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合香
禦天香:北宋女官香藥帝國 作者:米蘭Lady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四月十三日淩晨,王皇後開始陣痛,到晚上仍未分娩,趙佶頗焦慮,一直在坤寧殿等待。
蕙羅這天在元符宮陪劉清菁整理準備送給王皇後母子的禮品,深夜才迴尚服局,路過尚食局附近時,看見一個十五六歲的姑娘在向隅而泣,上前細看,發現是尚食局內人劉韻奴,以前曾向自己請教過香藥知識的。
蕙羅忙問她因何哭泣,劉韻奴泣道:“李尚食命我送一屜羊荷包到坤寧殿,說是官家點的夜宵。現在廚房裏隻剩最後一屜了,我取出裝好剛走到大門口,麵前忽然躥出一隻老鼠,我吃了一驚,食盒落地,羊荷包滾了一地,沒法吃了,官家還在等著,怎麽辦呀……”
羊荷包是用羊肉和菜葉為餡做成的包子,蒸製而成,如果劉韻奴剛才取的是最後一屜,現在再做確實來不及了。
蕙羅想想,問她:“廚房有糖蜜韻果和圓歡喜麽?”
劉韻奴點頭:“離端午不足一月了,這些飲食果子倒是備得多。”
蕙羅道:“那你就送一些圓歡喜,配一碟糖蜜韻果。官家如問,你就說這是應皇嗣降生之喜特意準備的,再說幾句祝賀的吉祥話,官家多半就不追究了。”
劉韻奴半信半疑地問:“這樣行麽?”
蕙羅道:“雖無十分把握,但總比你兩手空空地去請罪好。”
劉韻奴歎道:“隻好試試看,碰碰運氣了。”
趙佶皇長子於此夜出生,被命名為“亶”。
有了子嗣,趙佶欣喜不已,宣布大赦天下。
而次日,劉韻奴眉飛色舞地來找蕙羅,道:“我運氣還真不錯,送點心到坤寧殿時,皇後剛剛生下皇子,官家心情很好,看見我送來的是糖蜜韻果和圓歡喜,好像更高興了,還和我聊了幾句,今日通知司宮令和李尚食,把我升為正八品掌膳了。”
隨即對蕙羅拜謝不已,並問她如何知道官家愛吃這兩種飲食果子,蕙羅略一笑:“我也是聽別人說的。”
皇子降生,令蕙羅想起了養母故皇太妃陳氏,如果她在世,現在也是可以含飴弄孫的人了,而現在,逗弄著小孫子的,卻是向太後。
這幾月發生的事太多,蕙羅悲傷之後頗感乏力,心裏也空落落的,倒常常想起和養母在皇陵生活的那段日子,雖然那裏不比大內,生活寂寥清苦,但好歹有母女親情,那種兩人相依為命的溫暖如今是再也找不到了。
思念養母時,想起曾和趙佶討論過的養母用的香藥,忽然念動:何不按那日和趙佶討論的配方合一劑香藥,看看是否和故皇太妃用的一樣?
於是蕙羅開始收集購買相關香藥,隻是平日事務繁雜,常不得閑做個人的事,待香藥品類備齊,已至五月。
五月五日雖是端午節,這個日子自古以來卻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惡月惡日”,有百鬼夜行之說。故此當日每家每戶都會在門上插艾蒿、菖蒲、柳枝等,並在手臂上係彩線百索,佩戴靈符,以辟邪驅惡。宮中也不例外,隻是結合了一些遊藝活動,宮人們係百索艾花,持花巧畫扇,吃香藥相和的香糖果子,還紛紛到梔艾爭香的後苑,看菖蒲編成的天師馭虎像,觀射柳,鬥百草等等。
蕙羅難得有一日空閑,趁著尚服局內人們都出去玩了,獨自前往尚服局香藥坊,配製養母所用的合香。
她先取出所需的沉香、龍腦、金顏香、丁香、檀香、麝香、安息香之類,再根據香藥的不同品性準備加工處理,例如檀香需要炒,甲香需要煮,龍腦需要研磨。平時這樣的工作有其他小內人幫忙處理,而今完全一人做,頗有力不從心之感。
也不知忙了多久,忽聞門邊有人問:“你是在合香麽?”
蕙羅聽那聲音已是一驚,迴首一見,立即施禮:“聖躬萬福。”
“我路過這裏,聞到蒸煮香藥的味道,便進來看看,不料卻是你在製香。”趙佶道,旋即走過來,逐一查看她所列香藥,了然道:“原來你是要製我母親用的合香。”
蕙羅低首道:“官家恕我唐突。”
“無妨,”趙佶微笑道,“我來幫你。”
然後他嫻熟地把麝香、龍腦、金顏香、安息香等需要研磨的分列開來,或用搗棒,或用舟形香碾,分別研細,邊研邊告訴蕙羅香料不同,需要的粗細也不同,“太細則氣息不綿長,太粗則氣息不柔和”。最細的是用舟碾加水研磨,香末飛入水中,最後取漿液沉澱後的末濾幹備用,“如此更為細膩。”他解釋道。
同時指揮蕙羅把未處理的沉香、檀香切成麻豆般大,用慢火炒至黃色後研磨,再問蕙羅:“有沒有背陰草?”
