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欽聖
禦天香:北宋女官香藥帝國 作者:米蘭Lady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75.欽聖
周尚服旋即示意蕙羅跟隨她前往其居處,從一木箱中取出一柄微微泛黃的團扇,雙手遞給蕙羅:“這是你母親的遺物,將你托孤給陳娘子時,也把這團扇交給她,說是留給你的。上麵的字像是男子所書,雖然你母親不曾說過,但我們都猜,應該是你父親的手跡。”
那團扇以湘妃竹為骨,真絲絹麵,素淨無紋飾,上麵題有數行小楷,蕙羅定睛看去,不由一驚,發現其上所書正是晏幾道的那闋《訴衷情》:“長因蕙草憶羅裙,綠腰沉水熏。闌幹曲處人靜,曾共倚黃昏。風有韻,月無痕,暗消魂。擬將幽恨,試寫殘花,寄與朝雲。”
這幾行字穠纖得中、骨肉停勻,蘊衝藹之容,含清剛之氣。同樣的內容,與之前趙佶贈蕙羅的草書相較,雖無後者姿韻秀逸,但平和端雅,另有一種不事雕琢的樸素之美。
“陳娘子、張先生和我都不知道你父親是誰。這闋詞是‘小晏’晏幾道先生填的,但你出生時他已五十餘歲,你出生前後他人並不在西京,此詞遍傳天下,也不能由此臆斷你父親是他。而這扇麵上除字外並無任何款識,也難以猜度題字者身份,但字已如此,想來人必非泛泛之輩,兼他又有機會接觸到宮人,身份一定也不同尋常。”周尚服解釋道,“張先生告訴我,你的小名‘蕙蕙’是你母親取的,她去世後,陳娘子把你的閨名改為‘蕙羅’,就是取自這扇麵上的詞,希望日後若你有與生父相遇之時,他能由你的姓氏、名字想起碧蘿和這闋《訴衷情》,猜到你身世,從而與你父女相認。”
蕙羅感傷之餘手撫團扇細思周尚服的話,忽然想起:“還有梁先生,曾視我母親如女兒的那位內侍省的梁先生,他也不知道我父親是誰麽?他現在哪裏?我能去看看他麽?”
“梁先生早就去世了。”周尚服歎道,“你母親被逐出京那天,他亦來相送,他沒有落淚,但我從沒在一個人的眼底看到過那麽深重的悲哀。他向你母親道歉,說早知道這座皇城裏沒人能如願以償,卻還是把她接到這裏來,害苦了她。你母親跪下叩謝他教導之恩,說她很感激義父為她做的一切,如今結果,是她自己的選擇,而她也並不後悔。梁先生本就有恙,你母親離去後,他身體每況愈下,不久後便鬱鬱而終。”
十二月以來,趙佶以皇太後不豫,禱於宮觀、祠廟、五嶽四瀆,狀甚誠摯。還出庫藏之糧以濟民,且大赦天下,減囚罪一等,流刑以下釋之。次年改元“建中靖國”,正月中節慶事宜一切從簡,除了接待來賀正旦的遼人,幾乎無舞樂宴集。而皇太後向氏病情並不見好轉,在這一片祥和的祈福聲中一天天衰弱下去。
正月十一日,太後已至彌留之際,王皇後及元祐、元符兩宮率眾內命婦守護於隆祐宮內外,六尚女官亦於其中待命。黃昏時趙佶與宰執議事畢,也匆匆趕來,見太後麵色晦暗,眼神無光,當即掩麵而泣。鄭瀅上前低聲勸慰道:“太後欠安,官家不宜於此露悲戚之容,太後見了,倒更難過。”
趙佶頷首稱是,拭去淚痕,道:“多謝娘子提醒。是我情難自禁,顧慮不周。”然後轉顧皇後,道,“孃孃一向待我如親生子,如今見她這般形狀,我自恨不能以身相代。有一些感念恩德的話,我縈係於心十數年,終未說出口,現下必對她當麵說了才能心安。你等且迴避片刻,容我獨自與孃孃說。”
皇後遵命,帶領眾人退去。
太後病榻前,僅剩趙佶一人。他迴首看看身後已關閉的門,適才悲戚神色漸漸消失,旋即唇角一挑,轉顧太後的目中有冰冷笑意。
他從袖中取出一卷文書,雙手捧著徐徐走到太後幔帳下,躬身對太後輕聲說:“孃孃,你的遺訓臣已經記下了,這篇文章是臣親自撰寫,稍後念與你聽,你且看看,能愜聖意麽。”
“遺訓?”太後迷迷糊糊地聽到這個詞,思量半晌才明白趙佶之意,頓時大怒,一掌拍在床舷上,用嘶啞的聲音奮力道:“什麽遺訓?老身還沒死!你寫的是什麽?”
