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軍隊的構成從顏色上一望便知,對麵的夏軍主體也是由步兵組成,其中既有精銳的鐵甲重步,也有隻是湊數的長槍農兵,大部分攜帶弓箭,最靠前麵的士兵一般披著皮甲,隻是中間偶爾有幾片粗黑的鐵片。這些士兵帶著有些奇特的碗形帽和頭盔,一看就知道是黨項人。
也有不少士兵用頭巾紮著頭發,李元昊死後,原本的禿發令逐漸鬆弛,西夏境內的漢人也有恢複發式的。
黨項人喜著青綠色的衣服,再加上外麵棕色的皮甲,看上去倒是有些像海帶湯。
比較靠近陣型中央的步兵則盔甲齊全,他們帶著一種尖頂頭盔,下麵則是大片鍛造的紮甲,在青綠色的軍陣中顯得有些不和諧。然而,這些士兵是極為精銳的西夏羌兵,他們並非是普通的農兵,而是從西夏中部山區招選出來的部落勇士,這些人強健有力,又善於在山間逐險,無論是用長槍重斧還是強弓利箭都手到擒來。
這些披甲的羌兵約有兩千人,而外圍的黨項步兵則有上萬人之多。
略微靠後一些的步兵的服裝以藍色和白色為主,邊緣還修飾著絨毛,戴著高高的尖頂帽子,一些人的帽子後麵還綴著長長的鳥羽,應該是他們的頭領,個別將官的帽子上點綴著寶石,一看就價值不凡。士兵們有的穿著鎖子甲,而有的也穿紮甲,那是一種亮亮的銀白色的鐵,雖然看上去很漂亮,但是質地卻不怎麽樣,遠不如前排的西夏黨項人。這是西夏軍隊中的迴鶻部隊,他們的人數約有兩三千人,布置在黨項人的後麵。
在黃綠色和藍色的後麵,則是濃重散亂的黑色,這些士兵裝備最破,盔甲也湊的不齊全,一般穿著青黑色的衣服,個別人連頂帽子都沒有,頭發粗粗的打了幾個結放下來。
這些人是軍隊中的吐蕃人,地位很低,甚至有不少是將領的私人奴隸而已,他們裝備不行,士氣也值得懷疑,布置在軍隊的最後方,用來看守各類物資,這些人的人數在三四千左右。
後方則是一排排的駱駝,上麵搭載著些奇怪的東西,盡管以前沒有見過,但潘正敢斷定這是西夏人的獨門絕活:旋風炮,據說能把拳頭大小的石頭打的很遠,應該是一種簡便的輕型弩炮。
每門駱駝炮的左右都有兩麵旗幟,是青綠色的西夏旗幟,再後麵則是土黃色的經幡,上麵用西夏文寫著佛教的符文經典,戰鼓已經敲響,士兵們紛紛下拜。
而在陣地左右兩側則是敵軍的騎兵部隊,重騎兵穿的是類似於槍兵的重甲,同樣帶著西夏式的尖頂頭盔,這些騎兵是分屬於西夏各個軍司的勇士,現如今國家有難,被征調統一使用。
還有一些騎兵則帶著黃色的銅盔,他們披著精致的山文甲,弓箭長槍,寶刀盾牌,一應俱全,這些則是大名鼎鼎的西夏鐵鷂子,是西夏皇室的禁軍。
更多的騎兵甲胄不全,個別人甚至完全穿著皮袍子,從他們的服飾中也可以輕易的看出黨項人、吐蕃人和迴鶻人的區別。
這些人在山穀間列隊,準備仰攻對麵的山頭,西夏將領們認為爭奪山頭左右兩側的道路是事倍功半,隨時可能被在山上居高臨下的敵軍所襲擊。而斷水源,抄後路這樣對付山上敵軍的好辦法現如今也無法執行,所以,他們決定以兵力的絕對優勢發動強攻,爭取一直拳打崩潘正。
而後者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弓弩手們全部上弦,和太平軍不一樣,潘正在仔細比較和計算之後,廢除了以往弓箭方陣的形式,轉而將弓弩手交錯布置,提倡交叉火力,並爭取通過大範圍拋射和弩箭直射相結合,以最大限度消滅敵軍。
就在這個時候,西夏軍隊已經動員完畢,後方的旗幟一麵麵的散開。
潘正這才看清,原來在敵軍後方還有部隊,首先是點將台,西夏軍隊的主將就在那裏觀察著,他左右是成群的西夏高級軍將,個個儀態威嚴。後麵則是旗鼓號令,十二麵大鼓一字排開,後麵跟著十二把牛角,十二把銅鑼,十二支嗩呐。
緊接著,成群的步兵向前湧來,到達全軍的最前麵,潘正不由得啞然失笑:這些人的裝備甚至不足以和軍陣中氣勢最弱的吐蕃人相比,完全就是一群拉來的夫子。不過他也很快明白了,這就是西夏軍隊在衝陣前常常使用的撞令郎。
西夏軍隊在作戰前,往往會率先派出一群空有勇氣,但缺少裝備的炮灰,衝亂敵軍的陣勢,然後正規軍隊才會跟進,情形好的話,這些勇士也許能立下大功,擺脫尷尬的身份,成為真正的精兵。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隻不過是肉包子打狗,為主力部隊認清敵軍的實力並撤退爭取時間而已。
在這群炮灰當中,也有個別數著鐵甲,看上去頗為精幹的士兵,正監督著撞令郎向前進,這些人不但有弓箭,背後往往還背著十幾根標槍,這些人是黨項的分支之一:山訛人,他們是西夏的優良步兵來源。
一名將領在前麵帶隊,他一眼就看到了潘正,並且意味深長的看著他:“啊,又是你。”
“我有點事情想和你私下談談。”潘正對西壁囉乜喊到,然而後者隻是把刀一橫:“你在考驗我的耐心,我說了沒什麽可談的,投降吧!你今天輸定了,就算不為你自己著想,也要為你的部下著想吧!”
