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連續六日夜的進軍,淩振終於率領著炮兵人馬趕赴應州,在一天的轟擊內就徹底解決了對手,應州投降,潘正事前所預料的四個釘子已經被拔出了一個。
與此同時,僧虔也自西北進軍,率領本部及西夏軍馬,共計聯軍4萬人向東南行進,直奔威寧,與敵軍在熾熱海子邊發生交戰,疾走敵軍騎兵2000餘騎。但是偽軍撤走之前以毒藥置於老酒之中,詭稱此酒延年益壽,強身健骨,放倒光軍騎兵四百餘人。
不過這隻是小插曲而已,等到二月初十這一天,戰場上的情況已經非常明了,燕寧率軍,又拿下了恆山以東的陽高等地,打通非胡靜,直奔紫荊關,對中都西側形成了巨大威脅,也徹底隔絕了,煙雲兩地之間的聯絡,劉伯林集團徹底孤立,陷入到了死境之中。
潘正很敏銳的意識到情況變化,轉而又不將劉伯林集團,當作主要對手,抽調更多的兵馬東進,隻留下7000騎兵,繼續圍困大同府,而本人親自坐鎮,拿下大同之後再共同東進,策應高俊。
說來也是湊巧,潘正剛剛趕到大同府,劉伯林投降的文書也到了。
,劉伯林的使者聲稱,他們可以考慮歸順高俊,但高俊不能用對待河東世侯那樣的手段來對付劉伯林,必須保證劉家在西京的產業完整無缺。
許國作為軍中長史,最要緊的就是政治工作,一聽這個就直皺眉頭,向潘正表示,絕對不可以答應,但是潘正卻,表示這個可以在討論,不會一口迴絕,隻要劉伯林肯棄暗投明,什麽條件都好說,他相信,高大王對劉伯林也是求賢若渴。
許國急得嗓子冒煙,議和的使者,剛剛離去,他就忍不住埋怨潘正:“這樣的條件怎麽能答應?眼下大同府唾手可得,他生死尚且攥在咱們手裏,還能保住他為蒙古人張牙舞爪得來的不義之財?”
“我當然不會答應,不過我看劉伯林這是詐降,他們估計今夜就要突圍迴威寧去。”潘正叮囑所有的人做好準備,示敵以寬,就在敵軍突圍的時候施以沉重打擊。
人和人果然不一樣,城門突然洞開,劉伯林率軍向北逃竄,剛出城門就遭遇了光軍以火銃連環射擊,人馬當即死傷無算。殘餘兵馬向城內逃亡,光軍即刻追擊,趁勢奪取了城門。
隨後便是一夜激戰,劉伯林的親信子弟還是非常的忠誠兇悍的,為了保住自家產業,與光軍血拚到底,但他們畢竟人數不足,而其他人也沒有跟隨他們一起沉默的覺悟,最終,劉家子弟都被逼入了西京府衙門的大院之中,少部分舉手投降,而包括劉伯林在內的大部分人,依舊試圖逃竄抵抗,被光軍直接用噴火槍全部解決。
重鎮西京大同府,再一次變換了主人,光軍即刻進城,隨後頒布了一係列安民命令,迅速解除了民眾的憂慮,並且發放了一大批賑濟物資。
劉嶷也得知了全家被殺的噩耗,但是他在光軍的監牢之中隻是重重地歎了口氣,什麽都沒說。
史天寧去見他,想從他嘴裏探聽一些他對光軍的態度,但最終也是一無所獲,劉家和史家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但最後卻殊途同歸,留下的也隻有史天寧和劉嶷二人而已。
得知大同府已經被攻陷,劉伯林已經被殺,威寧縣也不戰而降,對於這裏的處理更為謹慎,因為威寧縣有上萬戶,被劉伯林招那來的流民,這些人原本也飽受戰亂之苦,但劉伯林想方設法全活其人,耕地自食,對這些人是有恩德的,這些人一方麵得知恩公被殺,又驚又怒,另一方麵也擔心光軍采取不利措施,,沒收他們的土地房舍,十分焦慮不安。
僧虔同樣發出保證,肯定了劉伯林招納流民的措施是正確的,同時宣布光軍絕對不會染指這些人的土地財產,並鼓勵他們繼續在邊塞地區耕種,以幫助充實邊疆地區。