“追尊陳太妃為皇太後製。”趙佶微笑俯身,在她耳邊迴答,然後怡然而立,展開製詞,從容念道,“故皇太妃陳氏,柔儀慎靖,淑德齊明,標茂範於皇闈,藹徽音於彤史。輔佐永祐,肅雝內庭,誕育衝人,纘承大統。彼蒼不吊,陟屺纏哀。聞雞猶想於問安,吹棘徒增於隕涕。既不能致四海之養,銜恤無窮,將何以報昊天之恩,崇名為慰?用廣如存之敬,以伸終慕之情。宜追尊為皇太後。”
太後聽著,怒氣稍減,愈顯悲傷,待趙佶念完,已老淚橫縱:“你要追尊你生母為皇太後,與我直說便是,這本來就是你母親應得的名分,難道我會不許?何苦在這時候寫出這東西來氣我!”
“你覺得,這是我母親應得的名分?如果我提出,你便允許?”趙佶收好製詞,淡淡笑問,“你說這話,自己信麽?”
太後全身顫抖:“原來這些年,你的恭順仁孝全為矯飾,你心裏,一直在恨我……可是你母親去守陵,是她自己的決定,世人皆知,你為何隻怨我?”
趙佶輕言軟語,徐徐道來:“孃孃,國朝以來,新君待先朝嬪禦甚為仁厚,往往許她們繼續居於宮中,名位不時遷升,給養無不優渥,尤其善待曾生育過子女的娘子。年少無子,或年老思鄉的,不乏放出宮許其歸家的先例。而遣去守陵的,通常是犯事的房院,例如先帝的韓才人。曾生兒育女,沒有過錯,但又被遣去守陵的,在我母親之前,隻有一位……”
他頓了頓,目光刺進太後渾濁的眼底:“那就是章懿皇後李氏,真宗嬪禦,仁宗生母。”
太後慌亂閉目,側首避開他的迫視,一滴眼淚隨之墜入衾枕間。
趙佶繼續道:“章懿皇後原是章獻明肅皇後的侍婢,偶然得幸於真宗,誕下仁宗,才躋身嬪禦之列,但仁宗則由章獻明肅皇後撫養,章懿皇後生前,仁宗始終不知真相,一直視章獻明肅皇後為生母。而章獻明肅皇後為避免母子相認,則把章懿皇後送去守陵,直到章懿薨逝,也僅進封她為宸妃。章獻明肅皇後崩後,終於知道身世的仁宗才追封生母為皇太後……這些故事,其實無須我贅述,孃孃自然比我清楚,你的所作所為,不就與當年的章獻明肅,如出一轍麽?”
他長身玉立,居高臨下地漫視病榻上的太後,又牽出不含溫度的笑:“可是,與當年仁宗不同的是,母親離開時,我已經記事了,你再怎麽佯裝慈愛,隔絕我與生母,我也不會抹去關於母親的記憶,真的視你為母。”
太後胸口起伏不定,好一陣才喘過氣來,淚如雨下:“縱然我非你生母,但這十幾年來,我待你如親生子,吃穿用度,何曾不盡心?為扶持你即位,更是煞費苦心,裏外籌謀,這些更是你生母無法做到的,所以她當年願意讓我來養你,自請去為先帝守陵……十數年嗬,養隻貓狗尚知感恩,而你,卻沒有心麽?”
