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月明
禦天香:北宋女官香藥帝國 作者:米蘭Lady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78.月明
謝巧兒在蕙羅院中住了月餘,病也在蕙羅照料下漸漸好起來。在確定痊愈的那天,她向蕙羅提出要搬迴原來的住處,蕙羅挽留,但她態度堅決,蕙羅便也不堅持,上報盧潁後讓謝巧兒搬了出去。
再見謝巧兒時,她已恢複了昔日冷靜理智的司藥女官模樣,不苟言笑,利利落落地救治這冷宮中每一個患病的女子。與蕙羅如常來往,並不因蕙羅的救助而對她顯得格外親密,即便見麵,臉上也是淡淡的,毫無逢迎之相,但偶爾會對蕙羅流露些許好意,例如適時為她送來應季的飲品,紓解暑熱或秋涼。
蕙羅覺得這種關係反而令人輕鬆。獲趙佶“寵信”之時有太多的人對自己阿諛奉承,例如那兩位司膳內人,當麵姐姐妹妹的叫得親熱,而背後心機則舞動如利刃,恨不得刀刀飛向你,見血鎖喉。在膳食中吐唾沫不算嚴重罪行,所以蕙羅願意寬恕她們,但也明白,她們惡行僅止於此是因為她們尚無與蕙羅相等的地位,亦自知在皇帝心中自己無足輕重,若有一點可與蕙羅比肩,那她們在膳食中下的料就不會隻是唾沫了。從此蕙羅對過於熱情地向自己示好的人都存有戒心,與之相較,和麵冷心暖的謝巧兒的友誼堪稱君子之交,雖清淡如水,但兩人彼此尊重,憶及對方也頗感安寧。
蕙羅的小院宮牆一隅植有一株桂花,像是長了很多年,枝葉茂盛,臨近中秋時已密密地開滿了花,香氣甜蜜,微風一拂,便飄出小院,爛漫地驅逐充盈整座舊宮的陳年晦氣,令路過的人總是不禁地駐足探尋。
“這株桂花是沈司飾種下的。”盧潁告訴蕙羅,“典飾應該知道罷,在你之前先後有兩位沈司飾被貶到西京。種花的是仁宗朝的沈司飾,後來她的養女,神宗朝的沈司飾也在此住過。”
“兩位沈司飾都在這裏住過?”蕙羅訝異地求證,心跳霎時加速。
盧潁沒有忽略她異樣的神情,微微一笑:“是的。如今典飾也姓沈,真巧。”
知道自己居所原是母親的故居,蕙羅對此處的一草一木更有了愛惜之情,常流連於花蔭之下,感受她們寄情花草以填補時間空隙的日子。
桂花之後不遠是宮牆轉角處,卻有些煞風景地堆滿了鏽跡斑斑的園藝工具和雜物,多年未動,上麵已長滿了野生的藤蔓。某日蕙羅凝視許久,正考慮如何清理,忽見雜物一角溜出一隻小小的花貓。
這貓蕙羅從未見過,渾身髒兮兮,看起來像在外流浪的貓。宮院大門常關閉著,想來也不應是從門外進來。蕙羅思忖,難道宮牆有破洞,這貓竟是從牆外跑進來的?
