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答應了孫秀榮的約戰。
原因隻有兩個。
白孝德西進後,推進速度很快,已經抵達雍奴(天津武清縣附近)附近,距離幽州城隻有一百五十裏了!
如果白孝德的碎葉營也加入進來,史思明認為自己絕對會處於下風,故此,必須在白孝德抵達之前擊敗孫秀榮。
再者,幽州城的變故由於薛岌的封鎖,至今沒有詳細的消息傳到他這裏,他一家老小除了長子史朝義還在,其餘諸人全部在城裏,他豈有不擔心的?
當然了,最關鍵的一點還在於孫秀榮那封書信末尾的一句話。
“天下人均畏懼我軍火器,本都護承諾在戰鬥中不使用火器也能大敗汝部,汝豈有膽唿?”
當然了,兵不厭詐,孫秀榮承諾不使用火器,當兩部大戰正酣時,火器突然出現,史思明部必敗無疑,史思明豈會輕易相信?
但在這句話下麵還有一句話讓史思明定下心來。
“汝若仍持疑,可將此書信先放出去,屆時我若用了火器,不諾之名將傳遍天下”
史思明也是這麽做的,他得到這份信後立即將其送了出去,自然是送給自己的長子史朝義。
接著,他便坐下來仔細思索。
“碎葉軍的精銳是騎兵,我軍的精銳同樣如此,碎葉軍的騎兵戰法我也有所耳聞,無非是接戰之前先用短弩射擊,讓敵方先行削弱或混亂,然後再以馬槊兵突入,能在馬上使用馬槊者,無一不是驍勇強悍之輩,在這一波的打擊下,敵方必然膽寒,然後心生退意,此時,敵方的敗局就無可挽迴了”
“孫秀榮幾乎搜羅了漠北、西域胡人的精華,自然能夠編製出這麽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但我的騎兵精銳也不是好惹的”
“碎葉軍穿著的都是棉甲,這種甲胄隻能在有著大量棉花,以及擁有大批量出產既輕薄,防護能力又強的鐵片的前提下才可,還有,碎葉軍的棉甲都是用銅釘鉚住,這在大唐完全不可想象,大唐為何用布匹替代銅錢?”
“那是因為銅錢缺乏啊,你能想象將銅錢作為紐扣釘在甲胄上嗎?”
“我軍精銳都是明光甲,或山文甲,最差的騎兵也是魚鱗甲,功能應該與碎葉軍相差無幾,不過略重一些,對馬匹的損耗大一些,但如果是兩軍對衝,勝負的關鍵就在前段時間,若是我軍能獲勝,應該能抹平這個差距”
“再就是騎戰能力,曳落河、契丹直與碎葉軍相差無幾,前兩者實際上是將騎戰強悍的胡人歸置到大唐正規騎兵下訓練而成,很好的結合了胡人的單兵能力以及大唐從李靖、李績、蘇烈以來不斷完善的騎戰操典”
“至於抵近前的遠程武器,我軍也擁有了能在馬上單手發射的短弩,加上胡人自備的骨朵、短斧等,並不亞於碎葉軍,對了,碎葉軍估計還不知曉我軍也配置了短弩,這或許是一個勝負手吧”
“還有,碎葉軍騎兵擅長配合作戰,但那是在麵對戰力明顯差一籌的情形下才有可能,若是頭兩排的騎兵旗鼓相當,當糾纏在一起時,騎兵的配合就排不上用場了”
“這麽說,我軍騎兵至少不會輸,加上極善統轄騎兵的悍將董秦在,贏麵就更大了......”
一想到董秦,史思明不禁有些黯然。
“若是我的手下有安守忠、崔乾佑、田乾真三人之一在此,或許就無須如此耗費神思了,這三人都極善統率騎兵,有他們在,我又何須借重董秦這樣的剛剛投效不久的人?”
“就算沒有這三人,有安太清、田承嗣在此也差強人意,可惜啊”
雖是這樣想,以前作為平盧都知兵馬使的他至少曾經做過董秦的上司,加上董秦又是從碎葉軍眼皮子底下逃到幽州的,他沒有任何理由不信任。
當然了,以前從平盧軍起家的大將裏,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投靠了安氏父子,同樣來自粟特人集團的大將史定方是不多的一直站在他這一邊的。
不過史定方還要統領他的五千精銳步軍。
一想到步軍,史思明的內心又安定了一些。
“都說碎葉軍騎步兩可,頗有些類似以前的薛延陀人,但終究以騎戰見長,若是以步軍對決,我的兩千陌刀兵、兩千重步兵、一千強弩兵放在這世上任何一個地方幾乎是不可戰勝的存在......”
