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7月張勳復辟的時候,傅良佐輔佐段祺瑞討伐張勳,並且圓滿成功,段祺瑞重新上台,能夠第二次擔任國務總理,自然忘不了那些有功之臣,於是段祺瑞特地授予傅良佐「冠威將軍「的名號,軍銜更是上升威陸軍上將軍,後來護法戰爭爆發,段祺瑞選擇湖南作為進攻西南的前哨陣地,親自任命傅良佐為湖南督軍,可惜時勢不在他那邊,就在11月,他被陸榮廷領導的舊桂係擊敗,隻得退出湖南。
這也是為什麽他會有空來福建的原因,一來,段祺瑞需要一個能代表自己的人前去會談,彰顯他對這次會談的重視之意,二來,傅良佐作為段祺瑞的心腹,段祺瑞想通過這次會談為他積攢功勞,方便啟用傅良佐。
「傅先生之名,我可是久仰了,希望此番會談能夠為你我帶來一個滿意的結果。」馮庸也不是迂腐的人,於是幹脆點表示自己的急迫之意,這樣會談也能正式進入主題。
「馮少帥毗鄰『叛逆』,應該有所耳聞,『叛軍』主力陸榮廷、唐繼堯已經和馮國璋簽訂了和談協議,要知道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依陸榮廷這頭惡狼貪得無厭的性子,必定不會放過福建這個強鄰,他現在才新得湖南,所以暫時沒空出手,可是一旦他坐穩湖南,那絕對不會放過福建,不知道馮少帥以為如何?」傅良佐一臉嚴肅的看著上首那個略顯慵懶的少年說道。
馮庸心裏倒是腹謗,『一個個上來就是這種招,莫不是真以為我少年熱血,自然被激就得發怒,嗬嗬!看來得出點歪招來破局』。於是他大笑道:「莫不是皖係在政壇上比不上直係,所以另闢偏門,選擇搞笑了?」
「豎子敢爾!」聽見他那句蔑視的話,下麵代表團的人哪裏能忍得住,這他媽不是當著本人打臉呀!就連傅良佐都一臉冷厲說道:「少帥此言何意?莫不是以為福建天高皇帝遠,所以不在乎我們皖係,我們皖係雖然比不上原來芝帥在位時那般輝煌,但也不是誰都能夠肆意欺侮的。」
「傅公方才用一個連三歲小兒都能看穿的激將法來試探我,莫不是搞笑,我福建此番表示不動就是最好的選擇,不管是護法軍還是貴軍都不敢動我,不知諸位以為如何?別跟我說,你們不是老段派過來結盟的,我馮家不是那些狗屁倒灶的張口閉口知乎所以的『雅士』,隻是一介草莽,所以話還是說明白的好,既然老段要我們幫忙,那總不能讓我們白費一場吧!」
這種直白的態度倒是出乎代表團的意料,就連路上商量的那些什麽對策都用不上了,傅良佐也幹脆點說道:「芝帥承諾,若福建願意幫忙,事成之後,廣東就歸福建!封馮大帥為閩粵督軍使。」
「福建本來就窮山僻壤,人口不旺,雖然我馮家入駐以來大力發展,但是怎麽也比不上兩廣富裕之地,何況我福建若是加入皖係一方,要麵對的可就是整個護法軍,要知道護法軍大本營廣州就在隔壁,必然是防守森嚴,我福建不得損失慘重呀!」
「芝帥的意思是想讓馮大帥在我軍和叛軍交戰正酣的時候,派一隻偏師從福建出發進攻廣州,拿下叛軍大本營,那時叛軍大部已經被我軍牽製住了,而且瓊州的龍濟光也應芝帥的要求一同出兵,所以貴軍拿下廣州豈非輕而易舉!」
馮庸一臉正氣的說道:「我們馮家不是那種愛占小便宜的人,要麽不答應,如果答應結盟,自然就會全力以赴。」
在場眾人哪裏還不知道此刻給出的條件不能使福建方麵滿足,所以問道:「不知道馮少帥對於平叛之事有何見解?」
「為了維護國家統一,我福建自當竭盡全力,隻是我父隻不過一省督軍,若是貿然進攻,國人豈不以為我閩軍特地挑起事端,所以不如請芝帥下一紙公文,通電全國,任命我父馮德麟為東南巡閱使!」馮庸緩緩說道。
