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頁
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作者:章世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826年末,蒂博尼哥羅的起義軍對荷軍駐守的一個城鎮發動攻堅戰,結果遭到失敗,傷亡很重。蒂博尼哥羅本人也身負重傷,其長子也被荷蘭人俘虜,起義受到嚴重影響,雙方戰爭遂處於相持狀態之中。
荷軍統帥見到蒂博尼哥羅的長子被俘,欣喜若狂,立即以此威脅蒂博尼哥羅,要他率義軍投降,蒂博尼哥羅非常氣憤,說:“可惡的強盜,你們可以殺掉我的兒子,但千百萬起義軍你們是殺不完的,我最終要清算這筆血債!”
蒂博尼哥羅的這種置國家、民族利益於個人利益之上的作為,深深地激勵了人民的抗敵鬥爭。但遺憾的是,起義軍遭受損失後,荷蘭殖民者掌握了戰爭主動權,起義步入衰落時期。荷蘭殖民者一方麵開始收買封建主,分化起義軍,另一方麵加緊圍困和孤立起義軍。起義軍內部開始出現矛盾,起義軍的力量因此被大大削弱了。
但是,盡管如此,蒂博尼哥羅仍然頑強不屈地堅持鬥爭。荷蘭人懸賞5萬荷盾捉拿他,到處追擊他,但沒有一個農民為賞金而出賣他,他受到廣大群眾的保護。條件雖然艱苦,蒂博尼哥羅的抗敵意誌始終未見消減,他仍然率領起義軍餘部與敵人作戰。
第66章 亞非拉星火(3)
1830年3月8日,蒂博尼哥羅輕信了荷蘭殖民者的謊言,帶著次子和官員前往馬吉冷進行談判。實際上蒂博尼哥羅已經步入荷蘭殖民者精心布置的陷阱。當他們來到談判地點時,突然發現上當了,院子周圍隱藏著不少荷槍實彈的荷蘭士兵,荷蘭官員們來談判時也都佩帶著武器,氣氛十分緊張。
在這樣危險的局麵下,蒂博尼哥羅卻把生死置之度外,鎮定自若地與荷軍統帥對話。荷軍統帥卻臉色一變,兇相畢露,馬上下令解散了蒂博尼哥羅的隨從人員,並把蒂博尼哥羅囚禁到遠離爪哇的蘇拉威西島的望加錫。
1855年,蒂博尼哥羅死於流放地,至此,蒂博尼哥羅領導的印尼人民反荷大起義失敗了。
巴布教徒的“正義王國”
19世紀40年代末,帝國列強侵入帶來的沉重災難,伊朗人民的起義不斷發生。
伊朗在19世紀中葉處於卡紮爾王朝統治之下,這裏封建割據十分嚴重,各地封建主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爭霸不休,造成國家長時間的貧窮落後。占伊朗人口三分之一的遊牧部落貴族又堅決反對中央集權,甚至公開否認王權的存在。這種局麵嚴重阻礙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與此同時,俄、英、法、美等國又乘虛而入,先後強迫伊朗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瓜分了它的領土並侵占了它的主權。從而,伊朗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在內憂外患的重重困難條件下,伊朗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他們希望推翻外國勢力與本國封建統治,建立起一個“正義王國”。
1844年,24歲的伊斯蘭教徒賽義德·阿裏·穆罕默德自稱“巴布”,在各地傳教。他告訴人們,他正在創建一個人人平等、和諧幸福的“正義王國”。“巴布”的意思是門,表示即將降臨人世的救世主的意誌通過此門傳達於人民,所以希望人們能夠跟著他,由此“門”進入“正義王國”之中。
