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帝國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 作者:李亞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袁崇煥,在迷局中脫穎而出(8)
隨後,袁崇煥分兵幾路,一路動員城外百姓遷居城內,以便堅壁清野;一路嚴密盤查奸細內應,準備將計就計;一路籌備守卒食糧;一路準備戰守器具。然後,傳令寧遠以西的前屯衛守將和山海關守將:“凡有逃到這裏的寧遠將士,一律斬首示眾。”
就此,寧遠城中已是眾誌成城。
努爾哈赤則全然沒有把寧遠城和袁崇煥放在心上。因為,在以往的歲月中,他已經得到了太多蔑視大明帝國的理由。如今,似乎沒有什麽東西可以讓他對寧遠城與袁崇煥格外高看一眼。
論城池高大堅固,寧遠城遠遠不如開原、鐵嶺、瀋陽、遼陽中的任何一座,與那些遼東名城比起來,寧遠城是什麽?一個在此之前甚至很少有人知道的彈丸之地。
論起官爵高低,袁崇煥雖然當上了副省級的按察使,若和遼東經略比起來,可還差著好幾級呢。這些年,直接間接死在努爾哈赤手裏的大明遼東經略已經不止一個。
論起實戰經驗,據說這個袁崇煥從來沒有親臨戰陣打過仗,更不要說身經百戰了。在橫行天下的努爾哈赤眼中,“何物袁崇煥?”——袁崇煥是什麽東西?充其量是個紙上談兵的書生罷了。
此外,論兵力、論軍備物資、論財力等等,袁崇煥和努爾哈赤以前的對手根本就不在一個量級上。因此,開戰之前,努爾哈赤誌在必得,幾乎是出動了傾國之兵。據說,他此次出兵的目的,是要直下山海關,然後與大明帝國以山海關長城為界,重新劃定兩國疆域。
公元1626年,是為大明天啟六年。正月十四日,高第盡撤關外諸城沒幾天,努爾哈赤便帶重兵席捲上述各地,並於二十三日直薄寧遠城下。
此刻,努爾哈赤最憂慮的不是拿不下寧遠,而是擔心開戰後袁崇煥會率軍跑掉,增加了山海關的防守力量。於是,當他率領十三萬餘大軍來到前敵時,所做的布置不是攻堅,而是跨過寧遠城五裏紮下營寨,將寧遠通往山海關的大道攔腰截斷。意思很明白:防止袁崇煥跑掉。顯然,努爾哈赤對自己和自己指揮的軍隊充滿信心。
應該說,努爾哈赤有理由這樣做。
後金軍隊已經快四年沒有教訓大明帝國了。平心而論,在那個龐大的國家裏,帝國的官員和將士常常具有卓越的學識與才能。可是,由於身處一種愚不可及的製度之下,在這些人身上,便時常隻能看到過多的傲慢、自私、貪婪與怯懦。那些試圖表現傑出才華與品行的人們,如熊廷弼與孫承宗,很快就會在他們自己人的爭鬥中被淘汰出局。努爾哈赤的部下們則完全不是這樣。隻要具有足夠的勇敢和才能,他們就一定會得到應有的迴報——財富、女人、權力與榮譽。
史書記載,女真人“出兵之日,無不歡唿雀躍,士兵們的妻子兒女也都歡天喜地,祝願她們的父兄丈夫們能夠多立戰功,多得財物。如果兵士家中有四、五個奴僕,便都要爭搶著希望和主人同赴前敵,全都是為了可以搶掠財物的緣故”。
這部史書的書名叫《建州聞見錄》,作者是朝鮮人李民寏,曾經當過女真人的俘虜。