蕙羅立即動手,費了很多工夫才把牆角的雜物一點點移開,觸目所及,是一個直徑尺餘的洞口,周圍是泥土封著,離牆磚尚有段距離,看起來仍可拓寬。蕙羅朝外張望,見外間黑乎乎的,不像直接通向宮外。
蕙羅起身奔到院門處,四下探視,不見有人走近,旋即關好大門,迴到洞口前,用花鋤挖開洞口周圍的泥土,洞口逐漸擴大,直至可容身進入。
迴到房中點亮蠟燭,蕙羅再秉燭入洞。細細探索之下發現,洞中是一低矮的甬道,兩側放置有幾隻陳舊的箱子。蕙羅繼續向前走,轉了兩個彎,但見前方數丈處有亮光刺入,應是出口。
蕙羅快步過去,見出口有鐵柵欄為門緊閉,一把銅鎖封住去路。但聞有水聲作響,蕙羅透過鐵門朝外看,見門外有河水流過,上方有橋,甬道所處位置應是宮城後方的護城河橋下。
蕙羅折迴近宮牆處,打開那幾隻箱子查看,見其中又有小匣子若幹,多為各式香藥。箱子及匣子密閉性好,其中防潮的填充物甚多,是以大部分香藥儲存狀態甚佳,仍保持著良好的香味。有一個箱子比較獨特,隻裝著一個小小的香藥匣子,其餘全是防潮填充物。香藥匣子為銀質,有精致的纏枝花紋,還有些彎彎曲曲的奇怪文字。蕙羅打開匣子,但見裏麵絲綢為襯,中間還有一個透明的琉璃瓶子,瓶中盛著一塊灰白色的東西,似蠟非蠟,似土非土,也不像珊瑚。
蠟燭焰火一閃,似要熄滅。蕙羅忙把匣子收好,準備帶出去。在將闔上箱子之前,忽然發現箱底有一把銅質鑰匙,蕙羅取出細看,覺得尺寸應與橋下鐵門銅鎖相合,遂也收下,一並帶了出去。
蕙羅在房中取出琉璃瓶,隱隱感覺到其中所盛的應該是非常名貴的香藥,但打開瓶蓋的那一瞬並沒有聞到設想中熏人欲醉的馥鬱香氣。
將香藥托在手心,蕙羅又輕輕聞了聞,感覺到淡淡的甘甜氣息,但與桂花那種月下花草香迥異,此中的甘甜更易令人聯想起初春混合了泥土與花香的陽光,有一種樸拙的溫暖。
這香氣似曾相識,但與記憶中類似的氣息又若即若離,說不上那裏不對。蕙羅凝視那神秘香藥良久,終於忍不住繼續探索,用銀刀切下米粒一點,洗淨手,把香藥捂於手心。香藥像蠟一樣逐漸在手心軟化,蕙羅揉了揉,須臾展開雙手,那融合了體溫的香氣像是忽然蘇醒的靈蛇,迅速自掌心蜿蜒盤旋,從蕙羅的鼻端倏地鑽進了心裏。
似凝結了百花精髓,卻又溫雅蘊藉;細若遊絲,卻又綿延不絕……蕙羅全然怔住,是的,這就是曾在趙佶身上聞到過的龍涎香的氣息。
蕙羅托著香藥的手不自禁地開始顫抖。龍涎香無異於一把通往未知世界的鑰匙,她曾那麽向往那神秘瑰麗之地,而當它突如其來地出現,她卻尚未作好進入的準備。
迴神之後,蕙羅立即把所有龍涎香包括適才切下那一粒收迴琉璃瓶中,再原樣裝迴銀匣內,唯恐接觸太久損傷其藥性。過了一會兒蕙羅再聞手心,那香味似乎已消失無蹤。蕙羅不免困惑,好的香藥留香甚久,何以這天下最珍貴的龍涎香竟消散如此之快?
蕙羅收好銀匣,來到院中收拾殘局,把院落整理好後將手洗淨,也不用麵巾拭擦,伸手向風中讓風把手上水氣吹幹。微風拂過,有一絲龍涎香的氣息俏皮地吻了吻蕙羅的臉,稍縱即逝。蕙羅驚覺追尋,交替聞自己的左右手,並無香氣,向手臂尋去,亦無所得。但當蕙羅即將放棄時,一次側首攪動的空氣又把龍涎香氣送到了蕙羅鼻下。
蕙羅漸漸感覺到了此香與尋常香藥最大的不同:它若有生命,遊動於接觸者的四肢百骸,讓人難以捉摸,卻又無處不在。
這晚的月亮異常地圓,蕙羅才想起,今日應是中秋。獨坐在院內眺望那一盞冰輪,依稀可以感知母親的心情。寧靜美好的夜,可共嬋娟的人卻在千裏之外。身側雖有三秋桂子,稀世靈藥,終究無法令她在碧海青天中度厄。
一抹煙雲在明月前飄過,忽然有笛聲嫋嫋升起,蕙羅細聽之下暗暗一驚:竟是《訴衷情》的曲調。
笛聲淒婉,如泣如訴。蕙羅起身尋找笛聲源頭,辨出是在宮牆外,依稀是護城河橋頭的方向。
想起那甬道通向的門,蕙羅心微微一動,目光飄到了剛才被她掩護好的宮牆洞口之上。
