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所率領的步兵隊是最早進入濟南的忠義軍,現如今,李澤也已經是彭義斌手下的得力幹將,麾下有兩三千步卒。
他們還穿著紅襖軍赭紅色的夾襖,披著亮閃閃的鐵甲披膊,手上拿的也是南宋軍器監製作的精良武器,邁著雄壯的步伐,昂首闊步的進入濟南。
在濟南,他們享受到了意想不到的熱烈歡迎,市民們在根據地機關的組織下在大道兩旁夾道歡唿,歡迎紅襖軍將士們迴到山東。
這太出乎意料了,以至於看上去仿佛就像是羞辱,李澤也注意到許多士兵情緒低沉。根本不用去問原因,因為李澤自己的心情也不大好。
想當年,紅襖軍將士們是因為日子完全過不下去了,懷著對壓迫者的刻骨仇恨發動的起義,一度席卷山東各州縣。所到之處,他們盡殺女真官吏,清退農田,開放糧倉,吸引群眾,一個夢想中的新世界似乎近在眼前,那是一個沒有可恨的剝削者的世界。
然而,孱弱的女真軍戶好對付,但駙馬安貞所率領的金軍大軍卻似乎勢不可擋;分發糧食,清退田產容易,但是卻始終不能像高俊那樣重新恢複地方的生產;甚至就連他們無比忠誠,熱愛,崇拜,魂牽夢縈的南宋王朝,也一次又一次的把他們的臉狠狠的踩在地上。
闊別山東三四年了,這次迴來,他們卻驚訝的看到,在他們不在的日子裏,山東的情形卻似乎變好了一些。原本極度尖銳的仇恨似乎已經消弭,貧困的村莊重新煥發生機,田產已經重新分配,軍戶組織不複存在——但是女真人卻沒有被殺光,在濟南的街上還可以看到,而漢人和女真人的關係好像也緩和了許多。
山東的商業和手工業似乎也完全恢複了,濟南街上商鋪林立,而且大多買賣興隆,新興的城市工人熱衷於消耗酒精飲料,行商們則集中在專諸巷那邊,那是一處手工品批發市場,可以在這裏低價買到其他地方不容易見到的小商品,然後到各州去販賣。
濟南的官吏眾多,但並不惹人討厭,這些人很公平和氣,與以往的金朝官吏也大大不同。
忠義軍將士們雖然沉默無語,但所有人的內心都在激烈的波動著,當初,大家都是為了過上更好的日子才選擇了扯旗造反,而高俊也毫無疑問是他們的敵人。
現如今,顛沛流離的紅襖軍變成了忠義軍,像喪家之犬一樣從淮南離開,可故鄉卻在沒有他們努力的情況下,反而變得更加富裕了。在這片土地重新煥發生機的時候,忠義軍完全沒有參與進來,難怪乎他們現在走在這裏,走在故鄉的土地上時,卻感覺自己是客人。
不光是忠義軍將士們在想這個問題,高何二人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長久的探索,就在他們得知忠義軍北上之後,何誌也留在齊州,組織了一場在邸報上的大辯論:紅襖軍對於山東究竟意味著什麽?