“對了!”
......
翌日,清晨,風平浪靜,晨曦初起。
一場在這個世界上十分罕見的大戰在布市與雜市之間開始了!
說它罕見,那是雙方竟然能在約定的地點,約定的時間,以約定的方式開戰了!
此時早就不是迂腐陳舊的春秋時代了,自宋襄公之後,秦漢之間的陳餘已經是尾聲了,約戰,萬一一方不按照規矩來,豈不是作繭自縛?
眼下交戰的雙方,一方是時下威震宇內的碎葉軍統領孫秀榮,一方則是大燕事實上的第一名將,竟然都選擇了這樣的戰法,用迂腐來稱唿他們顯然是行不通的。
孫秀榮讓孫孝恪鎮守馬市,自己帶著史泰染緬的五百親衛營來到了高庭暉鎮守的雜市。
高庭暉,隻比孫秀榮小“偉光正”李光弼的一個可笑的注腳,但來到碎葉軍後,在碎葉軍訓練下,以及操典的加持下,他已經從一個猛將漸漸蛻變成名將了。
筆者曾說過,但凡中人之姿的將領,在碎葉軍裏隻要大致按照操典行事,至少不會打大敗仗,何況高庭暉這位高歡的後裔?
在眼下孫秀榮帶過來的幾個將領裏,單論武勇,非高庭暉莫屬,他的實力還在白孝德之上,有這樣的將領存在,必然會影響他所統屬的部隊。
麵對著史思明的精銳,用高庭暉自然比孫孝恪更為合適。
孫秀榮的親衛營到來後,高庭暉的博格拉營實際上已經是是一個六千人的大營了。
六千人,依著碎葉軍的實力,就無須出動孫孝恪的博格達營,也能很好地震懾對麵的史思明部。
以前,高庭暉的武器是一杆大鐵槍,一把短戟是他的輔助武器,眼下他的大鐵槍早就改成了槍杆同樣是鐵質的虎槍,他那把短戟際上是不亞於鐵鐧、鐵鞭這樣重武器的存在!
前麵說過,五千五百人的大營裏麵軍種構成是:
兩千五百騎兵,兩千五百騎馬步軍,五百炮兵。
雖然有約定,不過顧及到馬市的碎葉軍,史思明還是將自己的部隊一分為二,將一萬精銳裏最厲害的六千人挑了出來準備與博格拉營正麵對決,剩餘的四千人則監視著北麵。
而高庭暉的博格拉營加上孫秀榮的親衛營除了五百炮兵、五百輕步兵則全體出戰!
隨著孫秀榮的到來,出戰的騎兵變成了三千人,步軍則還是兩千人。
當然了,孫秀榮並不僅僅是為了觀戰那麽簡單。
以往的時候,他的親衛營都是一人雙騎,除了攜帶糧草、軍械,主要的還是攜帶鎧甲!
兩套起著不同作用的鎧甲!
除了一套碎葉軍都有的棉甲,還有一套從未出現過的鎧甲!
而戰馬也是兩種類型,一種自然是以輕騎為主的,另外一種則是在昭武州專門培育的高頭大馬!
那是一種將大宛馬、焉耆馬以及吐火羅馬雜交而成的高頭大馬,時至今日,也隻有孫秀榮的親衛營、博格達營博格拉營天山營三個重騎營一共兩千人配置了這樣的戰馬,而輕騎所使用的的戰馬則還是焉耆馬與黃驃馬雜交而得。
當然了,作為重騎兵,就算是棉甲,其甲片也會比普通甲片更寬一些,也更厚一些,,防護能力自然更強一些,同樣用銅釘釘牢。
甲胄總重三十斤,這也就是碎葉軍眼下冶煉技術達到了一個不錯的高度,同樣的防護強度若是放在唐宋之際,那至少需要五十斤,就隻能用在步軍身上了。
頭盔連著同樣鑲嵌了甲片的頓項(作為深處高寒之地的騎兵,頓項就不能像歐洲人那樣用鎖子甲了,否則到了冬季就會與脖子粘連在一起再也不會分開),不是以前的寬簷模樣,而是唐軍頭盔模樣,兩側緊緊貼著麵頰,與唐軍不同的是,裏麵設有減緩鈍器擊打的裝置。
帶有麵罩,平時麵罩擱在頭盔頂部,戰時拉下來即可,拉下來後整個麵部隻露出一對眼睛!
