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 作者:李亞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這樣,連續半個月,皇太極在錦州城下無計可施。
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極留下部分疑兵繼續圍攻錦州,自己率軍轉攻寧遠。當時,袁崇煥已經派出水師和陸軍準備馳援錦州,在背後夾擊後金軍。見到後金軍後,援兵退迴寧遠城下,收縮在城外護城壕塹的保護圈內,布置戰車炮火。皇太極見此情形,知道不利於騎兵衝擊,遂下令後撤,再一次企圖引誘明軍追趕,以便在曠野施展騎兵的威力。結果,錦州城裏的明軍不上當,寧遠城下的明軍也不上當。他們隻是在城下靜靜地嚴陣以待。
最後,焦慮中的皇太極終於失去了鎮定,下令發起攻擊。當此時,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人全都認為明軍離城太近,不適合硬攻。皇太極喊道:“去年皇考攻不下寧遠,今天我又打不下錦州。現在要是連野戰都不能打,我們八旗還有什麽軍威?”隨後,怒吼著命身邊的近衛軍衝鋒。史書記載說,各大小貝勒見此情形,“感到羞慚”,連鎧甲都來不及披掛,便跟在後麵,向寧遠城下疾馳衝擊。
炮轟皇太極(8)
這迴,皇太極錯盡錯絕。
袁崇煥的大炮射程在兩千米開外,明軍則是在護城壕裏麵列陣,距離都在一千米之內,基本在炮火射程的有效保護下。皇太極督率大軍一衝,恰好全部衝進了那些紅夷大炮的覆蓋範圍之內,結果,寧遠城上城下的大炮一起轟鳴,八旗軍又一次遭遇了猛烈轟擊。以至於八大貝勒之一的濟爾哈朗、代善的兒子、曾經和嶽托一道發起推舉皇太極繼承汗位的議政貝勒薩哈廉等高級將領身受重傷,其他高級將領戰死或者受傷亦見諸史冊。就連皇太極的龍旗和禦用帷幄都被大炮炸碎。八旗軍隊再一次在寧遠城下遭遇重挫。後來,能征善戰文武雙全的薩哈廉年紀很輕就死去,令皇太極痛惜不止,可能就和此次受傷有關。
值此之際,寧遠城下的明軍趁勢殺出,兩軍戰成一團。這是遼東戰事開打十年以來,明軍第一次堂堂正正地主動與後金軍展開野戰。雙方激烈廝殺到傍晚方才收兵。據說,除在大炮下傷亡者之外,是次野戰,雙方互有死傷,約略相當。對於大明帝國軍隊來說,此舉意義重大,因為,八旗鐵騎在野戰中不可戰勝的神話,就此破滅了。
當天夜裏,皇太極接到錦州方向軍報,錦州城裏的明軍突然出城襲擊後金軍營。皇太極遂撤軍,重新圍困錦州。每天以萬名騎兵環城巡行,斷絕出入,夜晚則舉火擂鼓,徹夜吶喊,以期動搖城中軍民之意誌。
六月四日,皇太極親自督戰,對錦州再次發起攻堅。經過一日激戰,實在看不出任何斬獲的可能。就此,皇太極悻悻然退兵,返迴瀋陽。
寧錦之戰從五月六日開始,到六月五日結束,前後正好一個月時間。其間,大戰四次,小仗無數。明軍堅持憑堅城、用大炮一策,導致後金汗國軍隊遭受嚴重傷亡。
堂皇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是在幹隆年間最終完成的。當時,在幹隆皇帝主導下,正是文字獄最為嚴酷、社會最為黑暗的時代。文字工作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全家慘遭殺害。有一種說法,在撰寫努爾哈赤一敗於寧遠、皇太極再敗於寧錦這兩段歷史時,當時史學工作者所遵循的原則是:完全避免“不良、不敬、不恭、不諛”的字句。於是,真實的資料大多遭到淹沒或閹割,而在袁崇煥傳裏,卻保留下了“大捷”的字眼,總算給後世的閱讀者留下了不小的想像空間。
