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薰衣
禦天香:北宋女官香藥帝國 作者:米蘭Lady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翌日不到四更蕙羅便醒來,從這日開始,她要為皇帝做一項新的工作——薰衣。
趙煦的禦衣以往都是尚服局的內人取過去薰好,疊起來放置一天,再於次日淩晨趙煦未起身時,請守門宮監打開重重宮門送至福寧殿的。趙煦日前穿衣,忽覺禦衣有煙火氣,蕙羅取過一聞,果然聞見少許炭氣。按尚服局薰衣的方式,衣裳沾染香餅炭氣的可能性極小,蕙羅略一思忖,卻也明白了此間情由:尚服局薰衣的內人都是淩晨薰衣,時值隆冬,她們為取暖,很可能是在有暖爐的房間薰衣,便沾上少許炭氣。本來這炭氣微乎其微,但趙煦病中嗅覺竟然還十分靈敏,被他感覺到了。
若趙煦追究炭氣來源,必會怪罪尚服局,尚服局肯定會撤掉暖爐,或改在沒暖爐的房間,乃至露天薰衣,如此必會使做此項工作的小內人們捱凍受寒。於是蕙羅沒有告訴趙煦這原因,而請命道:“若官家不嫌奴婢愚拙,請把薰衣之事交由奴婢來做。”
趙煦很快便答應了:“那以後你就在福寧殿內薰罷。”
這其實是個繁重的工作,意味著蕙羅以後每天都要起個大早,在薰爐前枯守很長時間。但從趙煦那不假思索的命令中聽得出他對她明顯的信任,這令蕙羅覺得很愉快。
蕙羅在福寧殿正殿外一間不設暖爐的耳房內薰衣。按程序先在外燒了一大甌熱水,置於銀絲結條薰籠下,把要薰的禦衣覆於上方,讓蒸汽潤一潤禦衣,這樣易使香氣附著不散。然後打開一個銀鎏金五足朵帶香爐,在香灰中埋入一枚燒紅的香餅,用火箸撥香灰薄薄覆了一層,再於其上點幾個孔,通氣所用,隨後取一個小小的薄銀碟子放置在香餅上方隔火,再用香箸搛入今日所用的香料——朱欒蒸箋香,扣好爐蓋,把香爐安置於已注入沸水的托盤上,最後加上薰籠,覆以禦衣,初步的工作便完成了。
等待之時,蕙羅另取了一些近期要配製成香丸的香料,整理好後開始用一茶碾細細研磨。彼時四更初過,天還未亮,風露蝕骨,沸水很快冷卻,房中又別無取暖之物,蕙羅逐漸手足冰涼,忍不住以羅巾捂鼻打了個噴嚏。
正在低首揩拭間,忽覺身上一暖,有人把一件衣物披在了她的肩上。
蕙羅抬頭看,立即驚跳起來,那件剛披上的大氅旋即滑落於地,她也顧不得撿,迅速退至身後牆邊,整裝施禮,低低地喚了聲“十大王”。
趙佶拾起大氅遞給她:“既然覺得冷,就披上罷。”
蕙羅擺首:“這是逾禮的。奴婢不能僭用大王的衣物。”
趙佶亦不勉強,拋開大氅,自己施施然在薰爐邊坐下,打量四周,又留意到那敞開的門,遂問蕙羅:“為何不在暖和一點的房間內薰衣?”