巴布的這種宣傳,對正處於水深火熱的廣大伊朗人民來說,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人們終日缺吃少穿,正想有這麽一個美好的地方,現在機會來了,人們競相傳說著。不久,就有成千上萬的伊朗人相信了巴布的宣傳,以至於形成了巴布教。
巴布教徒很快就遍及伊朗各地,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力量。伊朗政府對此非常恐慌,他們害怕巴布教徒越來越多,勢力越來越大,政府則越來越難以收拾局麵,所以立即派人將巴布逮捕,並關進了監獄。
“巴布被逮捕了!”巴布教徒們奔走相告,人們義憤填膺,很快,人們把長期以來積壓在心中的憤怒表現了出來,1848年9月,穆罕默德·阿裏·巴爾福魯升領導700名巴布教徒在伊朗北部的馬贊德蘭省發動起義。起義軍以塞克·塔別爾西陵墓為基地,與政府軍展開了鬥爭。
塔別爾西陵墓是一塊禁地,政府軍不得任意進入陵區抓人,這對巴布教徒起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巴布教徒駐紮在陵區之後,就開始修築堡壘防禦工事。並按照他們的理想建立起了“正義王國”。
他們所修築的城堡是八角形的,每個角有一個塔樓,城牆周圍挖上很深的壕溝,壕溝與城牆之間還布置了許多陷阱。教徒們住在城堡內的木房中,起義者規定:糧食與一切物資歸起義者所有,大家平均使用。這個消息一傳開,百姓們便扶老攜幼,帶著吃的用的等物資來到陵墓區加入這個“正義王國”,也有不少人從伊朗其他地方奔來。起義者人數很快增加到2萬人。
起義軍的發展壯大,讓伊朗國王十分害怕,國王下令要消滅起義軍。於是,地方政府便派出軍隊與巴布教徒們作戰,但一次又一次,政府軍被起義者打得落花流水,以至於地方政府官員們聽到“巴布”二字就異常驚恐。
為了徹底消滅起義軍,國王又起用了王叔馬赫迪·古裏,讓他率領一支8000人的部隊,趕赴陵區,對起義軍大加撻伐。
起義軍得到王叔親征的消息後,決定也讓王叔嚐點他們的厲害。盡管這天晚上天氣十分寒冷,伸手不見五指,起義軍們仍憑著自己果斷、勇敢的精神偷偷來到了政府軍周圍。
</br>
荷軍統帥見到蒂博尼哥羅的長子被俘,欣喜若狂,立即以此威脅蒂博尼哥羅,要他率義軍投降,蒂博尼哥羅非常氣憤,說:“可惡的強盜,你們可以殺掉我的兒子,但千百萬起義軍你們是殺不完的,我最終要清算這筆血債!”
蒂博尼哥羅的這種置國家、民族利益於個人利益之上的作為,深深地激勵了人民的抗敵鬥爭。但遺憾的是,起義軍遭受損失後,荷蘭殖民者掌握了戰爭主動權,起義步入衰落時期。荷蘭殖民者一方麵開始收買封建主,分化起義軍,另一方麵加緊圍困和孤立起義軍。起義軍內部開始出現矛盾,起義軍的力量因此被大大削弱了。
但是,盡管如此,蒂博尼哥羅仍然頑強不屈地堅持鬥爭。荷蘭人懸賞5萬荷盾捉拿他,到處追擊他,但沒有一個農民為賞金而出賣他,他受到廣大群眾的保護。條件雖然艱苦,蒂博尼哥羅的抗敵意誌始終未見消減,他仍然率領起義軍餘部與敵人作戰。
第66章 亞非拉星火(3)
1830年3月8日,蒂博尼哥羅輕信了荷蘭殖民者的謊言,帶著次子和官員前往馬吉冷進行談判。實際上蒂博尼哥羅已經步入荷蘭殖民者精心布置的陷阱。當他們來到談判地點時,突然發現上當了,院子周圍隱藏著不少荷槍實彈的荷蘭士兵,荷蘭官員們來談判時也都佩帶著武器,氣氛十分緊張。
在這樣危險的局麵下,蒂博尼哥羅卻把生死置之度外,鎮定自若地與荷軍統帥對話。荷軍統帥卻臉色一變,兇相畢露,馬上下令解散了蒂博尼哥羅的隨從人員,並把蒂博尼哥羅囚禁到遠離爪哇的蘇拉威西島的望加錫。
1855年,蒂博尼哥羅死於流放地,至此,蒂博尼哥羅領導的印尼人民反荷大起義失敗了。
巴布教徒的“正義王國”
19世紀40年代末,帝國列強侵入帶來的沉重災難,伊朗人民的起義不斷發生。
