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田太郎為首的新一屆日本政治掌控人,重新塑造了日軍好戰的因子,依舊是武士道精神,但效忠對象換了一個,換成了國家和民族。
日本效仿蘇俄的軍事體係,設立了教導這一特殊位置,平時灌輸一些華日一體的思想,所以,日軍現在對中華的好感大大提升了,甚至覺得進攻東南亞群島就是為中華做貢獻,這是光榮的。
他們有些羨慕安南人、朝鮮人,不得不說是個玩笑,曾經野心勃勃要吞併中華的日本,居然有遭一日會希望加入中華,這難道不滑稽嗎?
當然,做為強大的日本軍隊,在作戰上還是對英法有些不屑,他們甚至認為英屬馬來西亞和荷屬東南亞都是放在桌上的肉,隻要出手,就能夠吃到。
或許是日本政府的重新灌輸,讓日軍恢復了必勝信念,結果三路大軍,除了蘇拉威西島、爪窪島兩個集團之外,主力收到了重挫。
第七百一十六章 馬失前蹄
好傢夥!一下子在鬥湖地區投放了三十萬人,登陸場才那麽點大,怎麽能不中招?
日軍的輕敵讓他們吃了一個大虧,好傢夥!前期登陸的八個師剛上班,別說說發動攻擊了,大炮都沒卸下來,直接被人家的飛機發現了,然後調動了拿馬方麵的岸防炮,直接對鬥湖地區進行炮擊。
好傢夥!這些岸防炮最小的口徑都是220mm,大多是從過氣軍艦上卸下來的,或許在供彈方麵有所不足,但是威力那可是一等一。
未戰先死一半,這算是最大的悲哀,誰讓日本方麵不派出飛機進行清理了,畢竟它們也有兩艘輕型航空母艦,但是白白的被浪費了。
不止如此,後續的四個日軍師團雖然修正了路線,在距離鬥湖西部兩公裏的地區登陸,成功躲開了英軍的炮擊,但是,自以為無敵於天下的日軍,完全沒有警惕之心,或許他們認為鬥湖的炮擊隻是湊巧。
先遣日軍第1混編軍團大搖大擺地朝著秉祥安挺進的時候,英、法聯合軍早就探知了他們的動向,在路上設下了埋伏,並且成功伏擊了日軍。
如果日軍夠謹慎的話,等待後續部隊登陸,逐步往內陸推進,自然就不擔心被伏擊了,要知道英法聯合軍加起來也才三十萬人,要防守諾大一個英屬馬來西亞,能動用多少兵力伏擊呢?
十萬日軍先遣部隊再加上後續緊跟著的日軍大部隊,光是人數就足夠讓英軍伏擊部隊退避三舍。
但是,日軍先遣混編軍團仗著自己裝備先進、兵力強大,一個勁的往前沖,奶奶的,或許他們真有拿下全英屬馬來西亞的打算,所以根本沒管後麵。
在日軍前進指揮部發布詢問電的時候,先遣混編軍團迴電:「我兵團全體將士必將拿下馬來,為人民盡忠,敵白毛豬在我國強兵麵前,簡直不堪一擊。」,可見他們有多猖狂。
盡管日軍從各個方麵都進行了整改,並且仿照中華,建設了新軍隊,但是軍隊裏麵很大部分都是接受過天皇軍隊教育的人,所以,腦子裏那股叛逆就是改不了,他們把『以下克上』變成了『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一頭紮進英法軍的埋伏圈,什麽都別說,英法軍上去就是一陣轟炸,然後坦克壓上,這或許是從中華借鑑的,畢竟在東南亞變動的時候,中華安西方麵軍動用了山地坦克,原本浩浩蕩蕩的叛軍在坦克集群麵前不堪一擊。
事實上,在遭受到英軍攻擊的時候,日軍發動了針對性進攻,例如火箭筒對坦克進行阻隔,並且火炮組織彈幕徐進,可打著打著,不知怎麽的,日軍前方部隊指揮官發起了衝鋒。