“如果我沒有心,也是拜孃孃所賜,被你剜去的。”趙佶保持著他冷淡笑意,語調中不覺慍怒,好似隻是在與太後敘談往事,“皇考子嗣不可謂不多,但先帝諸兄皆夭折,先帝即位時年僅九歲,聖躬也不甚康寧,孃孃必須未雨綢繆,培養下一位儲君,確保你繼續安享皇太後富貴尊榮。先帝是皇六子,其後的七哥八哥均早殤,九哥有眼疾,你也不喜歡,再往下看,不就是我了麽?朱太妃處處忤逆你,你自然不願十二哥做儲君,而我母親善良和厚,無論宮內抑或外廷,均無根基後援,正是個好捏的柿子,所以你與她商議,許我個好前程,前提是要她放棄母子親情,不再與我見麵。我母親為了我,隻能答應,又或者,根本無從選擇。太後說是商議,其實與命令又有何異?所謂自請出宮守陵,太後如此暗示,她豈敢不自請……所以,我自始至終,都隻是太後的棋子,要求一顆棋子有心,太後豈非太奢求了?如果我有心,我不會閉口不提生母十數年;如果我有心,我不會與十二哥勾心鬥角;如果我有心,我不會承蒙你教誨,人前人後地演戲;如果我有心,我不會在先帝不豫時與你聯手做奪位的事……孃孃,你即將於九泉之下見先帝,你怕麽?”
太後暴怒,努力想撐坐起來,但力不從心,旋即癱倒,連抬手指指趙佶的力氣也無,話亦說不出了,張著嘴,仰麵朝天,喉頭傳出的隻是一些急促的“謔謔”聲。
趙佶一瞥案上,見那裏有此前謝巧兒送來的湯藥,便一手端起,朝太後附身,溫言笑道:“孃孃,藥都涼了,怎麽還沒飲呢?”忽然一手強托太後脖頸,硬生生地把藥灌入她口中。
太後掙紮,被灌得幾欲窒息,溢出的藥汁像無數條細小的冰涼的蛇,急速從唇邊蜿蜒進她胸下腦後。
趙佶一拋藥碗,太後直直倒下,麵如死灰。
趙佶悠悠地笑:“孃孃,這藥甚好,雖然治不好你的病,但可以讓你不斷做好夢,夢見許多故人。你稍後看看,他們是不是來接你了。”
太後的憤怒已無力表達,眼底驚懼一閃而過,旋即一片茫然,喉頭的聲音也漸趨微弱,隻有麵部一處肌膚在輕顫。
“孃孃,我已為你想好了一個諡號,叫‘欽聖’,好不好?”趙佶繼續閑話家常地與她“商議”,做思考狀,“嗯……還是不夠好,孃孃才德懿行堪比章獻明肅皇後,諡號必然也應該是四個字的……‘欽聖憲肅’如何?也有一個‘肅’字,剛德克就、 執心決斷、正己攝下曰肅,孃孃當得起……”
說到這裏,發現太後麵部肌膚已停止顫動,趙佶又輕喚了兩聲“孃孃”,見太後無任何反應,於是低首,留意到她眼神已凝滯,再伸指一探她鼻息……
趙佶踱步到帳外桌邊坐下,默然閉目片刻,然後剪剪宮燭蠟淚,剃亮了燈花,才緩緩站起,走到門邊,瞬目深唿吸,再次睜開眼時,目中已蓄滿了淚。
他開啟適才緊閉的門,神情木然,但悲傷隨淚泫然欲滴,一字一字地宣布:“皇太後,崩。”
王皇後與元祐皇後聞言,相對掩麵而泣,元符疾步入內查看,而鄭瀅則在尚不知該如何反應的宮人之前率先跪下,朝趙佶伏拜:“官家節哀。”
(待續)
周尚服旋即示意蕙羅跟隨她前往其居處,從一木箱中取出一柄微微泛黃的團扇,雙手遞給蕙羅:“這是你母親的遺物,將你托孤給陳娘子時,也把這團扇交給她,說是留給你的。上麵的字像是男子所書,雖然你母親不曾說過,但我們都猜,應該是你父親的手跡。”