他繼續寫道:努爾哈赤的部下聚會時,麵部或脖子上帶傷疤的很多。因為,敢於衝鋒者有功,退縮者為罪。而臉麵或脖子上的創傷,是兵士最高的戰功,可以受上賞。立這種軍功通常所受的獎勵,包括女人、奴婢、牛馬、財物等;有罪者則或者殺頭,或者沒收他們的妻妾、奴婢、家財,或者受到肉體刑罰。
另外一位朝鮮派到後金國的使節這樣記錄自己目擊到的情形:
戰鬥行將開始時,每支後金部隊都派有一位押隊(大約相當於後來的督戰隊),該人攜帶著前端塗有紅色顏料的箭矢,遇有違犯戰場紀律或臨陣退縮者,便以該箭射之。戰鬥結束後,一一查驗,凡身上帶有朱痕者,不問輕重一律斬首。所有戰利品,全都分給各部隊,立戰功多的人可以分到加倍的一份財物。(《光海君日記》第一百六十九卷,十三年九月戊申。)
袁崇煥,在迷局中脫穎而出(9)
有人曾經注意到了一個刺眼的對比,在興高采烈分享勝利成果的同時,也有人抱著戰利品揮淚如雨,乃至號啕大哭。原因是,他們父子兄弟常常在一個牛錄中並肩作戰,此時領到的財物中,可能便有他們戰死的父子兄弟那一份。
史書中,談到後金國作戰失利、傷亡慘重時,常常會記載他們大哭而去。這種記載不是幸災樂禍,也不是故意矯情,很有可能是當時的實際情況。這種由血親、宗族紐帶連接起來的軍隊,具有一種血腥的宿命,每當遇到這種情形,便會遭遇雙重的打擊,親人戰死在戰場,而自己和家人又得不到戰利品的慰藉。
這種情形,可能是努爾哈赤特別喜歡採用混進敵人城堡裏應外合、奇襲、偷襲、夜襲、長途奔襲等戰術,較少採用攻堅戰的原因之一。
從熊廷弼和孫承宗接任遼東經略,銳意進取,漸次恢復遼西走廊以來,努爾哈赤便兩次按兵不動,在先後長達四年多的時間裏,始終相持相望,從不相逼相侵。可能也有這樣的考慮在。
由於上述緣故,後金軍人在戰鬥中有進而無退。
有進無退的軍隊,當然應該所向無敵。
</br>
隨後,袁崇煥分兵幾路,一路動員城外百姓遷居城內,以便堅壁清野;一路嚴密盤查奸細內應,準備將計就計;一路籌備守卒食糧;一路準備戰守器具。然後,傳令寧遠以西的前屯衛守將和山海關守將:“凡有逃到這裏的寧遠將士,一律斬首示眾。”
就此,寧遠城中已是眾誌成城。
努爾哈赤則全然沒有把寧遠城和袁崇煥放在心上。因為,在以往的歲月中,他已經得到了太多蔑視大明帝國的理由。如今,似乎沒有什麽東西可以讓他對寧遠城與袁崇煥格外高看一眼。
論城池高大堅固,寧遠城遠遠不如開原、鐵嶺、瀋陽、遼陽中的任何一座,與那些遼東名城比起來,寧遠城是什麽?一個在此之前甚至很少有人知道的彈丸之地。
論起官爵高低,袁崇煥雖然當上了副省級的按察使,若和遼東經略比起來,可還差著好幾級呢。這些年,直接間接死在努爾哈赤手裏的大明遼東經略已經不止一個。
論起實戰經驗,據說這個袁崇煥從來沒有親臨戰陣打過仗,更不要說身經百戰了。在橫行天下的努爾哈赤眼中,“何物袁崇煥?”——袁崇煥是什麽東西?充其量是個紙上談兵的書生罷了。
此外,論兵力、論軍備物資、論財力等等,袁崇煥和努爾哈赤以前的對手根本就不在一個量級上。因此,開戰之前,努爾哈赤誌在必得,幾乎是出動了傾國之兵。據說,他此次出兵的目的,是要直下山海關,然後與大明帝國以山海關長城為界,重新劃定兩國疆域。
公元1626年,是為大明天啟六年。正月十四日,高第盡撤關外諸城沒幾天,努爾哈赤便帶重兵席捲上述各地,並於二十三日直薄寧遠城下。