然而,在不到半個時辰的時間,勝負就已經決定,鮮血浸透的山坡上,數千名西夏勇士的屍體橫七豎八的遺落在戰場,更多的人舉手投降成為俘虜,那些山訛們有些逃出生天,還有些被騎兵就地殲滅。
一開始,蜂擁而上的敵軍確實對永昌軍造成了極大困擾,弓弩的效率根本無法阻擋數千名狂熱分子的一湧而上,最前排的戰線開始鬆動,士兵在人潮中被擠倒踩踏。
就在這個時候,永昌軍騎兵果斷出擊,僧虔率領二百多名騎兵抄了這些勇士的後路,就像高俊之前所做介紹那樣:撞令郎是一群沒有訓練和裝備,僅憑士氣作戰的人,一旦敵軍騎兵出現在他們後方,這些人的士氣立刻就大打折扣,驚恐不安的迴頭張望,前進的腳步一下慢了下來,而永昌軍的步兵趁機重新組織了戰線,開始如牆推進。
西夏騎兵衝了上來,但僧虔即刻逆行阻擋。在陡峭的山路上,雙方騎兵很難進行快速的對攻,一來一去,時間耽誤的不少,而撞令郎們根本不能支撐太長時間。
也有不少士兵用頭巾紮著頭發,李元昊死後,原本的禿發令逐漸鬆弛,西夏境內的漢人也有恢複發式的。
黨項人喜著青綠色的衣服,再加上外麵棕色的皮甲,看上去倒是有些像海帶湯。
比較靠近陣型中央的步兵則盔甲齊全,他們帶著一種尖頂頭盔,下麵則是大片鍛造的紮甲,在青綠色的軍陣中顯得有些不和諧。然而,這些士兵是極為精銳的西夏羌兵,他們並非是普通的農兵,而是從西夏中部山區招選出來的部落勇士,這些人強健有力,又善於在山間逐險,無論是用長槍重斧還是強弓利箭都手到擒來。
這些披甲的羌兵約有兩千人,而外圍的黨項步兵則有上萬人之多。
略微靠後一些的步兵的服裝以藍色和白色為主,邊緣還修飾著絨毛,戴著高高的尖頂帽子,一些人的帽子後麵還綴著長長的鳥羽,應該是他們的頭領,個別將官的帽子上點綴著寶石,一看就價值不凡。士兵們有的穿著鎖子甲,而有的也穿紮甲,那是一種亮亮的銀白色的鐵,雖然看上去很漂亮,但是質地卻不怎麽樣,遠不如前排的西夏黨項人。這是西夏軍隊中的迴鶻部隊,他們的人數約有兩三千人,布置在黨項人的後麵。
在黃綠色和藍色的後麵,則是濃重散亂的黑色,這些士兵裝備最破,盔甲也湊的不齊全,一般穿著青黑色的衣服,個別人連頂帽子都沒有,頭發粗粗的打了幾個結放下來。
這些人是軍隊中的吐蕃人,地位很低,甚至有不少是將領的私人奴隸而已,他們裝備不行,士氣也值得懷疑,布置在軍隊的最後方,用來看守各類物資,這些人的人數在三四千左右。
後方則是一排排的駱駝,上麵搭載著些奇怪的東西,盡管以前沒有見過,但潘正敢斷定這是西夏人的獨門絕活:旋風炮,據說能把拳頭大小的石頭打的很遠,應該是一種簡便的輕型弩炮。
每門駱駝炮的左右都有兩麵旗幟,是青綠色的西夏旗幟,再後麵則是土黃色的經幡,上麵用西夏文寫著佛教的符文經典,戰鼓已經敲響,士兵們紛紛下拜。
而在陣地左右兩側則是敵軍的騎兵部隊,重騎兵穿的是類似於槍兵的重甲,同樣帶著西夏式的尖頂頭盔,這些騎兵是分屬於西夏各個軍司的勇士,現如今國家有難,被征調統一使用。
還有一些騎兵則帶著黃色的銅盔,他們披著精致的山文甲,弓箭長槍,寶刀盾牌,一應俱全,這些則是大名鼎鼎的西夏鐵鷂子,是西夏皇室的禁軍。
更多的騎兵甲胄不全,個別人甚至完全穿著皮袍子,從他們的服飾中也可以輕易的看出黨項人、吐蕃人和迴鶻人的區別。