一語甫出,他已然想到:“哦,你是怕衣裳沾染炭氣。”
蕙羅不語,而趙佶也隻是凝視著她微笑,目光甚溫柔。
雖然未見他有何無禮舉止,蕙羅仍頗不自在,隻盼他盡快離開,也暗自驚訝他為何這個時辰出現在這裏。
趙佶似讀懂了她心思一般,自己解釋道:“我昨晚在姑父王晉卿家與他切磋畫藝,不覺將至四更,快到宮門開啟的時刻,便辭別姑父,入宮向皇兄請安。來早了,皇兄尚在安歇,外麵連侍女也不見一個,隻剩一些守門的小黃門。本欲稍後再來,卻又見這裏幽香縹緲,我便一路尋了過來,不想妹妹竟在這裏,也是有緣。”
蕙羅道:“其實大王不必來得這樣早。官家以前都是五更後起身,如今欠安,還要晚一些。”
趙佶淺笑道:“我知道。”
二人一時都無語。蕙羅見室內隻有他們在,外麵又夜色深沉,想起初遇趙佶時的情景,越發擔心了,頻頻偷眼看外麵,希望會有人進來。但屋外一片靜寂,並無人影出現,而趙佶也是一幅氣定神閑的樣子,似乎並不害怕被人撞見他們孤男寡女共處一室,蕙羅猜他多半是收買了守門的內侍,不由暗暗叫苦。
趙佶仿佛並未察覺她的不安,悠然看看她適才整理的香料,推推她用的茶碾,再掀開薰籠上的禦衣一角,著意聞聞裏麵散發的香氣,然後判斷道:“這是海南箋香,配永嘉朱欒,置於錫甑之中,三薰九蒸而成。”
見他居然精準地說出了香料成分和製法,蕙羅頗詫異:“大王能辨出蒸箋香片的是永嘉朱欒?一般人聞了都會說是柑橘花。”
“尋常柑橘之花豈有朱欒那般芬芳清婉,”趙佶笑道,“永嘉之柑為天下冠,花比柑橘,但其香勝於柑橘遠矣。用來蒸海南箋香,味道清新,餘馨悠遠,堪稱一絕。”
蕙羅含笑低首。她一向尊敬精通香道的人,如今見他如此深解此香之味,亦不免對他心生些許欽佩之意。
趙佶打開香盒,以香箸搛了塊箋香看了看,問蕙羅道:“用此香薰衣,是你的主意?”
蕙羅頷首:“是我建議,再經周尚服及禦藥院諸醫官審驗,覺得合宜,官家才選用的。”
箋香屬沉香類香料,含油脂量少於水沉,投入水中半浮半沉,其味溫和清甘。趙佶得蕙羅肯定的答案,看她的眼睛又是一亮:“沉香降氣溫中,暖腎納氣,又可治氣逆喘息,嘔吐呃逆,脘腹脹痛,腰膝虛冷……官家用了,恰好對症。而你又選箋香而舍水沉,必是想到水沉之香辛烈,官家此刻用並不合適罷?”
蕙羅稱是,又輕聲道:“官家有吐逆現象,若箋香中加以朱欒,香味更清新,亦可緩解嘔吐症狀。”
趙佶聽後不語,注視禦衣良久,忽然發出一聲低歎:“可惜可惜……”
蕙羅愕然問:“大王可惜什麽?”
趙佶笑道:“可惜你精心薰的衣裳不是我的。”
感覺到他語意曖昧,蕙羅滿麵緋紅,略略側過身去,避開他的直視。
趙佶亦未繼續逗她,細看那銀絲結條薰籠一番,又道:“宮中薰衣愛用銀絲薰籠,香爐盤中雖盛有吸塵的水,但薰香時多少仍會有煙塵逸出,附著在衣物上,終究不美。我在府中常用篾條籠子,敷以薄如蟬翼的江南輕庸紗,罩在香爐上,如此幾乎可以蔽絕煙塵。”
蕙羅道:“如此甚好。隻是輕庸紗沾染了香煙,薰衣後紗籠須得仔細清洗方可再用。”
趙佶笑著一揮袖:“用過一次扔了便是,何必再用!”
輕庸紗貴重,隻用一次未免太奢侈。蕙羅暗忖,又道:“或者下次我還用銀絲薰籠,但尋一塊足夠大的輕庸紗蓋在上麵再薰衣,這樣既蔽絕了煙塵,紗綃也易於清洗。”
趙佶忍俊不禁,連連頷首:“妹妹深諳持家之道,此計甚妙,果然可行。”
他語氣略含揶揄,而蕙羅倒的確是為找到一個薰衣良方而高興,對趙佶展顏笑了笑,起初戒備之心也稍減了一二分。
趙佶又隨手拈過兩三種香料,一一說出名稱產地,分毫不差,蕙羅一壁點頭一壁想,人都說這位大王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品竹調絲無所不會,諸如茶道香道等風雅之事,亦是個中高手,如今看來,傳聞倒是不假,他對香料的了解,竟全不遜於她這在尚服局學了十年香道的司飾內人。
一念及此,忽又想起初見那天趙佶身上的異香,踟躕許久,終於吞吞吐吐地提出:“奴婢……有一事……想請教大王……”
趙佶挑了挑眉,作詢問狀。
蕙羅赧然問:“上次……那天……晚上……十大王用的是什麽香……”
說到最後聲音幾不可聞,但趙佶還是聽見了,不由大笑:“你想知道?我說過,告訴你是有條件的。你用什麽來交換?”
