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大明帝國與大清帝國的兩朝重臣,是一位飽讀詩書、博覽經史的淵博之士。由此推斷,對此,他應該早就有了思想準備才對。


    皇太極:在權力的祭壇上(1)


    《清史稿》是這樣評價皇太極的:“太宗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雖大勛未集,而世祖即位朞年,中外即歸於一統,蓋帝之詒謀遠矣。”《清史稿》作者認為皇太極的某些對外交往之道,甚至可以比美遠古之聖賢。最後,作者用一句崇高的感嘆結束了對皇太極的評價,曰:“嗚唿,聖矣哉!”


    翻檢起來,在洋洋大觀、整整四十八本的《清史稿》中,隻有皇太極一個人得到了後代史家這個字眼的評價——聖。至於康熙皇帝被他的兒子加“聖祖”諡號,顯然是不同的另外一迴事兒。


    在古人的觀念中,極為崇高從而達於極致的睿智與道德方才可以稱之為“聖”。這是一個僅次於“神”的字眼,不是可以隨便使用的。


    我們知道,《清史稿》是在辛亥革命以後修撰的。那時,大清朝已經土崩瓦解了十數年,中國人民正在軍閥混戰的黑暗裏,苦苦尋找著生存圖強的道路。當年不可一世的皇親貴戚們則在鑽頭覓縫地忙於找到買家,好把祖宗留下的家財寶貝——從府邸物業、珍玩字畫、翡翠扳指,到鼻煙壺、蛐蛐罐兒,賣上一個好價錢,以便苦度時光。八旗鐵騎的雄風早就蕩然無存,八旗子弟已經成為膏粱、紈絝、敗家子的代名詞。愛新覺羅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黃金種姓,如今成了不祥的字眼,黃帶子、紅帶子們紛紛改名換姓,用以逃避歧視、仇恨或者覬覦的目光。


    斯時,《清史稿》的撰寫者們,即便是遺老遺少,卻也已經沒有了太多現實的壓力或者動力,去為一個死了將近三百年的先皇帝無原則地歌功頌德,以便為自己賺一個殘渣餘孽的惡名。由此大抵可以部分地知道,在晚明前清時代,皇太極的作為,可能是同時代的所有人物中,最為可圈可點的一位。


    皇太極生於公元1592年即大明萬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出生地在努爾哈赤起兵後的第一個根據地費阿拉,治下在今天的遼寧省新賓縣永陵鄉附近。在努爾哈赤的十六個兒子中,皇太極排行第八。


    關於皇太極名字的由來,至今還是一樁疑案。努爾哈赤家族中,許多人的名字與飛禽走獸有關,表明其生存狀態必定與遊牧漁獵的生產、生活條件密切相關。然而,專家們無法說清皇太極這個名字在女真語中的確切含義。於是,人們便不由分說地願意相信,這是一個大福大貴的名字。漢族人、女真人、蒙古人之間相互影響極深。據說,蒙古語中的台吉,是漢語中太師的意思。蒙古人稱唿皇帝的繼承人為黃台吉,就是漢語皇太子的譯音。我們知道,滿語是藉助蒙文而造出的。於是,皇太子——黃台吉——皇太極三者之間便建立起了某種神秘的聯繫。盡管學術界不同意這種說法,大清朝官方史書也予以否認,但是,既然學術界解決不了這樣一個重大問題,學術界之外的人們也就隻好將此看成是天意了。譬如,《清史稿》談到這個話題時的表述就是,等到皇太極繼位,人們“鹹以為有天意焉”。(《清史稿》本紀二,太宗本紀一。)


    史籍中,對皇太極的母親評價很高。比如《清史稿》中,認為這位葉赫部落的孟古格格“莊敬聰慧”,溫婉和順,聽到順耳的好話,她不沾沾自喜,麵對忤逆或誹謗,仍然能夠和顏悅色而不改常態。她不好逢迎諂媚之言,也不接近奸佞之輩,“耳無妄聽,口無妄言”,從來不幹涉外界事務,隻是一心一意地侍奉自己的丈夫。這樣一位母親,想必對童年時期的皇太極影響不小。


    嫁給努爾哈赤時,孟古格格隻有十四歲,努爾哈赤則為三十歲。那一年,是努爾哈赤起兵的第五年。當時,努爾哈赤可能已經有了至少五位妻子。他們是在結婚四年後,生下的皇太極。十一年後,孟古格格重病去世。努爾哈赤表現出了少見的悲慟。他痛哭不止,下令四個奴婢殉葬,不飲酒、不吃葷達一個月之久,並將靈柩停放了三年方才下葬。當時,努爾哈赤與葉赫部落的關係十分緊張,重病中的孟古希望最後見自己的母親一麵,被她的哥哥、葉赫部落酋長拒絕。為此,憤怒中的努爾哈赤,曾經不顧實力相差懸殊,在妻子去世後不久,便率兵攻打葉赫。這一年,皇太極不滿十二歲。


    皇太極:在權力的祭壇上(2)


    史書記載說,努爾哈赤對皇太極“愛如心肝”。(《滿文老檔》,太祖卷三。)除了孟古格格的原因之外,可能和皇太極的聰慧有很大關係。據說,皇太極三、四歲時就很懂事,接觸過的事情,“一聽不忘,一見即識”。到他七歲時,努爾哈赤便“委以家政,不煩指示,即能贊理”(《清太宗實錄》卷一)。就是說,這是一個七歲的小大人,不用勞煩大人指點,他就可以幫著把家裏的事情打理好。


    皇太極出生那一年,正值大明朝抗倭援朝戰爭爆發。七年後,這場戰爭結束。不久,朝廷又將李成梁派來第二次鎮守遼東,時間又是七年。這十幾年,正是努爾哈赤擴張實力的關鍵時期。有記載說,當時,皇太極年長的兄長如褚英、代善等,跟著努爾哈赤常年在外征戰。努爾哈赤便將全部家政,交給了年僅十餘歲的皇太極。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亞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亞平並收藏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