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
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 作者:李亞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寧錦保衛戰中,麵對袁崇煥憑堅城、用大炮一策,皇太極一籌莫展,指揮了一次極為窩囊的戰役,遭遇了不小的尷尬。除此之外,在三十多年的戎馬生涯中,我們在歷史記載裏幾乎找不到皇太極其他軍事上的失誤或者失敗。
從各種史料、實錄中,我們會注意到一個醒目的現象,皇太極講起話來特別平實。用今天的語言描述,就是他比較注重擺事實講道理,絕少粉飾浮誇、裝腔作勢。一個特別刺眼的對比是,這種東西在同時期大明朝的官方文件中幾乎比比皆是。在明清之間的最後一次大決戰——鬆錦會戰中,洪承疇統帥十三萬大軍,穩健持重,前線清軍連連敗績,情勢危殆。鑑於明軍兵勢浩大,皇太極麾下的高級將領們一再勸他緩行。皇太極笑著說:“我隻擔心他們聽說我來了會潛師逃遁。他們要是不跑,我將破之如摧枯拉朽。”(《清史稿》本紀三,太宗本紀二。)這話聽上去讓人很不舒服,怎麽看都頗有點自吹自擂的嫌疑。偏偏後來發生的事實,證明了皇太極沒有吹牛皮。
在同時代的諸般人物中,說皇太極的軍事才華遠在其他人之上,應該是符合實際情況的。當時,有兩位朝鮮觀察家,一位認為代善隻是“尋常一庸夫耳”(《李朝實錄》,光海君日記,卷一百六十九);另一位則認為皇太極“勇力絕倫”(李民寏《建州聞見錄》),他們的觀察不會是沒有道理的。
在鐵與血的搏殺中,一次次戰勝對手,是古今中外英雄們建功立業的途徑,為此,他們時常會在民眾中形成巨大的威望。這是人類的悲劇,卻也是人類的現實。因此,將皇太極受眾人推舉繼承了後金汗位,理解為是這種英雄業績的邏輯後果,似乎不會比在這個問題上的那些“陰謀說”之類更遠離事實。誠如魯迅先生所言:搗鬼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以此成大事者,古來無有。先生的這番話,若用在皇太極身上,似乎頗為恰當。仔細翻檢史料,我們幾乎找不到任何稍微堅強一點的證據,足以證明皇太極是通過陰謀手段拿下的汗位。就是在辛亥革命前後,排滿、仇滿情緒空前高漲,也鮮見此種臆測。這多少令人感覺到了些許欣慰。想想看,今天的史家,大多傾向於同意這樣一個看法,多爾袞之所以能夠進據中原,並建立了大清帝國的穩固統治,是因為皇太極在十七年執政生涯中打下了根基。即本章開篇引用的《清史稿》所言:“蓋帝之詒謀遠矣。”如果皇太極僅憑藉陰狠狡詐,便創下偌大一份功業,豈不令人眼前一片漆黑?
皇太極:在權力的祭壇上(4)
事實上,這裏已經涉及到了皇太極的為人品格和政治品格問題。
女真人的漁獵習俗,涉及到了關乎生存的根本經濟利益,因此,有著十分嚴格的禁忌。這種禁忌類似軍紀或法律,簡單、嚴厲而有效率。許多書籍都談到,女真人射獵時,很像行軍打仗,眾人推舉出的箭主——牛錄額真——具有絕對權威,甚至可以處死違犯了行獵紀律的部族成員。在他們的行獵紀律中,包括必須聽從牛錄額真指揮,不許亂說亂動,不準擅自離開指定的位置,不準斷圍,不準踐踏莊田,不準砍伐山林,不準把別人射殺的獵物占為己有,不準把自己射殺的野獸故意讓給別人等等。
違犯了這些紀律的人,可能要付出嚴重的代價,遠不僅僅是名譽掃地而已。這種習俗顯然十分有助於培養一個人的紀律觀念、忠於職守、合作精神和忠誠老實的品質。由此稍微展開一下聯想就可以發現,這裏,培養出來的根本就是一個優秀的戰士。兩百年以後,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從此,西風日盛。有報導說,當西方人準備前往大清國做生意時,曾經到過那裏的前輩們會忠告他們:到了中國之後,最好和滿族人來往。因為,比較起來,他們更誠實守信。
公元1639年,即大明崇禎十二年、大清崇德四年八月,已經進入晚年,來日無多的皇太極很感慨地和臣子們迴憶往事:“從小跟隨太祖出獵,我從來沒有把別人獵獲的野獸占為己有,軍中獲勝後的戰利品,我也從來沒有私自留下過一件什麽東西中飽私囊。因為我存心正直,所以才能獲得上天的眷顧。”(《清太宗實錄》卷四十八)
假如在十數年漫長歲月裏,皇太極處心積慮幹下了那些謀兄弒母、奪弟權位的事情,如今又說出這樣一番話來的話,他就是古往今來排名第一的大壞蛋;那些十年前推舉他走上後金汗位、十年後又擁戴他坐上大清帝位、兩百多年後再用“聖矣哉”來讚嘆他的人們,就是一群地地道道的白癡。
常識告訴我們,這可能不是事實。
《清史稿》在介紹皇太極的愛好時寫到,皇太極“性耽典籍,谘覽弗倦”。就是說,此人在頻繁的征戰廝殺之餘,很是喜歡讀書,經常沉溺於古今典籍之中,孜孜不倦地探討和閱讀。從實錄記載中可以看到,皇太極經常以古論今,可以準確引用我國古代典籍中記載的事例。譬如,他很喜歡用古代名將愛兵如子的故事教育那些貝勒們,對於戰國時期那位為士兵吮瘡的將軍、對於漢代那位於艱難困苦之中不肯獨享美酒,將之倒進河裏與士兵共享的大將軍的故事,皇太極似乎特別津津樂道。(《清太宗實錄》卷八;《滿文老檔》,太宗卷二十三。)
