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開始為解救馮庸積極地活動。最後在馮庸大學日籍教授岡部平太幫助下,10月3日日軍釋放了馮庸。幾經磨難,28日,馮庸迴到北平主持流亡中的馮庸大學校務,籌備馮庸大學復校工作。
1932年「一·二八「上海淞滬抗戰打響,流亡中的馮庸大學抗日義勇軍,由馮庸率領到上海參加陣地宣傳和救護工作。1933年初,日軍進攻熱河省,馮庸又帶領學生赴承德參加抗日。
1933年6月,馮家私產基本耗盡,馮庸大學再也沒有恢復學校的力量了。經張學良同意,馮庸將學校併入東北大學。
此事在《國立東北大學廿四周年紀念冊》有如下記載:「1933年6月,馮庸大學結束,併入本校,所占原陸軍大學校址,由軍委會撥本校校舍。「馮庸大學絕大部分學生各奔東西。他們有的報考了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少數學生轉到浙江大學和河南大學;還有的迴東北加入中共地下組織繼續抗日,有的青年投考軍校,報效國家。
馮庸大學從建立到解散,共有三批畢業生。作為東北的第一所私立大學的馮庸大學,歷時六年宣告結束。抗戰期間,他先後任崑山、長興、襄樊等地警備司令、戒嚴司令,戰區軍法執行監等職。1949年,他隨國民黨遷至台灣,先後擔任過台北市長、國有資產局局長、高雄港口司令、空軍等要職。不久,因為台灣空軍誤擊美國外交官私人飛機一事,他受牽連退伍,改任台灣電力公司顧問一直到他1981年去世為止。
第一章 馮庸之父-馮德麟
馮德麟,原名玉琪,又名麟閣,字閣忱,清同治七年 1868 年出生於遼寧省海城市溫香鄉達連村萬裏壕。
17歲就投身海城鄉勇、綠林的馮麟閣經過數年的闖蕩,已經將公正俠勇之名散播開來,遼西遼南各地的百姓都稱其為「團總「。而且馮麟閣出道早、團夥大、占地廣、講義氣,已經確定了綠林和鄉勇界前輩的地位。張作霖最初與馮麟閣交往時,就對他充滿了崇敬之情。比張作霖大9歲的馮麟閣經常到張作霖所在的大車店入住,他見張作霖為人機靈、討人喜歡,曾給他講過不少綠林好漢的故事。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張作霖應募投清朝宋慶毅軍,清軍敗後,宋慶部隊撤迴關裏,張作霖也從部隊脫離迴到家中。可是重操舊業後他不得不麵對貧困窘迫的生活,最後不得不投奔曾經給過他許多幻想的馮麟閣。後來,馮麟閣把他安排在手下董大虎的手下。雖然張作霖並沒有在董大虎手下太久,但與馮的交情卻從此開始。在甲午戰爭和庚子之亂之間,東北幾乎沒有正式軍隊,一些地方鄉紳為了保護老百姓的安寧,聯名請示政府,申請招撫綠林豪客,成立遼河南路兩岸招撫局。當時被推舉為總練長的就是「年力精壯、性情俠邁「的馮麟閣。
馮德麟早年曾在縣衙充當衙役,因與綠林交往被解職。中日甲午戰爭後,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沙俄藉機入侵我國東北,馮德麟趁社會動盪不安、土匪蜂起之機,在遼陽界的高家坨子拉起「大團「,聲稱「保境安民「。因其抗擊俄軍,很得民心,隊伍由百餘人發展到數百人,聲勢浩大。控製了遼河兩岸地區。
1901年被俄軍逮捕流放,後乘敵不備逃歸。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馮德麟率部參加日本人招募的「東亞義勇軍「,成為日本的別動隊,隊伍發展到數千人,不斷襲擊俄國軍隊。1904年,東北大地又迎來除了甲午戰爭、沙俄出兵鎮壓義和團運動之外的第三次浩劫--日俄戰爭。這三年中,馮麟閣參加的僅針對俄國的大小戰役就有32起,特別在遼陽首山戰役。