一聽“交換”二字,蕙羅好似全身無形的刺都豎了起來。此前與趙佶談論香料時不知不覺走至他身邊近處,這時陡然驚覺,又匆匆退了迴去。
“別這樣害怕,”趙佶笑道,“這次,我隻想問你一個問題,你就用答案來換。”
蕙羅還在擔心他會問何等刁鑽的問題,他已銜笑問了出來:“妹妹,你叫什麽名字?”
蕙羅遲疑,但念及自己是宮中內人,而他是親王,他似乎有權知道,便低聲迴答了:“我姓沈,叫蕙羅。”
“蕙羅?”他饒有興味地品味著,問,“是哪兩個字?”
蕙羅答道:“蕙草的蕙,羅裙的羅。”
“長因蕙草憶羅裙,綠腰沉水熏……”趙佶曼聲吟道,又微笑著說,“不錯,真是一個‘芳名’。妹妹這名字是誰取的?取名的人一定愛讀《小山詞》罷?”
蕙羅一怔。她此前沒讀過《小山詞》,也一直不知自己的名字原來還有這說法。麵對趙佶的問題,她如實作答:“從我懂事時起,便聽人這樣喚我,但也不知這名字是誰取的。”
“那應該是你父母罷。”趙佶隨口應道。
會是媽媽麽?蕙羅想,眼圈不禁又紅了。見趙佶提起父母,差點脫口告訴他,他的母親曾撫養過她,但旋即按下了這個念頭。此刻他們身份有天淵之別,若自己向他提此事,倒有攀高枝的嫌疑。既然十年前她沒有被送到他身邊,恐怕天意便是如此罷,自己何必再多事,去提自己那本就不被宮籍承認的身份。
何況,他是這樣的男子,光豔炫目,卻像一卷會灼人的火,令她心生畏俱而不敢接近。
趙煦的禦衣以往都是尚服局的內人取過去薰好,疊起來放置一天,再於次日淩晨趙煦未起身時,請守門宮監打開重重宮門送至福寧殿的。趙煦日前穿衣,忽覺禦衣有煙火氣,蕙羅取過一聞,果然聞見少許炭氣。按尚服局薰衣的方式,衣裳沾染香餅炭氣的可能性極小,蕙羅略一思忖,卻也明白了此間情由:尚服局薰衣的內人都是淩晨薰衣,時值隆冬,她們為取暖,很可能是在有暖爐的房間薰衣,便沾上少許炭氣。本來這炭氣微乎其微,但趙煦病中嗅覺竟然還十分靈敏,被他感覺到了。
若趙煦追究炭氣來源,必會怪罪尚服局,尚服局肯定會撤掉暖爐,或改在沒暖爐的房間,乃至露天薰衣,如此必會使做此項工作的小內人們捱凍受寒。於是蕙羅沒有告訴趙煦這原因,而請命道:“若官家不嫌奴婢愚拙,請把薰衣之事交由奴婢來做。”
趙煦很快便答應了:“那以後你就在福寧殿內薰罷。”
這其實是個繁重的工作,意味著蕙羅以後每天都要起個大早,在薰爐前枯守很長時間。但從趙煦那不假思索的命令中聽得出他對她明顯的信任,這令蕙羅覺得很愉快。
蕙羅在福寧殿正殿外一間不設暖爐的耳房內薰衣。按程序先在外燒了一大甌熱水,置於銀絲結條薰籠下,把要薰的禦衣覆於上方,讓蒸汽潤一潤禦衣,這樣易使香氣附著不散。然後打開一個銀鎏金五足朵帶香爐,在香灰中埋入一枚燒紅的香餅,用火箸撥香灰薄薄覆了一層,再於其上點幾個孔,通氣所用,隨後取一個小小的薄銀碟子放置在香餅上方隔火,再用香箸搛入今日所用的香料——朱欒蒸箋香,扣好爐蓋,把香爐安置於已注入沸水的托盤上,最後加上薰籠,覆以禦衣,初步的工作便完成了。
等待之時,蕙羅另取了一些近期要配製成香丸的香料,整理好後開始用一茶碾細細研磨。彼時四更初過,天還未亮,風露蝕骨,沸水很快冷卻,房中又別無取暖之物,蕙羅逐漸手足冰涼,忍不住以羅巾捂鼻打了個噴嚏。
正在低首揩拭間,忽覺身上一暖,有人把一件衣物披在了她的肩上。
蕙羅抬頭看,立即驚跳起來,那件剛披上的大氅旋即滑落於地,她也顧不得撿,迅速退至身後牆邊,整裝施禮,低低地喚了聲“十大王”。
趙佶拾起大氅遞給她:“既然覺得冷,就披上罷。”
蕙羅擺首:“這是逾禮的。奴婢不能僭用大王的衣物。”
趙佶亦不勉強,拋開大氅,自己施施然在薰爐邊坐下,打量四周,又留意到那敞開的門,遂問蕙羅:“為何不在暖和一點的房間內薰衣?”