在戰場上,袁崇煥肯定取得了毋庸置疑的勝利。不過,在官場上,他可就步履維艱了。捷報頻傳之後,帝國朝野的反響似乎大不同於寧遠保衛戰之後,不但沒有那時熱烈,反而不斷傳來冷言冷語。
一些帝國監察官員堅持認為,假如不是因為袁崇煥部下的幾員大將死戰不退,英勇頑強,很有可能根本就談不上什麽勝利了,作為遼西戰場的最高統帥,袁崇煥不但無功,而且不無微罪。比如,敵人敗退而不知乘勝進擊,再比如皇太極攻錦州、寧遠不克,返迴去再攻錦州時,袁崇煥不肯率兵前去救援,表明他已經暮氣深重,沒有了氣壯山河臨敵必勝的豪情壯誌,等等。
這些指責,概念微妙,應用常識不太容易理解其中的邏輯。比如,為什麽一場戰爭打勝了,勝利一方的前敵最高統帥卻是有罪的,等等。必須使用我國官場特殊的解讀技巧並對事件整體背景全麵把握,方能明白其中之奧妙。後來的一些研究者傾向於認為,這些官員是在代表九千九百歲魏忠賢和萬歲天啟皇帝向袁崇煥發出不滿和警告。譬如,天啟皇帝起初對於袁崇煥要和皇太極和談,並沒有表現出特別的反感,到後來開始頻頻指責袁崇煥“輕率遣使議和,動出非常,茫無實效”雲雲。(《明熹宗實錄》,天啟七年七月丙寅。)至於說“袁崇煥暮氣難鼓,物議茲至”,則表明已有不少人開始非議袁崇煥。“暮氣深重”一詞,是帝國官場批評與自我批評時的一句術語,一般用來指責別人或自己已經不堪造就。用今天的概念理解,就是居功自傲,革命意誌衰退,不思進取,該退居二線、頤養天年、迴家玩兒去的意思。
炮轟皇太極(9)
隨後,七、八月間,京師舉行了盛大的慶功活動。京城內外由於寧錦戰功受到升遷、賞賜的人,多達數百人。許多和這場大戰毫無關係的人受到官升數級的獎勵,其中,以魏忠賢的那位侄子累積之下連升九級的軍功為最高。袁崇煥及其戰友們僅僅加銜一級。以至於連魏忠賢的一個名叫霍維華的同誌都有些看不過去,提出把自己受到的獎勵轉給袁崇煥。天啟皇帝斥責道:“袁崇煥議和這件事,所誤不小。我不懲處他已經不錯了。你少在這兒賣好。”(《明熹宗實錄》,天啟七年八月壬寅。)
</br>
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極留下部分疑兵繼續圍攻錦州,自己率軍轉攻寧遠。當時,袁崇煥已經派出水師和陸軍準備馳援錦州,在背後夾擊後金軍。見到後金軍後,援兵退迴寧遠城下,收縮在城外護城壕塹的保護圈內,布置戰車炮火。皇太極見此情形,知道不利於騎兵衝擊,遂下令後撤,再一次企圖引誘明軍追趕,以便在曠野施展騎兵的威力。結果,錦州城裏的明軍不上當,寧遠城下的明軍也不上當。他們隻是在城下靜靜地嚴陣以待。
最後,焦慮中的皇太極終於失去了鎮定,下令發起攻擊。當此時,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人全都認為明軍離城太近,不適合硬攻。皇太極喊道:“去年皇考攻不下寧遠,今天我又打不下錦州。現在要是連野戰都不能打,我們八旗還有什麽軍威?”隨後,怒吼著命身邊的近衛軍衝鋒。史書記載說,各大小貝勒見此情形,“感到羞慚”,連鎧甲都來不及披掛,便跟在後麵,向寧遠城下疾馳衝擊。
炮轟皇太極(8)
這迴,皇太極錯盡錯絕。
袁崇煥的大炮射程在兩千米開外,明軍則是在護城壕裏麵列陣,距離都在一千米之內,基本在炮火射程的有效保護下。皇太極督率大軍一衝,恰好全部衝進了那些紅夷大炮的覆蓋範圍之內,結果,寧遠城上城下的大炮一起轟鳴,八旗軍又一次遭遇了猛烈轟擊。以至於八大貝勒之一的濟爾哈朗、代善的兒子、曾經和嶽托一道發起推舉皇太極繼承汗位的議政貝勒薩哈廉等高級將領身受重傷,其他高級將領戰死或者受傷亦見諸史冊。就連皇太極的龍旗和禦用帷幄都被大炮炸碎。八旗軍隊再一次在寧遠城下遭遇重挫。後來,能征善戰文武雙全的薩哈廉年紀很輕就死去,令皇太極痛惜不止,可能就和此次受傷有關。