好傢夥!逆境中進攻,不知道誰給他的勇氣,而且正對麵對英軍發動強攻,挺著刺刀,我的天,結果這種一戰就該淘汰的方式,對上英軍二戰前的作戰水平,簡直是摧枯拉朽。
日軍擁有兵力優勢、火力優勢,畢竟這隻先遣混合軍團裝備了全日本軍隊頭一號的重武器,單單是220mm迫擊炮就帶了五十門。
但是,並不代表就一定能突破英軍封鎖線,英軍的伏擊點選得很奇妙,是一個峽穀地形,中間低,兩側高,且從上往下看,一覽無遺。
日軍由於太冒進,大半兵力都進了峽穀,重武器扔在後麵,而峽穀出口,英軍設置了三道戰壕封鎖線,其實是四道保險,因為第一道就是坦克集群。
所以,前方的日軍基本上在敵人的火力下變成屍體,日軍混編軍團海軍先發製人、拿下馬來的美夢破滅了,由於前線指揮失誤,整個軍團遭受了重大損失。
如果不是後麵的炮兵師團及時架起大炮,對兩側高地的英軍進行無差別覆蓋,恐怕最後僅存的一點日軍都將不剩下。
整個前線進攻作戰算是失敗了一半,因為日軍把重心都放在了加裏曼丹島上,所以集中了六十萬大軍,而其它兩島分別投入了十五萬軍隊。
剩下六十萬分別投入到紐幾內亞島、蘇門答臘島,還有努沙登加拉群島。
誰曾想到,這開局不到一天,日軍在英屬馬來西亞損失了二十萬人,大部分喪身在鬥湖海灘上,剩下還有四十來萬部隊,與英法軍二十幾萬,戰力基本持平。
人家雖然兵力少了點,但是守株待兔,而且在英屬馬來西亞修築了大量碉堡,當然,英軍不可能蠢到隻用自己人,美軍外籍軍隊和法軍外籍軍團的先見之明擺在那裏。
</br>
日本效仿蘇俄的軍事體係,設立了教導這一特殊位置,平時灌輸一些華日一體的思想,所以,日軍現在對中華的好感大大提升了,甚至覺得進攻東南亞群島就是為中華做貢獻,這是光榮的。
他們有些羨慕安南人、朝鮮人,不得不說是個玩笑,曾經野心勃勃要吞併中華的日本,居然有遭一日會希望加入中華,這難道不滑稽嗎?
當然,做為強大的日本軍隊,在作戰上還是對英法有些不屑,他們甚至認為英屬馬來西亞和荷屬東南亞都是放在桌上的肉,隻要出手,就能夠吃到。
或許是日本政府的重新灌輸,讓日軍恢復了必勝信念,結果三路大軍,除了蘇拉威西島、爪窪島兩個集團之外,主力收到了重挫。
第七百一十六章 馬失前蹄
好傢夥!一下子在鬥湖地區投放了三十萬人,登陸場才那麽點大,怎麽能不中招?
日軍的輕敵讓他們吃了一個大虧,好傢夥!前期登陸的八個師剛上班,別說說發動攻擊了,大炮都沒卸下來,直接被人家的飛機發現了,然後調動了拿馬方麵的岸防炮,直接對鬥湖地區進行炮擊。
好傢夥!這些岸防炮最小的口徑都是220mm,大多是從過氣軍艦上卸下來的,或許在供彈方麵有所不足,但是威力那可是一等一。
未戰先死一半,這算是最大的悲哀,誰讓日本方麵不派出飛機進行清理了,畢竟它們也有兩艘輕型航空母艦,但是白白的被浪費了。
不止如此,後續的四個日軍師團雖然修正了路線,在距離鬥湖西部兩公裏的地區登陸,成功躲開了英軍的炮擊,但是,自以為無敵於天下的日軍,完全沒有警惕之心,或許他們認為鬥湖的炮擊隻是湊巧。
先遣日軍第1混編軍團大搖大擺地朝著秉祥安挺進的時候,英、法聯合軍早就探知了他們的動向,在路上設下了埋伏,並且成功伏擊了日軍。
如果日軍夠謹慎的話,等待後續部隊登陸,逐步往內陸推進,自然就不擔心被伏擊了,要知道英法聯合軍加起來也才三十萬人,要防守諾大一個英屬馬來西亞,能動用多少兵力伏擊呢?
