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的結果擺在那裏, 保守派反對的聲音都漸漸的弱了下去。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此放棄了, 而是在找一個合適的時機能對章嚴維造成一個重大的打擊, 就比如寧武關之戰。
而這一切, 寧硯都是以一個局外人的眼光看著。但今日過後, 他就不再是一個局外人了,因為辭書在今天完成了它最後的校對工作。
翰林院內,看著桌子上按照十二地支順序一字排開的十二本書,紀良和慨嘆的說到:
“隻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辭書的的編撰修訂,共收字三萬一千二百六十三個,遠超前朝任何一本辭書。你們……當真居功甚偉!”
“沒有大人的帶領,我們也不會如此之快的完成辭書。”侍讀學士柳徽笑著說到。
紀良和看向柳徽。“你在我手下辦事時間已經不短了,怎麽還和我說這種阿諛奉承之話。”
雖然話是這麽說,但紀良和臉上卻是帶著淡笑的,語氣中也沒有絲毫責備的意思,了解紀良和的柳徽當然知道紀良和沒有生氣他的這種行為。
同時,柳徽他也是翰林院中為數不多的知道寧硯和紀良和的關係的人。所以在辭書編撰時他也會有意無意的照顧一下寧硯。
“你帶上這些書隨我去麵聖。陛下很關注這部書,前兩天還問起過辭書的進度。”
柳徽隨即應到:“是。”
紀良和又對其他人道:“你們就放衙迴去吧,明天剛好是休沐的日子,好好休憩一天。”
大涼朝實行五日一休沐的製度,逢除夕、上元節、中秋節、寒食節等重大節日還有三天的休沐,三年、五年更有十五天、三十天的歸家探親的假期。讓寧硯看來都不得不說一句“真人性化”。
其餘人等聞言,行禮後告退。“下官等告退。”
寧硯從屋中出來後,依次向其他的官員告辭。之後裹緊了身上的大氅往翰林院外走。春寒料峭,雖然已經早春了,但天氣還是挺冷的。
一年半的著書工作完成,明日休息一天,等後日再來之時,他的官職也就到了該動一動的時候了。
“寧兄這是要往何處去?”迎麵走來的孫思邦停下腳步拱手問道。
“孫兄。”寧硯迴了一禮,溫和迴道:“學士大人讓我們放衙了,我這是正準備迴家。”
一年半的時間變化太多了,原來的探花已經調到戶部任戶部主事,正六品。榜眼、庶吉士中的幾人也已經到六部中任左右給事中。
但孫思邦這個狀元卻依舊原地踏步,還是從六品的翰林編修,不得不說一句世事弄人。
也因為這樣孫思邦開始親近起寧硯來。他覺得寧硯和他是一樣的情況,都是空有一身才華,卻鬱鬱不得誌。
“原來如此。明日休沐日,不知寧兄是否願意同去小酌一杯?”
寧硯麵露難色。“恐怕要辜負孫兄的美意了,我已經答應了內人明日陪她去清靈寺上香。”
就算是不陪陸秋歌,寧硯也會想辦法推脫的,因為他知道,孫思邦喜狎妓,他說的小酌的地方必是青樓無疑。這種地方他並不想沾染。
孫思邦大笑道:“翰林院內傳寧兄愛妻,今日一見果然如此啊。”
“不是都傳我懼妻嗎?”寧硯笑道。
“在我看來,你是珍之,惜之,敬之,愛之,何來懼之?我見過尊夫人一次,一看就是出身大家,溫婉淑德,不像我家那個,尖酸刻薄,言談舉止處處透著商賈之氣!”
“孫兄過獎了。”
說實話,對孫思邦的人品,寧硯是有些看不上的。當初榜下捉婿,孫思邦就是被“捉”的一個。改糟糠之妻為妾,迎娶了上元府有名的商賈之女為妻。
娶了之後又嫌棄對方商人之女的身份,用著對方的錢隔三差五去喝酒狎妓。在外更是動輒就貶低鄙視家中妻子。
這樣的人,寧硯實在是看不上。要不是同在翰林院,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他連理都不會理這樣的人。
與孫思邦寒暄了幾句後,寧硯便離開了翰林院後出宮。之後他也沒有直接迴家,而是先來到了離家裏比較近的一個書坊。
書房的劉掌櫃一看到寧硯就笑嗬嗬的迎了上去。“哎呦,寧大人,您這是放衙了?”
“嗯。”寧硯微微頷首。“劉掌櫃,你上次說的書到了嗎?”
“到了,今天剛到了。”劉掌櫃立刻迴道。“今天大人您要是不來,我就差人給你送去了。大人您稍等,我這就給你取去。”
說著,劉掌櫃便掀開簾子走到了後屋,每一會兒出來時手裏多了一本用布包裹著的書。
“大人,您拿好,書一共四冊,這是最後兩冊了。”劉掌櫃雙手遞給了寧硯。寧硯接過後打開布,翻開裏麵的書看了兩眼。
書名是《霍楊記》,是一本情節類似於《西廂記》的書,男主姓霍,女主姓楊,因而命名為《霍楊記》。
寧硯總是覺得陸秋歌和白淑蘭兩人待在家裏會無聊,所以經常會來書坊買些話本給帶迴去,這本《霍楊記》就是其中的一本。
陸秋歌識字可以看,完了還可以講給白淑蘭聽。有時候遇到一些不認識的字,陸秋歌還會等寧硯放衙迴來後去問,寧硯也樂意迴答。
</br>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此放棄了, 而是在找一個合適的時機能對章嚴維造成一個重大的打擊, 就比如寧武關之戰。
而這一切, 寧硯都是以一個局外人的眼光看著。但今日過後, 他就不再是一個局外人了,因為辭書在今天完成了它最後的校對工作。
翰林院內,看著桌子上按照十二地支順序一字排開的十二本書,紀良和慨嘆的說到:
“隻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辭書的的編撰修訂,共收字三萬一千二百六十三個,遠超前朝任何一本辭書。你們……當真居功甚偉!”