當然了,既然是真正的重騎兵,戰馬也是全身包裹在用細小甲片綴連而成的棉甲裏,其中其頭部、脖子、胸部的甲片最厚,腹部、尾部逐次遞減。
戰馬的四肢也裹有分量最輕的棉甲。
戰馬所用的棉甲自然不可能弄得像騎兵那樣厚實,也就是尋常騎兵棉甲的配置,這樣的甲胄裝配在平均肩高高達五尺的戰馬身上後,重量高達四十斤,加上騎兵的,總重七十斤。
再加上騎兵、武器的分量,一匹這樣的戰馬需要駝載超過兩百斤重的東西疾馳、作戰!
在這種情況下,他起的作用就是一一錘定音!
既然沉重,就不可能持久,但防護力那是非常可觀的,這幾年孫秀榮試過,在這樣的戰馬奔馳時,可以抵擋住陌刀的攻擊,這裏麵,起到關鍵作用的並不是甲片,而是棉片!
棉片既堅韌,又能起到緩衝作用!
這才是關鍵。
這樣的騎兵顯然不能一下就展示在敵人麵前,按照此時大戰的常規做法,以精銳步軍為中堅,兩側則是騎兵,騎兵自然是為了側擊、迂迴作戰用的,史思明的部隊就是這樣布置的。
為了提防突然馬市過來的碎葉軍,史思明將原本分開的五千騎兵、五千步軍揉在了一起,以六千步騎對著雜市的碎葉軍,四千步騎監視馬市。
而對著雜市的六千步騎裏,他就是以三千步軍居中,兩側各護著一千五百騎兵,一千五百騎兵中,五百重騎兵居前,一千輕騎兵(相對)靠後。
而史思明最大的依仗就是兩千陌刀兵,這股力量放在這世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一股極為強悍的力量。
需要知曉的是,時下的大唐並不是隻安西軍有陌刀兵,其它邊鎮都有,其中還以範陽、平盧、河東三地最多!
原因隻有兩個。
白孝德西進後,推進速度很快,已經抵達雍奴(天津武清縣附近)附近,距離幽州城隻有一百五十裏了!
如果白孝德的碎葉營也加入進來,史思明認為自己絕對會處於下風,故此,必須在白孝德抵達之前擊敗孫秀榮。
再者,幽州城的變故由於薛岌的封鎖,至今沒有詳細的消息傳到他這裏,他一家老小除了長子史朝義還在,其餘諸人全部在城裏,他豈有不擔心的?
當然了,最關鍵的一點還在於孫秀榮那封書信末尾的一句話。
“天下人均畏懼我軍火器,本都護承諾在戰鬥中不使用火器也能大敗汝部,汝豈有膽唿?”
當然了,兵不厭詐,孫秀榮承諾不使用火器,當兩部大戰正酣時,火器突然出現,史思明部必敗無疑,史思明豈會輕易相信?
但在這句話下麵還有一句話讓史思明定下心來。
“汝若仍持疑,可將此書信先放出去,屆時我若用了火器,不諾之名將傳遍天下”
史思明也是這麽做的,他得到這份信後立即將其送了出去,自然是送給自己的長子史朝義。
接著,他便坐下來仔細思索。
“碎葉軍的精銳是騎兵,我軍的精銳同樣如此,碎葉軍的騎兵戰法我也有所耳聞,無非是接戰之前先用短弩射擊,讓敵方先行削弱或混亂,然後再以馬槊兵突入,能在馬上使用馬槊者,無一不是驍勇強悍之輩,在這一波的打擊下,敵方必然膽寒,然後心生退意,此時,敵方的敗局就無可挽迴了”
“孫秀榮幾乎搜羅了漠北、西域胡人的精華,自然能夠編製出這麽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但我的騎兵精銳也不是好惹的”
“碎葉軍穿著的都是棉甲,這種甲胄隻能在有著大量棉花,以及擁有大批量出產既輕薄,防護能力又強的鐵片的前提下才可,還有,碎葉軍的棉甲都是用銅釘鉚住,這在大唐完全不可想象,大唐為何用布匹替代銅錢?”