蕙羅愕然說沒有,他檢視工坊,發現了一些幹燥的浮藻,就自取了依舊研細。
蕙羅看得目瞪口呆,儼然淪為為他做助手狀態,在他指導下把除金顏香、龍腦、麝香外的香藥放入一隻定碗中,用慢火熬製,待香藥變得極軟後,依次添入那三種香品粉末,再用製好的煉蜜調和均勻,使之冷卻呈極稠的膏狀,然後趙佶再從工坊的香脫模子裏挑了形狀好看的,用來印製成香餅,最後用朱砂包裹,盛入蕙羅備好的瓷罐中。
“必須找一花開之處,將香罐埋在花樹下。”他認真吩咐,“如此窨一二月,香氣尤為溫雅蘊藉。”
蕙羅答應,問他:“官家經常合這劑香藥麽?”
趙佶頷首:“小時候我乳保用,但沒過多久太後就不許她用了。配方乳保也記不大清楚,所以我長大後反複調試了很多次,才確定了最後這種。”
旋即含笑叮囑:“別告訴別人。這次的香窨好了你也別用,先藏著罷。”
蕙羅點點頭,明白他是擔心太後忌諱。忽然想起,這天五月五日,正是他的生日。這在宮中不算是個大秘密,但因為“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太後不許人提起,成了個禁忌,他的生日被改為十月十日,即位後定為天子聖節“天寧節”,那天會有盛大慶典,但今日,想必是沒人向他道賀慶祝的,所以他竟然有空獨自漫步至此。
蕙羅猶豫一下,還是站了起來,向他行了大禮,然後道:“祝官家安樂歡喜,長生無極。”
他一怔,然後驚訝之色隱去,看她的雙目有水光一漾,微翹的唇角像是含著一千個歎息:“你是唯一敢在今天向我說這種話的人。”
蕙羅告訴他:“我記得,媽媽端午節時,也會朝東京的方向祝禱。”
他頗動情地去握蕙羅的手,蕙羅悄然退後避開,他也不勉強,溫柔地凝視她須臾,道:“你來福寧殿,給我做禦侍罷。”
蕙羅決然擺首,道:“請官家容我留在尚服局,我很喜歡我的工作。”
“是因為十二哥麽?”趙佶問。
蕙羅低首不答。
趙佶無奈地歎氣,“那麽,我讓人升你為典飾。”
“多謝官家恩典,但請恕我不能接受。”蕙羅立即拒絕道。
趙佶詫異道:“這又是為何?”
蕙羅見他貌似心情甚好,遂鬥膽說道:“六尚二十四司內人與後宮嬪禦不同,各司其職,有明確的分工,竊以為,內人的升遷進秩,應該按其工作成效和功勞來定,而不應僅憑位尊者喜惡來作升降取舍。”
趙佶頗有興致地問:“那依你之見,該如何評定六尚內人成績?”
蕙羅道:“內人日常做了什麽,可每隔三五日自己寫下來,交給上司,作為依據,上司按月給內人評定成績等級,若有額外的功勞,便另書一筆,到有升遷機會的時候,就一起比較內人成績,按日常等級排名和功勞大小來評定讓誰升遷,這樣更為公平合理,也可使內人更盡職地做事,明白該做什麽,和別人比還差多少,而不是整日計較去服侍哪位貴人更能走捷徑、躍龍門,如此,為求貴人垂青而勾心鬥角,無心工作的人也會少一些罷。”
趙佶笑道:“聽起來有幾分道理。”
蕙羅又道:“若涉及較重要職位的升遷,例如典飾以上,一位上司的意見可能會比較片麵,應該再征詢六尚中與其有工作往來的女官意見,例如我們司飾內人,平時常與司衣、司寢、司闈、司珍等聯係協作,還有內藏庫、香藥庫,乃至尚食局,都有事務會協作處理,因此他們的意見也是重要的,應該先請他們為候選內人書寫意見,最後再綜合評定,選出最合適的那位。”
趙佶笑問:“你小小年紀,怎麽能想得如此周全?”