“沒有大人的帶領,我們也不會如此之快的完成辭書。”侍讀學士柳徽笑著說到。
紀良和看向柳徽。“你在我手下辦事時間已經不短了,怎麽還和我說這種阿諛奉承之話。”
雖然話是這麽說,但紀良和臉上卻是帶著淡笑的,語氣中也沒有絲毫責備的意思,了解紀良和的柳徽當然知道紀良和沒有生氣他的這種行為。
同時,柳徽他也是翰林院中為數不多的知道寧硯和紀良和的關係的人。所以在辭書編撰時他也會有意無意的照顧一下寧硯。
“你帶上這些書隨我去麵聖。陛下很關注這部書,前兩天還問起過辭書的進度。”
柳徽隨即應到:“是。”
紀良和又對其他人道:“你們就放衙迴去吧,明天剛好是休沐的日子,好好休憩一天。”
大涼朝實行五日一休沐的製度,逢除夕、上元節、中秋節、寒食節等重大節日還有三天的休沐,三年、五年更有十五天、三十天的歸家探親的假期。讓寧硯看來都不得不說一句“真人性化”。
其餘人等聞言,行禮後告退。“下官等告退。”
寧硯從屋中出來後,依次向其他的官員告辭。之後裹緊了身上的大氅往翰林院外走。春寒料峭,雖然已經早春了,但天氣還是挺冷的。
一年半的著書工作完成,明日休息一天,等後日再來之時,他的官職也就到了該動一動的時候了。
“寧兄這是要往何處去?”迎麵走來的孫思邦停下腳步拱手問道。
“孫兄。”寧硯迴了一禮,溫和迴道:“學士大人讓我們放衙了,我這是正準備迴家。”
一年半的時間變化太多了,原來的探花已經調到戶部任戶部主事,正六品。榜眼、庶吉士中的幾人也已經到六部中任左右給事中。
但孫思邦這個狀元卻依舊原地踏步,還是從六品的翰林編修,不得不說一句世事弄人。
也因為這樣孫思邦開始親近起寧硯來。他覺得寧硯和他是一樣的情況,都是空有一身才華,卻鬱鬱不得誌。
“原來如此。明日休沐日,不知寧兄是否願意同去小酌一杯?”
寧硯麵露難色。“恐怕要辜負孫兄的美意了,我已經答應了內人明日陪她去清靈寺上香。”
就算是不陪陸秋歌,寧硯也會想辦法推脫的,因為他知道,孫思邦喜狎妓,他說的小酌的地方必是青樓無疑。這種地方他並不想沾染。
孫思邦大笑道:“翰林院內傳寧兄愛妻,今日一見果然如此啊。”
“不是都傳我懼妻嗎?”寧硯笑道。
“在我看來,你是珍之,惜之,敬之,愛之,何來懼之?我見過尊夫人一次,一看就是出身大家,溫婉淑德,不像我家那個,尖酸刻薄,言談舉止處處透著商賈之氣!”
“孫兄過獎了。”
說實話,對孫思邦的人品,寧硯是有些看不上的。當初榜下捉婿,孫思邦就是被“捉”的一個。改糟糠之妻為妾,迎娶了上元府有名的商賈之女為妻。
娶了之後又嫌棄對方商人之女的身份,用著對方的錢隔三差五去喝酒狎妓。在外更是動輒就貶低鄙視家中妻子。
這樣的人,寧硯實在是看不上。要不是同在翰林院,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他連理都不會理這樣的人。
與孫思邦寒暄了幾句後,寧硯便離開了翰林院後出宮。之後他也沒有直接迴家,而是先來到了離家裏比較近的一個書坊。
書房的劉掌櫃一看到寧硯就笑嗬嗬的迎了上去。“哎呦,寧大人,您這是放衙了?”
“嗯。”寧硯微微頷首。“劉掌櫃,你上次說的書到了嗎?”
“到了,今天剛到了。”劉掌櫃立刻迴道。“今天大人您要是不來,我就差人給你送去了。大人您稍等,我這就給你取去。”
說著,劉掌櫃便掀開簾子走到了後屋,每一會兒出來時手裏多了一本用布包裹著的書。
“大人,您拿好,書一共四冊,這是最後兩冊了。”劉掌櫃雙手遞給了寧硯。寧硯接過後打開布,翻開裏麵的書看了兩眼。
書名是《霍楊記》,是一本情節類似於《西廂記》的書,男主姓霍,女主姓楊,因而命名為《霍楊記》。
寧硯總是覺得陸秋歌和白淑蘭兩人待在家裏會無聊,所以經常會來書坊買些話本給帶迴去,這本《霍楊記》就是其中的一本。
陸秋歌識字可以看,完了還可以講給白淑蘭聽。有時候遇到一些不認識的字,陸秋歌還會等寧硯放衙迴來後去問,寧硯也樂意迴答。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