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頁
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 作者:李亞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閱讀
他們採用多種婚姻形式,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外婚製,對偶製,嫂婚製,姐妹即連帶婚製等。這些婚姻形式的採用,同樣與上述特定經濟、財產條件下的生存狀態有著密切聯繫。其內在邏輯指向,在於保證未來的生活與生存狀態。 ——在經濟層麵上,保證經濟狀況和綜合力量的加強,而不是削弱。 ——在人性層麵上,令未亡人在生活與感情上有所寄託。 因此,父親死後,兒子娶沒有血緣關係的庶母,哥哥死後,弟弟娶嫂子,弟弟死後,哥哥娶弟妹為妻便成為十分正常的、富有人性化的考慮。與努爾哈赤同時代的哈達部王子康古魯,在父親王台死後,就與自己的繼母、聞名的葉赫格格溫姐結婚。這位溫姐,恰是努爾哈赤前任大妃孟古格格的姑姑。豪格死後,多爾袞、阿濟格兩人作為叔叔,各娶了自己的一個侄媳婦。皇太極的五位後妃中,兩個妃子是親姐妹,皇後則是這對姐妹的親姑姑,諸如此類,十分常見。 在習慣於假模假式的漢族人士眼中,上述一切是標準的亂倫,他們會對此表現出真誠的痛心疾首與不屑一顧;孰不知,唯其如此,才在比較中彰顯出孔孟之道貞節牌坊之類文化中過多非人性的殘忍與虛偽。 事實上,直到21世紀的今天,上述婚姻形態仍然通行於我國某些邊疆遊牧漁獵部族之中。知道了這些,我們也就有可能對於努爾哈赤死後的大妃殉葬、皇太極死後孝莊文皇後與多爾袞之間的關係,具有某種更加貼近事實的理解。 在這種習俗之下,偏偏又有了努爾哈赤本人的安排。 沒有證據能夠證實,努爾哈赤從來沒想過由自己指定接班人。他曾經為自己的嫡長子褚英做過類似皇太子一樣的安排,褚英被處死之後,他又安排二兒子代善監理國政,並一度讓他和自己一樣,一個人兼任了兩個旗的旗主。努爾哈赤表示,自己百年之後,要將深受寵愛的大妃,還有年幼的子孫們託付給代善。從而,一度使代善的權勢極為顯赫。這可能是那些貝勒大臣們看到大妃與代善眉目傳情時,誰都不敢廢話的原因之一。(《滿文老檔》,太祖卷十四。) 假如僅僅從漢族士大夫和中原皇家政治的角度看,完全可以將此理解成是老皇帝在以名位後事交代繼位者。但假如考慮到女真人上述事實上盛行著的多種婚姻製度的話,努爾哈赤的這番話則完全應該被理解成,自己死後,不但答應兒子代善繼續自己,還希望他娶養無血緣關係的庶母——大妃。否則,這位大妃的舉止怎麽會如此荒腔野板,離譜得無法理喻?從她的一生行事判定,假如不是置身於這種多種婚姻文化氛圍之中,這位史書記載中“有機變”的大妃,應該斷不至於會錯意到如此程度才對。 倒是準太子代善,很有可能因為心智、性情上的厚道和缺少智略,身處其中的文化氛圍,再加上權勢顯赫導致忘乎所以,才真的會錯了意。在人性的層麵上,他可能並不真正了解其父的真實想法與性情,於是,將努爾哈赤所說的、所想的和所要做的當成了同一迴事兒,忘記了死後是死後,而現在活著是活著的道理。結果,真實的情形可能是:努爾哈赤痛恨自己還活著時就開始眉來眼去的大妃和代善。不久,就將代善獨掌的兩紅旗,分出去了一旗,交給代善的兒子嶽托。從而,代善自己失去了父親的歡心,被迅速灰頭土臉邊緣化,也害了那位大妃。 努爾哈赤的處理很有意思,他放出風去,說是要搜查大妃私藏的財物。大妃便慌慌張張把財物分送到各處藏匿,結果,全部被搜查出來,包括藏在兒子阿濟格家的三百匹綢緞。史書記載說:大妃阿巴亥“雖然有機變,卻終於為努爾哈赤的英明所製服”,可能就包括了這件事情。隨後,努爾哈赤公布:“該大妃奸詐虛偽,人所有的邪惡她全都有。我努爾哈赤用金銀珠寶從頭到腳地妝飾你,用別人見所未見的上好綢緞供著你,養著你,你竟然不愛你的汗夫,把我蒙在鼓裏,去勾引別人,難道不該殺嗎?”隨後,將這位大妃休棄。當時,努爾哈赤另外一位蒙古族的小妃子也加入戰團,揭發阿巴亥。史書中說,大妃阿巴亥好嫉妒,大約由此可以得到證實。(《滿文老檔》,太祖卷十四。)
