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 作者:李亞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約就是出於此種考慮,皇太極幾乎每次在出兵遠道奔襲時,總是會派兵不停地打擊寧錦一線的明軍,敲打他們,使他們的神經總是處於緊張狀態,鎮日價提心弔膽,生怕被“韃子”偷襲、圍困或斷了後路。有時,皇太極甚至會親自領兵前往錦州、寧遠等地,牽製明朝軍隊,“使其東西疲於奔命,首尾不能相顧,我西征將士得以從容直搗中原耳”(《清太宗實錄》卷四十六)。
鬆錦之戰:洪承疇的悲喜劇(4)
而大明帝國軍隊似乎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也可以偷襲瀋陽,也可以斷掉入了關的“韃子”們的後路,把他們圍困在充滿敵意的長城裏麵,讓他們找不到迴家的路,在敵人的土地上死得特別難看。這種想法可能遠遠超出了大明帝國君臣們的想像力,會把他們嚇壞,令他們想都不敢這樣去想。令人不勝嘆息的是,情況若僅僅是這樣的話,還算是很不錯了。大明帝國此時糟糕的景象,早已遠遠超出了這些,早就達到了糟不可言的地步。
有一次,皇太極率兵來到明軍城下,皇太極挑戰說:“如果你們出兵一萬人的話,我就隻以一千人應戰;你們要是出兵一千人,我就以一百人應戰。咱們堂堂正正地打一仗,你們也可以掩飾一下欺矇皇帝的罪過,要不然,總是空口說白話地騙你們的皇帝,你們不覺得太可恥了嗎?”這種挑戰,皇太極做過不止一次。大明帝國軍隊從來沒有人應戰(《清太宗實錄》卷十九)。
一位大臣告訴崇禎皇帝,山西崞縣即今日之原平,隻有兩千左右敵人,俘獲了一千多當地男女,經過代州城下時,被俘的人們與城頭上的親人遙遙相對哭泣,城上始終不發一兵一卒救援,任清軍飽掠而去。崇禎皇帝聽後,“頓足太息”,沒有任何辦法。(穀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六,東兵入口。)
有一位兵部尚書,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名叫張鳳翼,清軍攻破長城進入內地後,他擔心皇帝問罪,於是,主動請纓,願意率領各路援軍抗擊清兵。皇帝十分喜悅,立即批準了他的請求,並賜給他尚方寶劍,白銀萬兩,賞功牌五百。於是,張鳳翼很威風地率軍出發了。誰知,此後,清軍在河北地區攻城略地,我們的國防部長和當時的薊遼總督梁廷棟仿佛送行一般,僅僅跟在清軍後麵轉來轉去,始終沒有接戰。
事情的高潮出現在最後。
清兵飽掠子女、玉帛、牲畜之後,決定迴家了。他們選擇建昌、冷口北撤。按照一般軍事常識,撤兵時,應置精兵殿後,以防備敵人追襲。此次,清軍大模大樣地採取了一個很少見的做法——將大軍主力放在最前麵,將所有輜重和搶劫來的物資放在最後,大小車輛裝滿勝利的喜悅,一路逶迤而去。史書記載說,他們讓所有搶來的婦女一律穿上鮮美的服飾,濃妝艷抹之後坐在車上,然後,鼓樂齊鳴地一副凱旋景象,就這樣,連續四天才陸續走完。張鳳翼帶領大軍躲在堅城之內,目送敵人在他眼皮底下招搖遠去。最後,居然是一位監軍太監劉景耀忍受不了這種侮辱,帶著自己的部下,殺出城去,據說,他們頗有斬獲,襲殺了一百多個敵兵,並搶迴來了一些人口、牲畜和物資。
戰後,為了害怕皇帝追究責任,恐懼已極的兵部尚書張鳳翼與薊遼總督梁廷棟相繼服食大黃麻求死,並陸續死掉。讓人完全無法明白,他們既然知道難逃一死,卻為什麽不願意選擇轟轟烈烈地戰死在沙場?