此刻,努爾哈赤最憂慮的不是拿不下寧遠,而是擔心開戰後袁崇煥會率軍跑掉,增加了山海關的防守力量。於是,當他率領十三萬餘大軍來到前敵時,所做的布置不是攻堅,而是跨過寧遠城五裏紮下營寨,將寧遠通往山海關的大道攔腰截斷。意思很明白:防止袁崇煥跑掉。顯然,努爾哈赤對自己和自己指揮的軍隊充滿信心。
應該說,努爾哈赤有理由這樣做。
後金軍隊已經快四年沒有教訓大明帝國了。平心而論,在那個龐大的國家裏,帝國的官員和將士常常具有卓越的學識與才能。可是,由於身處一種愚不可及的製度之下,在這些人身上,便時常隻能看到過多的傲慢、自私、貪婪與怯懦。那些試圖表現傑出才華與品行的人們,如熊廷弼與孫承宗,很快就會在他們自己人的爭鬥中被淘汰出局。努爾哈赤的部下們則完全不是這樣。隻要具有足夠的勇敢和才能,他們就一定會得到應有的迴報——財富、女人、權力與榮譽。
史書記載,女真人“出兵之日,無不歡唿雀躍,士兵們的妻子兒女也都歡天喜地,祝願她們的父兄丈夫們能夠多立戰功,多得財物。如果兵士家中有四、五個奴僕,便都要爭搶著希望和主人同赴前敵,全都是為了可以搶掠財物的緣故”。
這部史書的書名叫《建州聞見錄》,作者是朝鮮人李民寏,曾經當過女真人的俘虜。
他繼續寫道:努爾哈赤的部下聚會時,麵部或脖子上帶傷疤的很多。因為,敢於衝鋒者有功,退縮者為罪。而臉麵或脖子上的創傷,是兵士最高的戰功,可以受上賞。立這種軍功通常所受的獎勵,包括女人、奴婢、牛馬、財物等;有罪者則或者殺頭,或者沒收他們的妻妾、奴婢、家財,或者受到肉體刑罰。
另外一位朝鮮派到後金國的使節這樣記錄自己目擊到的情形:
戰鬥行將開始時,每支後金部隊都派有一位押隊(大約相當於後來的督戰隊),該人攜帶著前端塗有紅色顏料的箭矢,遇有違犯戰場紀律或臨陣退縮者,便以該箭射之。戰鬥結束後,一一查驗,凡身上帶有朱痕者,不問輕重一律斬首。所有戰利品,全都分給各部隊,立戰功多的人可以分到加倍的一份財物。(《光海君日記》第一百六十九卷,十三年九月戊申。)
袁崇煥,在迷局中脫穎而出(9)
有人曾經注意到了一個刺眼的對比,在興高采烈分享勝利成果的同時,也有人抱著戰利品揮淚如雨,乃至號啕大哭。原因是,他們父子兄弟常常在一個牛錄中並肩作戰,此時領到的財物中,可能便有他們戰死的父子兄弟那一份。
史書中,談到後金國作戰失利、傷亡慘重時,常常會記載他們大哭而去。這種記載不是幸災樂禍,也不是故意矯情,很有可能是當時的實際情況。這種由血親、宗族紐帶連接起來的軍隊,具有一種血腥的宿命,每當遇到這種情形,便會遭遇雙重的打擊,親人戰死在戰場,而自己和家人又得不到戰利品的慰藉。
這種情形,可能是努爾哈赤特別喜歡採用混進敵人城堡裏應外合、奇襲、偷襲、夜襲、長途奔襲等戰術,較少採用攻堅戰的原因之一。
從熊廷弼和孫承宗接任遼東經略,銳意進取,漸次恢復遼西走廊以來,努爾哈赤便兩次按兵不動,在先後長達四年多的時間裏,始終相持相望,從不相逼相侵。可能也有這樣的考慮在。
由於上述緣故,後金軍人在戰鬥中有進而無退。
有進無退的軍隊,當然應該所向無敵。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