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多鐸有“荒唐王爺”之稱,除了能打仗之外,任俠率性、漁色獵艷的名聲也不小。他甚至曾經將主意打到了大清朝第一位漢人大學士範文程的頭上,並且可能對範夫人進行過嚴重的性侵犯。氣得範文程範大人裝病不上朝,在家裏閉門謝客生悶氣。假如不是多爾袞出麵製止,沒有人知道事情會如何結局。《清太宗實錄》中記載道,經過皇太極的極力爭取,多鐸才分到努爾哈赤生前直接統領的十五個牛錄四千五百人(《清太宗實錄》卷四十六)。  很難想像一個主謀逼死他們母親的人,會如此行事。這種說法幾乎全部出自後人的臆測,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實這一點。  細細翻檢史料,皇太極主政十七年間,幾乎所有王公貝勒都受到過嚴厲處罰。皇太極最有出息的兒子豪格曾經三次受到過降級、罰款的處分,而多爾袞隻受到過一次。  事情發生在公元1641年即大明崇禎十四年、大清崇德六年三月。當時,皇太極確定了對錦州長圍久困的戰略,下令部隊輪番圍困錦州,由遠漸近,最後直逼城下,意圖迫使錦州守軍彈盡糧絕後不戰而降。誰知,時間一久,錦州城內被圍的人們受不了,城外圍城的人們也受不了了,結果,領兵主帥多爾袞和豪格等助手商量後,私下裏決定放官兵輪流迴瀋陽探家。兵員減少後,害怕城裏的明軍乘虛劫營,又將包圍線後撤了三十裏。結果,事實上等於撤除了包圍。  皇太極知道後勃然震怒,整整一天都在大發雷霆。他把多爾袞等人調迴來,不許進城,在城外聽候處置。從多爾袞、豪格開始,皇太極一一點名痛斥。他對多爾袞說:“我加愛於你超過了所有諸子弟,好馬任你挑,好衣任你穿,好飯任你吃,比對誰都好。就是因為你勤勞國事,能夠恪遵朕命。如今,你讓我怎麽再信任你。”多爾袞和豪格被罵得狗血淋頭,誠惶誠恐地自請死罪。最後,多爾袞的睿親王爵被降為郡王,罰款一萬兩白銀,奪兩牛錄;豪格的肅親王爵被降為郡王,罰款八千兩白銀,奪一牛錄。其他三十多人受到處分。  幾天後,多爾袞等人去衙門辦公。皇太極細細詢問起來,結果,情況比聽匯報時還要糟糕。當時,有人辯解說,是為了能夠睡好覺才後撤的。皇太極怒火萬丈,把多爾袞等一幫傢夥當場趕將出去了,說:“你們趕緊迴家吧,那樣就可以睡好覺了。”並下令,不許他們上朝,說是自己不想搭理他們,相見爭如不見。  最後,多爾袞諸人拜託範文程等多次求情,方才挨過這一關(《清太宗實錄》卷五十五)。  實事求是地說,在當時,多爾袞的才能和功績是公認的。皇太極執政時期,多爾袞在一係列戰略性軍事行動中,均有上佳的表現,從而,令皇太極對他“特加愛重”,也為自己贏得了崇高的地位與威望。史書上說他“攻城必克,野戰必勝”,不完全是溢美之詞。  公元1638年即大明崇禎十一年、大清崇德三年八月,皇太極派遣他為“奉命大將軍”,率清軍左翼兵伐明。多爾袞鐵騎縱橫山西、河北、山東三省,“自北京以西,千裏之內明軍皆潰散逃遁”。在長達半年時間裏,“轉掠二千裏”,“旌旗所指,無不如意”。大明總督、聞名的盧象升和那位為了給監軍太監祝壽而喝了一百杯酒的總督吳阿衡,就是這一次戰死在多爾袞手下。洪承疇和孫傳庭也是這一次被急急調離圍剿李自成的第一線,從而,導致李自成有了喘息之機並死灰復燃的。這一次,多爾袞攻克山東重鎮濟南,前後隻用了一天時間,生擒德王朱由樞,並陸續攻克城池五十餘座,殺死兩名總督級大員,在五十七次戰爭中全部獲勝,俘獲人畜四十六萬餘,黃金四千多兩,白銀九十七萬餘兩。在八旗鐵騎先後五次大規模繞道伐明的軍事行動中,多爾袞指揮的這一次戰果最為巨大。他的軍功,使素以勇猛善戰著稱的豪格、阿濟格、多鐸等人全部相形見絀。  多爾袞另外一個引人注目之處在於,他不是一個隻會帶兵打仗的赳赳武夫,他的政治頭腦遠在其他王公貝勒之上。他曾經對大學士剛林迴憶說:“以前經常看明朝的朝報,下麵的人糊弄皇上,皇上的旨意也糊弄下麵的人們,最是可笑。越看越不得了,索性不看了。”(《多爾袞攝政日記》,六月二十九日。)表明了此人的文化素養與政治敏感。


    閱讀