一語甫出,他已然想到:“哦,你是怕衣裳沾染炭氣。”
蕙羅不語,而趙佶也隻是凝視著她微笑,目光甚溫柔。
雖然未見他有何無禮舉止,蕙羅仍頗不自在,隻盼他盡快離開,也暗自驚訝他為何這個時辰出現在這裏。
趙佶似讀懂了她心思一般,自己解釋道:“我昨晚在姑父王晉卿家與他切磋畫藝,不覺將至四更,快到宮門開啟的時刻,便辭別姑父,入宮向皇兄請安。來早了,皇兄尚在安歇,外麵連侍女也不見一個,隻剩一些守門的小黃門。本欲稍後再來,卻又見這裏幽香縹緲,我便一路尋了過來,不想妹妹竟在這裏,也是有緣。”
蕙羅道:“其實大王不必來得這樣早。官家以前都是五更後起身,如今欠安,還要晚一些。”
趙佶淺笑道:“我知道。”
二人一時都無語。蕙羅見室內隻有他們在,外麵又夜色深沉,想起初遇趙佶時的情景,越發擔心了,頻頻偷眼看外麵,希望會有人進來。但屋外一片靜寂,並無人影出現,而趙佶也是一幅氣定神閑的樣子,似乎並不害怕被人撞見他們孤男寡女共處一室,蕙羅猜他多半是收買了守門的內侍,不由暗暗叫苦。
趙佶仿佛並未察覺她的不安,悠然看看她適才整理的香料,推推她用的茶碾,再掀開薰籠上的禦衣一角,著意聞聞裏麵散發的香氣,然後判斷道:“這是海南箋香,配永嘉朱欒,置於錫甑之中,三薰九蒸而成。”
見他居然精準地說出了香料成分和製法,蕙羅頗詫異:“大王能辨出蒸箋香片的是永嘉朱欒?一般人聞了都會說是柑橘花。”
“尋常柑橘之花豈有朱欒那般芬芳清婉,”趙佶笑道,“永嘉之柑為天下冠,花比柑橘,但其香勝於柑橘遠矣。用來蒸海南箋香,味道清新,餘馨悠遠,堪稱一絕。”
蕙羅含笑低首。她一向尊敬精通香道的人,如今見他如此深解此香之味,亦不免對他心生些許欽佩之意。
趙佶打開香盒,以香箸搛了塊箋香看了看,問蕙羅道:“用此香薰衣,是你的主意?”
蕙羅頷首:“是我建議,再經周尚服及禦藥院諸醫官審驗,覺得合宜,官家才選用的。”
箋香屬沉香類香料,含油脂量少於水沉,投入水中半浮半沉,其味溫和清甘。趙佶得蕙羅肯定的答案,看她的眼睛又是一亮:“沉香降氣溫中,暖腎納氣,又可治氣逆喘息,嘔吐呃逆,脘腹脹痛,腰膝虛冷……官家用了,恰好對症。而你又選箋香而舍水沉,必是想到水沉之香辛烈,官家此刻用並不合適罷?”
