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了輛計程車趕迴希爾頓飯店,甩掉鞋趕緊沖膠捲。趁顯影之機,寫了篇“飛毛腿襲來之際”的短文,送到新聞檢查處。再跑迴房間,用濕淋淋的底片放傳真照片。攝影部值班室主任老歐聽說此時我僅有一張塗塑傳真片,命令我留到最需要的時候再用。
我拎著傳真機和水淋淋的10寸傳真片跑到新聞檢查處,要迴審定的《飛毛腿襲來之際》文字稿,傳往新華社巴黎分社,等到新聞官在我的送審照片上蓋完審查章,北京新華社攝影部的林川袁滿已要通了我。我裝上圖片,隻聽袁滿大喊一聲:“調幅120轉,開發。”濕淋淋的圖片甩出的小水珠在桌上劃出一條線。我抓起另一台電話向林川口授了圖片說明。林川指示:戰爭已拍得差不多了,要注意巴勒斯坦人居住的被占領土。
發完照片,已是早上五點鍾。我收起傳真機,將兩卷彩負交給新聞中心的小姐,請她幫我沖一下。我得抓緊時間睡一會,天一亮好去被占領土。爬上樓才發現,剛才放完照片忘了關放大機,濕淋淋的底片已烤得打了卷。
早晨,據官方說,昨夜發射的“愛國者”沒有成功。
十七、戒嚴中的加沙
十七、戒嚴中的加沙
加沙(gaza)位於以色列南部,靠近埃及邊境,濱臨地中海,是以色列重要的海上門戶,“加沙”一詞為迦南語,意為“強有力者”。十八世紀末,拿破崙遠征埃及時,曾由此攻打巴勒斯坦北部的戰略要地阿克。加沙城早在公元前30##年就由迦南人建造而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加沙城內多古蹟。希臘文化鼎盛時,這裏成為傳播希臘文化的中心之一。在公元初的幾個世紀裏,這裏的學校被認為是講授哲學、修辭學和講演學最好的學校,傳說甚至希臘學生也來這裏留學。加沙土地肥沃,淡水充足,四周果園環抱,產葡萄、香蕉、野無花果、柑桔和橄欖等。加沙附近長約40公裏、寬6—8公裏,麵積約30#平方公裏的地區,稱“加薩走廊”。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即“巴勒斯坦戰爭”後,由埃及管轄,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即“六日戰爭”後被以色列占領。加薩走廊的居民以巴勒斯坦人為主,還有少量以遊牧為生的貝都因人(bedouins,阿拉伯地區和北非沙漠地區從事遊牧的阿拉伯人。“貝都因”阿拉伯語意為“住帳篷的遊牧者”)。78年埃以停火,以色列宣布加沙自治,但至今未履行諾言。
2月4日,以色列政府同意允許部分記者進入戒嚴的加薩走廊。我和《東京新聞》的鬆川貴、吉岡逸夫、印尼《tempo》雜誌的塔安菲特及香港《亞洲新聞》的袁國強合租一車前往加沙。
出特拉維夫南行,沿途可以看見成群的“愛國者”飛彈群,挖土機正在構築新的發射陣地,天空不時有uh—1h 武裝直升機掠過。公路上偶爾可以碰到運送輕型坦克的輪式運輸車。右前方一架c—130大力神運輸機正向加沙方向飛去。
