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人超越了二元性和疑惑,心意有著內在的從事,經常努力地為了所有情操生物的福利工作,豁免於所有罪惡,便在至尊之前得到解脫(婆羅涅盤)。
那些免於憤怒和所有物質欲望的人,他們都是自覺了的,作出自我規律和不斷地為完整而努力,並且獲得保證在不久地將來,在至尊之前得到解脫。
遮蔽了所有的外在感官對象,將雙眼和視野集中與兩眉中間,停止了鼻孔中內在和外在的唿吸--這樣地控製了心意、感官和心意後,一個超然注意者便得免於欲望、恐懼和憤怒。一個經常地在這狀況下的人是確實地得到解脫。
聖賢們知道「我」是所有祭祀犧牲和苦行的終極目的,所有星球和半人神的至尊主和所有生物體的恩人和祝福者後,便從物質的困苦中得到平靜。
這樣便結束了巴帝維丹達對史裏瑪博伽梵歌第五章有關業瑜伽,或在克裏虛納知覺中行動的要旨。
第六章數論瑜伽
萬福的主說:「誰並不依附於工作的成果和遵從他應有的義務去工作,便算得是處於生命的遁棄階段中,他是一個真正的瑜伽行者(神秘注意者);並不是那個不點火不執行工作的人。」
什麽被稱為遁棄的瑜伽(即將自己與至尊聯繫)一樣,因為除非一個人拋棄了感官享樂的欲望,否則他便不能成為一個瑜伽行者。
對於一個八重瑜伽體係的初學者來說,工作便是手段;而對於一個已經達到瑜伽的人來說,所有物質活動的停頓便是手段。
當一個人遁棄了所有的物質欲望,不為感官享樂亦不為獲利性活動去作為的時候,他便被認為是已經達到了瑜伽的境界。
一個人應該通過自己的心意將自己提升,而不使自己墮落。心意是被條件限製了靈魂的朋友,也是他的敵人。
對於已經征服了心意的人來說,心意便是最好的朋友;但是誰不能夠這樣做,他的心意將會是他最大的敵人。
對於那個已經征服了心意的人來說,超靈已經達到,因為他已經得到平靜。無論快樂和苦惱,冷和熱,榮譽和毀謗對他來說都是一樣。
當一個人通過的來的知識和自覺而完全地感到滿足時,他便被認為是處於自我覺悟中和被稱為一個瑜伽行者(神秘主義者)。這樣的一個人是處於超然性中和可以自我控製。他所察覺的一切事物--不論的碎石、石塊或黃金都是一樣的。
當一個人對所有人--誠實的祝福者、朋友和敵人、善妒的人、虔誠的人、罪人和那些傲慢與偏見的人以同一心意看待時,他便被認為是較為高超。
一個超然注意者應該經常地試圖去將他的心意集中於至尊的自我;他應該單獨的居住在一處偏僻的地方和經常小心地控製他的心意,他應該免於欲望個擁有的感覺。
如果要修習瑜伽,一個人應該找一處僻靜的地方,把一些古撒草鋪在地上,然後蓋上一件鹿皮和一塊軟布,座位不應太高亦不應太低,而且應該處於一個聖潔的地方,進行修習和瑜伽行者,應該穩定地坐著和通過控製心意和感官,淨化心靈及將心意集中於一點。
一個人必須將他的軀體、頸和頭豎直,然後凝視著鼻尖。這樣,以一個不激動及在控製下的心意,沒有了恐懼和完全免於性生活,一個人應該在心中冥想著「我」和把「我」當做是生命的終極目標。
神秘的超然主義者由於這樣地控製身體、心意和活動,在物質存在的終結後便達到神的國度(或克裏虛納的居所)。
啊,阿朱納,如果一個人吃的太多或吃的太少;睡眠太多或睡眠不足,都沒有可能成為一個瑜伽行者。
誰在他的進食、睡眠、工作和小器作內消遣的習慣中,採取中庸之道,便能夠通過瑜伽的修習,而減少所有的物質痛苦。
當一個瑜伽行者,通過瑜伽的修習而自律精神活動及處於超然性中--沒有了所有的物質欲望時--他便可以稱得上達到了瑜伽的境界。
就好象一盞燈在沒有風的地方不會搖動,一個心意在控製下的超然注意者在他對超然性「自我」的沉思中經常保持穩定。
當一個人的心意通過瑜伽的修習,而完全地抑製於物質性的智力活動時,那完整階段便稱為神昏,或三摩地。這可以從一個人能夠用純潔的心意,看到自我和品嚐自我快樂的本領表現出來。在那歡悅境界,一個人便處於無窮的超然快樂中,並通過超然的感官享受自己。這樣地確立以後,一個人便永不脫離真理,在得到了它以後,他便會想再也沒有其它更大的得益了。既然是處於這樣一個地位,就算在更大的困難中,他也不會動搖。這才是真正由於物質接觸而來的所有煩惱中解脫。
一個人應該以不動搖的決心和信仰去從事瑜伽的修習。他應該沒有例外地放棄所有由虛假自我所產生的物質欲望和通過心意在個方麵控製所有的感官。
一個人應該漸漸地按部就班和抱著全部的決心,通過智慧而處於神昏中,這樣心意便應該單單地固於「自我」和不應想及任何其它的事情。
一個人應該將因心意搖動和不穩定的本性而來的東西奔盪在「自我」的控製下收迴。
將心意固定於「我」的瑜伽行者,真正地達到快樂。由於他與婆羅門身份的認同,他是被接頭解脫了,他的熱情被平靜了,他已經免於罪惡。