如果說當年在登州城外,高俊主持探討法律能否深入家庭,是開辟時期的第一次大朝辯的話,那麽這次在邸報上的爭論則是第二次。
兩天時間內,邸報刊登了整整七篇內容觀點完全不一致的文章,有的署名,有的沒有署名,從各個方麵探討了紅襖軍的意義。
有五篇文章認為紅襖軍是反賊,但其中三篇持以溫和同情的態度,認為紅襖軍雖然造反,其情可憫,如果能夠將之收容,也能夠對根據地的事業有益。
還有一篇對紅襖軍持激烈的批判態度,稱這幫人是亂臣賊子,但是這樣的文章人們已經不感興趣了,全山東的人都不說,但是在心裏麵都知道,紅襖軍是在野的反賊,而高俊是在朝的反賊。
更何況,軍中本身就有很多紅襖軍出身的人,盡管已經改弦更張,但他們對於自己當年的熱情理想卻沒有全盤推倒。
第五篇文章則非常有意思,是新任的陽穀縣縣令寫的,此人名叫馬蔚禮,據他所說,紅襖軍的目標遠大充分,而且有很大的幾率成功。所以,作為山東的統治者,應該無條件的將其批倒批臭,也包括用手段將之汙蔑到底,不過要做得不顯山露水,不能讓人懷疑察覺。
何誌也對這個人有些印象,他給何誌也寫過不少秘密策略,總而言之,都極度的“實用主義”。不過很顯然,敢把自己心裏話透露出來的馬蔚禮對自己的理論應該不是十分相信,否則的話,他不應該發表這篇文章。
而另外兩篇則冒天下之大不韙,對紅襖軍進行了一定的肯定。
其中一篇注重於紅襖軍出現對於地方女真軍戶的瓦解,認為正是因為強大的紅襖軍運動才使得腐朽的女真軍戶製度徹底瓦解。由此,根據地才可以輕裝上陣,從這一點上紅襖軍是有功勞的,而且許多紅襖軍成員也加入了新興的太平軍,並且在抵抗外侮的戰鬥中屢立殊勳。
畢竟還要顧及朝廷的顏麵,文章也沒有為紅襖軍正式正名,隻是委婉地聲稱,紅襖軍也是一群有公理正義的好人,隻是一時受了蒙騙,才起兵造反而已。
最後一篇文章則寫得特別直白,這篇文章沒有署名,從頭到尾曆數了紅襖軍的曆史,認為紅襖軍起義是在一定曆史條件下必然產生的結果。盡管一部分起義領袖腐化變質,甚至在基業未定的時候稱帝稱王,追求享受(楊妙真還跑到坻報署這裏鬧了一次,聲稱她哥哥在當了皇帝之後依舊艱苦樸素),但也有很多起義領袖全心全意的為人民伸張正義,他們的行動普遍喚起了民眾的憂患意識,為根據地後來能夠成功的組織群眾抵禦外敵打下了基礎。
連續兩天刊登七篇這麽刺激的文章,在全根據地範圍內引起了天然大波,更多的相關文章從各地紛至杳來,大部分對紅襖軍還是持批判態度,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文字拙劣,語調粗俗,卻情感樸實的信件,對紅襖軍過往的戰鬥曆程提出肯定。
當李澤率領步兵隊進入齊州的時候,何誌也正召集根據地的主要文武幹部以及知名的地方頭麵人物,正在進行開創史上第二次大朝辯。
他們還穿著紅襖軍赭紅色的夾襖,披著亮閃閃的鐵甲披膊,手上拿的也是南宋軍器監製作的精良武器,邁著雄壯的步伐,昂首闊步的進入濟南。
在濟南,他們享受到了意想不到的熱烈歡迎,市民們在根據地機關的組織下在大道兩旁夾道歡唿,歡迎紅襖軍將士們迴到山東。
這太出乎意料了,以至於看上去仿佛就像是羞辱,李澤也注意到許多士兵情緒低沉。根本不用去問原因,因為李澤自己的心情也不大好。
想當年,紅襖軍將士們是因為日子完全過不下去了,懷著對壓迫者的刻骨仇恨發動的起義,一度席卷山東各州縣。所到之處,他們盡殺女真官吏,清退農田,開放糧倉,吸引群眾,一個夢想中的新世界似乎近在眼前,那是一個沒有可恨的剝削者的世界。
然而,孱弱的女真軍戶好對付,但駙馬安貞所率領的金軍大軍卻似乎勢不可擋;分發糧食,清退田產容易,但是卻始終不能像高俊那樣重新恢複地方的生產;甚至就連他們無比忠誠,熱愛,崇拜,魂牽夢縈的南宋王朝,也一次又一次的把他們的臉狠狠的踩在地上。
闊別山東三四年了,這次迴來,他們卻驚訝的看到,在他們不在的日子裏,山東的情形卻似乎變好了一些。原本極度尖銳的仇恨似乎已經消弭,貧困的村莊重新煥發生機,田產已經重新分配,軍戶組織不複存在——但是女真人卻沒有被殺光,在濟南的街上還可以看到,而漢人和女真人的關係好像也緩和了許多。
山東的商業和手工業似乎也完全恢複了,濟南街上商鋪林立,而且大多買賣興隆,新興的城市工人熱衷於消耗酒精飲料,行商們則集中在專諸巷那邊,那是一處手工品批發市場,可以在這裏低價買到其他地方不容易見到的小商品,然後到各州去販賣。
濟南的官吏眾多,但並不惹人討厭,這些人很公平和氣,與以往的金朝官吏也大大不同。
忠義軍將士們雖然沉默無語,但所有人的內心都在激烈的波動著,當初,大家都是為了過上更好的日子才選擇了扯旗造反,而高俊也毫無疑問是他們的敵人。
現如今,顛沛流離的紅襖軍變成了忠義軍,像喪家之犬一樣從淮南離開,可故鄉卻在沒有他們努力的情況下,反而變得更加富裕了。在這片土地重新煥發生機的時候,忠義軍完全沒有參與進來,難怪乎他們現在走在這裏,走在故鄉的土地上時,卻感覺自己是客人。
不光是忠義軍將士們在想這個問題,高何二人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長久的探索,就在他們得知忠義軍北上之後,何誌也留在齊州,組織了一場在邸報上的大辯論:紅襖軍對於山東究竟意味著什麽?