“那是因為銅錢缺乏啊,你能想象將銅錢作為紐扣釘在甲胄上嗎?”
“我軍精銳都是明光甲,或山文甲,最差的騎兵也是魚鱗甲,功能應該與碎葉軍相差無幾,不過略重一些,對馬匹的損耗大一些,但如果是兩軍對衝,勝負的關鍵就在前段時間,若是我軍能獲勝,應該能抹平這個差距”
“再就是騎戰能力,曳落河、契丹直與碎葉軍相差無幾,前兩者實際上是將騎戰強悍的胡人歸置到大唐正規騎兵下訓練而成,很好的結合了胡人的單兵能力以及大唐從李靖、李績、蘇烈以來不斷完善的騎戰操典”
“至於抵近前的遠程武器,我軍也擁有了能在馬上單手發射的短弩,加上胡人自備的骨朵、短斧等,並不亞於碎葉軍,對了,碎葉軍估計還不知曉我軍也配置了短弩,這或許是一個勝負手吧”
“還有,碎葉軍騎兵擅長配合作戰,但那是在麵對戰力明顯差一籌的情形下才有可能,若是頭兩排的騎兵旗鼓相當,當糾纏在一起時,騎兵的配合就排不上用場了”
“這麽說,我軍騎兵至少不會輸,加上極善統轄騎兵的悍將董秦在,贏麵就更大了......”
一想到董秦,史思明不禁有些黯然。
“若是我的手下有安守忠、崔乾佑、田乾真三人之一在此,或許就無須如此耗費神思了,這三人都極善統率騎兵,有他們在,我又何須借重董秦這樣的剛剛投效不久的人?”
“就算沒有這三人,有安太清、田承嗣在此也差強人意,可惜啊”
雖是這樣想,以前作為平盧都知兵馬使的他至少曾經做過董秦的上司,加上董秦又是從碎葉軍眼皮子底下逃到幽州的,他沒有任何理由不信任。
當然了,以前從平盧軍起家的大將裏,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投靠了安氏父子,同樣來自粟特人集團的大將史定方是不多的一直站在他這一邊的。
不過史定方還要統領他的五千精銳步軍。
一想到步軍,史思明的內心又安定了一些。
“都說碎葉軍騎步兩可,頗有些類似以前的薛延陀人,但終究以騎戰見長,若是以步軍對決,我的兩千陌刀兵、兩千重步兵、一千強弩兵放在這世上任何一個地方幾乎是不可戰勝的存在......”
“對了!”
......
翌日,清晨,風平浪靜,晨曦初起。
一場在這個世界上十分罕見的大戰在布市與雜市之間開始了!
說它罕見,那是雙方竟然能在約定的地點,約定的時間,以約定的方式開戰了!
此時早就不是迂腐陳舊的春秋時代了,自宋襄公之後,秦漢之間的陳餘已經是尾聲了,約戰,萬一一方不按照規矩來,豈不是作繭自縛?
眼下交戰的雙方,一方是時下威震宇內的碎葉軍統領孫秀榮,一方則是大燕事實上的第一名將,竟然都選擇了這樣的戰法,用迂腐來稱唿他們顯然是行不通的。
孫秀榮讓孫孝恪鎮守馬市,自己帶著史泰染緬的五百親衛營來到了高庭暉鎮守的雜市。
高庭暉,隻比孫秀榮小“偉光正”李光弼的一個可笑的注腳,但來到碎葉軍後,在碎葉軍訓練下,以及操典的加持下,他已經從一個猛將漸漸蛻變成名將了。
筆者曾說過,但凡中人之姿的將領,在碎葉軍裏隻要大致按照操典行事,至少不會打大敗仗,何況高庭暉這位高歡的後裔?
在眼下孫秀榮帶過來的幾個將領裏,單論武勇,非高庭暉莫屬,他的實力還在白孝德之上,有這樣的將領存在,必然會影響他所統屬的部隊。
麵對著史思明的精銳,用高庭暉自然比孫孝恪更為合適。
孫秀榮的親衛營到來後,高庭暉的博格拉營實際上已經是是一個六千人的大營了。
六千人,依著碎葉軍的實力,就無須出動孫孝恪的博格達營,也能很好地震懾對麵的史思明部。
以前,高庭暉的武器是一杆大鐵槍,一把短戟是他的輔助武器,眼下他的大鐵槍早就改成了槍杆同樣是鐵質的虎槍,他那把短戟際上是不亞於鐵鐧、鐵鞭這樣重武器的存在!