十萬日軍先遣部隊再加上後續緊跟著的日軍大部隊,光是人數就足夠讓英軍伏擊部隊退避三舍。
但是,日軍先遣混編軍團仗著自己裝備先進、兵力強大,一個勁的往前沖,奶奶的,或許他們真有拿下全英屬馬來西亞的打算,所以根本沒管後麵。
在日軍前進指揮部發布詢問電的時候,先遣混編軍團迴電:「我兵團全體將士必將拿下馬來,為人民盡忠,敵白毛豬在我國強兵麵前,簡直不堪一擊。」,可見他們有多猖狂。
盡管日軍從各個方麵都進行了整改,並且仿照中華,建設了新軍隊,但是軍隊裏麵很大部分都是接受過天皇軍隊教育的人,所以,腦子裏那股叛逆就是改不了,他們把『以下克上』變成了『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一頭紮進英法軍的埋伏圈,什麽都別說,英法軍上去就是一陣轟炸,然後坦克壓上,這或許是從中華借鑑的,畢竟在東南亞變動的時候,中華安西方麵軍動用了山地坦克,原本浩浩蕩蕩的叛軍在坦克集群麵前不堪一擊。
事實上,在遭受到英軍攻擊的時候,日軍發動了針對性進攻,例如火箭筒對坦克進行阻隔,並且火炮組織彈幕徐進,可打著打著,不知怎麽的,日軍前方部隊指揮官發起了衝鋒。
好傢夥!逆境中進攻,不知道誰給他的勇氣,而且正對麵對英軍發動強攻,挺著刺刀,我的天,結果這種一戰就該淘汰的方式,對上英軍二戰前的作戰水平,簡直是摧枯拉朽。
日軍擁有兵力優勢、火力優勢,畢竟這隻先遣混合軍團裝備了全日本軍隊頭一號的重武器,單單是220mm迫擊炮就帶了五十門。
但是,並不代表就一定能突破英軍封鎖線,英軍的伏擊點選得很奇妙,是一個峽穀地形,中間低,兩側高,且從上往下看,一覽無遺。
日軍由於太冒進,大半兵力都進了峽穀,重武器扔在後麵,而峽穀出口,英軍設置了三道戰壕封鎖線,其實是四道保險,因為第一道就是坦克集群。
所以,前方的日軍基本上在敵人的火力下變成屍體,日軍混編軍團海軍先發製人、拿下馬來的美夢破滅了,由於前線指揮失誤,整個軍團遭受了重大損失。
如果不是後麵的炮兵師團及時架起大炮,對兩側高地的英軍進行無差別覆蓋,恐怕最後僅存的一點日軍都將不剩下。
整個前線進攻作戰算是失敗了一半,因為日軍把重心都放在了加裏曼丹島上,所以集中了六十萬大軍,而其它兩島分別投入了十五萬軍隊。
剩下六十萬分別投入到紐幾內亞島、蘇門答臘島,還有努沙登加拉群島。
誰曾想到,這開局不到一天,日軍在英屬馬來西亞損失了二十萬人,大部分喪身在鬥湖海灘上,剩下還有四十來萬部隊,與英法軍二十幾萬,戰力基本持平。
人家雖然兵力少了點,但是守株待兔,而且在英屬馬來西亞修築了大量碉堡,當然,英軍不可能蠢到隻用自己人,美軍外籍軍隊和法軍外籍軍團的先見之明擺在那裏。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