值此之際,寧遠城下的明軍趁勢殺出,兩軍戰成一團。這是遼東戰事開打十年以來,明軍第一次堂堂正正地主動與後金軍展開野戰。雙方激烈廝殺到傍晚方才收兵。據說,除在大炮下傷亡者之外,是次野戰,雙方互有死傷,約略相當。對於大明帝國軍隊來說,此舉意義重大,因為,八旗鐵騎在野戰中不可戰勝的神話,就此破滅了。
當天夜裏,皇太極接到錦州方向軍報,錦州城裏的明軍突然出城襲擊後金軍營。皇太極遂撤軍,重新圍困錦州。每天以萬名騎兵環城巡行,斷絕出入,夜晚則舉火擂鼓,徹夜吶喊,以期動搖城中軍民之意誌。
六月四日,皇太極親自督戰,對錦州再次發起攻堅。經過一日激戰,實在看不出任何斬獲的可能。就此,皇太極悻悻然退兵,返迴瀋陽。
寧錦之戰從五月六日開始,到六月五日結束,前後正好一個月時間。其間,大戰四次,小仗無數。明軍堅持憑堅城、用大炮一策,導致後金汗國軍隊遭受嚴重傷亡。
堂皇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是在幹隆年間最終完成的。當時,在幹隆皇帝主導下,正是文字獄最為嚴酷、社會最為黑暗的時代。文字工作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全家慘遭殺害。有一種說法,在撰寫努爾哈赤一敗於寧遠、皇太極再敗於寧錦這兩段歷史時,當時史學工作者所遵循的原則是:完全避免“不良、不敬、不恭、不諛”的字句。於是,真實的資料大多遭到淹沒或閹割,而在袁崇煥傳裏,卻保留下了“大捷”的字眼,總算給後世的閱讀者留下了不小的想像空間。
在戰場上,袁崇煥肯定取得了毋庸置疑的勝利。不過,在官場上,他可就步履維艱了。捷報頻傳之後,帝國朝野的反響似乎大不同於寧遠保衛戰之後,不但沒有那時熱烈,反而不斷傳來冷言冷語。
一些帝國監察官員堅持認為,假如不是因為袁崇煥部下的幾員大將死戰不退,英勇頑強,很有可能根本就談不上什麽勝利了,作為遼西戰場的最高統帥,袁崇煥不但無功,而且不無微罪。比如,敵人敗退而不知乘勝進擊,再比如皇太極攻錦州、寧遠不克,返迴去再攻錦州時,袁崇煥不肯率兵前去救援,表明他已經暮氣深重,沒有了氣壯山河臨敵必勝的豪情壯誌,等等。
這些指責,概念微妙,應用常識不太容易理解其中的邏輯。比如,為什麽一場戰爭打勝了,勝利一方的前敵最高統帥卻是有罪的,等等。必須使用我國官場特殊的解讀技巧並對事件整體背景全麵把握,方能明白其中之奧妙。後來的一些研究者傾向於認為,這些官員是在代表九千九百歲魏忠賢和萬歲天啟皇帝向袁崇煥發出不滿和警告。譬如,天啟皇帝起初對於袁崇煥要和皇太極和談,並沒有表現出特別的反感,到後來開始頻頻指責袁崇煥“輕率遣使議和,動出非常,茫無實效”雲雲。(《明熹宗實錄》,天啟七年七月丙寅。)至於說“袁崇煥暮氣難鼓,物議茲至”,則表明已有不少人開始非議袁崇煥。“暮氣深重”一詞,是帝國官場批評與自我批評時的一句術語,一般用來指責別人或自己已經不堪造就。用今天的概念理解,就是居功自傲,革命意誌衰退,不思進取,該退居二線、頤養天年、迴家玩兒去的意思。
炮轟皇太極(9)
隨後,七、八月間,京師舉行了盛大的慶功活動。京城內外由於寧錦戰功受到升遷、賞賜的人,多達數百人。許多和這場大戰毫無關係的人受到官升數級的獎勵,其中,以魏忠賢的那位侄子累積之下連升九級的軍功為最高。袁崇煥及其戰友們僅僅加銜一級。以至於連魏忠賢的一個名叫霍維華的同誌都有些看不過去,提出把自己受到的獎勵轉給袁崇煥。天啟皇帝斥責道:“袁崇煥議和這件事,所誤不小。我不懲處他已經不錯了。你少在這兒賣好。”(《明熹宗實錄》,天啟七年八月壬寅。)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