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璋、徐世昌二人眼前一亮,是呀!既然大家都準備統一了,那還分什麽南方北洋,隻要能強國就好了。
馮庸無奈的點了點,本來不想說的,可現在這群老狐狸都掏老底了,他隻好說道:「其實德國那些軍事技術資料,我早就有了,而且絕對會比英美得到的更先進,至於光學儀器、火炮這些,我想你們也應該聽說過了吧!
我南方軍狙擊步槍上麵用的六倍鏡就是自己生產的,福建火炮廠能夠成產350mm火炮,隻不過因為暫時沒需要,所以我軍重炮師裝備的還是210mm榴彈炮,但是軍艦上確確實實用上了。」
「啊!」徐世昌等人這才明白為什麽他一副不關心的樣子了,因為該有的,不該有的,南方軍全有。
難怪人家的軍隊能夠百戰百勝,有這麽強的製造能力,還有什麽不能裝備呢?生產一些陸軍武器還不是小意思!
馮國璋嘴張了張,似乎想要說什麽,但是馮庸先他一步說出來,「至於為什麽我南方有這些東西,這個原因我暫時不能說出來,不是說不信任各位,而是知曉了對我國沒有什麽好處。」
他這才沒有問,徐世昌倒是老油條,笑著打圓場,「嘿嘿!不管怎麽樣,南方越強大,對我國而言,有百利而無一害,所以這些知不知道也沒什麽?」
段祺瑞倒是沉思著,他似乎明白了,眼神不確定的瞄了瞄馮庸,心中那個驚駭的念頭一直沒有熄滅過,但是卻讓他嚴守口風,因為他知道,這個東西一旦說出來,恐怕中華民國都會被世界各國集體針對。
「那漢卿以為我國應該要什麽?才能達到利益最大化!」
馮庸看了看地圖,然後意味深長的說道:「諸位可能誤會了,我並沒有說德國就是我國這次所能得到最好的東西,要知道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好東西,隻需要將這個東西的作用發揮到最大,而德國就是我們將光芒徹底放射出來的媒介。」
說著說著他端起了杯子,抿了一口茶,說起來,北洋準備的這茶點都不錯,茶是上好的鐵觀音,估計是以前皇家貢品,那叫一個滋味,以往喝慣了武夷山大紅袍的馮庸,突然嚐嚐這鐵觀音,那也是一個不一樣的享受。
可徐世昌三人卻在為他的話苦苦思索,什麽東西是他們已經有的,而且還是一個威力巨大的好東西。
「哈哈!漢卿果然非一般人哪!看來我們都被遠處的利益迷住了雙眼,竟然連自己的東西都忘了。」段祺瑞高聲大笑,顯得很是開心。
馮國璋也他的笑聲中明白了,嘴角略帶一些苦澀,這『東西』應該說這些人,居然被他們忘了,何其悲哀。
沒錯,他們說得就是中華民國自一九一五年,陸陸續續派遣到歐洲支援協約國的民工,據不完全統計,英法招募的華工數量達到了十四萬人,而現在,這些華工還剩下大約十二萬。
為什麽馮國璋會覺得苦澀,是因為這批人被北洋政府當做犧牲品,從而換來了一些微乎其微的補償款。
自1915年,北洋政府主張參戰之後,英法等協約國強烈要求中華民國派遣參戰軍,因為他們知道人口數量世界第一的中國,並不缺兵源。
但是北洋政府不願意他們辛辛苦苦培養的百戰強兵就這麽走出國門,當做炮灰,並且他們沒有日本人的遠見,要知道歐戰也是一個練兵的好地方。
至少日本三十萬參戰軍,帶迴國內的時候,是前所未有的精兵,而這批人也成為他們侵華的主力軍,可以說,沒有歐戰,日本軍隊不可能蛻變這麽快。
當然,他們也學到了歐戰先進的戰術,比如塹壕、鐵絲網、碉堡一體防禦作戰,坦克、飛機的戰爭先進性等等,這些都成為日軍成長的養料。
第四百七十五章 華工
北洋既不捨得將自己的軍隊送上去參戰,又不願意白白放過英法的那些許諾。
於是,他們集思廣益,想出了一個更加缺德的主意,我大中華最不缺的就是人,那就送工人上去幫忙嘍!這不是一樣的嗎?
英法仔細想了想,有總比沒有好吧!要知道戰爭比拚的是國力,而早在大戰開始前,法國就已經處在人員匱乏的狀態,索姆河戰役徹底告訴了協約國一個道理,現代戰爭的殘酷性絕無僅有。
在1916年的時候,一戰已然進行了兩年,協約國後方出現了問題,根本沒有人願意來做後勤工作,當然也不排除本國勞動力的匱乏,無奈之下,他們隻能從外部尋找解決的辦法。
英國甚至調集了印度那群懶鬼過來,而法國也召集了東南亞土著、非洲土著,但是一上戰場,人家全跑了,管你三七二十一,這就很尷尬了。
所以,當北洋提出來『華工』這個選擇的時候,他們舉雙手歡迎,事實上,他們原本就提過,法國公使康悌早年提出要招募華工到法做工的時候,被當時的北洋政府拒絕了。
北洋當時還是袁大頭在位,為了不放棄掉英法的許諾,他的幕僚也就是秘書長梁世詒提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明守中立,暗示參加,以工代兵」。
好咧!反正招人不要錢,中華民國遍地是吃不飽飯的百姓,於是他就答應了,但是英法不是傻子,他們要求身體素質過硬的青壯年男子才能成為華工。
北洋政府想了想,那三隻腳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人還不好早呀!索性就挑了挑,還真就得到了大批百姓的響應,當時,正好是處在荒年,山東、河南到處是災民,一聽說,好,這裏能吃飽飯還能給錢,於是紛紛願意。
</br>
馮庸無奈的點了點,本來不想說的,可現在這群老狐狸都掏老底了,他隻好說道:「其實德國那些軍事技術資料,我早就有了,而且絕對會比英美得到的更先進,至於光學儀器、火炮這些,我想你們也應該聽說過了吧!