簡直是獅子大開口,有了這個東南巡閱使,那福建豈不是順理成章的攻伐南方,到時候不單單吞了廣東,連廣西都吞了,豈不是親手培養出一個超過桂係陸榮廷的軍閥勢力,而且看這個馮少帥遠比中年的陸榮廷有野心,渾身上下瀰漫著進取的氣息,必不會止步於東南。傅良佐也很為難,這種條件雖然是空頭支票,可誰也不敢保證福建有沒有把支票變成現實的本事。
第六十五章 如虎添翼
就在這個時候,馮庸又添了一把火,說道:「聽聞芝帥給龍濟光一個兩廣巡閱使的位置,此時卻隻任命我父為閩粵巡閱使,莫不是小看我們福建?連瓊州那個小島出來的癟三都敢跟我父平起平坐,嗬嗬!豈不是讓天下人笑話我福建?」
還真直白,明晃晃的說,不給東南巡閱使你就給老子滾蛋,偏偏還不能不給,代表團無奈了,隻能拍電報上報段祺瑞,請他定奪,段祺瑞這個老狐狸可不會縮手縮腳,現在直係議和,擋在他的皖係與護法軍中間,他就算想開戰,也沒路呀!隻能靠其他人來點燃戰火,逼迫馮國璋贊同開戰,所以索性就答應了福建的要求,就像對龍濟光一樣,反正空頭支票,隨便開,到時候福建人心不足蛇吞象更好,趁福建和陸榮廷兩敗俱傷的時候,在浙江枕戈待旦的皖係軍隊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了。
第二天,傅良佐的代表團就和馮庸在督軍府的議事大堂簽訂了皖閩互助盟約。
......
「歡迎二位先生加入福建陸軍 !」馮庸興奮的對蔣百裏、張孝淮說道,沒想到一晚上,他們兩就答應留在福建了,有了這兩人的輔助,馮庸相信自己的福建陸軍肯定會以更快的速度發展,要知道同為『士官三傑』的蔡鍔光憑一己之力就占據雲南,懾服西南諸省,並且建立了威震全國的『西南護國軍』,並且和袁世凱的北洋軍打得不相上下,要不是突發惡疾,或許現在的北洋政府都不一定會有呢!現在滇軍唐繼堯就是他培養起來的,是全國少有的幾個大軍閥,更何況現在馮庸有了倆。
</br>
這也是為什麽他會有空來福建的原因,一來,段祺瑞需要一個能代表自己的人前去會談,彰顯他對這次會談的重視之意,二來,傅良佐作為段祺瑞的心腹,段祺瑞想通過這次會談為他積攢功勞,方便啟用傅良佐。
「傅先生之名,我可是久仰了,希望此番會談能夠為你我帶來一個滿意的結果。」馮庸也不是迂腐的人,於是幹脆點表示自己的急迫之意,這樣會談也能正式進入主題。
「馮少帥毗鄰『叛逆』,應該有所耳聞,『叛軍』主力陸榮廷、唐繼堯已經和馮國璋簽訂了和談協議,要知道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依陸榮廷這頭惡狼貪得無厭的性子,必定不會放過福建這個強鄰,他現在才新得湖南,所以暫時沒空出手,可是一旦他坐穩湖南,那絕對不會放過福建,不知道馮少帥以為如何?」傅良佐一臉嚴肅的看著上首那個略顯慵懶的少年說道。
馮庸心裏倒是腹謗,『一個個上來就是這種招,莫不是真以為我少年熱血,自然被激就得發怒,嗬嗬!看來得出點歪招來破局』。於是他大笑道:「莫不是皖係在政壇上比不上直係,所以另闢偏門,選擇搞笑了?」
「豎子敢爾!」聽見他那句蔑視的話,下麵代表團的人哪裏能忍得住,這他媽不是當著本人打臉呀!就連傅良佐都一臉冷厲說道:「少帥此言何意?莫不是以為福建天高皇帝遠,所以不在乎我們皖係,我們皖係雖然比不上原來芝帥在位時那般輝煌,但也不是誰都能夠肆意欺侮的。」
