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蕙羅入福寧殿的這位內侍相貌端正,舉止文雅,態度也十分和善。他告訴蕙羅,經眾太醫討論確定薑汁送藥有益後,官家采納了這個方案,這些天以薑汁送服木香金鈴散,果然有效,連日嘔吐也稍稍止住了。


    後來為蕙羅引路,他常常迴頭與她說話,始終含笑,不時探問蕙羅自己步伐是否過快,見蕙羅打量沿途宮門匾額,他會主動向她說明匾額的意思,由何人題字之類。蕙羅覺出他的善意,不免心中感激,遂禮貌地請問他名字,他答道:“我姓楊,名‘日言’。”


    蕙羅愕然。麵前這位青年內臣言笑晏晏,如兄長一般,沒想到居然就是宮中人經常說起的楊日言。


    楊日言雖是內臣,但從小喜讀經史,又愛翰墨丹青,十歲時書畫作品偶然被神宗看見,神宗讚歎不已,命他相隨左右,甚至還親自指點他讀書寫字。如今他精於篆隸八分,直可追配古人。畫作亦不凡,山林、泉石、人物都各盡其態,令人拍案叫絕。神宗駕崩後楊日言繼續留在福寧殿,做了今上近侍,現在官至內侍高品,屬中層宦官。


    他聞名於宮中,是宮女們敬佩的風雅之人,而麵對蕙羅這個尚無品階的普通內人仍如此謙遜,還親自來宣口諭,蕙羅簡直有些受寵若驚了,當下止步,朝他斂衽一福,恭謹地喚了一聲:“楊先生。”


    楊日言笑道:“日後常相見,一起共事,不必這麽客氣。”又問蕙羅年庚,蕙羅說了,楊日言又道:“我癡長姑娘一輪,若姑娘不棄,我們私下就以兄妹相稱罷。”


    蕙羅紅著臉連說“豈敢”,楊日言也不勉強她,笑著伸手引路,帶她繼續走。


    進入福寧殿寢閣後,蕙羅低垂著頭如常向趙煦請安,在梳頭之前,她又取出素羅方巾,依舊把臉蒙好,才開始下一步的工作。趙煦還是自始至終未對她說一句話,但梳頭期間他幾度睜開眼來看她。蕙羅明白他是想看清楚她的容貌,但亦不取下麵巾,隻是在他看她時朝他微笑,讓彎彎的眼睛傳遞她的善意,然後又垂目繼續為他篦發。梳好頭後蕙羅收拾好奩具,低首朝皇帝再拜,仍埋著頭後退出去,出了門才會取下蒙麵的羅巾。


    接下來的兩天均是如此,趙煦一直沒看清她的麵容。第三天,待蕙羅為他梳完頭,整理奩盒時,趙煦終於開口了。


    “很髒罷?”他躺在榻上問,仰視上方,並沒有在看她,以至蕙羅一度不確定他是在跟誰說話。


    這兩日皇帝盥洗梳頭時都很平靜,症狀也緩和了一些,從旁服侍的內臣內人們不似往常那般緊張,這日梳頭時間略長,眾人也沒再寸步不離皇帝病榻,有人暫時去做別的事,有人退至寢閣外候著,蕙羅轉首四顧,不見有他人,這才覺得皇帝是在有話問她,於是迴顧他,指著自己訝然問:“官家是問我麽?”


    趙煦沒有肯定或否定,但頭緩緩轉了過來,盯著她,道:“伺候我這樣的人,很髒罷?”


    蕙羅忙擺手:“不,沒有……不髒……”


    趙煦一瞥她尚蒙在麵上的羅巾,冷道:“如果不是嫌髒,你為何要捂住鼻子?”


    “啊?”蕙羅下意識地順著他目光觸觸羅巾,才漸漸反應過來,原來這方羅巾引起了他的誤會。她想解釋,又不知該從何說起,直憋得滿麵緋紅,好半天才想出一句:“奴婢是怕梳頭時鼻息觸到官家臉上,所以……”


    “隻是這樣?”趙煦一勾唇角,並不盡信,“你們梳頭時坐姿很端正,我根本不會感覺到你們的唿吸。以前梳頭的內人並不蒙麵。”


    蕙羅遲疑許久,見趙煦仍在盯著她等待答案,才輕聲說出了最主要的原因:“我長得不好看,怕官家見了生氣,才把臉蒙上的。”


    趙煦啞然失笑,然後直接下令:“把麵巾解開。”


    他既如此說,蕙羅亦不敢違命,隻得伸手到腦後,解下麵巾。知道皇帝這次是要仔細看她麵容,已避無可避,便微微抬起了頭,但忐忑之下還是閉上了眼睛。


    趙煦短暫的審視令蕙羅如坐針氈,雙手不自覺地緊撚裙帶,額頭上也滲出了汗。


    似乎過了幾千年,她才聽見趙煦的聲音又響起:“還好,沒我想象的醜。”


    蕙羅鬆了口氣,睜開眼探看趙煦,卻見他已躺了迴去,還如先前那樣仰臥著,雙目已闔上了,麵無表情。


    蕙羅暗暗吐了吐舌頭,收拾好奩盒,正準備出去,忽又聞趙煦說話了:“那天見你蒙著臉,我很不高興,心想現在連你這樣小小的丫頭也會嫌棄我了……後來吐你那一袖子,是故意的……你們司飾內人都極愛潔淨,那我就偏要惡心你……”


    蕙羅不知事情原是這樣,如今順著趙煦之言迴憶當時情景,不由一樂——這皇帝像老虎一樣,大家都懼怕他,未曾想他竟也有如此孩子氣的時候……一壁想著,一壁引袖掩口,遮住了滿溢的笑容。