那團扇以湘妃竹為骨,真絲絹麵,素淨無紋飾,上麵題有數行小楷,蕙羅定睛看去,不由一驚,發現其上所書正是晏幾道的那闋《訴衷情》:“長因蕙草憶羅裙,綠腰沉水熏。闌幹曲處人靜,曾共倚黃昏。風有韻,月無痕,暗消魂。擬將幽恨,試寫殘花,寄與朝雲。”
這幾行字穠纖得中、骨肉停勻,蘊衝藹之容,含清剛之氣。同樣的內容,與之前趙佶贈蕙羅的草書相較,雖無後者姿韻秀逸,但平和端雅,另有一種不事雕琢的樸素之美。
“陳娘子、張先生和我都不知道你父親是誰。這闋詞是‘小晏’晏幾道先生填的,但你出生時他已五十餘歲,你出生前後他人並不在西京,此詞遍傳天下,也不能由此臆斷你父親是他。而這扇麵上除字外並無任何款識,也難以猜度題字者身份,但字已如此,想來人必非泛泛之輩,兼他又有機會接觸到宮人,身份一定也不同尋常。”周尚服解釋道,“張先生告訴我,你的小名‘蕙蕙’是你母親取的,她去世後,陳娘子把你的閨名改為‘蕙羅’,就是取自這扇麵上的詞,希望日後若你有與生父相遇之時,他能由你的姓氏、名字想起碧蘿和這闋《訴衷情》,猜到你身世,從而與你父女相認。”
蕙羅感傷之餘手撫團扇細思周尚服的話,忽然想起:“還有梁先生,曾視我母親如女兒的那位內侍省的梁先生,他也不知道我父親是誰麽?他現在哪裏?我能去看看他麽?”
“梁先生早就去世了。”周尚服歎道,“你母親被逐出京那天,他亦來相送,他沒有落淚,但我從沒在一個人的眼底看到過那麽深重的悲哀。他向你母親道歉,說早知道這座皇城裏沒人能如願以償,卻還是把她接到這裏來,害苦了她。你母親跪下叩謝他教導之恩,說她很感激義父為她做的一切,如今結果,是她自己的選擇,而她也並不後悔。梁先生本就有恙,你母親離去後,他身體每況愈下,不久後便鬱鬱而終。”
十二月以來,趙佶以皇太後不豫,禱於宮觀、祠廟、五嶽四瀆,狀甚誠摯。還出庫藏之糧以濟民,且大赦天下,減囚罪一等,流刑以下釋之。次年改元“建中靖國”,正月中節慶事宜一切從簡,除了接待來賀正旦的遼人,幾乎無舞樂宴集。而皇太後向氏病情並不見好轉,在這一片祥和的祈福聲中一天天衰弱下去。
正月十一日,太後已至彌留之際,王皇後及元祐、元符兩宮率眾內命婦守護於隆祐宮內外,六尚女官亦於其中待命。黃昏時趙佶與宰執議事畢,也匆匆趕來,見太後麵色晦暗,眼神無光,當即掩麵而泣。鄭瀅上前低聲勸慰道:“太後欠安,官家不宜於此露悲戚之容,太後見了,倒更難過。”
趙佶頷首稱是,拭去淚痕,道:“多謝娘子提醒。是我情難自禁,顧慮不周。”然後轉顧皇後,道,“孃孃一向待我如親生子,如今見她這般形狀,我自恨不能以身相代。有一些感念恩德的話,我縈係於心十數年,終未說出口,現下必對她當麵說了才能心安。你等且迴避片刻,容我獨自與孃孃說。”
皇後遵命,帶領眾人退去。
太後病榻前,僅剩趙佶一人。他迴首看看身後已關閉的門,適才悲戚神色漸漸消失,旋即唇角一挑,轉顧太後的目中有冰冷笑意。
他從袖中取出一卷文書,雙手捧著徐徐走到太後幔帳下,躬身對太後輕聲說:“孃孃,你的遺訓臣已經記下了,這篇文章是臣親自撰寫,稍後念與你聽,你且看看,能愜聖意麽。”
“遺訓?”太後迷迷糊糊地聽到這個詞,思量半晌才明白趙佶之意,頓時大怒,一掌拍在床舷上,用嘶啞的聲音奮力道:“什麽遺訓?老身還沒死!你寫的是什麽?”