</br>
從各種史料、實錄中,我們會注意到一個醒目的現象,皇太極講起話來特別平實。用今天的語言描述,就是他比較注重擺事實講道理,絕少粉飾浮誇、裝腔作勢。一個特別刺眼的對比是,這種東西在同時期大明朝的官方文件中幾乎比比皆是。在明清之間的最後一次大決戰——鬆錦會戰中,洪承疇統帥十三萬大軍,穩健持重,前線清軍連連敗績,情勢危殆。鑑於明軍兵勢浩大,皇太極麾下的高級將領們一再勸他緩行。皇太極笑著說:“我隻擔心他們聽說我來了會潛師逃遁。他們要是不跑,我將破之如摧枯拉朽。”(《清史稿》本紀三,太宗本紀二。)這話聽上去讓人很不舒服,怎麽看都頗有點自吹自擂的嫌疑。偏偏後來發生的事實,證明了皇太極沒有吹牛皮。
在同時代的諸般人物中,說皇太極的軍事才華遠在其他人之上,應該是符合實際情況的。當時,有兩位朝鮮觀察家,一位認為代善隻是“尋常一庸夫耳”(《李朝實錄》,光海君日記,卷一百六十九);另一位則認為皇太極“勇力絕倫”(李民寏《建州聞見錄》),他們的觀察不會是沒有道理的。
在鐵與血的搏殺中,一次次戰勝對手,是古今中外英雄們建功立業的途徑,為此,他們時常會在民眾中形成巨大的威望。這是人類的悲劇,卻也是人類的現實。因此,將皇太極受眾人推舉繼承了後金汗位,理解為是這種英雄業績的邏輯後果,似乎不會比在這個問題上的那些“陰謀說”之類更遠離事實。誠如魯迅先生所言:搗鬼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以此成大事者,古來無有。先生的這番話,若用在皇太極身上,似乎頗為恰當。仔細翻檢史料,我們幾乎找不到任何稍微堅強一點的證據,足以證明皇太極是通過陰謀手段拿下的汗位。就是在辛亥革命前後,排滿、仇滿情緒空前高漲,也鮮見此種臆測。這多少令人感覺到了些許欣慰。想想看,今天的史家,大多傾向於同意這樣一個看法,多爾袞之所以能夠進據中原,並建立了大清帝國的穩固統治,是因為皇太極在十七年執政生涯中打下了根基。即本章開篇引用的《清史稿》所言:“蓋帝之詒謀遠矣。”如果皇太極僅憑藉陰狠狡詐,便創下偌大一份功業,豈不令人眼前一片漆黑?
皇太極:在權力的祭壇上(4)
事實上,這裏已經涉及到了皇太極的為人品格和政治品格問題。
女真人的漁獵習俗,涉及到了關乎生存的根本經濟利益,因此,有著十分嚴格的禁忌。這種禁忌類似軍紀或法律,簡單、嚴厲而有效率。許多書籍都談到,女真人射獵時,很像行軍打仗,眾人推舉出的箭主——牛錄額真——具有絕對權威,甚至可以處死違犯了行獵紀律的部族成員。在他們的行獵紀律中,包括必須聽從牛錄額真指揮,不許亂說亂動,不準擅自離開指定的位置,不準斷圍,不準踐踏莊田,不準砍伐山林,不準把別人射殺的獵物占為己有,不準把自己射殺的野獸故意讓給別人等等。
違犯了這些紀律的人,可能要付出嚴重的代價,遠不僅僅是名譽掃地而已。這種習俗顯然十分有助於培養一個人的紀律觀念、忠於職守、合作精神和忠誠老實的品質。由此稍微展開一下聯想就可以發現,這裏,培養出來的根本就是一個優秀的戰士。兩百年以後,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從此,西風日盛。有報導說,當西方人準備前往大清國做生意時,曾經到過那裏的前輩們會忠告他們:到了中國之後,最好和滿族人來往。因為,比較起來,他們更誠實守信。
公元1639年,即大明崇禎十二年、大清崇德四年八月,已經進入晚年,來日無多的皇太極很感慨地和臣子們迴憶往事:“從小跟隨太祖出獵,我從來沒有把別人獵獲的野獸占為己有,軍中獲勝後的戰利品,我也從來沒有私自留下過一件什麽東西中飽私囊。因為我存心正直,所以才能獲得上天的眷顧。”(《清太宗實錄》卷四十八)
假如在十數年漫長歲月裏,皇太極處心積慮幹下了那些謀兄弒母、奪弟權位的事情,如今又說出這樣一番話來的話,他就是古往今來排名第一的大壞蛋;那些十年前推舉他走上後金汗位、十年後又擁戴他坐上大清帝位、兩百多年後再用“聖矣哉”來讚嘆他的人們,就是一群地地道道的白癡。
常識告訴我們,這可能不是事實。
《清史稿》在介紹皇太極的愛好時寫到,皇太極“性耽典籍,谘覽弗倦”。就是說,此人在頻繁的征戰廝殺之餘,很是喜歡讀書,經常沉溺於古今典籍之中,孜孜不倦地探討和閱讀。從實錄記載中可以看到,皇太極經常以古論今,可以準確引用我國古代典籍中記載的事例。譬如,他很喜歡用古代名將愛兵如子的故事教育那些貝勒們,對於戰國時期那位為士兵吮瘡的將軍、對於漢代那位於艱難困苦之中不肯獨享美酒,將之倒進河裏與士兵共享的大將軍的故事,皇太極似乎特別津津樂道。(《清太宗實錄》卷八;《滿文老檔》,太宗卷二十三。)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