前麵說過,五千五百人的大營裏麵軍種構成是:
兩千五百騎兵,兩千五百騎馬步軍,五百炮兵。
雖然有約定,不過顧及到馬市的碎葉軍,史思明還是將自己的部隊一分為二,將一萬精銳裏最厲害的六千人挑了出來準備與博格拉營正麵對決,剩餘的四千人則監視著北麵。
而高庭暉的博格拉營加上孫秀榮的親衛營除了五百炮兵、五百輕步兵則全體出戰!
隨著孫秀榮的到來,出戰的騎兵變成了三千人,步軍則還是兩千人。
當然了,孫秀榮並不僅僅是為了觀戰那麽簡單。
以往的時候,他的親衛營都是一人雙騎,除了攜帶糧草、軍械,主要的還是攜帶鎧甲!
兩套起著不同作用的鎧甲!
除了一套碎葉軍都有的棉甲,還有一套從未出現過的鎧甲!
而戰馬也是兩種類型,一種自然是以輕騎為主的,另外一種則是在昭武州專門培育的高頭大馬!
那是一種將大宛馬、焉耆馬以及吐火羅馬雜交而成的高頭大馬,時至今日,也隻有孫秀榮的親衛營、博格達營博格拉營天山營三個重騎營一共兩千人配置了這樣的戰馬,而輕騎所使用的的戰馬則還是焉耆馬與黃驃馬雜交而得。
當然了,作為重騎兵,就算是棉甲,其甲片也會比普通甲片更寬一些,也更厚一些,,防護能力自然更強一些,同樣用銅釘釘牢。
甲胄總重三十斤,這也就是碎葉軍眼下冶煉技術達到了一個不錯的高度,同樣的防護強度若是放在唐宋之際,那至少需要五十斤,就隻能用在步軍身上了。
頭盔連著同樣鑲嵌了甲片的頓項(作為深處高寒之地的騎兵,頓項就不能像歐洲人那樣用鎖子甲了,否則到了冬季就會與脖子粘連在一起再也不會分開),不是以前的寬簷模樣,而是唐軍頭盔模樣,兩側緊緊貼著麵頰,與唐軍不同的是,裏麵設有減緩鈍器擊打的裝置。
帶有麵罩,平時麵罩擱在頭盔頂部,戰時拉下來即可,拉下來後整個麵部隻露出一對眼睛!
當然了,既然是真正的重騎兵,戰馬也是全身包裹在用細小甲片綴連而成的棉甲裏,其中其頭部、脖子、胸部的甲片最厚,腹部、尾部逐次遞減。
戰馬的四肢也裹有分量最輕的棉甲。
戰馬所用的棉甲自然不可能弄得像騎兵那樣厚實,也就是尋常騎兵棉甲的配置,這樣的甲胄裝配在平均肩高高達五尺的戰馬身上後,重量高達四十斤,加上騎兵的,總重七十斤。
再加上騎兵、武器的分量,一匹這樣的戰馬需要駝載超過兩百斤重的東西疾馳、作戰!
在這種情況下,他起的作用就是一一錘定音!
既然沉重,就不可能持久,但防護力那是非常可觀的,這幾年孫秀榮試過,在這樣的戰馬奔馳時,可以抵擋住陌刀的攻擊,這裏麵,起到關鍵作用的並不是甲片,而是棉片!
棉片既堅韌,又能起到緩衝作用!
這才是關鍵。
這樣的騎兵顯然不能一下就展示在敵人麵前,按照此時大戰的常規做法,以精銳步軍為中堅,兩側則是騎兵,騎兵自然是為了側擊、迂迴作戰用的,史思明的部隊就是這樣布置的。
為了提防突然馬市過來的碎葉軍,史思明將原本分開的五千騎兵、五千步軍揉在了一起,以六千步騎對著雜市的碎葉軍,四千步騎監視馬市。
而對著雜市的六千步騎裏,他就是以三千步軍居中,兩側各護著一千五百騎兵,一千五百騎兵中,五百重騎兵居前,一千輕騎兵(相對)靠後。
而史思明最大的依仗就是兩千陌刀兵,這股力量放在這世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一股極為強悍的力量。
需要知曉的是,時下的大唐並不是隻安西軍有陌刀兵,其它邊鎮都有,其中還以範陽、平盧、河東三地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