在加薩走廊入口,已經有二、三十位各國記者聚在崗亭旁等候辦理進入加沙的手續。這裏有一家設在麵包車上的快餐店,價格貴得驚人。我買了一塊類似三明治的餅和一聽可口可樂,竟要了我40個謝克,合20多美元。等得無聊,台灣《中國時報》的王麗美小姐索性與端m—16步槍的以軍合影。一位名叫阿米爾的以色列兵纏著王麗美要通訊地址,“因為這是頭一迴與姑娘合影。”看到我對步槍很好奇,阿米爾幹脆摘下自己的“加裏爾”讓我過過癮,這種仿製美國m—16的新式步槍具有極好的防風沙性能,口徑與m—16一樣,也是5·56毫米,而美式m16a1自動步槍是6#年代後開始裝備美軍的一種小口徑步槍,它集中了許多步槍在結構方麵的優點,口徑小,初速高,零件少,重量輕,殺傷力強。目前,小口徑步槍已成為步兵武器的發展趨向。我國通用“56”、“63”步槍是蘇聯卡拉什尼科夫步槍的改進型,與華約集團一樣,口徑為7·62毫米,其中以ak—47、ak—m 式最為著名。
在數輛裝有4米多長鞭狀天線的軍用吉普的護衛下,記者車隊進入神秘的加薩走廊,路邊是一望無際的桔子林。三個穿黑袍的巴勒斯坦婦女坐在一輛驢車上,車上裝滿了成筐的桔子。路中央,兩個貝都因兒童趕著一群髒兮兮看不出毛色的瘦羊。幾乎看不到行人,四處全是開著近光燈疾駛的軍車,汽車風擋上裝了鐵絲編的防護網。左前方有一座清真寺,孤零零隱沒在桔林裏,旁邊是一群駱駝,還有一人多高的仙人掌。
我們的車隊始終以一百公裏的時速飛馳,聽任兩側景色轉瞬即逝。《東京新聞》鬆川貴請求司機開慢點,好飽覽秀色。司機說不行,我們必須緊隨車隊,否則會有危險,再向前,成群的駱駝越來越少,司機說這都是貝都因人的,每峰駱駝可以賣一萬六千美元。
下午一點,我們抵達諾思雷特(nosserat)小鎮,這裏的街上看不到一個行人,隻有頭戴包了迷彩布的盂形鋼盔、平端m —16步槍的以軍士兵。保護我們的幾輛吉普封鎖了路口,士兵跳下車,平端“加裏爾”步槍,叉開雙腿,隨時準備格鬥。這裏的牆壁上塗滿了五顏六色的反以標語。臨街二層小樓樓頂的一個小窗戶裏,閃爍著幾十雙憤怒得冒火的眼睛,所有的巴勒斯坦人全被關在家中。同行的香港記者告訴我,自海灣危機以來,加沙實行戒嚴,巴勒斯坦人由於不能離家外出做工,食品來源基本斷絕,每天三、五小時的外出時間無法謀生。
</br>
我拎著傳真機和水淋淋的10寸傳真片跑到新聞檢查處,要迴審定的《飛毛腿襲來之際》文字稿,傳往新華社巴黎分社,等到新聞官在我的送審照片上蓋完審查章,北京新華社攝影部的林川袁滿已要通了我。我裝上圖片,隻聽袁滿大喊一聲:“調幅120轉,開發。”濕淋淋的圖片甩出的小水珠在桌上劃出一條線。我抓起另一台電話向林川口授了圖片說明。林川指示:戰爭已拍得差不多了,要注意巴勒斯坦人居住的被占領土。
發完照片,已是早上五點鍾。我收起傳真機,將兩卷彩負交給新聞中心的小姐,請她幫我沖一下。我得抓緊時間睡一會,天一亮好去被占領土。爬上樓才發現,剛才放完照片忘了關放大機,濕淋淋的底片已烤得打了卷。
早晨,據官方說,昨夜發射的“愛國者”沒有成功。
十七、戒嚴中的加沙
十七、戒嚴中的加沙
加沙(gaza)位於以色列南部,靠近埃及邊境,濱臨地中海,是以色列重要的海上門戶,“加沙”一詞為迦南語,意為“強有力者”。十八世紀末,拿破崙遠征埃及時,曾由此攻打巴勒斯坦北部的戰略要地阿克。加沙城早在公元前30##年就由迦南人建造而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加沙城內多古蹟。希臘文化鼎盛時,這裏成為傳播希臘文化的中心之一。在公元初的幾個世紀裏,這裏的學校被認為是講授哲學、修辭學和講演學最好的學校,傳說甚至希臘學生也來這裏留學。加沙土地肥沃,淡水充足,四周果園環抱,產葡萄、香蕉、野無花果、柑桔和橄欖等。加沙附近長約40公裏、寬6—8公裏,麵積約30#平方公裏的地區,稱“加薩走廊”。