“就是上天入地,砸出來的感覺罷。”蕙羅淺笑道,“我隻是希望,能讓所有內人都感覺到處於一個公平的環境裏,不會茫然不知方向,也不會患得患失,把榮辱全係於貴人的恩寵上。升遷進秩,有章可循,有理可依,不會一朝飛天,也不會一夕落地。所以我很感謝官家的好意,但我更願意繼續做好該做的事,獲得所有相關之人的認可,再名正言順地升職。”(待續)
蕙羅這天在元符宮陪劉清菁整理準備送給王皇後母子的禮品,深夜才迴尚服局,路過尚食局附近時,看見一個十五六歲的姑娘在向隅而泣,上前細看,發現是尚食局內人劉韻奴,以前曾向自己請教過香藥知識的。
蕙羅忙問她因何哭泣,劉韻奴泣道:“李尚食命我送一屜羊荷包到坤寧殿,說是官家點的夜宵。現在廚房裏隻剩最後一屜了,我取出裝好剛走到大門口,麵前忽然躥出一隻老鼠,我吃了一驚,食盒落地,羊荷包滾了一地,沒法吃了,官家還在等著,怎麽辦呀……”
羊荷包是用羊肉和菜葉為餡做成的包子,蒸製而成,如果劉韻奴剛才取的是最後一屜,現在再做確實來不及了。
蕙羅想想,問她:“廚房有糖蜜韻果和圓歡喜麽?”
劉韻奴點頭:“離端午不足一月了,這些飲食果子倒是備得多。”
蕙羅道:“那你就送一些圓歡喜,配一碟糖蜜韻果。官家如問,你就說這是應皇嗣降生之喜特意準備的,再說幾句祝賀的吉祥話,官家多半就不追究了。”
劉韻奴半信半疑地問:“這樣行麽?”
蕙羅道:“雖無十分把握,但總比你兩手空空地去請罪好。”
劉韻奴歎道:“隻好試試看,碰碰運氣了。”
趙佶皇長子於此夜出生,被命名為“亶”。
有了子嗣,趙佶欣喜不已,宣布大赦天下。
而次日,劉韻奴眉飛色舞地來找蕙羅,道:“我運氣還真不錯,送點心到坤寧殿時,皇後剛剛生下皇子,官家心情很好,看見我送來的是糖蜜韻果和圓歡喜,好像更高興了,還和我聊了幾句,今日通知司宮令和李尚食,把我升為正八品掌膳了。”
隨即對蕙羅拜謝不已,並問她如何知道官家愛吃這兩種飲食果子,蕙羅略一笑:“我也是聽別人說的。”
皇子降生,令蕙羅想起了養母故皇太妃陳氏,如果她在世,現在也是可以含飴弄孫的人了,而現在,逗弄著小孫子的,卻是向太後。
這幾月發生的事太多,蕙羅悲傷之後頗感乏力,心裏也空落落的,倒常常想起和養母在皇陵生活的那段日子,雖然那裏不比大內,生活寂寥清苦,但好歹有母女親情,那種兩人相依為命的溫暖如今是再也找不到了。
思念養母時,想起曾和趙佶討論過的養母用的香藥,忽然念動:何不按那日和趙佶討論的配方合一劑香藥,看看是否和故皇太妃用的一樣?
於是蕙羅開始收集購買相關香藥,隻是平日事務繁雜,常不得閑做個人的事,待香藥品類備齊,已至五月。
五月五日雖是端午節,這個日子自古以來卻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惡月惡日”,有百鬼夜行之說。故此當日每家每戶都會在門上插艾蒿、菖蒲、柳枝等,並在手臂上係彩線百索,佩戴靈符,以辟邪驅惡。宮中也不例外,隻是結合了一些遊藝活動,宮人們係百索艾花,持花巧畫扇,吃香藥相和的香糖果子,還紛紛到梔艾爭香的後苑,看菖蒲編成的天師馭虎像,觀射柳,鬥百草等等。
蕙羅難得有一日空閑,趁著尚服局內人們都出去玩了,獨自前往尚服局香藥坊,配製養母所用的合香。
她先取出所需的沉香、龍腦、金顏香、丁香、檀香、麝香、安息香之類,再根據香藥的不同品性準備加工處理,例如檀香需要炒,甲香需要煮,龍腦需要研磨。平時這樣的工作有其他小內人幫忙處理,而今完全一人做,頗有力不從心之感。
也不知忙了多久,忽聞門邊有人問:“你是在合香麽?”
蕙羅聽那聲音已是一驚,迴首一見,立即施禮:“聖躬萬福。”
“我路過這裏,聞到蒸煮香藥的味道,便進來看看,不料卻是你在製香。”趙佶道,旋即走過來,逐一查看她所列香藥,了然道:“原來你是要製我母親用的合香。”
蕙羅低首道:“官家恕我唐突。”
“無妨,”趙佶微笑道,“我來幫你。”
然後他嫻熟地把麝香、龍腦、金顏香、安息香等需要研磨的分列開來,或用搗棒,或用舟形香碾,分別研細,邊研邊告訴蕙羅香料不同,需要的粗細也不同,“太細則氣息不綿長,太粗則氣息不柔和”。最細的是用舟碾加水研磨,香末飛入水中,最後取漿液沉澱後的末濾幹備用,“如此更為細膩。”他解釋道。
同時指揮蕙羅把未處理的沉香、檀香切成麻豆般大,用慢火炒至黃色後研磨,再問蕙羅:“有沒有背陰草?”