「傅公方才用一個連三歲小兒都能看穿的激將法來試探我,莫不是搞笑,我福建此番表示不動就是最好的選擇,不管是護法軍還是貴軍都不敢動我,不知諸位以為如何?別跟我說,你們不是老段派過來結盟的,我馮家不是那些狗屁倒灶的張口閉口知乎所以的『雅士』,隻是一介草莽,所以話還是說明白的好,既然老段要我們幫忙,那總不能讓我們白費一場吧!」
這種直白的態度倒是出乎代表團的意料,就連路上商量的那些什麽對策都用不上了,傅良佐也幹脆點說道:「芝帥承諾,若福建願意幫忙,事成之後,廣東就歸福建!封馮大帥為閩粵督軍使。」
「福建本來就窮山僻壤,人口不旺,雖然我馮家入駐以來大力發展,但是怎麽也比不上兩廣富裕之地,何況我福建若是加入皖係一方,要麵對的可就是整個護法軍,要知道護法軍大本營廣州就在隔壁,必然是防守森嚴,我福建不得損失慘重呀!」
「芝帥的意思是想讓馮大帥在我軍和叛軍交戰正酣的時候,派一隻偏師從福建出發進攻廣州,拿下叛軍大本營,那時叛軍大部已經被我軍牽製住了,而且瓊州的龍濟光也應芝帥的要求一同出兵,所以貴軍拿下廣州豈非輕而易舉!」
馮庸一臉正氣的說道:「我們馮家不是那種愛占小便宜的人,要麽不答應,如果答應結盟,自然就會全力以赴。」
在場眾人哪裏還不知道此刻給出的條件不能使福建方麵滿足,所以問道:「不知道馮少帥對於平叛之事有何見解?」
「為了維護國家統一,我福建自當竭盡全力,隻是我父隻不過一省督軍,若是貿然進攻,國人豈不以為我閩軍特地挑起事端,所以不如請芝帥下一紙公文,通電全國,任命我父馮德麟為東南巡閱使!」馮庸緩緩說道。
簡直是獅子大開口,有了這個東南巡閱使,那福建豈不是順理成章的攻伐南方,到時候不單單吞了廣東,連廣西都吞了,豈不是親手培養出一個超過桂係陸榮廷的軍閥勢力,而且看這個馮少帥遠比中年的陸榮廷有野心,渾身上下瀰漫著進取的氣息,必不會止步於東南。傅良佐也很為難,這種條件雖然是空頭支票,可誰也不敢保證福建有沒有把支票變成現實的本事。
第六十五章 如虎添翼
就在這個時候,馮庸又添了一把火,說道:「聽聞芝帥給龍濟光一個兩廣巡閱使的位置,此時卻隻任命我父為閩粵巡閱使,莫不是小看我們福建?連瓊州那個小島出來的癟三都敢跟我父平起平坐,嗬嗬!豈不是讓天下人笑話我福建?」
還真直白,明晃晃的說,不給東南巡閱使你就給老子滾蛋,偏偏還不能不給,代表團無奈了,隻能拍電報上報段祺瑞,請他定奪,段祺瑞這個老狐狸可不會縮手縮腳,現在直係議和,擋在他的皖係與護法軍中間,他就算想開戰,也沒路呀!隻能靠其他人來點燃戰火,逼迫馮國璋贊同開戰,所以索性就答應了福建的要求,就像對龍濟光一樣,反正空頭支票,隨便開,到時候福建人心不足蛇吞象更好,趁福建和陸榮廷兩敗俱傷的時候,在浙江枕戈待旦的皖係軍隊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了。
第二天,傅良佐的代表團就和馮庸在督軍府的議事大堂簽訂了皖閩互助盟約。
......
「歡迎二位先生加入福建陸軍 !」馮庸興奮的對蔣百裏、張孝淮說道,沒想到一晚上,他們兩就答應留在福建了,有了這兩人的輔助,馮庸相信自己的福建陸軍肯定會以更快的速度發展,要知道同為『士官三傑』的蔡鍔光憑一己之力就占據雲南,懾服西南諸省,並且建立了威震全國的『西南護國軍』,並且和袁世凱的北洋軍打得不相上下,要不是突發惡疾,或許現在的北洋政府都不一定會有呢!現在滇軍唐繼堯就是他培養起來的,是全國少有的幾個大軍閥,更何況現在馮庸有了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