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 作者:李亞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五年復遼”,談何容易。袁崇煥在皇帝麵前的這個承諾,其嚴重程度根本就等於用自己的身家性命立下了軍令狀。為此,皇帝和帝國政府對他一路綠燈,差不多滿足了他所有要求,提供了所有他需要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屆時交不了差,那個在不動聲色之間幹掉了魏忠賢的青年皇帝,對他是否會比對魏忠賢更客氣,是可以成為一個疑問的。因此,袁崇煥必須把他權限範圍內的所有力量盡快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在他的指揮下如臂使指地指向後金汗國,決不允許有不聽招唿的情形出現。
博弈:隻有一次機會(6)
這些力量中,包括了薊、遼、登、萊、津的所有軍事單位和與軍事有關的單位,其中,毛文龍的皮島東江鎮當然是重要的一支。
寧遠兵變時,袁崇煥請求朝廷按時下發軍餉,皇帝不高興,一位大學士迎合皇帝說,若是士兵一鬧就發餉,那其他地方的軍隊有樣學樣怎麽辦?對於袁崇煥來說,同樣存在這個問題。要是毛文龍不聽招唿,自己沒有辦法修理他,其他那些力量不聽招唿怎麽辦?五年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屆時,自己拿什麽去兌現那“五年復遼”的承諾?
毛文龍有勇有謀有膽魄卻不聽招唿並非自袁崇煥始。當年熊廷弼出任遼東經略時,毛文龍就並不買帳,隻聽其老上司王化貞的指揮,令熊廷弼氣恨難消。多年前,袁崇煥第一次赴任遼東之前,曾經與熊廷弼有過很是投機的長談,或許那時,他就在熊廷弼口中知道了毛文龍的囂張難製。
寧遠保衛戰之後,袁崇煥晉升為遼東巡撫,為了協調各方力量一致行動,曾經因為毛文龍是連接朝鮮牽製後金側後翼的橋樑,所以奏報朝廷,準備給他那裏增調精兵良將,以加大努爾哈赤腹背受敵的力度。誰知,毛文龍想盡一切辦法予以阻撓,並連連上書批駁袁崇煥,搞得就好像袁崇煥垂涎於他那地盤似的。最後,終於把袁崇煥的計劃無疾而終地給“淹”了。因之,在袁崇煥心裏,可能會認為這毛文龍為了海上王的一己私利,置國家大計於不顧,怎麽看怎麽像奸商、海盜加發國難財的割據軍閥一流人物。
這就是袁崇煥和毛文龍之間的不同所在。兩個性格有些相似的人物,品格的差異卻很大。
或許毛文龍對帝國朝局的認識比袁崇煥透徹,但其品格卻比袁崇煥遠為低下。因此,才選擇了一條保存實力,積蓄錢財,甚至虛報兵額,冒領軍餉,走私販私的道路。如果政治清明,他可能會是一個不錯的封疆大吏,若大環境相反的話,其合乎邏輯的發展軌跡,必定是指向割據一方的軍閥和亂世之梟雄。可惜,帝國政治給他提供的是後一種環境。
袁崇煥則可能是個膽汁質的熱血男兒,一個飽讀聖賢之書、充滿家國情懷、有勇有謀、有為有守、急公好義、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聖徒一類人物。在中國的政治文化傳統之下,除極少數政治清明的時代之外,袁崇煥的結局,大體上是絕大多數時代中這一類人物的標準結局。譬如五百年前的嶽飛,譬如本朝百多年前的於謙,譬如前不久的熊廷弼,等等。
隻是,無論如何,此刻的毛文龍不管他像個海盜奸商也罷,像個割據一方發國難財的軍閥也罷,他畢竟還隻是“像”那玩意兒,而不是已經“是”那玩意兒了。他畢竟還是帝國東方一路前敵大軍的統帥,畢竟在朝鮮已經成為後金汗國兄弟之邦的情勢下,他還堅持在那裏,形成敵人側後翼巨大的後顧之憂,從而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畢竟他手下的數萬將士是跟著他一起在戰爭中衝殺出來的,而在帝國製度下,最重要的是——畢竟他是皇帝才有權力處置的帝國重臣。在這種種情勢之下,袁崇煥痛下殺手,如何能不構成一個影響巨大而深遠的錯誤!
