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猜,高俊也知道他的北上行動已經在朝廷內引起軒然大波,完顏珣對他的印象也急轉直下,當年在中都忠心護主,有從龍之功的史全現如今已經變成了桀驁不馴的一方軍閥,甚至比封建的河北諸公都更加獨立強勢,這讓完顏珣痛悔自己真是看錯了人,怎麽會賞識高俊這麽一個虎豹豺狼。
最要命的是,朝堂上的人對高俊的態度卻並非一致譴責,不少官員額手稱慶,覺得高俊才是北伐的真正希望,這種態度更讓完顏珣如坐針氈。
現如今朝野中的少壯派官員都對高俊有一種莫名的同情,盡管他們也知道高俊這是抗命,是不遵從朝廷,可是他在北伐,他在收複失地,他在解救受苦受難的同胞啊,這讓不少人感到了道德上的矛盾和良心上的折磨。
完顏珣想的倒是沒有這麽多,當了皇帝之後,他才意識到,以前他不理解的種種政策並不是因為昏庸,實質上都是不得已。
這樣的話和別人說不了,但是可以與未來的皇帝說,完顏珣忍不住對太子守緒說:“如今方知坐龍椅難。”
看得出兒子欲言又止,完顏珣鼓勵了一下:“你以為如何?”
“男常讀書,古人雲,親賢臣,遠小人,如今來看,父親的身邊卻有小人亂政,男以為,應該驅逐這些小人,重振君臣士氣,朝廷既然掌握正朔,一旦號令北伐,焉有不從者?”
不用問,完顏珣也知道兒子所說的小人是誰,他何嚐不猶豫,高琪此人權力欲極其旺盛,也就是眼下情勢急迫,他還滿足於現在的位置。要不然,就以他獨斷專行,貪戀權位的性格,恐怕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尚且不能滿足。
但是除去此人,又有誰能用得舒心呢?
父子兩人同時語塞,無論是完顏珣還是完顏守緒,在內心裏都提防著漢人,並不願意讓一位漢人參與金朝的核心決策,以至於就連普通的女真人似乎都不應該進入這一層級。
良久,完顏守緒還是有些遲疑的說:“現如今蒙古在河北燒殺搶掠,擾亂中原,漢人與蒙古人仇深似海,隻要我們堅持抗蒙,還可以收攏漢人之心。到那個時候,以漢人之儲蓄供養女真之猛士,或許可以驅除蒙韃,恢複祖宗陵寢。”
完顏珣苦笑了一下,作為現任皇帝,他是不大相信女真勇士這種隻存在於本朝史書上的東西的。
並不知道父子二人對話的詳情,但是高俊卻對兩人的態度把握得八九不離十,此刻,他與王澮二人正在邢州城外,一邊散步,一邊探討後方的局勢。
“完顏珣是個很精明的人,對大部分具體事務都拿捏的很清楚,他曾經是知府,曆任州縣,對於金朝基層的狀況、蕃漢之間的矛盾、財政凋敝、官吏貪墨、士道不行的現狀都了如指掌。
但是,小事不糊塗,大事必然糊塗,他對細節拿捏得很準,但是卻認不清當下的天下大勢,所以才會連連錯誤,昏招迭出,金朝已經落入萬劫不複之地。
至於太子守緒,我與他在中都倒也見過幾次,太子是個有決心毅力的人,相比於官家,他對天下大勢的把握更清楚。然而,太子言先於行,不黯世事,即位之後,未必為佳。”
在高俊看來,完顏守緒確實理清了金朝的主要矛盾,但是,這並不源於什麽細心觀察和積極思考,而是先入為主的思想。某種程度上,完顏守緒更像是一個狂熱分子,十分相信那些他從小被教育的東西,中國之尊,金朝之強,正統在我,以及女真的不敗神話,這些他都無原則的相信,即便是即位之後,見到世道的更易變化,也一廂情願的相信那些東西。
所以完顏守緒清廉,勤政,愛民,但是卻對他遭遇的危機一籌莫展,他隻相信那些從書本上看到的聖人真理,卻缺少對現實的觀察。
“如果兩父子的優點能夠結合,或許也是一代明君,以金朝經略中原百年之底蘊,驅逐韃虜,或有可為,隻可惜事違人願呐。”高俊轉過頭來,突然向王澮問了一句很奇怪的話:“王先生,假如我在此不幸身死,光軍還能推出一位有魄力的領導人嗎?”