</br>
那些免於憤怒和所有物質欲望的人,他們都是自覺了的,作出自我規律和不斷地為完整而努力,並且獲得保證在不久地將來,在至尊之前得到解脫。
遮蔽了所有的外在感官對象,將雙眼和視野集中與兩眉中間,停止了鼻孔中內在和外在的唿吸--這樣地控製了心意、感官和心意後,一個超然注意者便得免於欲望、恐懼和憤怒。一個經常地在這狀況下的人是確實地得到解脫。
聖賢們知道「我」是所有祭祀犧牲和苦行的終極目的,所有星球和半人神的至尊主和所有生物體的恩人和祝福者後,便從物質的困苦中得到平靜。
這樣便結束了巴帝維丹達對史裏瑪博伽梵歌第五章有關業瑜伽,或在克裏虛納知覺中行動的要旨。
第六章數論瑜伽
萬福的主說:「誰並不依附於工作的成果和遵從他應有的義務去工作,便算得是處於生命的遁棄階段中,他是一個真正的瑜伽行者(神秘注意者);並不是那個不點火不執行工作的人。」
什麽被稱為遁棄的瑜伽(即將自己與至尊聯繫)一樣,因為除非一個人拋棄了感官享樂的欲望,否則他便不能成為一個瑜伽行者。
對於一個八重瑜伽體係的初學者來說,工作便是手段;而對於一個已經達到瑜伽的人來說,所有物質活動的停頓便是手段。
當一個人遁棄了所有的物質欲望,不為感官享樂亦不為獲利性活動去作為的時候,他便被認為是已經達到了瑜伽的境界。
一個人應該通過自己的心意將自己提升,而不使自己墮落。心意是被條件限製了靈魂的朋友,也是他的敵人。
對於已經征服了心意的人來說,心意便是最好的朋友;但是誰不能夠這樣做,他的心意將會是他最大的敵人。
對於那個已經征服了心意的人來說,超靈已經達到,因為他已經得到平靜。無論快樂和苦惱,冷和熱,榮譽和毀謗對他來說都是一樣。
當一個人通過的來的知識和自覺而完全地感到滿足時,他便被認為是處於自我覺悟中和被稱為一個瑜伽行者(神秘主義者)。這樣的一個人是處於超然性中和可以自我控製。他所察覺的一切事物--不論的碎石、石塊或黃金都是一樣的。
當一個人對所有人--誠實的祝福者、朋友和敵人、善妒的人、虔誠的人、罪人和那些傲慢與偏見的人以同一心意看待時,他便被認為是較為高超。
一個超然注意者應該經常地試圖去將他的心意集中於至尊的自我;他應該單獨的居住在一處偏僻的地方和經常小心地控製他的心意,他應該免於欲望個擁有的感覺。
如果要修習瑜伽,一個人應該找一處僻靜的地方,把一些古撒草鋪在地上,然後蓋上一件鹿皮和一塊軟布,座位不應太高亦不應太低,而且應該處於一個聖潔的地方,進行修習和瑜伽行者,應該穩定地坐著和通過控製心意和感官,淨化心靈及將心意集中於一點。
一個人必須將他的軀體、頸和頭豎直,然後凝視著鼻尖。這樣,以一個不激動及在控製下的心意,沒有了恐懼和完全免於性生活,一個人應該在心中冥想著「我」和把「我」當做是生命的終極目標。
神秘的超然主義者由於這樣地控製身體、心意和活動,在物質存在的終結後便達到神的國度(或克裏虛納的居所)。
啊,阿朱納,如果一個人吃的太多或吃的太少;睡眠太多或睡眠不足,都沒有可能成為一個瑜伽行者。
誰在他的進食、睡眠、工作和小器作內消遣的習慣中,採取中庸之道,便能夠通過瑜伽的修習,而減少所有的物質痛苦。
當一個瑜伽行者,通過瑜伽的修習而自律精神活動及處於超然性中--沒有了所有的物質欲望時--他便可以稱得上達到了瑜伽的境界。
就好象一盞燈在沒有風的地方不會搖動,一個心意在控製下的超然注意者在他對超然性「自我」的沉思中經常保持穩定。
當一個人的心意通過瑜伽的修習,而完全地抑製於物質性的智力活動時,那完整階段便稱為神昏,或三摩地。這可以從一個人能夠用純潔的心意,看到自我和品嚐自我快樂的本領表現出來。在那歡悅境界,一個人便處於無窮的超然快樂中,並通過超然的感官享受自己。這樣地確立以後,一個人便永不脫離真理,在得到了它以後,他便會想再也沒有其它更大的得益了。既然是處於這樣一個地位,就算在更大的困難中,他也不會動搖。這才是真正由於物質接觸而來的所有煩惱中解脫。
一個人應該以不動搖的決心和信仰去從事瑜伽的修習。他應該沒有例外地放棄所有由虛假自我所產生的物質欲望和通過心意在個方麵控製所有的感官。
一個人應該漸漸地按部就班和抱著全部的決心,通過智慧而處於神昏中,這樣心意便應該單單地固於「自我」和不應想及任何其它的事情。
一個人應該將因心意搖動和不穩定的本性而來的東西奔盪在「自我」的控製下收迴。
將心意固定於「我」的瑜伽行者,真正地達到快樂。由於他與婆羅門身份的認同,他是被接頭解脫了,他的熱情被平靜了,他已經免於罪惡。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