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格裏斯為首的荷蘭總督府官員,沒有被抓起來,反而允許他們在城內隨意走動,隻要是想迴荷蘭的,自己解決問題,這倒是出乎他們的意料,還以會被抓起來,變成階下之囚呢!
他們當然不會想到,對於少帥馮庸而言,隻要安格裏斯一幹人等簽下了這份和平轉讓條約,那麽他們沒用了,華還沒淪落到需要殺人滅口的地步,算讓他們迴國又怎麽樣?鐵證如山,容不得荷蘭反悔,也不容許它人質疑。
與此同時,以第二十四師、第一百師、第七十二師、第三十八師、第六十一師、第兩百二十一師組成第一攻擊集群,登陸蘇門答臘島各地,分別接管了班達亞齊、棉蘭、占碑、北幹巴魯、檳港、巨港等城市。
由於荷蘭駐遠東總督府提前下了通知,並且這份投降電報是以荷蘭王國的名義下發的,所以各地守軍絲毫不懷疑真實性,果斷交出了城市控製權。
各軍在接管城市的同時,特統發展的地下力量也抬到了明麵,包括各地華人獨立軍,他們遍布各地,迅速控製了各個鄉鎮,當然,華很快控製了蘇門答臘島百分八十的地區。
至於剩下的地方,則在土著的控製下,整個荷屬東印足足有四、五千萬土著,占據了大頭,算荷蘭人也得依靠他們,才能穩定在東印的統治。
華初來乍到,還沒完全了解清楚情況,必將特統的情報和實地處理是兩碼事,所以也放任那些地區不管。
次日,第一百二十五師、第一百二十六師、第一百二十七師、第一百二十八師在蘇拉威西島登陸,以萬鴉老、哥倫打洛、帕盧、烏戎潘當為前進基地,相繼擴散到全島,逐步控製,這裏地域狹小,相較於加裏曼丹島、蘇門答臘島而言,更好控製。
至於爪窪島其它地區,在雅加達落入華控製的那天,駐守其它城市或港口的荷蘭軍隊完全沒有反抗的意識,相繼在城頭掛著華國旗,表示自己已經投誠。
不到兩個禮拜,除了加裏曼丹島之外的其它荷蘭控製地區,不單單是城市,連大部分鄉鎮都在華軍隊的控製之,原本準備好的一百五十萬人,這才剛剛夠。
主要是荷屬幾內亞,華在這裏部署了第二十五軍、第三十一軍、第八軍,足足六十萬人,華的軍級單位和日本的混編特戰軍團一樣,是臨時作戰編製,下轄八個師。
要知道荷屬幾內亞可是個貧瘠的地方,當地大部分是土著,連華人都不喜歡來這裏謀生,人口兩百萬左右,那為什麽華會在這裏部署這麽多軍隊呢!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統治來說,荷蘭對於東印的在乎恐怕是個謎,一方麵源源不斷從東南亞牟取利益,另一方麵卻『散養』。
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 荷蘭人在城市駐軍也不過那麽一點點,連華內地一個小縣城的警察數量都不如,而且也沒有完善什麽公共設施。
第七百三十章 『國本』計劃
他們不像英國人,實行自治領政策,在殖民的同時,幫助各個地區建設,試圖將殖民地變成好幫手。
事實上,英國人這招真不錯,把澳大利亞、印地、加拿大、英屬馬來西亞建設的那叫一個好。
就連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工業實力和經濟實力都比不上澳大利亞、加拿大,可見大英的謀劃不錯。
在一戰、二戰中,英國雖然僅僅是島國,一隅之地沒有多少人,但是最後憑藉著眾多殖民地,人家愣是在人數上持平法蘭西,這還能說什麽呢?
話又說迴來,荷蘭人這種愚蠢的方式,導致他們在整個東印度群島的根基很淺薄,中華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整個地區,當然,那些土著生活在茂密的原始森林裏麵,還處於封建社會前的某一時期,所以無法對中華軍形成威脅。
但是,有一個地區卻很特殊,那就是幾內亞,以查亞普拉、尼厄納蒂厄、薩林格為界,西部是荷屬幾內亞,東部是英屬幾內亞。
不同於荷屬幾內亞的窮困潦倒,英屬幾內亞歸屬大英帝國自治領澳大利亞管轄,其上駐紮了澳軍兩個師,更是修築了大量基礎設施。
包括其中一條西北抵瓦尼莫,東南到阿洛陶的鐵路幹線,並且這條鐵路將幾內亞南北兩邊都連接在一起了,因為東印度群島中間高四周低,所有城市都在沿海平原地帶,所以鐵路貫穿的也主要是城市。
事實上,澳軍在日本下南洋的時候,就已經源源不斷朝著幾內亞增兵了,怎麽來說,幾內亞也算是澳大利亞的屏障,絕不能就這麽輕易被別人占領,到時候遭受威脅的就是本土。
中華在尼厄納蒂厄駐紮了三十萬大軍,隔著山脈,澳軍根本不知道虛實,這是為接下來的大戰做準備。
整個東印度群島,做為中華南下計劃的核心,這個南下計劃的原名被稱為『國本』計劃。
為什麽這麽叫呢?其一,南洋的環境氣候都適宜農作物生長,特別是水稻等糧食作物,一年三熟且高產,還有類似於橡膠樹的工業原料植物,也在這裏生長旺盛。
其二,中華的人口已經到了一種瓶頸,六萬萬人看似不多,其實以歐美的人均資源量來說,我中華還是略遜一籌。
盡管占據了廣大亞洲地區,但是大部分都不是什麽『好地方』,比如西伯利亞,廣袤無垠的高寒地帶,一年中,隻有短暫的夏季才能種植作物,說句不好聽的話,恐怕糧食都要向外購買。