    此後趙煦沒再說話。有內臣和侍女進來,蕙羅告退,趙煦卻又摒退眾人,隻留下蕙羅,道:“你再坐坐罷。我困了,你等我睡著了再出去。”


    蕙羅隻好遵命。趙煦閉目而眠,她枯坐著無所事事,便打開奩盒,立起裏麵的銅鏡顧影自照。想起趙煦對她容貌的評語,不由更加著意觀察自己的臉。細看之下情緒漸趨低落:她的皮膚不夠白,眼睛不夠大,鼻子隻能說勉勉強強看得過去,嘴本來不算大,但雙唇卻略厚了些,香積說那叫“圓肥”,與國朝薄唇美人風尚相去甚遠……最要命的是,她的臉不大,但肉卻不少。學香道的內人為保持靈敏的嗅覺,是不食葷腥的,從小到大,司飾內人們都喜歡戲謔地捏她雙頰,說想吃肉時咬她臉一口就好了……也有安慰她的,說她現在還小,等大幾歲,臉就會瘦下去了,但也不知要等到什麽時候……


    蕙羅想得鬱悶,忽然伸手拍拍那肥肥的雙頰,對鏡中的自己咬牙切齒,最後看得越發惱火,幹脆揚手把銅鏡猛地覆下,“啪”的一聲響起,她才陡然意識到房間中還躺著當今至尊,大驚之下迴首去看,隻見趙煦睜著眼安靜地在看她。


    蕙羅大窘,立即起身,麵對趙煦訥訥地不知該說什麽。而趙煦亦無語,依舊作睡眠狀,但在閉眼之前,他眸中隱約有笑意一現。


    以往她都是上午來為趙煦梳頭,不到午時就迴尚服局做別的事。但這日之後,趙煦命人在福寧殿一側的院落廂房中整理出一間供她居住,要她隨時伺候。蕙羅搬了過來。說是隨時伺候,倒也並非時刻都須守在趙煦麵前。他有時會在內侍扶掖下去內東門小殿接見議事的重臣,即便留在寢閣中,也是睡眠的時候多,蕙羅有許多空閑的時間。


    搬入福寧殿的第一天,她便見到了一個很特別的人。


    每年除夕,禁中會舉行“大儺儀”,皇城親事官、諸班殿直要戴上假麵具,穿上錦繡彩衣或鍍金銅甲,扮成神仙或將軍,在禁中舞蹈,取驅除病魔鬼祟之意。這年因皇帝身染重疾,皇太後對這儀式更為重視,特命加購麵具數百個,另選內臣加入親事官隊伍,連日午後在禁中演練,要在除夕時以數倍規模為今上驅祟。


    那日午膳後,趙煦在寢閣小憩,蕙羅出至殿中,卻見福寧殿侍女押班崔小霓在四處尋找楊日言。蕙羅問她有何要事,崔小霓說簡王午後要來向官家請安,每次都是楊日言接引的,今日不知為何,簡王將至,楊日言竟蹤影全無。


    簡王是十二大王趙似如今的封號。


    這日雪後初霽,一群小黃門正在殿外堆雪獅子,聽見崔小霓如此說,一名小黃門隨口迴應道:“除夕驅祟,楊先生也要參加的。今日參加大儺儀的內臣在後苑演練,楊先生可能還在那裏。”


    崔小霓便道:“既是如此,你去把他尋迴來。”


    那小黃門正玩得高興,聽見命令雖然也答應了,但轉身的模樣並不積極,顯然不樂意去。蕙羅見狀便主動請纓,說自己現在無事,便去後苑去找楊先生罷。


    蕙羅到後苑時,演練的隊列已散,著彩衣的內臣們紛紛取下麵具,三三兩兩地說笑著離開。蕙羅一一細辨,卻未見楊日言。最後待內臣散盡,才見一人背對著她坐在瑤津池畔紅梅樹下,身姿頗似楊先生。


    蕙羅快步過去,含笑輕喚“楊先生”。那人聞聲迴首,朝蕙羅看來。


    他所著的不是神人彩衣,亦非將軍盔甲,而是一身玄色大袖衣,腰懸寶劍,頭戴漆紗襆頭,臉上罩著半副金色麵具。說是半副,因為這麵具長隻及他鼻梁中段,僅覆住他額頭和一半臉頰,他的薄唇與弧度美好的下巴露於其下,膚色白皙,麵部光潔,尚無須髭。


    “楊……”蕙羅再喚,但語音迅速減弱,因那閃著冰涼金光的麵具下那半張臉,以及那雙凝視著她的眼睛,帶給她的是一種莫名的陌生感。


    那人注視她須臾,然後揚起左手,取下了金麵具。


    呈現在蕙羅麵前的,是一位年輕男子無瑕的容顏,眉目俊秀如蒙神祇細筆雕成。皎潔白雪承托著他散開的玄色衣袂,他端然坐在瑤津池畔的湖石上,漫不經心地把持著那將軍的金麵具,看蕙羅的目光不帶溫度,神情肅然而冷漠。身邊紅梅於風中飄零,數片花瓣落於他玄衣肩上,還有一片輕悠悠地附在了他一側眉間。他閉上雙目,懶懶地抬手拂了拂,又再睜開眼,漫視近處的蕙羅,依然是居高臨下的姿態,令蕙羅頓覺他們之間遠遠隔著幾重山、幾重水。


    他給人的感覺那麽陌生,但五官卻又似曾相識。蕙羅暗覺訝異,直到他揚手揮袖的動作旋動了空氣引出他袖底散發的龍腦香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禦天香:北宋女官香藥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米蘭Lady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米蘭Lady並收藏禦天香:北宋女官香藥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