在與皇太極的博弈中,最有喜劇色彩的一幕出現在洪承疇前一任薊遼總督身上。
這位總督名叫吳阿衡。當皇太極派遣的大軍打進長城時,他和總兵吳國俊正在為皇帝派來的監軍太監鄧希詔舉辦生日宴會。監軍太監直接對皇帝負責,並且掌握著錢糧、輜重、火器等等。因此,前敵將領沒有人敢得罪這些皇帝身邊來的人。
在生日宴會上,吳阿衡總督和鄧希詔監軍酒逢知己千杯少,約定在場者每人都必須幹滿一百杯,為監軍祝壽。結果,喝到中途,傳來清軍破關入侵的緊急軍報。吳阿衡總督很有點兒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大將風度,他鎮定如常,派總兵吳國俊前去禦敵。然後,仿佛根本就沒聽過那十萬火急的軍情,仍然堅持必須喝完一百杯、決出勝負方可罷休。
最後,終於勝利喝完一百杯的總督,於酩酊大醉之中,居然還沒有忘記敵人已經打進來了。於是,爛醉如泥的總督被部下扶上馬,一路趔趄著殺向前敵。最後,稀裏糊塗地死在亂兵之中。那位倒黴的總兵吳國俊也戰死在疆場上。
鬆錦之戰:洪承疇的悲喜劇(5)
就像我們到目前為止所不停看到的那樣,兩千多年的帝國史告訴我們:每當我國皇帝的龍椅上坐著的是一頭豬時,皇帝的部下中不是豬的那一部分,就會被迅速淘汰出局,比如熊廷弼、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等等;剩下來的人們就會集體表現得比他們的萬歲爺陛下更像豬,比如這位吳阿衡總督。使人們具有充足的理由,由衷地感嘆上樑不正下樑歪這句成語的精當準確。這種局麵要想扭轉,常常需要帝國將自己的能量耗盡,或者上帝出麵幹涉,譬如令那頭豬死掉,才有可能做到。不幸的是,中國人從來沒有學會如何防止這種情形出現。經常的情形是,一頭豬死掉後,新上來的還不如前麵那一位。在前任打下來的讓人覺得已經糟不可言的基礎上,後來者時常有本領壞得超出人們的預期,壞得更加離奇,使人們一再感受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恐懼。中國人以一代代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來的政治構架和人生準則——譬如宗法製度和孔孟之道、三綱五常等等,為豬們甚至更壞的畜生大模大樣地走上龍椅,鋪設出了一條康莊大道。於是,這個民族和社會,常常需要為此付出極其沉重的代價。
</br>
鬆錦之戰:洪承疇的悲喜劇(4)
而大明帝國軍隊似乎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也可以偷襲瀋陽,也可以斷掉入了關的“韃子”們的後路,把他們圍困在充滿敵意的長城裏麵,讓他們找不到迴家的路,在敵人的土地上死得特別難看。這種想法可能遠遠超出了大明帝國君臣們的想像力,會把他們嚇壞,令他們想都不敢這樣去想。令人不勝嘆息的是,情況若僅僅是這樣的話,還算是很不錯了。大明帝國此時糟糕的景象,早已遠遠超出了這些,早就達到了糟不可言的地步。
有一次,皇太極率兵來到明軍城下,皇太極挑戰說:“如果你們出兵一萬人的話,我就隻以一千人應戰;你們要是出兵一千人,我就以一百人應戰。咱們堂堂正正地打一仗,你們也可以掩飾一下欺矇皇帝的罪過,要不然,總是空口說白話地騙你們的皇帝,你們不覺得太可恥了嗎?”這種挑戰,皇太極做過不止一次。大明帝國軍隊從來沒有人應戰(《清太宗實錄》卷十九)。
一位大臣告訴崇禎皇帝,山西崞縣即今日之原平,隻有兩千左右敵人,俘獲了一千多當地男女,經過代州城下時,被俘的人們與城頭上的親人遙遙相對哭泣,城上始終不發一兵一卒救援,任清軍飽掠而去。崇禎皇帝聽後,“頓足太息”,沒有任何辦法。(穀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六,東兵入口。)