“追尊陳太妃為皇太後製。”趙佶微笑俯身,在她耳邊迴答,然後怡然而立,展開製詞,從容念道,“故皇太妃陳氏,柔儀慎靖,淑德齊明,標茂範於皇闈,藹徽音於彤史。輔佐永祐,肅雝內庭,誕育衝人,纘承大統。彼蒼不吊,陟屺纏哀。聞雞猶想於問安,吹棘徒增於隕涕。既不能致四海之養,銜恤無窮,將何以報昊天之恩,崇名為慰?用廣如存之敬,以伸終慕之情。宜追尊為皇太後。”
太後聽著,怒氣稍減,愈顯悲傷,待趙佶念完,已老淚橫縱:“你要追尊你生母為皇太後,與我直說便是,這本來就是你母親應得的名分,難道我會不許?何苦在這時候寫出這東西來氣我!”
“你覺得,這是我母親應得的名分?如果我提出,你便允許?”趙佶收好製詞,淡淡笑問,“你說這話,自己信麽?”
太後全身顫抖:“原來這些年,你的恭順仁孝全為矯飾,你心裏,一直在恨我……可是你母親去守陵,是她自己的決定,世人皆知,你為何隻怨我?”
趙佶輕言軟語,徐徐道來:“孃孃,國朝以來,新君待先朝嬪禦甚為仁厚,往往許她們繼續居於宮中,名位不時遷升,給養無不優渥,尤其善待曾生育過子女的娘子。年少無子,或年老思鄉的,不乏放出宮許其歸家的先例。而遣去守陵的,通常是犯事的房院,例如先帝的韓才人。曾生兒育女,沒有過錯,但又被遣去守陵的,在我母親之前,隻有一位……”
他頓了頓,目光刺進太後渾濁的眼底:“那就是章懿皇後李氏,真宗嬪禦,仁宗生母。”
太後慌亂閉目,側首避開他的迫視,一滴眼淚隨之墜入衾枕間。
趙佶繼續道:“章懿皇後原是章獻明肅皇後的侍婢,偶然得幸於真宗,誕下仁宗,才躋身嬪禦之列,但仁宗則由章獻明肅皇後撫養,章懿皇後生前,仁宗始終不知真相,一直視章獻明肅皇後為生母。而章獻明肅皇後為避免母子相認,則把章懿皇後送去守陵,直到章懿薨逝,也僅進封她為宸妃。章獻明肅皇後崩後,終於知道身世的仁宗才追封生母為皇太後……這些故事,其實無須我贅述,孃孃自然比我清楚,你的所作所為,不就與當年的章獻明肅,如出一轍麽?”
他長身玉立,居高臨下地漫視病榻上的太後,又牽出不含溫度的笑:“可是,與當年仁宗不同的是,母親離開時,我已經記事了,你再怎麽佯裝慈愛,隔絕我與生母,我也不會抹去關於母親的記憶,真的視你為母。”
太後胸口起伏不定,好一陣才喘過氣來,淚如雨下:“縱然我非你生母,但這十幾年來,我待你如親生子,吃穿用度,何曾不盡心?為扶持你即位,更是煞費苦心,裏外籌謀,這些更是你生母無法做到的,所以她當年願意讓我來養你,自請去為先帝守陵……十數年嗬,養隻貓狗尚知感恩,而你,卻沒有心麽?”