“太尉頒行新政,如今光軍的製度條格都源於太尉之手,太尉縱死而魂猶在,推選一位新的領導,隻要蕭規曹隨,則事業可保。”
“假如,我是說假如,我現在有個年不及總角的兒子,他顯然是不能承擔大任的,而且說不準長大後還是個放浪之徒。我再說一下,是假如我現在死了,你們推選潘正做光軍首領,那對我這個兒子應該怎麽處理呢?”
表麵上雲淡風輕,但王澮的心裏卻有些高興,他見到高俊之後,一直覺得這個人著實有些奇怪,歸根結底,是高俊對這個世界一直采取了一種有些不屑的態度。
天下人熙熙攘攘,誰不愛名利?誰不愛官爵?然而,王澮卻發覺高俊此人對於權力以及聲勢地位卻有一種不相稱的淡漠。
如果高俊是一名隱士,這倒也不奇怪,可他卻是親手組建了數萬雄兵的天下英雄,這就讓王澮一直從心裏琢磨不透。直到最近,他才隱隱發覺了這是怎麽迴事:高俊對權位的淡漠,是因為他對這整個世界都有一種發自心底的輕視,並充滿了改變整個世界的想法。
對於王澮來說無比精彩的大千世界,在高俊眼裏卻似乎殘破不堪,甚至於,高俊在心底驕傲的認為自己比整個世界都強。那麽,就算是大國皇位,在他眼裏也不過是那麽迴事而已。此人掌握權力,似乎隻是手段而並非目的,他真正想做的是改換世道,翻天覆地。
這一直讓王澮忐忑不安,不過現如今高俊問出這番話,說明他似乎有些想得通了,從心底,高俊似乎也在考慮起為帝圖皇的事情了。
大概也覺得自己的問題太過失態,高俊擺擺手,示意王澮不要介意,兩個人結束這場散步之後迴到中軍營帳,在這裏,他們又接到了新的好消息:燕寧在北京和大破安魯軍,殺敵軍二千餘人。
沒有親臨戰場,但高俊在露布的字裏行間中依然可以想象當時戰場激烈的廝殺,鎮防軍是如何運籌帷幄,利用兵力優勢包夾敵人,通過這幾年采用的各類新式技術震懾了早就脫離太平軍的那群叛徒,又是怎麽讓他們徹底的絕望逃亡,之後追亡逐北,讓河水都為之盡赤……
最要命的是,朝堂上的人對高俊的態度卻並非一致譴責,不少官員額手稱慶,覺得高俊才是北伐的真正希望,這種態度更讓完顏珣如坐針氈。
現如今朝野中的少壯派官員都對高俊有一種莫名的同情,盡管他們也知道高俊這是抗命,是不遵從朝廷,可是他在北伐,他在收複失地,他在解救受苦受難的同胞啊,這讓不少人感到了道德上的矛盾和良心上的折磨。
完顏珣想的倒是沒有這麽多,當了皇帝之後,他才意識到,以前他不理解的種種政策並不是因為昏庸,實質上都是不得已。
這樣的話和別人說不了,但是可以與未來的皇帝說,完顏珣忍不住對太子守緒說:“如今方知坐龍椅難。”
看得出兒子欲言又止,完顏珣鼓勵了一下:“你以為如何?”
“男常讀書,古人雲,親賢臣,遠小人,如今來看,父親的身邊卻有小人亂政,男以為,應該驅逐這些小人,重振君臣士氣,朝廷既然掌握正朔,一旦號令北伐,焉有不從者?”
不用問,完顏珣也知道兒子所說的小人是誰,他何嚐不猶豫,高琪此人權力欲極其旺盛,也就是眼下情勢急迫,他還滿足於現在的位置。要不然,就以他獨斷專行,貪戀權位的性格,恐怕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尚且不能滿足。
但是除去此人,又有誰能用得舒心呢?
