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對朝堂上的風雲已經不怎麽關心了,太平軍進展神速,左右兩翼完全合圍,擊潰了蒙古騎兵。敵軍向西狂奔十數裏之後重新集結,再一次的被太平軍追兵所擊敗,連續幾天之內,太平軍七戰七捷,斬獲無算,蒙古人驚慌失措,四處逃亡,個別殘兵甚至被當地百姓所捕獲,拉到高俊這裏來邀功請賞。
在這裏,高俊又接到了山東的來信,這次匯報的是江南的情況,據消息,淮南江北地區已經爆發了大規模的民眾起義,由於去年期貨貿易爆雷,淮南糧荒持續近一年,但朝廷又無糧賑災,百姓不堪饑餓,決心揭竿而起,這些義軍們模仿紅襖軍的裝束,往往以紅巾裹頭,因而被稱為紅軍或者是紅巾軍。
高俊看完之後久久沒有聲響,王澮知道,高俊還牽掛著在讚皇縣的彭義斌的情況。
“讚皇縣戰況如何,現在有最新消息嗎?”
“並沒有,咱們的人主要安插在各路世侯軍隊當中,而攻打讚皇縣的都是蒙古本軍。”左鐵郎搖搖頭,而高俊隻是一聲歎息一下,又拿起了信紙。
這裏是從淮南地區送來的當地情報,其中一封抄錄倒是讓高俊頗感興趣。
“此是清溪餘孽,而今狗命垂亡。高郵興化走四方,四下天兵趕上。
逃去改名換姓,單身黑衣逃藏。軍民人等綁來降,玉帶錦衣升賞。”
下麵有小字注釋,這是正在鎮壓起義軍的宋軍軍官所作,據說還引起了一片讚賞,稱是武夫當中少有的佳作。而在這篇作品裏,那個末路窮途的叛賊是起義軍的重要領袖之一梅洛行,他所率領的紅軍比較有戰鬥力的一支,前不久圍攻泰州城,引起了巨大轟動。雖然沒能成功,被從鎮江趕來的宋軍殺散,但根據匯報來時的確切消息,梅洛行還活著,並且正組織手下軍馬與宋軍周旋。
“清溪餘孽,清溪指的不是方臘嗎?怎麽,紅軍打出的旗號跟方臘有關係嗎?”
“好像沒有特別的關係,但是,紅巾軍當中確實有不少人受到宗教影響,詳細材料都在這裏。”趙昉抽出兩份文件送到高俊麵前,確實,正如他所說,盡管起義軍沒有明確的表現出他們的宗教特性,但是不少義軍都是被些奇奇怪怪的佛教變種所吸引的,高俊沒有研究過這方麵的內容,但依然可以看出白蓮教的痕跡來。
從這個角度來說,宋軍認為這些人是清溪餘孽,倒也不算是讓方臘背鍋。畢竟想要在這個生產力落後,人們對政治認識不足的時代,借助宗教起義實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也不必一概以愚昧落後觀之。被宗教鼓動起來的樸素貧困的農民固然有其不足之處,但相比於一大群虐民有術治國無方,甚至於爭先恐後賣國的官宦比起來,真可以說是國家良心了。
最後一篇材料倒是有點意思,這是殷去寒所作的叛軍行動紀實,詳細的描述了淮東各路叛軍的規模大小,首領情況,戰術戰法,以及他們過去一兩個月之間的行動路線,所記內容非常詳實,讓高俊簡直懷疑她是在哪裏得到的情報。
“該不會是結合了大量想象吧,看上去不像啊。”高俊嘴上嘟囔了一句。畢竟殷去寒沒受過專業的公文寫作訓練,很有可能在文章中抒發了她才女的情誼,加入了大量自己腦補的內容,這也是本時代文人的通病,不足為奇。最後,這篇材料並沒有受到高俊的過多重視。
可能連高俊自己都不會想到,殷去寒現在已經同時身兼三種身份:宋軍將領司忠信的座上賓,在江南做生意的女商人,以及農民軍的骨幹成員。
當她迴到淮南的時候,就知道所謂的賑災基本上已經進行不下去了,弄來的那點杯水車薪根本澆不滅這衝天烈焰,在這個時候,必須重新考慮自己的行動。