閱讀
或許,努爾哈赤對阿巴亥的情意並未泯滅,故不到一年又將她接迴,繼續做大妃。在成書時間最早的清代官方史書《太祖武皇帝實錄》中,記載道:由於大妃有機變且好嫉妒,使努爾哈赤覺得不快,“留下她恐怕身後會禍亂國家,於是預先給諸王交代遺言說:‘等我死時,必須命令她為我殉葬。’”後來,努爾哈赤死後的第二天一大早,諸王便來向她轉達努爾哈赤的命令,大妃支吾不從。諸王說:“先帝有命令,想不遵從是不可能的。”最後,在諸王寸步不讓的堅持下,大妃阿巴亥自縊而死。也有史書認為,她是被用弓弦勒死的。就此,阿巴亥之死遂成為前清歷史上最重要的謎團之一,引發出無數猜想與爭論。 母親殉葬時,多爾袞虛歲十五歲,實則還差一個多月滿十四歲。按照女真人的習俗,已經成年,他的哥哥阿濟格虛歲二十二歲早已成年,弟弟多鐸虛歲十三歲,也接近成年。兄弟三人全部名列共柄國政的八和碩貝勒,他們必定對母親殉葬的內情有些了解,這可能是後來多爾袞獨掌大權時,他們對此始終不曾發出過任何不同聲音的原因。 按照當時的標準,多爾袞雖然已經成年,並與多鐸最受晚年努爾哈赤的喜愛。但他當時沒有尺寸武功,在皇太極跟隨努爾哈赤馳騁疆場時,多爾袞還沒有出生。按照努爾哈赤確定多年,且生前從無改變跡象的八旗製度根本原則來看,他沒有可能被推舉成繼位的汗王。假如努爾哈赤要強行指定他為繼續人的話,事情就會變得異常複雜。因為,那將意味著八旗製度中根本原則的改變,意味著遊牧漁獵部族國家文化上的改變。我們知道,除非在非凡非凡的情形之下,這種改變是不太可能發生的。就像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晚年最喜愛幼子拖雷,但拖雷終究沒能當上蒙古大汗一樣。因此,年輕的多爾袞隻能得到旗主的權力與財富,卻不能坐上部族國家汗王的位置,原因端在於此。 事實上,努爾哈赤死後,兩黃旗雖由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繼續,但是,多鐸是正黃旗旗主貝勒,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貝勒,多爾袞並沒有實際把握一旗。不久,在其他一切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皇太極將汗王才能把握的兩黃旗旗色收迴,交換出兩白旗,從此,兩黃旗由皇太極把握,阿濟格和多鐸分別成了兩白旗的旗主貝勒。 天聰二年三月,即皇太極繼續汗位一年半之後,十七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征蒙古有功,被“賜以美號”,曰:“墨勒根戴青”,是漢文“睿智”的意思。多爾袞和碩睿親王的漢文爵位便是由此而來。顯然,皇太極對多爾袞的才智具有清醒的熟悉。同月二十九日,阿濟格違犯製度,擅自為多鐸定親,被皇太極罰銀一千兩,並罷免了他鑲白旗旗主的名位權力,多爾袞這才正式成為鑲白旗旗主。後來,皇太極又任命二十歲剛剛出頭的多爾袞主管吏部,這是權力很大的一個部門,號稱六部之首。此後,皇太極對多爾袞多次委以重任,使多爾袞有機會建功立業。就這樣,皇太極扶持著多爾袞一步步成長起來,從墨勒根戴青貝勒,到睿郡王,再到睿親王。直至有能力擺平戰功顯赫的皇長子豪格,先成為輔政王,再成為攝政王。 應該說,皇太極待多爾袞不薄。對此,多爾袞心知肚明。對於皇太極,他的感受可能是極度複雜的,一方麵,他曾經說過:“太宗文皇帝之位,原係奪立。”(蔣良騏《東華錄》卷四,順治八年二月初十日。)另一方麵,他也親口對大小貝勒們說過:“太宗之所以給予我非凡不同的恩情培育,超過了對於所有其他子弟,是因為他知道諸子弟隻有靠我才能成就事業。我很明白他的意思,你們明白嗎?”(《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二,順治二年十二月癸卯。)皇太極稱帝時,冊封了四大親王,他們是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豪格。應該說,皇太極在多爾袞身上傾注了不少心血,甚至超過了對他的親生兒子豪格。 有證據顯示,皇太極對多鐸也不錯。
