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之戰的進程讓高俊越來越強烈的想起斯大林格勒,確實,蒙古人在這片小小的土地上消耗了太多兵力,不同的是,斯大林格勒是蘇聯南部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工業中心,並且控扼伏爾加河地區,可小地隻是黃河邊上一處最不起眼的河灘,蒙古人在這裏的過激反應,充其量隻能算是一種愚蠢而已。
事實上,蒙古人也發覺了情形不對,一開始他們打算擊敵半渡,將渡過黃河的太平軍全部消滅,但是,太平軍強大的水師使得他們能夠獲得充足的補給,即便是背靠黃河,也從未陷入絕境。
慢慢的,另一種聲音占了主流,蒙古人開始考慮是否要撤離這片土地了。
前線的士兵最先感受到了變化,由於太平軍通暢的指揮機製,這種感受立刻就被中層軍官們所得知,並且很快傳到了高俊的耳朵,這讓他不得不感歎進攻製定的及時,再遲幾天,可能蒙古人就會選擇自行撤退。
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六月二十四日深夜,太平軍預備進攻的七個營都已經抵達了預定位置,就像斯大林格勒戰役一樣,太平軍的戰術是在小地戰場兩翼50~100裏的範圍內進行渡河作戰,像兩把尖刀,插入小地戰場東西兩翼外圍,並且迅速衝到敵後,步兵將會在敵軍後方集結,切斷敵軍的補給線,而騎兵們則直奔渡口,將敵後的若幹渡口全部鎖死,達成在河間地區關門打狗的戰役規劃。
這段時間以來,林一舟的官話水平已經提高了不少,已經可以直接向手下的士兵們訓話了:“這次出擊本來是不帶咱們工兵的,但我去找太尉爭取了好久,才勉強得到這次機會。盡管你們拖著大炮,帶著工具,趕著牛馬,但是誰也不準給我落在步兵後麵。要是丟臉的話,咱們工兵營幹脆扯掉袖章,降格當貼軍得了!”
工兵營自成立之初,就一直在為野戰化刻苦研究,大量的使用便攜工具,並且對馬車牛車等工具進行了多方麵的改進。但是,火炮引入戰場之後,工兵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巨大的鐵桶動不動就上千斤重,根本就不是現有的載具水平能夠輕易調轉的。
為此,有才智的工兵戰士們也做了長久的研究,目前最新式的發明是兩體車,該車由兩個獨立的部分組成,運輸車除去炮位之外省略掉了一切部分,可以由兩匹馬或者兩頭牛拉著跟著步兵前進,速度並不慢。
而兩體車的另一部分則是射擊車,要結實厚重的多,一般而言用一匹馬或者一頭牛拉著,上麵載著炮彈和觀瞄設備,抵達戰場之後,兩輛車一起卸套,並且用榫眼對接,再利用車上的杠杆裝置將火炮起吊,靠著預訂軌道從運輸車上按照一定流程轉而架在射擊車上。
這樣下來,在十五名士兵的操縱下,動用四匹馬或者牛,三輛大車,可以攜帶一門火炮、二百發炮彈以及數十斤火藥,以與步兵相同的速度進行野戰機動。
但是兩體車的方向感很差,也不好駕馭,炮兵們不能像屠申那樣閑著擺龍門陣,反而要在炮車兩邊幫忙架著,就像是趕牛拉犁一樣費勁。
但是,這已經是根據地工兵研究後的最佳方案,當初試驗的時候,因為運輸車過於簡略,造成木架橫斷,滾下來的火炮足足砸斷了兩個人的腿。
工兵們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充分發揮其才智,等的就是如今這麽一個顯眼亮相的機會,在最近的幾天時間內,他們一直在研究如何讓炮車度過潮濕泥濘的地麵,如何裝船卸船,現如今都已經有了相應的準備,與此同時,也順帶發明出了滾筒輪卷等一係列設施。