蕙羅稱是,又輕聲道:“官家有吐逆現象,若箋香中加以朱欒,香味更清新,亦可緩解嘔吐症狀。”
趙佶聽後不語,注視禦衣良久,忽然發出一聲低歎:“可惜可惜……”
蕙羅愕然問:“大王可惜什麽?”
趙佶笑道:“可惜你精心薰的衣裳不是我的。”
感覺到他語意曖昧,蕙羅滿麵緋紅,略略側過身去,避開他的直視。
趙佶亦未繼續逗她,細看那銀絲結條薰籠一番,又道:“宮中薰衣愛用銀絲薰籠,香爐盤中雖盛有吸塵的水,但薰香時多少仍會有煙塵逸出,附著在衣物上,終究不美。我在府中常用篾條籠子,敷以薄如蟬翼的江南輕庸紗,罩在香爐上,如此幾乎可以蔽絕煙塵。”
蕙羅道:“如此甚好。隻是輕庸紗沾染了香煙,薰衣後紗籠須得仔細清洗方可再用。”
趙佶笑著一揮袖:“用過一次扔了便是,何必再用!”
輕庸紗貴重,隻用一次未免太奢侈。蕙羅暗忖,又道:“或者下次我還用銀絲薰籠,但尋一塊足夠大的輕庸紗蓋在上麵再薰衣,這樣既蔽絕了煙塵,紗綃也易於清洗。”
趙佶忍俊不禁,連連頷首:“妹妹深諳持家之道,此計甚妙,果然可行。”
他語氣略含揶揄,而蕙羅倒的確是為找到一個薰衣良方而高興,對趙佶展顏笑了笑,起初戒備之心也稍減了一二分。
趙佶又隨手拈過兩三種香料,一一說出名稱產地,分毫不差,蕙羅一壁點頭一壁想,人都說這位大王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品竹調絲無所不會,諸如茶道香道等風雅之事,亦是個中高手,如今看來,傳聞倒是不假,他對香料的了解,竟全不遜於她這在尚服局學了十年香道的司飾內人。
一念及此,忽又想起初見那天趙佶身上的異香,踟躕許久,終於吞吞吐吐地提出:“奴婢……有一事……想請教大王……”
趙佶挑了挑眉,作詢問狀。
蕙羅赧然問:“上次……那天……晚上……十大王用的是什麽香……”
說到最後聲音幾不可聞,但趙佶還是聽見了,不由大笑:“你想知道?我說過,告訴你是有條件的。你用什麽來交換?”
一聽“交換”二字,蕙羅好似全身無形的刺都豎了起來。此前與趙佶談論香料時不知不覺走至他身邊近處,這時陡然驚覺,又匆匆退了迴去。
“別這樣害怕,”趙佶笑道,“這次,我隻想問你一個問題,你就用答案來換。”
蕙羅還在擔心他會問何等刁鑽的問題,他已銜笑問了出來:“妹妹,你叫什麽名字?”
蕙羅遲疑,但念及自己是宮中內人,而他是親王,他似乎有權知道,便低聲迴答了:“我姓沈,叫蕙羅。”
“蕙羅?”他饒有興味地品味著,問,“是哪兩個字?”
蕙羅答道:“蕙草的蕙,羅裙的羅。”
“長因蕙草憶羅裙,綠腰沉水熏……”趙佶曼聲吟道,又微笑著說,“不錯,真是一個‘芳名’。妹妹這名字是誰取的?取名的人一定愛讀《小山詞》罷?”
蕙羅一怔。她此前沒讀過《小山詞》,也一直不知自己的名字原來還有這說法。麵對趙佶的問題,她如實作答:“從我懂事時起,便聽人這樣喚我,但也不知這名字是誰取的。”
“那應該是你父母罷。”趙佶隨口應道。
會是媽媽麽?蕙羅想,眼圈不禁又紅了。見趙佶提起父母,差點脫口告訴他,他的母親曾撫養過她,但旋即按下了這個念頭。此刻他們身份有天淵之別,若自己向他提此事,倒有攀高枝的嫌疑。既然十年前她沒有被送到他身邊,恐怕天意便是如此罷,自己何必再多事,去提自己那本就不被宮籍承認的身份。
何況,他是這樣的男子,光豔炫目,卻像一卷會灼人的火,令她心生畏俱而不敢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