</br>
他們當然不會想到,對於少帥馮庸而言,隻要安格裏斯一幹人等簽下了這份和平轉讓條約,那麽他們沒用了,華還沒淪落到需要殺人滅口的地步,算讓他們迴國又怎麽樣?鐵證如山,容不得荷蘭反悔,也不容許它人質疑。
與此同時,以第二十四師、第一百師、第七十二師、第三十八師、第六十一師、第兩百二十一師組成第一攻擊集群,登陸蘇門答臘島各地,分別接管了班達亞齊、棉蘭、占碑、北幹巴魯、檳港、巨港等城市。
由於荷蘭駐遠東總督府提前下了通知,並且這份投降電報是以荷蘭王國的名義下發的,所以各地守軍絲毫不懷疑真實性,果斷交出了城市控製權。
各軍在接管城市的同時,特統發展的地下力量也抬到了明麵,包括各地華人獨立軍,他們遍布各地,迅速控製了各個鄉鎮,當然,華很快控製了蘇門答臘島百分八十的地區。
至於剩下的地方,則在土著的控製下,整個荷屬東印足足有四、五千萬土著,占據了大頭,算荷蘭人也得依靠他們,才能穩定在東印的統治。
華初來乍到,還沒完全了解清楚情況,必將特統的情報和實地處理是兩碼事,所以也放任那些地區不管。
次日,第一百二十五師、第一百二十六師、第一百二十七師、第一百二十八師在蘇拉威西島登陸,以萬鴉老、哥倫打洛、帕盧、烏戎潘當為前進基地,相繼擴散到全島,逐步控製,這裏地域狹小,相較於加裏曼丹島、蘇門答臘島而言,更好控製。
至於爪窪島其它地區,在雅加達落入華控製的那天,駐守其它城市或港口的荷蘭軍隊完全沒有反抗的意識,相繼在城頭掛著華國旗,表示自己已經投誠。
不到兩個禮拜,除了加裏曼丹島之外的其它荷蘭控製地區,不單單是城市,連大部分鄉鎮都在華軍隊的控製之,原本準備好的一百五十萬人,這才剛剛夠。
主要是荷屬幾內亞,華在這裏部署了第二十五軍、第三十一軍、第八軍,足足六十萬人,華的軍級單位和日本的混編特戰軍團一樣,是臨時作戰編製,下轄八個師。
要知道荷屬幾內亞可是個貧瘠的地方,當地大部分是土著,連華人都不喜歡來這裏謀生,人口兩百萬左右,那為什麽華會在這裏部署這麽多軍隊呢!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統治來說,荷蘭對於東印的在乎恐怕是個謎,一方麵源源不斷從東南亞牟取利益,另一方麵卻『散養』。
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 荷蘭人在城市駐軍也不過那麽一點點,連華內地一個小縣城的警察數量都不如,而且也沒有完善什麽公共設施。
第七百三十章 『國本』計劃
他們不像英國人,實行自治領政策,在殖民的同時,幫助各個地區建設,試圖將殖民地變成好幫手。
事實上,英國人這招真不錯,把澳大利亞、印地、加拿大、英屬馬來西亞建設的那叫一個好。
就連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工業實力和經濟實力都比不上澳大利亞、加拿大,可見大英的謀劃不錯。
在一戰、二戰中,英國雖然僅僅是島國,一隅之地沒有多少人,但是最後憑藉著眾多殖民地,人家愣是在人數上持平法蘭西,這還能說什麽呢?
話又說迴來,荷蘭人這種愚蠢的方式,導致他們在整個東印度群島的根基很淺薄,中華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整個地區,當然,那些土著生活在茂密的原始森林裏麵,還處於封建社會前的某一時期,所以無法對中華軍形成威脅。
但是,有一個地區卻很特殊,那就是幾內亞,以查亞普拉、尼厄納蒂厄、薩林格為界,西部是荷屬幾內亞,東部是英屬幾內亞。
不同於荷屬幾內亞的窮困潦倒,英屬幾內亞歸屬大英帝國自治領澳大利亞管轄,其上駐紮了澳軍兩個師,更是修築了大量基礎設施。
包括其中一條西北抵瓦尼莫,東南到阿洛陶的鐵路幹線,並且這條鐵路將幾內亞南北兩邊都連接在一起了,因為東印度群島中間高四周低,所有城市都在沿海平原地帶,所以鐵路貫穿的也主要是城市。
事實上,澳軍在日本下南洋的時候,就已經源源不斷朝著幾內亞增兵了,怎麽來說,幾內亞也算是澳大利亞的屏障,絕不能就這麽輕易被別人占領,到時候遭受威脅的就是本土。
中華在尼厄納蒂厄駐紮了三十萬大軍,隔著山脈,澳軍根本不知道虛實,這是為接下來的大戰做準備。
整個東印度群島,做為中華南下計劃的核心,這個南下計劃的原名被稱為『國本』計劃。
為什麽這麽叫呢?其一,南洋的環境氣候都適宜農作物生長,特別是水稻等糧食作物,一年三熟且高產,還有類似於橡膠樹的工業原料植物,也在這裏生長旺盛。
其二,中華的人口已經到了一種瓶頸,六萬萬人看似不多,其實以歐美的人均資源量來說,我中華還是略遜一籌。
盡管占據了廣大亞洲地區,但是大部分都不是什麽『好地方』,比如西伯利亞,廣袤無垠的高寒地帶,一年中,隻有短暫的夏季才能種植作物,說句不好聽的話,恐怕糧食都要向外購買。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