一曲奏罷,笛聲稍歇片刻,少頃,再次響起,依然是《訴衷情》,這迴曲風稍有變化,不似起初哀婉,充滿蜜意柔情,悠悠傳來,似在愛人耳側說情話。
隨著曲子演繹,蕙羅在心中默默詠唱晏幾道那闋詞,當曲子奏至“闌幹曲處人靜,曾共倚黃昏”一句時,蕙羅心中有一念頭閃過,仿佛看見了多年以前父母相依賞月的情形,終於按捺不住,疾步走到宮牆角,移開遮掩的雜物,秉燭走進了甬道中。
日間在箱子中找到的鑰匙仍帶在身上。蕙羅走到鐵門邊,取鑰匙開鎖,果然與鎖吻合,雖然有些滯澀,終於還是打開了門。
推開鏽跡重重的門,撥開蔓生的植物,蕙羅艱難地走過狹窄的橋下堤岸,攀行到橋頭向上看,但見一位輕袍緩帶的中年文士立於橋上欄杆邊,目視明月,橫笛於唇邊,吹奏的,正是蕙羅聽到的曲子。
“風有韻,月無痕,暗消魂。擬將幽恨,試寫殘花,寄與朝雲。”此句奏罷,那文士垂目看足下逝水,若有歎惋狀。須臾側首,看見了默默立於橋頭的蕙羅,目中無驚無喜,仿若他來此地就是為了為她吹笛一般,隻微微朝她一笑。
蕙羅朝他一福,訥訥地問:“適才的曲子,是先生所奏?”
話一出口即覺多餘,這不已經親眼見他吹笛了麽?
那文士款款朝她一揖:“姑娘見笑。月色甚好,一時興起,胡亂吹奏一曲,有辱姑娘清聽。”
蕙羅暫時未答話,趁著月光落在他麵上,暗暗仔細打量他。
他眉目清秀,舉止相當儒雅,聽聲音看身形似乎年近半百,但頜下光潔無須,看起來說是三四十也有可能……
頜下無須又不是宦官,蕙羅忽然想起,此人自己以前見過。
(待續)
謝巧兒在蕙羅院中住了月餘,病也在蕙羅照料下漸漸好起來。在確定痊愈的那天,她向蕙羅提出要搬迴原來的住處,蕙羅挽留,但她態度堅決,蕙羅便也不堅持,上報盧潁後讓謝巧兒搬了出去。
再見謝巧兒時,她已恢複了昔日冷靜理智的司藥女官模樣,不苟言笑,利利落落地救治這冷宮中每一個患病的女子。與蕙羅如常來往,並不因蕙羅的救助而對她顯得格外親密,即便見麵,臉上也是淡淡的,毫無逢迎之相,但偶爾會對蕙羅流露些許好意,例如適時為她送來應季的飲品,紓解暑熱或秋涼。
蕙羅覺得這種關係反而令人輕鬆。獲趙佶“寵信”之時有太多的人對自己阿諛奉承,例如那兩位司膳內人,當麵姐姐妹妹的叫得親熱,而背後心機則舞動如利刃,恨不得刀刀飛向你,見血鎖喉。在膳食中吐唾沫不算嚴重罪行,所以蕙羅願意寬恕她們,但也明白,她們惡行僅止於此是因為她們尚無與蕙羅相等的地位,亦自知在皇帝心中自己無足輕重,若有一點可與蕙羅比肩,那她們在膳食中下的料就不會隻是唾沫了。從此蕙羅對過於熱情地向自己示好的人都存有戒心,與之相較,和麵冷心暖的謝巧兒的友誼堪稱君子之交,雖清淡如水,但兩人彼此尊重,憶及對方也頗感安寧。
蕙羅的小院宮牆一隅植有一株桂花,像是長了很多年,枝葉茂盛,臨近中秋時已密密地開滿了花,香氣甜蜜,微風一拂,便飄出小院,爛漫地驅逐充盈整座舊宮的陳年晦氣,令路過的人總是不禁地駐足探尋。
“這株桂花是沈司飾種下的。”盧潁告訴蕙羅,“典飾應該知道罷,在你之前先後有兩位沈司飾被貶到西京。種花的是仁宗朝的沈司飾,後來她的養女,神宗朝的沈司飾也在此住過。”
“兩位沈司飾都在這裏住過?”蕙羅訝異地求證,心跳霎時加速。
盧潁沒有忽略她異樣的神情,微微一笑:“是的。如今典飾也姓沈,真巧。”
知道自己居所原是母親的故居,蕙羅對此處的一草一木更有了愛惜之情,常流連於花蔭之下,感受她們寄情花草以填補時間空隙的日子。
桂花之後不遠是宮牆轉角處,卻有些煞風景地堆滿了鏽跡斑斑的園藝工具和雜物,多年未動,上麵已長滿了野生的藤蔓。某日蕙羅凝視許久,正考慮如何清理,忽見雜物一角溜出一隻小小的花貓。
這貓蕙羅從未見過,渾身髒兮兮,看起來像在外流浪的貓。宮院大門常關閉著,想來也不應是從門外進來。蕙羅思忖,難道宮牆有破洞,這貓竟是從牆外跑進來的?