我南方軍狙擊步槍上麵用的六倍鏡就是自己生產的,福建火炮廠能夠成產350mm火炮,隻不過因為暫時沒需要,所以我軍重炮師裝備的還是210mm榴彈炮,但是軍艦上確確實實用上了。」
「啊!」徐世昌等人這才明白為什麽他一副不關心的樣子了,因為該有的,不該有的,南方軍全有。
難怪人家的軍隊能夠百戰百勝,有這麽強的製造能力,還有什麽不能裝備呢?生產一些陸軍武器還不是小意思!
馮國璋嘴張了張,似乎想要說什麽,但是馮庸先他一步說出來,「至於為什麽我南方有這些東西,這個原因我暫時不能說出來,不是說不信任各位,而是知曉了對我國沒有什麽好處。」
他這才沒有問,徐世昌倒是老油條,笑著打圓場,「嘿嘿!不管怎麽樣,南方越強大,對我國而言,有百利而無一害,所以這些知不知道也沒什麽?」
段祺瑞倒是沉思著,他似乎明白了,眼神不確定的瞄了瞄馮庸,心中那個驚駭的念頭一直沒有熄滅過,但是卻讓他嚴守口風,因為他知道,這個東西一旦說出來,恐怕中華民國都會被世界各國集體針對。
「那漢卿以為我國應該要什麽?才能達到利益最大化!」
馮庸看了看地圖,然後意味深長的說道:「諸位可能誤會了,我並沒有說德國就是我國這次所能得到最好的東西,要知道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好東西,隻需要將這個東西的作用發揮到最大,而德國就是我們將光芒徹底放射出來的媒介。」
說著說著他端起了杯子,抿了一口茶,說起來,北洋準備的這茶點都不錯,茶是上好的鐵觀音,估計是以前皇家貢品,那叫一個滋味,以往喝慣了武夷山大紅袍的馮庸,突然嚐嚐這鐵觀音,那也是一個不一樣的享受。
可徐世昌三人卻在為他的話苦苦思索,什麽東西是他們已經有的,而且還是一個威力巨大的好東西。
「哈哈!漢卿果然非一般人哪!看來我們都被遠處的利益迷住了雙眼,竟然連自己的東西都忘了。」段祺瑞高聲大笑,顯得很是開心。
馮國璋也他的笑聲中明白了,嘴角略帶一些苦澀,這『東西』應該說這些人,居然被他們忘了,何其悲哀。
沒錯,他們說得就是中華民國自一九一五年,陸陸續續派遣到歐洲支援協約國的民工,據不完全統計,英法招募的華工數量達到了十四萬人,而現在,這些華工還剩下大約十二萬。
為什麽馮國璋會覺得苦澀,是因為這批人被北洋政府當做犧牲品,從而換來了一些微乎其微的補償款。
自1915年,北洋政府主張參戰之後,英法等協約國強烈要求中華民國派遣參戰軍,因為他們知道人口數量世界第一的中國,並不缺兵源。
但是北洋政府不願意他們辛辛苦苦培養的百戰強兵就這麽走出國門,當做炮灰,並且他們沒有日本人的遠見,要知道歐戰也是一個練兵的好地方。
至少日本三十萬參戰軍,帶迴國內的時候,是前所未有的精兵,而這批人也成為他們侵華的主力軍,可以說,沒有歐戰,日本軍隊不可能蛻變這麽快。
當然,他們也學到了歐戰先進的戰術,比如塹壕、鐵絲網、碉堡一體防禦作戰,坦克、飛機的戰爭先進性等等,這些都成為日軍成長的養料。
第四百七十五章 華工
北洋既不捨得將自己的軍隊送上去參戰,又不願意白白放過英法的那些許諾。
於是,他們集思廣益,想出了一個更加缺德的主意,我大中華最不缺的就是人,那就送工人上去幫忙嘍!這不是一樣的嗎?
英法仔細想了想,有總比沒有好吧!要知道戰爭比拚的是國力,而早在大戰開始前,法國就已經處在人員匱乏的狀態,索姆河戰役徹底告訴了協約國一個道理,現代戰爭的殘酷性絕無僅有。
在1916年的時候,一戰已然進行了兩年,協約國後方出現了問題,根本沒有人願意來做後勤工作,當然也不排除本國勞動力的匱乏,無奈之下,他們隻能從外部尋找解決的辦法。
英國甚至調集了印度那群懶鬼過來,而法國也召集了東南亞土著、非洲土著,但是一上戰場,人家全跑了,管你三七二十一,這就很尷尬了。
所以,當北洋提出來『華工』這個選擇的時候,他們舉雙手歡迎,事實上,他們原本就提過,法國公使康悌早年提出要招募華工到法做工的時候,被當時的北洋政府拒絕了。
北洋當時還是袁大頭在位,為了不放棄掉英法的許諾,他的幕僚也就是秘書長梁世詒提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明守中立,暗示參加,以工代兵」。
好咧!反正招人不要錢,中華民國遍地是吃不飽飯的百姓,於是他就答應了,但是英法不是傻子,他們要求身體素質過硬的青壯年男子才能成為華工。
北洋政府想了想,那三隻腳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人還不好早呀!索性就挑了挑,還真就得到了大批百姓的響應,當時,正好是處在荒年,山東、河南到處是災民,一聽說,好,這裏能吃飽飯還能給錢,於是紛紛願意。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