</br>
他們採用多種婚姻形式,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外婚製,對偶製,嫂婚製,姐妹即連帶婚製等。這些婚姻形式的採用,同樣與上述特定經濟、財產條件下的生存狀態有著密切聯繫。其內在邏輯指向,在於保證未來的生活與生存狀態。 ——在經濟層麵上,保證經濟狀況和綜合力量的加強,而不是削弱。 ——在人性層麵上,令未亡人在生活與感情上有所寄託。 因此,父親死後,兒子娶沒有血緣關係的庶母,哥哥死後,弟弟娶嫂子,弟弟死後,哥哥娶弟妹為妻便成為十分正常的、富有人性化的考慮。與努爾哈赤同時代的哈達部王子康古魯,在父親王台死後,就與自己的繼母、聞名的葉赫格格溫姐結婚。這位溫姐,恰是努爾哈赤前任大妃孟古格格的姑姑。豪格死後,多爾袞、阿濟格兩人作為叔叔,各娶了自己的一個侄媳婦。皇太極的五位後妃中,兩個妃子是親姐妹,皇後則是這對姐妹的親姑姑,諸如此類,十分常見。 在習慣於假模假式的漢族人士眼中,上述一切是標準的亂倫,他們會對此表現出真誠的痛心疾首與不屑一顧;孰不知,唯其如此,才在比較中彰顯出孔孟之道貞節牌坊之類文化中過多非人性的殘忍與虛偽。 事實上,直到21世紀的今天,上述婚姻形態仍然通行於我國某些邊疆遊牧漁獵部族之中。知道了這些,我們也就有可能對於努爾哈赤死後的大妃殉葬、皇太極死後孝莊文皇後與多爾袞之間的關係,具有某種更加貼近事實的理解。 在這種習俗之下,偏偏又有了努爾哈赤本人的安排。 沒有證據能夠證實,努爾哈赤從來沒想過由自己指定接班人。他曾經為自己的嫡長子褚英做過類似皇太子一樣的安排,褚英被處死之後,他又安排二兒子代善監理國政,並一度讓他和自己一樣,一個人兼任了兩個旗的旗主。努爾哈赤表示,自己百年之後,要將深受寵愛的大妃,還有年幼的子孫們託付給代善。從而,一度使代善的權勢極為顯赫。這可能是那些貝勒大臣們看到大妃與代善眉目傳情時,誰都不敢廢話的原因之一。(《滿文老檔》,太祖卷十四。) 假如僅僅從漢族士大夫和中原皇家政治的角度看,完全可以將此理解成是老皇帝在以名位後事交代繼位者。但假如考慮到女真人上述事實上盛行著的多種婚姻製度的話,努爾哈赤的這番話則完全應該被理解成,自己死後,不但答應兒子代善繼續自己,還希望他娶養無血緣關係的庶母——大妃。否則,這位大妃的舉止怎麽會如此荒腔野板,離譜得無法理喻?從她的一生行事判定,假如不是置身於這種多種婚姻文化氛圍之中,這位史書記載中“有機變”的大妃,應該斷不至於會錯意到如此程度才對。 倒是準太子代善,很有可能因為心智、性情上的厚道和缺少智略,身處其中的文化氛圍,再加上權勢顯赫導致忘乎所以,才真的會錯了意。在人性的層麵上,他可能並不真正了解其父的真實想法與性情,於是,將努爾哈赤所說的、所想的和所要做的當成了同一迴事兒,忘記了死後是死後,而現在活著是活著的道理。結果,真實的情形可能是:努爾哈赤痛恨自己還活著時就開始眉來眼去的大妃和代善。不久,就將代善獨掌的兩紅旗,分出去了一旗,交給代善的兒子嶽托。從而,代善自己失去了父親的歡心,被迅速灰頭土臉邊緣化,也害了那位大妃。 努爾哈赤的處理很有意思,他放出風去,說是要搜查大妃私藏的財物。大妃便慌慌張張把財物分送到各處藏匿,結果,全部被搜查出來,包括藏在兒子阿濟格家的三百匹綢緞。史書記載說:大妃阿巴亥“雖然有機變,卻終於為努爾哈赤的英明所製服”,可能就包括了這件事情。隨後,努爾哈赤公布:“該大妃奸詐虛偽,人所有的邪惡她全都有。我努爾哈赤用金銀珠寶從頭到腳地妝飾你,用別人見所未見的上好綢緞供著你,養著你,你竟然不愛你的汗夫,把我蒙在鼓裏,去勾引別人,難道不該殺嗎?”隨後,將這位大妃休棄。當時,努爾哈赤另外一位蒙古族的小妃子也加入戰團,揭發阿巴亥。史書中說,大妃阿巴亥好嫉妒,大約由此可以得到證實。(《滿文老檔》,太祖卷十四。)
閱讀