蕙羅立即動手,費了很多工夫才把牆角的雜物一點點移開,觸目所及,是一個直徑尺餘的洞口,周圍是泥土封著,離牆磚尚有段距離,看起來仍可拓寬。蕙羅朝外張望,見外間黑乎乎的,不像直接通向宮外。
蕙羅起身奔到院門處,四下探視,不見有人走近,旋即關好大門,迴到洞口前,用花鋤挖開洞口周圍的泥土,洞口逐漸擴大,直至可容身進入。
迴到房中點亮蠟燭,蕙羅再秉燭入洞。細細探索之下發現,洞中是一低矮的甬道,兩側放置有幾隻陳舊的箱子。蕙羅繼續向前走,轉了兩個彎,但見前方數丈處有亮光刺入,應是出口。
蕙羅快步過去,見出口有鐵柵欄為門緊閉,一把銅鎖封住去路。但聞有水聲作響,蕙羅透過鐵門朝外看,見門外有河水流過,上方有橋,甬道所處位置應是宮城後方的護城河橋下。
蕙羅折迴近宮牆處,打開那幾隻箱子查看,見其中又有小匣子若幹,多為各式香藥。箱子及匣子密閉性好,其中防潮的填充物甚多,是以大部分香藥儲存狀態甚佳,仍保持著良好的香味。有一個箱子比較獨特,隻裝著一個小小的香藥匣子,其餘全是防潮填充物。香藥匣子為銀質,有精致的纏枝花紋,還有些彎彎曲曲的奇怪文字。蕙羅打開匣子,但見裏麵絲綢為襯,中間還有一個透明的琉璃瓶子,瓶中盛著一塊灰白色的東西,似蠟非蠟,似土非土,也不像珊瑚。
蠟燭焰火一閃,似要熄滅。蕙羅忙把匣子收好,準備帶出去。在將闔上箱子之前,忽然發現箱底有一把銅質鑰匙,蕙羅取出細看,覺得尺寸應與橋下鐵門銅鎖相合,遂也收下,一並帶了出去。
蕙羅在房中取出琉璃瓶,隱隱感覺到其中所盛的應該是非常名貴的香藥,但打開瓶蓋的那一瞬並沒有聞到設想中熏人欲醉的馥鬱香氣。
將香藥托在手心,蕙羅又輕輕聞了聞,感覺到淡淡的甘甜氣息,但與桂花那種月下花草香迥異,此中的甘甜更易令人聯想起初春混合了泥土與花香的陽光,有一種樸拙的溫暖。
這香氣似曾相識,但與記憶中類似的氣息又若即若離,說不上那裏不對。蕙羅凝視那神秘香藥良久,終於忍不住繼續探索,用銀刀切下米粒一點,洗淨手,把香藥捂於手心。香藥像蠟一樣逐漸在手心軟化,蕙羅揉了揉,須臾展開雙手,那融合了體溫的香氣像是忽然蘇醒的靈蛇,迅速自掌心蜿蜒盤旋,從蕙羅的鼻端倏地鑽進了心裏。
似凝結了百花精髓,卻又溫雅蘊藉;細若遊絲,卻又綿延不絕……蕙羅全然怔住,是的,這就是曾在趙佶身上聞到過的龍涎香的氣息。
蕙羅托著香藥的手不自禁地開始顫抖。龍涎香無異於一把通往未知世界的鑰匙,她曾那麽向往那神秘瑰麗之地,而當它突如其來地出現,她卻尚未作好進入的準備。
迴神之後,蕙羅立即把所有龍涎香包括適才切下那一粒收迴琉璃瓶中,再原樣裝迴銀匣內,唯恐接觸太久損傷其藥性。過了一會兒蕙羅再聞手心,那香味似乎已消失無蹤。蕙羅不免困惑,好的香藥留香甚久,何以這天下最珍貴的龍涎香竟消散如此之快?