父子兩人同時語塞,無論是完顏珣還是完顏守緒,在內心裏都提防著漢人,並不願意讓一位漢人參與金朝的核心決策,以至於就連普通的女真人似乎都不應該進入這一層級。
良久,完顏守緒還是有些遲疑的說:“現如今蒙古在河北燒殺搶掠,擾亂中原,漢人與蒙古人仇深似海,隻要我們堅持抗蒙,還可以收攏漢人之心。到那個時候,以漢人之儲蓄供養女真之猛士,或許可以驅除蒙韃,恢複祖宗陵寢。”
完顏珣苦笑了一下,作為現任皇帝,他是不大相信女真勇士這種隻存在於本朝史書上的東西的。
並不知道父子二人對話的詳情,但是高俊卻對兩人的態度把握得八九不離十,此刻,他與王澮二人正在邢州城外,一邊散步,一邊探討後方的局勢。
“完顏珣是個很精明的人,對大部分具體事務都拿捏的很清楚,他曾經是知府,曆任州縣,對於金朝基層的狀況、蕃漢之間的矛盾、財政凋敝、官吏貪墨、士道不行的現狀都了如指掌。
但是,小事不糊塗,大事必然糊塗,他對細節拿捏得很準,但是卻認不清當下的天下大勢,所以才會連連錯誤,昏招迭出,金朝已經落入萬劫不複之地。
至於太子守緒,我與他在中都倒也見過幾次,太子是個有決心毅力的人,相比於官家,他對天下大勢的把握更清楚。然而,太子言先於行,不黯世事,即位之後,未必為佳。”
在高俊看來,完顏守緒確實理清了金朝的主要矛盾,但是,這並不源於什麽細心觀察和積極思考,而是先入為主的思想。某種程度上,完顏守緒更像是一個狂熱分子,十分相信那些他從小被教育的東西,中國之尊,金朝之強,正統在我,以及女真的不敗神話,這些他都無原則的相信,即便是即位之後,見到世道的更易變化,也一廂情願的相信那些東西。
所以完顏守緒清廉,勤政,愛民,但是卻對他遭遇的危機一籌莫展,他隻相信那些從書本上看到的聖人真理,卻缺少對現實的觀察。
“如果兩父子的優點能夠結合,或許也是一代明君,以金朝經略中原百年之底蘊,驅逐韃虜,或有可為,隻可惜事違人願呐。”高俊轉過頭來,突然向王澮問了一句很奇怪的話:“王先生,假如我在此不幸身死,光軍還能推出一位有魄力的領導人嗎?”
“太尉頒行新政,如今光軍的製度條格都源於太尉之手,太尉縱死而魂猶在,推選一位新的領導,隻要蕭規曹隨,則事業可保。”
“假如,我是說假如,我現在有個年不及總角的兒子,他顯然是不能承擔大任的,而且說不準長大後還是個放浪之徒。我再說一下,是假如我現在死了,你們推選潘正做光軍首領,那對我這個兒子應該怎麽處理呢?”
表麵上雲淡風輕,但王澮的心裏卻有些高興,他見到高俊之後,一直覺得這個人著實有些奇怪,歸根結底,是高俊對這個世界一直采取了一種有些不屑的態度。
天下人熙熙攘攘,誰不愛名利?誰不愛官爵?然而,王澮卻發覺高俊此人對於權力以及聲勢地位卻有一種不相稱的淡漠。
如果高俊是一名隱士,這倒也不奇怪,可他卻是親手組建了數萬雄兵的天下英雄,這就讓王澮一直從心裏琢磨不透。直到最近,他才隱隱發覺了這是怎麽迴事:高俊對權位的淡漠,是因為他對這整個世界都有一種發自心底的輕視,並充滿了改變整個世界的想法。
對於王澮來說無比精彩的大千世界,在高俊眼裏卻似乎殘破不堪,甚至於,高俊在心底驕傲的認為自己比整個世界都強。那麽,就算是大國皇位,在他眼裏也不過是那麽迴事而已。此人掌握權力,似乎隻是手段而並非目的,他真正想做的是改換世道,翻天覆地。
這一直讓王澮忐忑不安,不過現如今高俊問出這番話,說明他似乎有些想得通了,從心底,高俊似乎也在考慮起為帝圖皇的事情了。
大概也覺得自己的問題太過失態,高俊擺擺手,示意王澮不要介意,兩個人結束這場散步之後迴到中軍營帳,在這裏,他們又接到了新的好消息:燕寧在北京和大破安魯軍,殺敵軍二千餘人。
沒有親臨戰場,但高俊在露布的字裏行間中依然可以想象當時戰場激烈的廝殺,鎮防軍是如何運籌帷幄,利用兵力優勢包夾敵人,通過這幾年采用的各類新式技術震懾了早就脫離太平軍的那群叛徒,又是怎麽讓他們徹底的絕望逃亡,之後追亡逐北,讓河水都為之盡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