形格勢禁之下,袁崇煥與毛文龍這兩個強人之間發生衝突,大約也隻是時間問題了。事實上,在袁崇煥此次奉召赴京時,一位同樣討厭毛文龍的內閣大學士錢龍錫,就曾經到袁崇煥住所,和他探討怎麽樣對待毛文龍的問題。袁崇煥表示:毛文龍能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殺之(《袁督師遺稿遺事彙輯》卷一)。
赴任之後,袁崇煥曾經給兵部尚書寫過一封信,其中談到:“皇太極屢屢想和我講和,朝廷重臣中也有人主張談和。毛文龍若和我同心協力,我當然對他無嫌無猜;否則,斬其首,崇煥效提刀之力。”(談遷《國榷》,卷九十。)這封信實際透露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皇太極作為袁崇煥與毛文龍的共同敵人,可能在促使袁崇煥舉起那柄誅殺毛文龍的尚方寶劍時,產生過絕大的作用與影響。
博弈:隻有一次機會(7)
皇太極繼位後第一次出征朝鮮時,一個重要的戰略目標,就是希望在征服朝鮮的過程中,掃除大明帝國駐紮在朝鮮領土上的軍事基地,指的就是毛文龍的部隊。在皇太極召開的出征朝鮮誓師大會上,誓詞中明明白白地寫到:“朝鮮累世得罪我國,理當征討。但此行不是專攻朝鮮,明朝的毛文龍就在朝鮮近海海邊,不停地在那裏招降納叛,因此,我們才要行此天譴。”(《清太宗實錄》卷二)在與朝鮮約為兄弟之邦的談判中,一個重要內容也是要朝鮮斷絕與大明帝國的關係。不料,朝鮮口惠而實不至,雖然簽訂了盟約,實際上卻並不執行。大明帝國軍隊照樣在朝鮮領土上駐紮、屯墾、做生意、威脅後金汗國的側後翼。而皇太極沒有水師,沒有船隻,八旗鐵騎在陸地上橫衝直撞,在海上則完全找不到北,是故,皇太極和努爾哈赤一樣,對毛文龍基本束手無策。
</br>
博弈:隻有一次機會(6)
這些力量中,包括了薊、遼、登、萊、津的所有軍事單位和與軍事有關的單位,其中,毛文龍的皮島東江鎮當然是重要的一支。
寧遠兵變時,袁崇煥請求朝廷按時下發軍餉,皇帝不高興,一位大學士迎合皇帝說,若是士兵一鬧就發餉,那其他地方的軍隊有樣學樣怎麽辦?對於袁崇煥來說,同樣存在這個問題。要是毛文龍不聽招唿,自己沒有辦法修理他,其他那些力量不聽招唿怎麽辦?五年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屆時,自己拿什麽去兌現那“五年復遼”的承諾?