潘正所采取的正確策略,使他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徹底擊垮了劉伯林集團,消滅敵軍近十萬人。
西京大同華嚴寺,這是塞北最著名的寶刹之一,在寺中還掛有遼朝曆代帝後的畫像,作為征服者的潘正卸下盔甲,在僧人的引導下參觀了寺院。和對宗教較為激烈批評,秉持著“要麽被我用,要麽被我殺”這樣完全功利態度的高俊不一樣,潘正對鬼神敬而遠之,並且對僧道之人還算比較敬重。
僧人們對這位大將軍也是畢恭畢敬,據他們所說,昨夜何事生人都看到天空有一道金光落下,徑直落到大雄寶殿之前,不想今日將軍來到,可見佛祖顯靈。
“天上有金光落下,其中必有蹊蹺,大雄寶殿之前這塊兒,而且發掘出來看看!”,潘正一聽,心念一動,顧不得僧人勸說,執意要軍匠們開始動手,不過片刻,竟然挖出來一口金箱子,打開之後,裏麵裝的竟然是一副全套的馬具,馬鞍,轡頭一應俱全。
“這副馬具是從何而來?”高俊也吃驚不小,上前來解釋,這套馬具連接處均以金牛為知,看上去就富貴異常,而箱子上下款質古樸,顯然不是近代之物。
“老衲還是個小沙彌的時候,聽師傅說過,本寺原本有前魏太武帝所用的馬具一副,石晉皇帝,以煙雲十六州北數支持,馬具突然不翼而飛,當時深以為恨,看來這馬具並非被人竊走,實是待有緣之人……”同樣湊上來的寺廟住持大為欣喜,告訴潘正這馬具絕對不一般。
“前魏太武帝,這是拓跋燾的馬具?“潘正聽聞,老和尚說完此事也十分驚訝:“此物不宜為人臣所有,我會將此物進獻給元帥。”
旁邊的許國和郝思文都聽的不對勁:“此物不宜為人臣所有,可咱們元帥也是官家的臣子啊。”但隨即兩人就會心一笑,在潛意識裏,大家早就不把高俊當做是人臣了。
這群和尚們自然也有幾個反應快的,聽這話就覺得不對勁,但大家都閉口不言。
高俊,還在北京七環外與敵軍拉鋸的時候,潘正克日收複大同周邊,十二座州城,殲滅劉伯林集團,率軍向東行進,沿著軍都山各處,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中都北方。
但是這裏同樣也是,蒙古人不妨緊密之處,短時間內無法攻克,戰爭進展十分不暢,戰場關鍵依舊在東北方向。
與此同時,僧虔也自西北進軍,率領本部及西夏軍馬,共計聯軍4萬人向東南行進,直奔威寧,與敵軍在熾熱海子邊發生交戰,疾走敵軍騎兵2000餘騎。但是偽軍撤走之前以毒藥置於老酒之中,詭稱此酒延年益壽,強身健骨,放倒光軍騎兵四百餘人。
不過這隻是小插曲而已,等到二月初十這一天,戰場上的情況已經非常明了,燕寧率軍,又拿下了恆山以東的陽高等地,打通非胡靜,直奔紫荊關,對中都西側形成了巨大威脅,也徹底隔絕了,煙雲兩地之間的聯絡,劉伯林集團徹底孤立,陷入到了死境之中。
潘正很敏銳的意識到情況變化,轉而又不將劉伯林集團,當作主要對手,抽調更多的兵馬東進,隻留下7000騎兵,繼續圍困大同府,而本人親自坐鎮,拿下大同之後再共同東進,策應高俊。
說來也是湊巧,潘正剛剛趕到大同府,劉伯林投降的文書也到了。
,劉伯林的使者聲稱,他們可以考慮歸順高俊,但高俊不能用對待河東世侯那樣的手段來對付劉伯林,必須保證劉家在西京的產業完整無缺。
許國作為軍中長史,最要緊的就是政治工作,一聽這個就直皺眉頭,向潘正表示,絕對不可以答應,但是潘正卻,表示這個可以在討論,不會一口迴絕,隻要劉伯林肯棄暗投明,什麽條件都好說,他相信,高大王對劉伯林也是求賢若渴。
許國急得嗓子冒煙,議和的使者,剛剛離去,他就忍不住埋怨潘正:“這樣的條件怎麽能答應?眼下大同府唾手可得,他生死尚且攥在咱們手裏,還能保住他為蒙古人張牙舞爪得來的不義之財?”