伊朗在19世紀中葉處於卡紮爾王朝統治之下,這裏封建割據十分嚴重,各地封建主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爭霸不休,造成國家長時間的貧窮落後。占伊朗人口三分之一的遊牧部落貴族又堅決反對中央集權,甚至公開否認王權的存在。這種局麵嚴重阻礙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與此同時,俄、英、法、美等國又乘虛而入,先後強迫伊朗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瓜分了它的領土並侵占了它的主權。從而,伊朗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在內憂外患的重重困難條件下,伊朗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他們希望推翻外國勢力與本國封建統治,建立起一個“正義王國”。
1844年,24歲的伊斯蘭教徒賽義德·阿裏·穆罕默德自稱“巴布”,在各地傳教。他告訴人們,他正在創建一個人人平等、和諧幸福的“正義王國”。“巴布”的意思是門,表示即將降臨人世的救世主的意誌通過此門傳達於人民,所以希望人們能夠跟著他,由此“門”進入“正義王國”之中。
巴布的這種宣傳,對正處於水深火熱的廣大伊朗人民來說,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人們終日缺吃少穿,正想有這麽一個美好的地方,現在機會來了,人們競相傳說著。不久,就有成千上萬的伊朗人相信了巴布的宣傳,以至於形成了巴布教。
巴布教徒很快就遍及伊朗各地,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力量。伊朗政府對此非常恐慌,他們害怕巴布教徒越來越多,勢力越來越大,政府則越來越難以收拾局麵,所以立即派人將巴布逮捕,並關進了監獄。
“巴布被逮捕了!”巴布教徒們奔走相告,人們義憤填膺,很快,人們把長期以來積壓在心中的憤怒表現了出來,1848年9月,穆罕默德·阿裏·巴爾福魯升領導700名巴布教徒在伊朗北部的馬贊德蘭省發動起義。起義軍以塞克·塔別爾西陵墓為基地,與政府軍展開了鬥爭。
塔別爾西陵墓是一塊禁地,政府軍不得任意進入陵區抓人,這對巴布教徒起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巴布教徒駐紮在陵區之後,就開始修築堡壘防禦工事。並按照他們的理想建立起了“正義王國”。
他們所修築的城堡是八角形的,每個角有一個塔樓,城牆周圍挖上很深的壕溝,壕溝與城牆之間還布置了許多陷阱。教徒們住在城堡內的木房中,起義者規定:糧食與一切物資歸起義者所有,大家平均使用。這個消息一傳開,百姓們便扶老攜幼,帶著吃的用的等物資來到陵墓區加入這個“正義王國”,也有不少人從伊朗其他地方奔來。起義者人數很快增加到2萬人。
起義軍的發展壯大,讓伊朗國王十分害怕,國王下令要消滅起義軍。於是,地方政府便派出軍隊與巴布教徒們作戰,但一次又一次,政府軍被起義者打得落花流水,以至於地方政府官員們聽到“巴布”二字就異常驚恐。
為了徹底消滅起義軍,國王又起用了王叔馬赫迪·古裏,讓他率領一支8000人的部隊,趕赴陵區,對起義軍大加撻伐。
起義軍得到王叔親征的消息後,決定也讓王叔嚐點他們的厲害。盡管這天晚上天氣十分寒冷,伸手不見五指,起義軍們仍憑著自己果斷、勇敢的精神偷偷來到了政府軍周圍。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