毛文龍有勇有謀有膽魄卻不聽招唿並非自袁崇煥始。當年熊廷弼出任遼東經略時,毛文龍就並不買帳,隻聽其老上司王化貞的指揮,令熊廷弼氣恨難消。多年前,袁崇煥第一次赴任遼東之前,曾經與熊廷弼有過很是投機的長談,或許那時,他就在熊廷弼口中知道了毛文龍的囂張難製。
寧遠保衛戰之後,袁崇煥晉升為遼東巡撫,為了協調各方力量一致行動,曾經因為毛文龍是連接朝鮮牽製後金側後翼的橋樑,所以奏報朝廷,準備給他那裏增調精兵良將,以加大努爾哈赤腹背受敵的力度。誰知,毛文龍想盡一切辦法予以阻撓,並連連上書批駁袁崇煥,搞得就好像袁崇煥垂涎於他那地盤似的。最後,終於把袁崇煥的計劃無疾而終地給“淹”了。因之,在袁崇煥心裏,可能會認為這毛文龍為了海上王的一己私利,置國家大計於不顧,怎麽看怎麽像奸商、海盜加發國難財的割據軍閥一流人物。
這就是袁崇煥和毛文龍之間的不同所在。兩個性格有些相似的人物,品格的差異卻很大。
或許毛文龍對帝國朝局的認識比袁崇煥透徹,但其品格卻比袁崇煥遠為低下。因此,才選擇了一條保存實力,積蓄錢財,甚至虛報兵額,冒領軍餉,走私販私的道路。如果政治清明,他可能會是一個不錯的封疆大吏,若大環境相反的話,其合乎邏輯的發展軌跡,必定是指向割據一方的軍閥和亂世之梟雄。可惜,帝國政治給他提供的是後一種環境。
袁崇煥則可能是個膽汁質的熱血男兒,一個飽讀聖賢之書、充滿家國情懷、有勇有謀、有為有守、急公好義、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聖徒一類人物。在中國的政治文化傳統之下,除極少數政治清明的時代之外,袁崇煥的結局,大體上是絕大多數時代中這一類人物的標準結局。譬如五百年前的嶽飛,譬如本朝百多年前的於謙,譬如前不久的熊廷弼,等等。
隻是,無論如何,此刻的毛文龍不管他像個海盜奸商也罷,像個割據一方發國難財的軍閥也罷,他畢竟還隻是“像”那玩意兒,而不是已經“是”那玩意兒了。他畢竟還是帝國東方一路前敵大軍的統帥,畢竟在朝鮮已經成為後金汗國兄弟之邦的情勢下,他還堅持在那裏,形成敵人側後翼巨大的後顧之憂,從而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畢竟他手下的數萬將士是跟著他一起在戰爭中衝殺出來的,而在帝國製度下,最重要的是——畢竟他是皇帝才有權力處置的帝國重臣。在這種種情勢之下,袁崇煥痛下殺手,如何能不構成一個影響巨大而深遠的錯誤!
形格勢禁之下,袁崇煥與毛文龍這兩個強人之間發生衝突,大約也隻是時間問題了。事實上,在袁崇煥此次奉召赴京時,一位同樣討厭毛文龍的內閣大學士錢龍錫,就曾經到袁崇煥住所,和他探討怎麽樣對待毛文龍的問題。袁崇煥表示:毛文龍能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殺之(《袁督師遺稿遺事彙輯》卷一)。
赴任之後,袁崇煥曾經給兵部尚書寫過一封信,其中談到:“皇太極屢屢想和我講和,朝廷重臣中也有人主張談和。毛文龍若和我同心協力,我當然對他無嫌無猜;否則,斬其首,崇煥效提刀之力。”(談遷《國榷》,卷九十。)這封信實際透露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皇太極作為袁崇煥與毛文龍的共同敵人,可能在促使袁崇煥舉起那柄誅殺毛文龍的尚方寶劍時,產生過絕大的作用與影響。
博弈:隻有一次機會(7)
皇太極繼位後第一次出征朝鮮時,一個重要的戰略目標,就是希望在征服朝鮮的過程中,掃除大明帝國駐紮在朝鮮領土上的軍事基地,指的就是毛文龍的部隊。在皇太極召開的出征朝鮮誓師大會上,誓詞中明明白白地寫到:“朝鮮累世得罪我國,理當征討。但此行不是專攻朝鮮,明朝的毛文龍就在朝鮮近海海邊,不停地在那裏招降納叛,因此,我們才要行此天譴。”(《清太宗實錄》卷二)在與朝鮮約為兄弟之邦的談判中,一個重要內容也是要朝鮮斷絕與大明帝國的關係。不料,朝鮮口惠而實不至,雖然簽訂了盟約,實際上卻並不執行。大明帝國軍隊照樣在朝鮮領土上駐紮、屯墾、做生意、威脅後金汗國的側後翼。而皇太極沒有水師,沒有船隻,八旗鐵騎在陸地上橫衝直撞,在海上則完全找不到北,是故,皇太極和努爾哈赤一樣,對毛文龍基本束手無策。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