蕙羅愕然說沒有,他檢視工坊,發現了一些幹燥的浮藻,就自取了依舊研細。
蕙羅看得目瞪口呆,儼然淪為為他做助手狀態,在他指導下把除金顏香、龍腦、麝香外的香藥放入一隻定碗中,用慢火熬製,待香藥變得極軟後,依次添入那三種香品粉末,再用製好的煉蜜調和均勻,使之冷卻呈極稠的膏狀,然後趙佶再從工坊的香脫模子裏挑了形狀好看的,用來印製成香餅,最後用朱砂包裹,盛入蕙羅備好的瓷罐中。
“必須找一花開之處,將香罐埋在花樹下。”他認真吩咐,“如此窨一二月,香氣尤為溫雅蘊藉。”
蕙羅答應,問他:“官家經常合這劑香藥麽?”
趙佶頷首:“小時候我乳保用,但沒過多久太後就不許她用了。配方乳保也記不大清楚,所以我長大後反複調試了很多次,才確定了最後這種。”
旋即含笑叮囑:“別告訴別人。這次的香窨好了你也別用,先藏著罷。”
蕙羅點點頭,明白他是擔心太後忌諱。忽然想起,這天五月五日,正是他的生日。這在宮中不算是個大秘密,但因為“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太後不許人提起,成了個禁忌,他的生日被改為十月十日,即位後定為天子聖節“天寧節”,那天會有盛大慶典,但今日,想必是沒人向他道賀慶祝的,所以他竟然有空獨自漫步至此。
蕙羅猶豫一下,還是站了起來,向他行了大禮,然後道:“祝官家安樂歡喜,長生無極。”
他一怔,然後驚訝之色隱去,看她的雙目有水光一漾,微翹的唇角像是含著一千個歎息:“你是唯一敢在今天向我說這種話的人。”
蕙羅告訴他:“我記得,媽媽端午節時,也會朝東京的方向祝禱。”
他頗動情地去握蕙羅的手,蕙羅悄然退後避開,他也不勉強,溫柔地凝視她須臾,道:“你來福寧殿,給我做禦侍罷。”
蕙羅決然擺首,道:“請官家容我留在尚服局,我很喜歡我的工作。”
“是因為十二哥麽?”趙佶問。
蕙羅低首不答。
趙佶無奈地歎氣,“那麽,我讓人升你為典飾。”
“多謝官家恩典,但請恕我不能接受。”蕙羅立即拒絕道。
趙佶詫異道:“這又是為何?”
蕙羅見他貌似心情甚好,遂鬥膽說道:“六尚二十四司內人與後宮嬪禦不同,各司其職,有明確的分工,竊以為,內人的升遷進秩,應該按其工作成效和功勞來定,而不應僅憑位尊者喜惡來作升降取舍。”
趙佶頗有興致地問:“那依你之見,該如何評定六尚內人成績?”
蕙羅道:“內人日常做了什麽,可每隔三五日自己寫下來,交給上司,作為依據,上司按月給內人評定成績等級,若有額外的功勞,便另書一筆,到有升遷機會的時候,就一起比較內人成績,按日常等級排名和功勞大小來評定讓誰升遷,這樣更為公平合理,也可使內人更盡職地做事,明白該做什麽,和別人比還差多少,而不是整日計較去服侍哪位貴人更能走捷徑、躍龍門,如此,為求貴人垂青而勾心鬥角,無心工作的人也會少一些罷。”
趙佶笑道:“聽起來有幾分道理。”
蕙羅又道:“若涉及較重要職位的升遷,例如典飾以上,一位上司的意見可能會比較片麵,應該再征詢六尚中與其有工作往來的女官意見,例如我們司飾內人,平時常與司衣、司寢、司闈、司珍等聯係協作,還有內藏庫、香藥庫,乃至尚食局,都有事務會協作處理,因此他們的意見也是重要的,應該先請他們為候選內人書寫意見,最後再綜合評定,選出最合適的那位。”
趙佶笑問:“你小小年紀,怎麽能想得如此周全?”
“就是上天入地,砸出來的感覺罷。”蕙羅淺笑道,“我隻是希望,能讓所有內人都感覺到處於一個公平的環境裏,不會茫然不知方向,也不會患得患失,把榮辱全係於貴人的恩寵上。升遷進秩,有章可循,有理可依,不會一朝飛天,也不會一夕落地。所以我很感謝官家的好意,但我更願意繼續做好該做的事,獲得所有相關之人的認可,再名正言順地升職。”(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