    崇德元年第二次征服朝鮮時,皇太極因為漢山城久攻不下,不得不先行迴國。當時,朝鮮王國的宗器、社主、宮眷和群臣之家眷財產都在江華島上。多爾袞率領剛剛組建的水師一舉攻克江華島,俘獲朝鮮王妃、王子、宗室、妃嬪等七十六人,群臣眷屬一百六十六人。多爾袞一改多鐸等人大肆屠戮、欺侮俘虜的做法,嚴令部下對這些妃嬪、宗室、眷屬待之以禮,並派兵護送,將她們交還給朝鮮國王。結果,朝鮮國王立即率群臣出城投降,並對多爾袞的溫文有禮、冷靜老練大加讚賞。這一年,多爾袞隻有二十四歲。  天聰九年,多爾袞為皇太極和大清朝立下了一個非凡的功勞。  這一年九月,多爾袞率軍征伐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殘部。他臨之以威、施之以謀,導致林丹汗餘部不戰而降,並獻出了中華帝國失蹤二百多年的“傳國玉璽”。據說,這顆傳國玉璽從秦始皇之後一直傳到了元朝,具有天命所歸的極其重要的象徵意義。當年朱元璋派遣大將徐達北伐時,元朝最後一位皇帝元順帝逃離北京,將這個寶貝帶到了蒙古草原,順帝死後便下落不明。有學者認為,明成祖朱棣之所以五次遠征蒙古,其目的之一就是尋找這個東西,以便證實自己奪侄子建文帝的皇位是天命使然。他至死也沒能如願。二百多年後,一位牧民在草原上放羊,發現一隻羊連續三天不吃草,一個勁兒用蹄子刨地。這位牧民在羊蹄子刨的地方一挖,挖出了這玩意兒。遂輾轉落到了林丹汗手中。據說,林丹汗之所以以統帥四十萬蒙古鐵騎的成吉思汗自居,就是因為得到了這個長生天授予使命的玩意兒。  多爾袞得到這顆傳國玉璽並獻給皇太極,對於皇太極和後金臣民的影響極大。他們全部真誠地相信後金汗國確實得到了上天的護佑,而皇太極也就接受了大家的擁戴,在“服膺天命”的崇高名義下,登上了大清帝國的皇帝寶座。  公元1655年,是為大清順治十二年。正月,副理事官彭長庚評價多爾袞說:“太宗創業盛京,同事諸王俱樹勳勞,而睿王之功為冠。”(蔣良騏《東華錄》卷五,順治十二年正月。)當時,正值多爾袞死後遭到清算之際,這番話對多爾袞來說,應該是公正的。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多爾袞才被推到了皇太極死後至關重要的十字路口上。  此時,日薄西山的大明帝國,聲勢浩大的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還有如日中天的大清朝,三支重要的政治力量逐鹿於中國大地上,已經接近最後大決戰的前夜。致使皇太極身後的權力繼續變得格外敏感而關係重大。倘若處置不當,為爭奪皇位而發生內鬥的話,這個政權的前途就誰都不知道會怎麽樣了。  本來,按照推舉製原則,就能力、威望、地位與實力而言,多爾袞最應該被推舉為最高權力繼續人。偏偏此時的情形已經與努爾哈赤死後大不相同。經過皇太極十七年經營,如今的大清早已不是當年的後金。從人性的層麵考察,當年,當所有大小貝勒在代善的帶領下,擁戴皇太極即皇帝位,誓死效忠,並全體匍匐在他腳下三跪九叩首時,這一切改變就已經行進在不可逆轉的過程之中了。  此刻,在組織結構、決策與施政程序、政策法令、思想觀念上,大清政權已經深深地漢化了,在一定程度上就像是大明帝國的縮微版。為此,皇太極生前親自統領的兩黃旗大臣,堅定主張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他們之中有八個人,聚集到三官廟盟誓,為達此目的,他們不惜以生命相搏。其中,還有人指名擁戴豪格。這就使事情變得異常棘手。  皇太極有十一個兒子,除夭折的三個之外,豪格是最為出色的一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比他的十四叔多爾袞還大三歲。從努爾哈赤的時代起,就開始在戰場上衝鋒陷陣了。天聰三年,皇太極第一次繞道入關伐明時,在廣渠門外,與袁崇煥的寧錦援兵發生激戰,豪格勇悍異常,一直衝殺到了護城壕邊上,令明軍大潰。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亞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亞平並收藏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