工兵們所隸屬的東路軍由兩個步兵營和一個工兵營組成,他們在小地以東五十五裏處的半廟鎮渡河,目標是插入小地後方的後方,襲擊蒙軍後方大營。
而西路軍則由一個步兵營和三個騎兵營組成,在小地以西七十裏處的開州老渡口渡河,其步兵營會從西麵配合東路軍一起切斷敵後,而三個騎兵營的任務則是渡河後迅速前往敵軍後方,封堵幾個渡口。
六月二十五日淩晨,各部隊開始依照預定計劃行動。
這是高俊第一次在戰場上嚐試在上百裏範圍內實施大規模的機動合圍作戰,過去當鍵盤俠的時候,總是覺得某某奇謀良策不過如此,所謂的分兵合圍更是小菜一碟,但是在這個馬可尼之前的時代,他卻一整晚睡不著覺,推測東西路軍能夠遇到的各種情況,抱怨著通信兵怎麽還不來。
天快亮的時候,通信兵已經來往了幾步,情況也日漸明了,西路軍成績斐然,已經渡過黃河天險,在他們渡河的地方幾乎無人阻攔,戰士們迅速的展開隊形,步兵營準備合圍,騎兵營直衝敵後,繼續分兵行動。
與之相比,東路軍則在一開始就遇到了諸多困難。
由於水師對於工兵武器的認識不足,準備的船隻太小,不能運載火炮,工兵們隻能臨時換船,整個渡河行動多花了近一個時辰,而在此期間,河北岸的蒙古人似乎發現了什麽,當太平軍渡河的時候,北岸已經組織起了上百人的防禦隊伍。
幸運的是,這些防禦者人數太少,,而且沒有可以對船隻造成嚴重傷害的武器,戰船上麵都裝有擋板,普通的弓箭隻能徒唿奈何。
但是,這些蒙古騎兵還是會對第一批登陸部隊造成嚴重威脅,水手們幹脆一鼓作氣,直接讓裝載步兵的輕型運輸船坐灘,步兵們衝下船來,與敵軍混戰一團。
對麵是一百多蒙古騎手,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剛從河沿岸其他地方趕來的,正是人困馬乏之時,但是步兵畢竟也剛剛從船上下來,精神頭並不足。
工兵們也費著勁的把野戰炮拉出來,尋找河灘想辦法登陸,在深沉的夜裏,剛剛晃出一肚子水的炮兵們費勁的拖著車,喘息聲大的嚇人,最前頭的炮兵舉著巨大的木板當盾牌,抵禦著敵人的箭雨,掩護著兄弟們將沉重的鐵炮拖出船艙,並在海岸上設置了簡易的炮台。
最早被拖上來的六門野戰炮各自隻打了一發炮彈,然後炮車就幾乎整個陷在泥地裏,不能再繼續發射了。然而蒙古騎兵經受這一輪炮擊後,就迅速的逃之夭夭。
天亮的時候,炮兵們清點了一下,六發火炮一共打死四個人,掩護炮手的盾牌中,最多的一門上麵插著六十三支羽箭。
事實上,蒙古人也發覺了情形不對,一開始他們打算擊敵半渡,將渡過黃河的太平軍全部消滅,但是,太平軍強大的水師使得他們能夠獲得充足的補給,即便是背靠黃河,也從未陷入絕境。
慢慢的,另一種聲音占了主流,蒙古人開始考慮是否要撤離這片土地了。
前線的士兵最先感受到了變化,由於太平軍通暢的指揮機製,這種感受立刻就被中層軍官們所得知,並且很快傳到了高俊的耳朵,這讓他不得不感歎進攻製定的及時,再遲幾天,可能蒙古人就會選擇自行撤退。
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六月二十四日深夜,太平軍預備進攻的七個營都已經抵達了預定位置,就像斯大林格勒戰役一樣,太平軍的戰術是在小地戰場兩翼50~100裏的範圍內進行渡河作戰,像兩把尖刀,插入小地戰場東西兩翼外圍,並且迅速衝到敵後,步兵將會在敵軍後方集結,切斷敵軍的補給線,而騎兵們則直奔渡口,將敵後的若幹渡口全部鎖死,達成在河間地區關門打狗的戰役規劃。
這段時間以來,林一舟的官話水平已經提高了不少,已經可以直接向手下的士兵們訓話了:“這次出擊本來是不帶咱們工兵的,但我去找太尉爭取了好久,才勉強得到這次機會。盡管你們拖著大炮,帶著工具,趕著牛馬,但是誰也不準給我落在步兵後麵。要是丟臉的話,咱們工兵營幹脆扯掉袖章,降格當貼軍得了!”