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即“巴勒斯坦戰爭”後,由埃及管轄,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即“六日戰爭”後被以色列占領。加薩走廊的居民以巴勒斯坦人為主,還有少量以遊牧為生的貝都因人(bedouins,阿拉伯地區和北非沙漠地區從事遊牧的阿拉伯人。“貝都因”阿拉伯語意為“住帳篷的遊牧者”)。78年埃以停火,以色列宣布加沙自治,但至今未履行諾言。
2月4日,以色列政府同意允許部分記者進入戒嚴的加薩走廊。我和《東京新聞》的鬆川貴、吉岡逸夫、印尼《tempo》雜誌的塔安菲特及香港《亞洲新聞》的袁國強合租一車前往加沙。
出特拉維夫南行,沿途可以看見成群的“愛國者”飛彈群,挖土機正在構築新的發射陣地,天空不時有uh—1h 武裝直升機掠過。公路上偶爾可以碰到運送輕型坦克的輪式運輸車。右前方一架c—130大力神運輸機正向加沙方向飛去。
在加薩走廊入口,已經有二、三十位各國記者聚在崗亭旁等候辦理進入加沙的手續。這裏有一家設在麵包車上的快餐店,價格貴得驚人。我買了一塊類似三明治的餅和一聽可口可樂,竟要了我40個謝克,合20多美元。等得無聊,台灣《中國時報》的王麗美小姐索性與端m—16步槍的以軍合影。一位名叫阿米爾的以色列兵纏著王麗美要通訊地址,“因為這是頭一迴與姑娘合影。”看到我對步槍很好奇,阿米爾幹脆摘下自己的“加裏爾”讓我過過癮,這種仿製美國m—16的新式步槍具有極好的防風沙性能,口徑與m—16一樣,也是5·56毫米,而美式m16a1自動步槍是6#年代後開始裝備美軍的一種小口徑步槍,它集中了許多步槍在結構方麵的優點,口徑小,初速高,零件少,重量輕,殺傷力強。目前,小口徑步槍已成為步兵武器的發展趨向。我國通用“56”、“63”步槍是蘇聯卡拉什尼科夫步槍的改進型,與華約集團一樣,口徑為7·62毫米,其中以ak—47、ak—m 式最為著名。
在數輛裝有4米多長鞭狀天線的軍用吉普的護衛下,記者車隊進入神秘的加薩走廊,路邊是一望無際的桔子林。三個穿黑袍的巴勒斯坦婦女坐在一輛驢車上,車上裝滿了成筐的桔子。路中央,兩個貝都因兒童趕著一群髒兮兮看不出毛色的瘦羊。幾乎看不到行人,四處全是開著近光燈疾駛的軍車,汽車風擋上裝了鐵絲編的防護網。左前方有一座清真寺,孤零零隱沒在桔林裏,旁邊是一群駱駝,還有一人多高的仙人掌。
我們的車隊始終以一百公裏的時速飛馳,聽任兩側景色轉瞬即逝。《東京新聞》鬆川貴請求司機開慢點,好飽覽秀色。司機說不行,我們必須緊隨車隊,否則會有危險,再向前,成群的駱駝越來越少,司機說這都是貝都因人的,每峰駱駝可以賣一萬六千美元。
下午一點,我們抵達諾思雷特(nosserat)小鎮,這裏的街上看不到一個行人,隻有頭戴包了迷彩布的盂形鋼盔、平端m —16步槍的以軍士兵。保護我們的幾輛吉普封鎖了路口,士兵跳下車,平端“加裏爾”步槍,叉開雙腿,隨時準備格鬥。這裏的牆壁上塗滿了五顏六色的反以標語。臨街二層小樓樓頂的一個小窗戶裏,閃爍著幾十雙憤怒得冒火的眼睛,所有的巴勒斯坦人全被關在家中。同行的香港記者告訴我,自海灣危機以來,加沙實行戒嚴,巴勒斯坦人由於不能離家外出做工,食品來源基本斷絕,每天三、五小時的外出時間無法謀生。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