“如果我沒有心,也是拜孃孃所賜,被你剜去的。”趙佶保持著他冷淡笑意,語調中不覺慍怒,好似隻是在與太後敘談往事,“皇考子嗣不可謂不多,但先帝諸兄皆夭折,先帝即位時年僅九歲,聖躬也不甚康寧,孃孃必須未雨綢繆,培養下一位儲君,確保你繼續安享皇太後富貴尊榮。先帝是皇六子,其後的七哥八哥均早殤,九哥有眼疾,你也不喜歡,再往下看,不就是我了麽?朱太妃處處忤逆你,你自然不願十二哥做儲君,而我母親善良和厚,無論宮內抑或外廷,均無根基後援,正是個好捏的柿子,所以你與她商議,許我個好前程,前提是要她放棄母子親情,不再與我見麵。我母親為了我,隻能答應,又或者,根本無從選擇。太後說是商議,其實與命令又有何異?所謂自請出宮守陵,太後如此暗示,她豈敢不自請……所以,我自始至終,都隻是太後的棋子,要求一顆棋子有心,太後豈非太奢求了?如果我有心,我不會閉口不提生母十數年;如果我有心,我不會與十二哥勾心鬥角;如果我有心,我不會承蒙你教誨,人前人後地演戲;如果我有心,我不會在先帝不豫時與你聯手做奪位的事……孃孃,你即將於九泉之下見先帝,你怕麽?”
太後暴怒,努力想撐坐起來,但力不從心,旋即癱倒,連抬手指指趙佶的力氣也無,話亦說不出了,張著嘴,仰麵朝天,喉頭傳出的隻是一些急促的“謔謔”聲。
趙佶一瞥案上,見那裏有此前謝巧兒送來的湯藥,便一手端起,朝太後附身,溫言笑道:“孃孃,藥都涼了,怎麽還沒飲呢?”忽然一手強托太後脖頸,硬生生地把藥灌入她口中。
太後掙紮,被灌得幾欲窒息,溢出的藥汁像無數條細小的冰涼的蛇,急速從唇邊蜿蜒進她胸下腦後。
趙佶一拋藥碗,太後直直倒下,麵如死灰。
趙佶悠悠地笑:“孃孃,這藥甚好,雖然治不好你的病,但可以讓你不斷做好夢,夢見許多故人。你稍後看看,他們是不是來接你了。”
太後的憤怒已無力表達,眼底驚懼一閃而過,旋即一片茫然,喉頭的聲音也漸趨微弱,隻有麵部一處肌膚在輕顫。
“孃孃,我已為你想好了一個諡號,叫‘欽聖’,好不好?”趙佶繼續閑話家常地與她“商議”,做思考狀,“嗯……還是不夠好,孃孃才德懿行堪比章獻明肅皇後,諡號必然也應該是四個字的……‘欽聖憲肅’如何?也有一個‘肅’字,剛德克就、 執心決斷、正己攝下曰肅,孃孃當得起……”
說到這裏,發現太後麵部肌膚已停止顫動,趙佶又輕喚了兩聲“孃孃”,見太後無任何反應,於是低首,留意到她眼神已凝滯,再伸指一探她鼻息……
趙佶踱步到帳外桌邊坐下,默然閉目片刻,然後剪剪宮燭蠟淚,剃亮了燈花,才緩緩站起,走到門邊,瞬目深唿吸,再次睜開眼時,目中已蓄滿了淚。
他開啟適才緊閉的門,神情木然,但悲傷隨淚泫然欲滴,一字一字地宣布:“皇太後,崩。”
王皇後與元祐皇後聞言,相對掩麵而泣,元符疾步入內查看,而鄭瀅則在尚不知該如何反應的宮人之前率先跪下,朝趙佶伏拜:“官家節哀。”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