得。上駟之選,未易猝求,但得樸勇之士,相與講明大義,不為虛驕之氣、誇大之詞所中傷,而緩急即雲可恃。
6.兵易募而將難求。求勇敢之將易,而求廉正之將難。蓋勇敢倡先,是將帥之本分;而廉隅正直,則糧餉不欺,賞罰不濫,乃可固結士心,歷久常勝。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