戰後,日本特獎賞他「寶星勳章「,並向清廷保薦他和他的隊伍可以為清廷所用。
1906年,馮德麟被清廷招撫,任巡防營統帶、後充任巡防營左路統領。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任總統,成立陸軍,將奉天巡防營改編為二十七師和二十八師,馮德麟被委任為二十八師師長。
1907年,按年齡為序,馬龍潭、吳俊升、孫烈臣、張景惠、馮德麟、湯玉麟、張作霖、張作相8人結拜為盟兄弟。
1916年,兄弟兩人的關係開始有了衝突。袁世凱撤銷帝製後,由他任命的奉天督軍段芝貴成為人們懲辦帝製禍首之一。張作霖提出,讓馮德麟和二十八師扮黑臉,和段芝貴正麵衝突,自己扮白臉使暗勁逼他畏罪逃走。段芝貴被洗劫一空迴京後,在袁世凱麵前對馮德麟沒有一句好話,同時大讚張作霖。沒過多久,袁世凱就授張作霖奉天軍政實權,馮德麟被任命為軍務幫辦。1917年6月,張勳致電張作霖和馮德麟兩人進京,密謀復辟大事,但是張作霖敏銳地判斷出復辟勝算機率太小了。馮德麟作為東北的全權總代表,帶著200個衛士進了北京支持復辟。
1917年,張勳復辟,馮德麟親自去北平贊助。張勳復辟失敗後,馮德麟在天津被段祺瑞所部逮捕。後在奉軍二十七師師長張作霖的周旋下,段祺瑞釋放了馮德麟,並任其為總統府高等侍從武官。後來,馮德麟迴到奉天,任「三陵督統「,即為皇家看守東陵、北陵、永陵的大臣。
馮德麟下野之後,開始從事工商業建設,不但在北鎮創辦了中醫院,還成立了大冶鐵工廠,並且逐步引導兒子馮庸放棄高官,脫離軍界。馮德麟自從下野之後,沒有大事基本不去瀋陽。但是一旦去瀋陽見張作霖,必在長袍馬褂的袖子中藏一支槍。
</br>
1932年「一·二八「上海淞滬抗戰打響,流亡中的馮庸大學抗日義勇軍,由馮庸率領到上海參加陣地宣傳和救護工作。1933年初,日軍進攻熱河省,馮庸又帶領學生赴承德參加抗日。
1933年6月,馮家私產基本耗盡,馮庸大學再也沒有恢復學校的力量了。經張學良同意,馮庸將學校併入東北大學。
此事在《國立東北大學廿四周年紀念冊》有如下記載:「1933年6月,馮庸大學結束,併入本校,所占原陸軍大學校址,由軍委會撥本校校舍。「馮庸大學絕大部分學生各奔東西。他們有的報考了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少數學生轉到浙江大學和河南大學;還有的迴東北加入中共地下組織繼續抗日,有的青年投考軍校,報效國家。
馮庸大學從建立到解散,共有三批畢業生。作為東北的第一所私立大學的馮庸大學,歷時六年宣告結束。抗戰期間,他先後任崑山、長興、襄樊等地警備司令、戒嚴司令,戰區軍法執行監等職。1949年,他隨國民黨遷至台灣,先後擔任過台北市長、國有資產局局長、高雄港口司令、空軍等要職。不久,因為台灣空軍誤擊美國外交官私人飛機一事,他受牽連退伍,改任台灣電力公司顧問一直到他1981年去世為止。
第一章 馮庸之父-馮德麟
馮德麟,原名玉琪,又名麟閣,字閣忱,清同治七年 1868 年出生於遼寧省海城市溫香鄉達連村萬裏壕。