或許,努爾哈赤對阿巴亥的情意並未泯滅,故不到一年又將她接迴,繼續做大妃。在成書時間最早的清代官方史書《太祖武皇帝實錄》中,記載道:由於大妃有機變且好嫉妒,使努爾哈赤覺得不快,“留下她恐怕身後會禍亂國家,於是預先給諸王交代遺言說:‘等我死時,必須命令她為我殉葬。’”後來,努爾哈赤死後的第二天一大早,諸王便來向她轉達努爾哈赤的命令,大妃支吾不從。諸王說:“先帝有命令,想不遵從是不可能的。”最後,在諸王寸步不讓的堅持下,大妃阿巴亥自縊而死。也有史書認為,她是被用弓弦勒死的。就此,阿巴亥之死遂成為前清歷史上最重要的謎團之一,引發出無數猜想與爭論。 母親殉葬時,多爾袞虛歲十五歲,實則還差一個多月滿十四歲。按照女真人的習俗,已經成年,他的哥哥阿濟格虛歲二十二歲早已成年,弟弟多鐸虛歲十三歲,也接近成年。兄弟三人全部名列共柄國政的八和碩貝勒,他們必定對母親殉葬的內情有些了解,這可能是後來多爾袞獨掌大權時,他們對此始終不曾發出過任何不同聲音的原因。 按照當時的標準,多爾袞雖然已經成年,並與多鐸最受晚年努爾哈赤的喜愛。但他當時沒有尺寸武功,在皇太極跟隨努爾哈赤馳騁疆場時,多爾袞還沒有出生。按照努爾哈赤確定多年,且生前從無改變跡象的八旗製度根本原則來看,他沒有可能被推舉成繼位的汗王。假如努爾哈赤要強行指定他為繼續人的話,事情就會變得異常複雜。因為,那將意味著八旗製度中根本原則的改變,意味著遊牧漁獵部族國家文化上的改變。我們知道,除非在非凡非凡的情形之下,這種改變是不太可能發生的。就像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晚年最喜愛幼子拖雷,但拖雷終究沒能當上蒙古大汗一樣。因此,年輕的多爾袞隻能得到旗主的權力與財富,卻不能坐上部族國家汗王的位置,原因端在於此。 事實上,努爾哈赤死後,兩黃旗雖由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繼續,但是,多鐸是正黃旗旗主貝勒,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貝勒,多爾袞並沒有實際把握一旗。不久,在其他一切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皇太極將汗王才能把握的兩黃旗旗色收迴,交換出兩白旗,從此,兩黃旗由皇太極把握,阿濟格和多鐸分別成了兩白旗的旗主貝勒。 天聰二年三月,即皇太極繼續汗位一年半之後,十七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征蒙古有功,被“賜以美號”,曰:“墨勒根戴青”,是漢文“睿智”的意思。多爾袞和碩睿親王的漢文爵位便是由此而來。顯然,皇太極對多爾袞的才智具有清醒的熟悉。同月二十九日,阿濟格違犯製度,擅自為多鐸定親,被皇太極罰銀一千兩,並罷免了他鑲白旗旗主的名位權力,多爾袞這才正式成為鑲白旗旗主。後來,皇太極又任命二十歲剛剛出頭的多爾袞主管吏部,這是權力很大的一個部門,號稱六部之首。此後,皇太極對多爾袞多次委以重任,使多爾袞有機會建功立業。就這樣,皇太極扶持著多爾袞一步步成長起來,從墨勒根戴青貝勒,到睿郡王,再到睿親王。直至有能力擺平戰功顯赫的皇長子豪格,先成為輔政王,再成為攝政王。 應該說,皇太極待多爾袞不薄。對此,多爾袞心知肚明。對於皇太極,他的感受可能是極度複雜的,一方麵,他曾經說過:“太宗文皇帝之位,原係奪立。”(蔣良騏《東華錄》卷四,順治八年二月初十日。)另一方麵,他也親口對大小貝勒們說過:“太宗之所以給予我非凡不同的恩情培育,超過了對於所有其他子弟,是因為他知道諸子弟隻有靠我才能成就事業。我很明白他的意思,你們明白嗎?”(《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二,順治二年十二月癸卯。)皇太極稱帝時,冊封了四大親王,他們是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豪格。應該說,皇太極在多爾袞身上傾注了不少心血,甚至超過了對他的親生兒子豪格。 有證據顯示,皇太極對多鐸也不錯。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