蕙羅收好銀匣,來到院中收拾殘局,把院落整理好後將手洗淨,也不用麵巾拭擦,伸手向風中讓風把手上水氣吹幹。微風拂過,有一絲龍涎香的氣息俏皮地吻了吻蕙羅的臉,稍縱即逝。蕙羅驚覺追尋,交替聞自己的左右手,並無香氣,向手臂尋去,亦無所得。但當蕙羅即將放棄時,一次側首攪動的空氣又把龍涎香氣送到了蕙羅鼻下。
蕙羅漸漸感覺到了此香與尋常香藥最大的不同:它若有生命,遊動於接觸者的四肢百骸,讓人難以捉摸,卻又無處不在。
這晚的月亮異常地圓,蕙羅才想起,今日應是中秋。獨坐在院內眺望那一盞冰輪,依稀可以感知母親的心情。寧靜美好的夜,可共嬋娟的人卻在千裏之外。身側雖有三秋桂子,稀世靈藥,終究無法令她在碧海青天中度厄。
一抹煙雲在明月前飄過,忽然有笛聲嫋嫋升起,蕙羅細聽之下暗暗一驚:竟是《訴衷情》的曲調。
笛聲淒婉,如泣如訴。蕙羅起身尋找笛聲源頭,辨出是在宮牆外,依稀是護城河橋頭的方向。
想起那甬道通向的門,蕙羅心微微一動,目光飄到了剛才被她掩護好的宮牆洞口之上。
一曲奏罷,笛聲稍歇片刻,少頃,再次響起,依然是《訴衷情》,這迴曲風稍有變化,不似起初哀婉,充滿蜜意柔情,悠悠傳來,似在愛人耳側說情話。
隨著曲子演繹,蕙羅在心中默默詠唱晏幾道那闋詞,當曲子奏至“闌幹曲處人靜,曾共倚黃昏”一句時,蕙羅心中有一念頭閃過,仿佛看見了多年以前父母相依賞月的情形,終於按捺不住,疾步走到宮牆角,移開遮掩的雜物,秉燭走進了甬道中。
日間在箱子中找到的鑰匙仍帶在身上。蕙羅走到鐵門邊,取鑰匙開鎖,果然與鎖吻合,雖然有些滯澀,終於還是打開了門。
推開鏽跡重重的門,撥開蔓生的植物,蕙羅艱難地走過狹窄的橋下堤岸,攀行到橋頭向上看,但見一位輕袍緩帶的中年文士立於橋上欄杆邊,目視明月,橫笛於唇邊,吹奏的,正是蕙羅聽到的曲子。
“風有韻,月無痕,暗消魂。擬將幽恨,試寫殘花,寄與朝雲。”此句奏罷,那文士垂目看足下逝水,若有歎惋狀。須臾側首,看見了默默立於橋頭的蕙羅,目中無驚無喜,仿若他來此地就是為了為她吹笛一般,隻微微朝她一笑。
蕙羅朝他一福,訥訥地問:“適才的曲子,是先生所奏?”
話一出口即覺多餘,這不已經親眼見他吹笛了麽?
那文士款款朝她一揖:“姑娘見笑。月色甚好,一時興起,胡亂吹奏一曲,有辱姑娘清聽。”
蕙羅暫時未答話,趁著月光落在他麵上,暗暗仔細打量他。
他眉目清秀,舉止相當儒雅,聽聲音看身形似乎年近半百,但頜下光潔無須,看起來說是三四十也有可能……
頜下無須又不是宦官,蕙羅忽然想起,此人自己以前見過。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