這些人在山穀間列隊,準備仰攻對麵的山頭,西夏將領們認為爭奪山頭左右兩側的道路是事倍功半,隨時可能被在山上居高臨下的敵軍所襲擊。而斷水源,抄後路這樣對付山上敵軍的好辦法現如今也無法執行,所以,他們決定以兵力的絕對優勢發動強攻,爭取一直拳打崩潘正。
而後者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弓弩手們全部上弦,和太平軍不一樣,潘正在仔細比較和計算之後,廢除了以往弓箭方陣的形式,轉而將弓弩手交錯布置,提倡交叉火力,並爭取通過大範圍拋射和弩箭直射相結合,以最大限度消滅敵軍。
就在這個時候,西夏軍隊已經動員完畢,後方的旗幟一麵麵的散開。
潘正這才看清,原來在敵軍後方還有部隊,首先是點將台,西夏軍隊的主將就在那裏觀察著,他左右是成群的西夏高級軍將,個個儀態威嚴。後麵則是旗鼓號令,十二麵大鼓一字排開,後麵跟著十二把牛角,十二把銅鑼,十二支嗩呐。
緊接著,成群的步兵向前湧來,到達全軍的最前麵,潘正不由得啞然失笑:這些人的裝備甚至不足以和軍陣中氣勢最弱的吐蕃人相比,完全就是一群拉來的夫子。不過他也很快明白了,這就是西夏軍隊在衝陣前常常使用的撞令郎。
西夏軍隊在作戰前,往往會率先派出一群空有勇氣,但缺少裝備的炮灰,衝亂敵軍的陣勢,然後正規軍隊才會跟進,情形好的話,這些勇士也許能立下大功,擺脫尷尬的身份,成為真正的精兵。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隻不過是肉包子打狗,為主力部隊認清敵軍的實力並撤退爭取時間而已。
在這群炮灰當中,也有個別數著鐵甲,看上去頗為精幹的士兵,正監督著撞令郎向前進,這些人不但有弓箭,背後往往還背著十幾根標槍,這些人是黨項的分支之一:山訛人,他們是西夏的優良步兵來源。
一名將領在前麵帶隊,他一眼就看到了潘正,並且意味深長的看著他:“啊,又是你。”
“我有點事情想和你私下談談。”潘正對西壁囉乜喊到,然而後者隻是把刀一橫:“你在考驗我的耐心,我說了沒什麽可談的,投降吧!你今天輸定了,就算不為你自己著想,也要為你的部下著想吧!”
然而,在不到半個時辰的時間,勝負就已經決定,鮮血浸透的山坡上,數千名西夏勇士的屍體橫七豎八的遺落在戰場,更多的人舉手投降成為俘虜,那些山訛們有些逃出生天,還有些被騎兵就地殲滅。
一開始,蜂擁而上的敵軍確實對永昌軍造成了極大困擾,弓弩的效率根本無法阻擋數千名狂熱分子的一湧而上,最前排的戰線開始鬆動,士兵在人潮中被擠倒踩踏。
就在這個時候,永昌軍騎兵果斷出擊,僧虔率領二百多名騎兵抄了這些勇士的後路,就像高俊之前所做介紹那樣:撞令郎是一群沒有訓練和裝備,僅憑士氣作戰的人,一旦敵軍騎兵出現在他們後方,這些人的士氣立刻就大打折扣,驚恐不安的迴頭張望,前進的腳步一下慢了下來,而永昌軍的步兵趁機重新組織了戰線,開始如牆推進。
西夏騎兵衝了上來,但僧虔即刻逆行阻擋。在陡峭的山路上,雙方騎兵很難進行快速的對攻,一來一去,時間耽誤的不少,而撞令郎們根本不能支撐太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