17歲就投身海城鄉勇、綠林的馮麟閣經過數年的闖蕩,已經將公正俠勇之名散播開來,遼西遼南各地的百姓都稱其為「團總「。而且馮麟閣出道早、團夥大、占地廣、講義氣,已經確定了綠林和鄉勇界前輩的地位。張作霖最初與馮麟閣交往時,就對他充滿了崇敬之情。比張作霖大9歲的馮麟閣經常到張作霖所在的大車店入住,他見張作霖為人機靈、討人喜歡,曾給他講過不少綠林好漢的故事。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張作霖應募投清朝宋慶毅軍,清軍敗後,宋慶部隊撤迴關裏,張作霖也從部隊脫離迴到家中。可是重操舊業後他不得不麵對貧困窘迫的生活,最後不得不投奔曾經給過他許多幻想的馮麟閣。後來,馮麟閣把他安排在手下董大虎的手下。雖然張作霖並沒有在董大虎手下太久,但與馮的交情卻從此開始。在甲午戰爭和庚子之亂之間,東北幾乎沒有正式軍隊,一些地方鄉紳為了保護老百姓的安寧,聯名請示政府,申請招撫綠林豪客,成立遼河南路兩岸招撫局。當時被推舉為總練長的就是「年力精壯、性情俠邁「的馮麟閣。
馮德麟早年曾在縣衙充當衙役,因與綠林交往被解職。中日甲午戰爭後,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沙俄藉機入侵我國東北,馮德麟趁社會動盪不安、土匪蜂起之機,在遼陽界的高家坨子拉起「大團「,聲稱「保境安民「。因其抗擊俄軍,很得民心,隊伍由百餘人發展到數百人,聲勢浩大。控製了遼河兩岸地區。
1901年被俄軍逮捕流放,後乘敵不備逃歸。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馮德麟率部參加日本人招募的「東亞義勇軍「,成為日本的別動隊,隊伍發展到數千人,不斷襲擊俄國軍隊。1904年,東北大地又迎來除了甲午戰爭、沙俄出兵鎮壓義和團運動之外的第三次浩劫--日俄戰爭。這三年中,馮麟閣參加的僅針對俄國的大小戰役就有32起,特別在遼陽首山戰役。
戰後,日本特獎賞他「寶星勳章「,並向清廷保薦他和他的隊伍可以為清廷所用。
1906年,馮德麟被清廷招撫,任巡防營統帶、後充任巡防營左路統領。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任總統,成立陸軍,將奉天巡防營改編為二十七師和二十八師,馮德麟被委任為二十八師師長。
1907年,按年齡為序,馬龍潭、吳俊升、孫烈臣、張景惠、馮德麟、湯玉麟、張作霖、張作相8人結拜為盟兄弟。
1916年,兄弟兩人的關係開始有了衝突。袁世凱撤銷帝製後,由他任命的奉天督軍段芝貴成為人們懲辦帝製禍首之一。張作霖提出,讓馮德麟和二十八師扮黑臉,和段芝貴正麵衝突,自己扮白臉使暗勁逼他畏罪逃走。段芝貴被洗劫一空迴京後,在袁世凱麵前對馮德麟沒有一句好話,同時大讚張作霖。沒過多久,袁世凱就授張作霖奉天軍政實權,馮德麟被任命為軍務幫辦。1917年6月,張勳致電張作霖和馮德麟兩人進京,密謀復辟大事,但是張作霖敏銳地判斷出復辟勝算機率太小了。馮德麟作為東北的全權總代表,帶著200個衛士進了北京支持復辟。
1917年,張勳復辟,馮德麟親自去北平贊助。張勳復辟失敗後,馮德麟在天津被段祺瑞所部逮捕。後在奉軍二十七師師長張作霖的周旋下,段祺瑞釋放了馮德麟,並任其為總統府高等侍從武官。後來,馮德麟迴到奉天,任「三陵督統「,即為皇家看守東陵、北陵、永陵的大臣。
馮德麟下野之後,開始從事工商業建設,不但在北鎮創辦了中醫院,還成立了大冶鐵工廠,並且逐步引導兒子馮庸放棄高官,脫離軍界。馮德麟自從下野之後,沒有大事基本不去瀋陽。但是一旦去瀋陽見張作霖,必在長袍馬褂的袖子中藏一支槍。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