“我當然不會答應,不過我看劉伯林這是詐降,他們估計今夜就要突圍迴威寧去。”潘正叮囑所有的人做好準備,示敵以寬,就在敵軍突圍的時候施以沉重打擊。
人和人果然不一樣,城門突然洞開,劉伯林率軍向北逃竄,剛出城門就遭遇了光軍以火銃連環射擊,人馬當即死傷無算。殘餘兵馬向城內逃亡,光軍即刻追擊,趁勢奪取了城門。
隨後便是一夜激戰,劉伯林的親信子弟還是非常的忠誠兇悍的,為了保住自家產業,與光軍血拚到底,但他們畢竟人數不足,而其他人也沒有跟隨他們一起沉默的覺悟,最終,劉家子弟都被逼入了西京府衙門的大院之中,少部分舉手投降,而包括劉伯林在內的大部分人,依舊試圖逃竄抵抗,被光軍直接用噴火槍全部解決。
重鎮西京大同府,再一次變換了主人,光軍即刻進城,隨後頒布了一係列安民命令,迅速解除了民眾的憂慮,並且發放了一大批賑濟物資。
劉嶷也得知了全家被殺的噩耗,但是他在光軍的監牢之中隻是重重地歎了口氣,什麽都沒說。
史天寧去見他,想從他嘴裏探聽一些他對光軍的態度,但最終也是一無所獲,劉家和史家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但最後卻殊途同歸,留下的也隻有史天寧和劉嶷二人而已。
得知大同府已經被攻陷,劉伯林已經被殺,威寧縣也不戰而降,對於這裏的處理更為謹慎,因為威寧縣有上萬戶,被劉伯林招那來的流民,這些人原本也飽受戰亂之苦,但劉伯林想方設法全活其人,耕地自食,對這些人是有恩德的,這些人一方麵得知恩公被殺,又驚又怒,另一方麵也擔心光軍采取不利措施,,沒收他們的土地房舍,十分焦慮不安。
僧虔同樣發出保證,肯定了劉伯林招納流民的措施是正確的,同時宣布光軍絕對不會染指這些人的土地財產,並鼓勵他們繼續在邊塞地區耕種,以幫助充實邊疆地區。
潘正所采取的正確策略,使他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徹底擊垮了劉伯林集團,消滅敵軍近十萬人。
西京大同華嚴寺,這是塞北最著名的寶刹之一,在寺中還掛有遼朝曆代帝後的畫像,作為征服者的潘正卸下盔甲,在僧人的引導下參觀了寺院。和對宗教較為激烈批評,秉持著“要麽被我用,要麽被我殺”這樣完全功利態度的高俊不一樣,潘正對鬼神敬而遠之,並且對僧道之人還算比較敬重。
僧人們對這位大將軍也是畢恭畢敬,據他們所說,昨夜何事生人都看到天空有一道金光落下,徑直落到大雄寶殿之前,不想今日將軍來到,可見佛祖顯靈。
“天上有金光落下,其中必有蹊蹺,大雄寶殿之前這塊兒,而且發掘出來看看!”,潘正一聽,心念一動,顧不得僧人勸說,執意要軍匠們開始動手,不過片刻,竟然挖出來一口金箱子,打開之後,裏麵裝的竟然是一副全套的馬具,馬鞍,轡頭一應俱全。
“這副馬具是從何而來?”高俊也吃驚不小,上前來解釋,這套馬具連接處均以金牛為知,看上去就富貴異常,而箱子上下款質古樸,顯然不是近代之物。
“老衲還是個小沙彌的時候,聽師傅說過,本寺原本有前魏太武帝所用的馬具一副,石晉皇帝,以煙雲十六州北數支持,馬具突然不翼而飛,當時深以為恨,看來這馬具並非被人竊走,實是待有緣之人……”同樣湊上來的寺廟住持大為欣喜,告訴潘正這馬具絕對不一般。
“前魏太武帝,這是拓跋燾的馬具?“潘正聽聞,老和尚說完此事也十分驚訝:“此物不宜為人臣所有,我會將此物進獻給元帥。”
旁邊的許國和郝思文都聽的不對勁:“此物不宜為人臣所有,可咱們元帥也是官家的臣子啊。”但隨即兩人就會心一笑,在潛意識裏,大家早就不把高俊當做是人臣了。
這群和尚們自然也有幾個反應快的,聽這話就覺得不對勁,但大家都閉口不言。
高俊,還在北京七環外與敵軍拉鋸的時候,潘正克日收複大同周邊,十二座州城,殲滅劉伯林集團,率軍向東行進,沿著軍都山各處,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中都北方。
但是這裏同樣也是,蒙古人不妨緊密之處,短時間內無法攻克,戰爭進展十分不暢,戰場關鍵依舊在東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