工兵營自成立之初,就一直在為野戰化刻苦研究,大量的使用便攜工具,並且對馬車牛車等工具進行了多方麵的改進。但是,火炮引入戰場之後,工兵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巨大的鐵桶動不動就上千斤重,根本就不是現有的載具水平能夠輕易調轉的。
為此,有才智的工兵戰士們也做了長久的研究,目前最新式的發明是兩體車,該車由兩個獨立的部分組成,運輸車除去炮位之外省略掉了一切部分,可以由兩匹馬或者兩頭牛拉著跟著步兵前進,速度並不慢。
而兩體車的另一部分則是射擊車,要結實厚重的多,一般而言用一匹馬或者一頭牛拉著,上麵載著炮彈和觀瞄設備,抵達戰場之後,兩輛車一起卸套,並且用榫眼對接,再利用車上的杠杆裝置將火炮起吊,靠著預訂軌道從運輸車上按照一定流程轉而架在射擊車上。
這樣下來,在十五名士兵的操縱下,動用四匹馬或者牛,三輛大車,可以攜帶一門火炮、二百發炮彈以及數十斤火藥,以與步兵相同的速度進行野戰機動。
但是兩體車的方向感很差,也不好駕馭,炮兵們不能像屠申那樣閑著擺龍門陣,反而要在炮車兩邊幫忙架著,就像是趕牛拉犁一樣費勁。
但是,這已經是根據地工兵研究後的最佳方案,當初試驗的時候,因為運輸車過於簡略,造成木架橫斷,滾下來的火炮足足砸斷了兩個人的腿。
工兵們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充分發揮其才智,等的就是如今這麽一個顯眼亮相的機會,在最近的幾天時間內,他們一直在研究如何讓炮車度過潮濕泥濘的地麵,如何裝船卸船,現如今都已經有了相應的準備,與此同時,也順帶發明出了滾筒輪卷等一係列設施。
工兵們所隸屬的東路軍由兩個步兵營和一個工兵營組成,他們在小地以東五十五裏處的半廟鎮渡河,目標是插入小地後方的後方,襲擊蒙軍後方大營。
而西路軍則由一個步兵營和三個騎兵營組成,在小地以西七十裏處的開州老渡口渡河,其步兵營會從西麵配合東路軍一起切斷敵後,而三個騎兵營的任務則是渡河後迅速前往敵軍後方,封堵幾個渡口。
六月二十五日淩晨,各部隊開始依照預定計劃行動。
這是高俊第一次在戰場上嚐試在上百裏範圍內實施大規模的機動合圍作戰,過去當鍵盤俠的時候,總是覺得某某奇謀良策不過如此,所謂的分兵合圍更是小菜一碟,但是在這個馬可尼之前的時代,他卻一整晚睡不著覺,推測東西路軍能夠遇到的各種情況,抱怨著通信兵怎麽還不來。
天快亮的時候,通信兵已經來往了幾步,情況也日漸明了,西路軍成績斐然,已經渡過黃河天險,在他們渡河的地方幾乎無人阻攔,戰士們迅速的展開隊形,步兵營準備合圍,騎兵營直衝敵後,繼續分兵行動。
與之相比,東路軍則在一開始就遇到了諸多困難。
由於水師對於工兵武器的認識不足,準備的船隻太小,不能運載火炮,工兵們隻能臨時換船,整個渡河行動多花了近一個時辰,而在此期間,河北岸的蒙古人似乎發現了什麽,當太平軍渡河的時候,北岸已經組織起了上百人的防禦隊伍。
幸運的是,這些防禦者人數太少,,而且沒有可以對船隻造成嚴重傷害的武器,戰船上麵都裝有擋板,普通的弓箭隻能徒唿奈何。
但是,這些蒙古騎兵還是會對第一批登陸部隊造成嚴重威脅,水手們幹脆一鼓作氣,直接讓裝載步兵的輕型運輸船坐灘,步兵們衝下船來,與敵軍混戰一團。
對麵是一百多蒙古騎手,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剛從河沿岸其他地方趕來的,正是人困馬乏之時,但是步兵畢竟也剛剛從船上下來,精神頭並不足。
工兵們也費著勁的把野戰炮拉出來,尋找河灘想辦法登陸,在深沉的夜裏,剛剛晃出一肚子水的炮兵們費勁的拖著車,喘息聲大的嚇人,最前頭的炮兵舉著巨大的木板當盾牌,抵禦著敵人的箭雨,掩護著兄弟們將沉重的鐵炮拖出船艙,並在海岸上設置了簡易的炮台。
最早被拖上來的六門野戰炮各自隻打了一發炮彈,然後炮車就幾乎整個陷在泥地裏,不能再繼續發射了。然而蒙古騎兵經受這一輪炮擊後,就迅速的逃之夭夭。
天亮的時候,炮兵們清點了一下,六發火炮一共打死四個人,掩護炮手的盾牌中,最多的一門上麵插著六十三支羽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