有一位兵部尚書,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名叫張鳳翼,清軍攻破長城進入內地後,他擔心皇帝問罪,於是,主動請纓,願意率領各路援軍抗擊清兵。皇帝十分喜悅,立即批準了他的請求,並賜給他尚方寶劍,白銀萬兩,賞功牌五百。於是,張鳳翼很威風地率軍出發了。誰知,此後,清軍在河北地區攻城略地,我們的國防部長和當時的薊遼總督梁廷棟仿佛送行一般,僅僅跟在清軍後麵轉來轉去,始終沒有接戰。
事情的高潮出現在最後。
清兵飽掠子女、玉帛、牲畜之後,決定迴家了。他們選擇建昌、冷口北撤。按照一般軍事常識,撤兵時,應置精兵殿後,以防備敵人追襲。此次,清軍大模大樣地採取了一個很少見的做法——將大軍主力放在最前麵,將所有輜重和搶劫來的物資放在最後,大小車輛裝滿勝利的喜悅,一路逶迤而去。史書記載說,他們讓所有搶來的婦女一律穿上鮮美的服飾,濃妝艷抹之後坐在車上,然後,鼓樂齊鳴地一副凱旋景象,就這樣,連續四天才陸續走完。張鳳翼帶領大軍躲在堅城之內,目送敵人在他眼皮底下招搖遠去。最後,居然是一位監軍太監劉景耀忍受不了這種侮辱,帶著自己的部下,殺出城去,據說,他們頗有斬獲,襲殺了一百多個敵兵,並搶迴來了一些人口、牲畜和物資。
戰後,為了害怕皇帝追究責任,恐懼已極的兵部尚書張鳳翼與薊遼總督梁廷棟相繼服食大黃麻求死,並陸續死掉。讓人完全無法明白,他們既然知道難逃一死,卻為什麽不願意選擇轟轟烈烈地戰死在沙場?
在與皇太極的博弈中,最有喜劇色彩的一幕出現在洪承疇前一任薊遼總督身上。
這位總督名叫吳阿衡。當皇太極派遣的大軍打進長城時,他和總兵吳國俊正在為皇帝派來的監軍太監鄧希詔舉辦生日宴會。監軍太監直接對皇帝負責,並且掌握著錢糧、輜重、火器等等。因此,前敵將領沒有人敢得罪這些皇帝身邊來的人。
在生日宴會上,吳阿衡總督和鄧希詔監軍酒逢知己千杯少,約定在場者每人都必須幹滿一百杯,為監軍祝壽。結果,喝到中途,傳來清軍破關入侵的緊急軍報。吳阿衡總督很有點兒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大將風度,他鎮定如常,派總兵吳國俊前去禦敵。然後,仿佛根本就沒聽過那十萬火急的軍情,仍然堅持必須喝完一百杯、決出勝負方可罷休。
最後,終於勝利喝完一百杯的總督,於酩酊大醉之中,居然還沒有忘記敵人已經打進來了。於是,爛醉如泥的總督被部下扶上馬,一路趔趄著殺向前敵。最後,稀裏糊塗地死在亂兵之中。那位倒黴的總兵吳國俊也戰死在疆場上。
鬆錦之戰:洪承疇的悲喜劇(5)
就像我們到目前為止所不停看到的那樣,兩千多年的帝國史告訴我們:每當我國皇帝的龍椅上坐著的是一頭豬時,皇帝的部下中不是豬的那一部分,就會被迅速淘汰出局,比如熊廷弼、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等等;剩下來的人們就會集體表現得比他們的萬歲爺陛下更像豬,比如這位吳阿衡總督。使人們具有充足的理由,由衷地感嘆上樑不正下樑歪這句成語的精當準確。這種局麵要想扭轉,常常需要帝國將自己的能量耗盡,或者上帝出麵幹涉,譬如令那頭豬死掉,才有可能做到。不幸的是,中國人從來沒有學會如何防止這種情形出現。經常的情形是,一頭豬死掉後,新上來的還不如前麵那一位。在前任打下來的讓人覺得已經糟不可言的基礎上,後來者時常有本領壞得超出人們的預期,壞得更加離奇,使人們一再感受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恐懼。中國人以一代代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來的政治構架和人生準則——譬如宗法製度和孔孟之道、三綱五常等等,為豬們甚至更壞的畜生大模大樣地走上龍椅,鋪設出了一條康莊大道。於是,這個民族和社會,常常需要為此付出極其沉重的代價。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