如果說當年在登州城外,高俊主持探討法律能否深入家庭,是開辟時期的第一次大朝辯的話,那麽這次在邸報上的爭論則是第二次。
兩天時間內,邸報刊登了整整七篇內容觀點完全不一致的文章,有的署名,有的沒有署名,從各個方麵探討了紅襖軍的意義。
有五篇文章認為紅襖軍是反賊,但其中三篇持以溫和同情的態度,認為紅襖軍雖然造反,其情可憫,如果能夠將之收容,也能夠對根據地的事業有益。
還有一篇對紅襖軍持激烈的批判態度,稱這幫人是亂臣賊子,但是這樣的文章人們已經不感興趣了,全山東的人都不說,但是在心裏麵都知道,紅襖軍是在野的反賊,而高俊是在朝的反賊。
更何況,軍中本身就有很多紅襖軍出身的人,盡管已經改弦更張,但他們對於自己當年的熱情理想卻沒有全盤推倒。
第五篇文章則非常有意思,是新任的陽穀縣縣令寫的,此人名叫馬蔚禮,據他所說,紅襖軍的目標遠大充分,而且有很大的幾率成功。所以,作為山東的統治者,應該無條件的將其批倒批臭,也包括用手段將之汙蔑到底,不過要做得不顯山露水,不能讓人懷疑察覺。
何誌也對這個人有些印象,他給何誌也寫過不少秘密策略,總而言之,都極度的“實用主義”。不過很顯然,敢把自己心裏話透露出來的馬蔚禮對自己的理論應該不是十分相信,否則的話,他不應該發表這篇文章。
而另外兩篇則冒天下之大不韙,對紅襖軍進行了一定的肯定。
其中一篇注重於紅襖軍出現對於地方女真軍戶的瓦解,認為正是因為強大的紅襖軍運動才使得腐朽的女真軍戶製度徹底瓦解。由此,根據地才可以輕裝上陣,從這一點上紅襖軍是有功勞的,而且許多紅襖軍成員也加入了新興的太平軍,並且在抵抗外侮的戰鬥中屢立殊勳。
畢竟還要顧及朝廷的顏麵,文章也沒有為紅襖軍正式正名,隻是委婉地聲稱,紅襖軍也是一群有公理正義的好人,隻是一時受了蒙騙,才起兵造反而已。
最後一篇文章則寫得特別直白,這篇文章沒有署名,從頭到尾曆數了紅襖軍的曆史,認為紅襖軍起義是在一定曆史條件下必然產生的結果。盡管一部分起義領袖腐化變質,甚至在基業未定的時候稱帝稱王,追求享受(楊妙真還跑到坻報署這裏鬧了一次,聲稱她哥哥在當了皇帝之後依舊艱苦樸素),但也有很多起義領袖全心全意的為人民伸張正義,他們的行動普遍喚起了民眾的憂患意識,為根據地後來能夠成功的組織群眾抵禦外敵打下了基礎。
連續兩天刊登七篇這麽刺激的文章,在全根據地範圍內引起了天然大波,更多的相關文章從各地紛至杳來,大部分對紅襖軍還是持批判態度,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文字拙劣,語調粗俗,卻情感樸實的信件,對紅襖軍過往的戰鬥曆程提出肯定。
當李澤率領步兵隊進入齊州的時候,何誌也正召集根據地的主要文武幹部以及知名的地方頭麵人物,正在進行開創史上第二次大朝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