賑災,賑災,災民是賑不完的,倒是,義軍們的行動短時間內確實讓大家吃飽了飯,改變世道反而更有可行性。殷去寒突然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她本人在司忠信的營中,依舊每日幫高俊打點在江南的生意,但是卻秘密派出心腹可靠的人去與義軍聯係,將原本用於賑災的糧食轉交給義軍,作為交換,義軍也要對司忠信的人馬退避三舍,盡量不與之產生糾紛。
淮南的形勢越發混亂,殷去寒每天從早忙碌到晚,三頓加起來吃不了一兩米,日漸消瘦。
司忠信都有些過意不去,變著發的叫人給殷去寒做點好東西吃,讓她趕緊恢複休息一下,如果真的餓壞了身子,漆社的人都饒不了自己。
“我不吃,我不吃這些。”殷去寒的眼窩已經深深塌陷下去,但依舊每日忙碌不停,對於淮南災情的原因,她心如明鏡,這是高俊搞期貨造的孽,事到如今,她不能指責高俊什麽,後者也有它的大戰略要考慮。但是,自己不能對眼下的災難無動於衷,既然她已經和高俊結為同心,那自然要雙方一體,高俊的責任,她也要幫忙擔起來。
在她的支持之下,義軍越來越發展壯大,根據他給高俊匯報的統計,目前淮東地區紅巾軍總人數應該在四萬人以上,而淮西地區也有兩萬以上,分別隸屬於十二三個隊伍,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沒有加入紅軍,但是對他們熱烈支持的普通民眾,這其中不少人就是紅軍士兵的家屬,留在當地冒充順民而已,隻要紅軍部隊經過,他們就會拿出僅存的食物來歡迎。
根據殷去寒的調查,淮南地區的不少士紳也同情義軍隊伍,這些人同樣遭遇了大災荒,在期貨造成的全麵生產衰退之中無人可以幸免,當地富裕人家也非常同情百姓遭遇,稍有良知的人也願意和義軍達成默契,甚至有不少頗具才智的讀書人加入義軍,幫助義軍首領們指點作戰方針。
這也導致了宋軍的平叛行動步履維艱,盡管他們寫出的西江月把對手描繪成了小醜,但是,宋軍一敗於高郵湖,二敗於老鴨河,三敗於白沙行營,損兵數百,卻沒能捉到紅軍大小一個頭目。
殷去寒不知道的是,因為自己才成立的組織:漆社在紅軍起義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漆社本就是在方臘誓師起義的地方成立的,本身對目前的紅巾軍就頗具好感,對南宋朝廷失望透頂,眼下他們正急匆匆的在各處幫忙煽風點火,幫助義軍攻城略地。
在這裏,高俊又接到了山東的來信,這次匯報的是江南的情況,據消息,淮南江北地區已經爆發了大規模的民眾起義,由於去年期貨貿易爆雷,淮南糧荒持續近一年,但朝廷又無糧賑災,百姓不堪饑餓,決心揭竿而起,這些義軍們模仿紅襖軍的裝束,往往以紅巾裹頭,因而被稱為紅軍或者是紅巾軍。
高俊看完之後久久沒有聲響,王澮知道,高俊還牽掛著在讚皇縣的彭義斌的情況。
“讚皇縣戰況如何,現在有最新消息嗎?”
“並沒有,咱們的人主要安插在各路世侯軍隊當中,而攻打讚皇縣的都是蒙古本軍。”左鐵郎搖搖頭,而高俊隻是一聲歎息一下,又拿起了信紙。
這裏是從淮南地區送來的當地情報,其中一封抄錄倒是讓高俊頗感興趣。
“此是清溪餘孽,而今狗命垂亡。高郵興化走四方,四下天兵趕上。
逃去改名換姓,單身黑衣逃藏。軍民人等綁來降,玉帶錦衣升賞。”
下麵有小字注釋,這是正在鎮壓起義軍的宋軍軍官所作,據說還引起了一片讚賞,稱是武夫當中少有的佳作。而在這篇作品裏,那個末路窮途的叛賊是起義軍的重要領袖之一梅洛行,他所率領的紅軍比較有戰鬥力的一支,前不久圍攻泰州城,引起了巨大轟動。雖然沒能成功,被從鎮江趕來的宋軍殺散,但根據匯報來時的確切消息,梅洛行還活著,並且正組織手下軍馬與宋軍周旋。
“清溪餘孽,清溪指的不是方臘嗎?怎麽,紅軍打出的旗號跟方臘有關係嗎?”
“好像沒有特別的關係,但是,紅巾軍當中確實有不少人受到宗教影響,詳細材料都在這裏。”趙昉抽出兩份文件送到高俊麵前,確實,正如他所說,盡管起義軍沒有明確的表現出他們的宗教特性,但是不少義軍都是被些奇奇怪怪的佛教變種所吸引的,高俊沒有研究過這方麵的內容,但依然可以看出白蓮教的痕跡來。
從這個角度來說,宋軍認為這些人是清溪餘孽,倒也不算是讓方臘背鍋。畢竟想要在這個生產力落後,人們對政治認識不足的時代,借助宗教起義實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也不必一概以愚昧落後觀之。被宗教鼓動起來的樸素貧困的農民固然有其不足之處,但相比於一大群虐民有術治國無方,甚至於爭先恐後賣國的官宦比起來,真可以說是國家良心了。
最後一篇材料倒是有點意思,這是殷去寒所作的叛軍行動紀實,詳細的描述了淮東各路叛軍的規模大小,首領情況,戰術戰法,以及他們過去一兩個月之間的行動路線,所記內容非常詳實,讓高俊簡直懷疑她是在哪裏得到的情報。
“該不會是結合了大量想象吧,看上去不像啊。”高俊嘴上嘟囔了一句。畢竟殷去寒沒受過專業的公文寫作訓練,很有可能在文章中抒發了她才女的情誼,加入了大量自己腦補的內容,這也是本時代文人的通病,不足為奇。最後,這篇材料並沒有受到高俊的過多重視。
可能連高俊自己都不會想到,殷去寒現在已經同時身兼三種身份:宋軍將領司忠信的座上賓,在江南做生意的女商人,以及農民軍的骨幹成員。
當她迴到淮南的時候,就知道所謂的賑災基本上已經進行不下去了,弄來的那點杯水車薪根本澆不滅這衝天烈焰,在這個時候,必須重新考慮自己的行動。
賑災,賑災,災民是賑不完的,倒是,義軍們的行動短時間內確實讓大家吃飽了飯,改變世道反而更有可行性。殷去寒突然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她本人在司忠信的營中,依舊每日幫高俊打點在江南的生意,但是卻秘密派出心腹可靠的人去與義軍聯係,將原本用於賑災的糧食轉交給義軍,作為交換,義軍也要對司忠信的人馬退避三舍,盡量不與之產生糾紛。
淮南的形勢越發混亂,殷去寒每天從早忙碌到晚,三頓加起來吃不了一兩米,日漸消瘦。
司忠信都有些過意不去,變著發的叫人給殷去寒做點好東西吃,讓她趕緊恢複休息一下,如果真的餓壞了身子,漆社的人都饒不了自己。
“我不吃,我不吃這些。”殷去寒的眼窩已經深深塌陷下去,但依舊每日忙碌不停,對於淮南災情的原因,她心如明鏡,這是高俊搞期貨造的孽,事到如今,她不能指責高俊什麽,後者也有它的大戰略要考慮。但是,自己不能對眼下的災難無動於衷,既然她已經和高俊結為同心,那自然要雙方一體,高俊的責任,她也要幫忙擔起來。
在她的支持之下,義軍越來越發展壯大,根據他給高俊匯報的統計,目前淮東地區紅巾軍總人數應該在四萬人以上,而淮西地區也有兩萬以上,分別隸屬於十二三個隊伍,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沒有加入紅軍,但是對他們熱烈支持的普通民眾,這其中不少人就是紅軍士兵的家屬,留在當地冒充順民而已,隻要紅軍部隊經過,他們就會拿出僅存的食物來歡迎。
根據殷去寒的調查,淮南地區的不少士紳也同情義軍隊伍,這些人同樣遭遇了大災荒,在期貨造成的全麵生產衰退之中無人可以幸免,當地富裕人家也非常同情百姓遭遇,稍有良知的人也願意和義軍達成默契,甚至有不少頗具才智的讀書人加入義軍,幫助義軍首領們指點作戰方針。
這也導致了宋軍的平叛行動步履維艱,盡管他們寫出的西江月把對手描繪成了小醜,但是,宋軍一敗於高郵湖,二敗於老鴨河,三敗於白沙行營,損兵數百,卻沒能捉到紅軍大小一個頭目。
殷去寒不知道的是,因為自己才成立的組織:漆社在紅軍起義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漆社本就是在方臘誓師起義的地方成立的,本身對目前的紅巾軍就頗具好感,對南宋朝廷失望透頂,眼下他們正急匆匆的在各處幫忙煽風點火,幫助義軍攻城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