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寶玉得知糧倉遭劫之後大驚失色,盡管由於特遣隊放火的程序執行不佳,還留下了約兩成的糧食,但即便是削減供給,糧倉裏的糧食也最多隻能維持四五天,在這四五天之內,郭寶玉要麽徹底的攻上梁山,奪取山上糧倉,要麽就等待著全軍斷糧,倉皇撤退。
郭寶玉沒有選擇後者的權力,河北軍的攻勢驟然猛增,他們為被包圍的蒙古騎兵解了圍——後者損失慘重,但依舊保留建製。隨即又對梁山前後六關發動猛攻。前山三關失陷兩關,隻剩下最後一關相對險峻一些,難以驟然攻克。
在下麵的河北軍輪流放箭,大聲叫罵勸降,穿著輕便的輕步兵口銜鋼刀,到處尋找無人發覺的峭壁,偷偷攀岩而上,發動突襲,在殺死數百人之後全身而退。
此時的山上已經極度擁擠,十數萬人被擠壓在極小的範圍之內,如果不是趙汝凡用近乎殘酷的法令保持衛生,早已經是疫疾流行。
源源不斷的民兵和征夫們阻礙著敵軍前進的腳步,牢牢的守衛關寨,戰鬥異常激烈,整個防牌上插滿了敵軍的羽箭,在間歇的時候,經常能聽到一個女繩高聲吆喝:“誰口渴?”
周妙兒背著一個用牛皮做成的酒囊,裏麵充滿了淡酒,而她的脖子上則掛了十幾個銅杯子,都擦得晶晶亮,誰招一下手,她就即刻走過去倒出一杯給人喝,隨即旋風一樣的用手絹擦幹杯子,接著搖動手中的鈴鐺:“健兒們,誰口渴啊?”
就在此時此刻,高俊的軍隊已經轉移進沂蒙山區之中,他們沿著起起伏伏的山路排成一字形軍隊行,正在緊急向北轉移,準備運動到敵軍側翼,狠狠給他們一下。
在兗州城一帶,高俊接到了滯留在這裏的信件,原來何誌也已經帶領老根據地的精華趕到了莒州,並且在當地重新設立了山東行政機關。目前膠東半島態勢良好,改革還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當中,當地人雖然也了解西部正在發生的巨大戰事,但是並沒有發生波動,而且還對這場戰爭躍躍欲試,踴躍報名參軍,隻為買得一個不為蒙古人為奴為婢。
負責在膠東征兵的王澮說辭類似,燕寧等人鎮守當地,已經取得了良好效果。王澮近日來就將帶領一批新兵西返,與高俊會合。
信中還附了一份名單,是他所推薦的軍官名錄,在識人用人上,王澮這個老人精意見可取。眼下軍使級別的軍官已經有近200人,僅靠高俊一個人簡拔顯然不足。
海州的情況也較為良好,從南宋偷來的糧米還集中在海州東海縣一帶,兩位南宋茶販來的軍將鎮守此處,加上高俊派去的大儒陳庾,幾個人將海州管理的井井有條,秩序也正在恢複之中。
絕大部分太平軍正軍的家屬都被想方設法的疏散到了這些地方,盡可能的不留在敵占區結寨自守,但是,每逢危急時刻,總有英雄人物,陳太公陳恪決心留守壽張縣,不少軍兵家屬決心永遠支持高郎君,留在敵後進行戰鬥。
後方穩定,太平軍也心思安定了不少,在寧陽縣以北的亭亭山一帶,就在行軍隊列的旁邊,高俊召集軍將,眾人席地而坐,召開會議。
之前一段時間,算是整場戰役的第一階段,太平軍通過劇烈機動層層設阻,嚴重消耗蒙古軍銳氣,但是蒙古人畢竟勢不可擋,已經占據了整個北清河沿線的山東富裕地帶,正在向根據地深處挺進。
最重要的是,根據高俊所得到的情報來看,博州刺史嚴實已經投降,鐵木真親自率領大軍東進。略微推算了一下,他們應該已經到達了老根據地附近,眼看就要和包圍梁山的郭寶玉匯合。
能夠請出鐵木真,說明太平軍之前的戰鬥是卓有成效的,蒙古人也開始著急了。根據估算,這一階段消滅蒙古軍三千餘人,世侯軍隊三千餘人。
此時,整場戰鬥進入第二階段,在山區內,太平軍要進行長期的運動戰,這一過程中可能還將繼續後退,甚至失掉大部分沂蒙山區,而且整場對峙的時間可能較長,最少也要三個月,有可能在一年以上。
在這段時間之內,太平軍一定要耗死蒙軍,盡可能利用內線優勢,把蒙古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
現在高俊擔心的是北路蒙軍,他們已經突破了完顏合達的防線,正在向益都高歌邁進,誰也不知道他們的兵鋒會停在哪裏,完顏合達不是高俊的部下,高俊也無法預控它的行動,因而隻能在北線時刻戒備。
高俊這次會議上定下兩個要求,第一就是各級軍官要脫下絹衣,和軍兵們同吃同住,盡量少騎馬,將戰馬讓給傷員和給養,尤其是軍事委員會的委員們要帶頭負責。
這一條大家都能理解,根據地甫遭重創,人心未免不安,正是需要上下同欲一心抗敵的時候,軍官們要以身作則。
高俊宣布成立了一個新的機構:軍事紀律監察委員會,名字很拗口,一共有五位成員,以長史趙昉為首,成員主要是各營、旗的長史、典史,負責監督軍事紀律的執行,並且勘問軍兵的案件。軍事紀律檢查委員會從屬於軍事委員會之下,並接受軍事委員會的命令。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二條就比較讓人驚奇了,是擴軍。
當高俊提出要將三十個旗擴編成六十個旗的時候,在場所有的人都表示極大的不理解。軍隊就像粥,不斷的往裏麵加水,雖然還是粥,但是稀粥和稠粥就是不一樣。老兵的數量隻有那麽多,肆意擴充的話會造成軍隊技能的下降。
“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太平軍確實遭遇了巨大損失,不過我請你們看一看這份記錄。”高俊將陳秉彝統計的傷亡發了下來,上麵的二維表格記載得十分清晰,簡便易懂。
“傷亡的主體並非老兵,而是在最近三個月內擴張的新兵,貞祐四年六月以來征召的兵員當中有三分之一傷亡,而老兵卻隻折損了一成左右。甚至於,從統計結果上來看,參加過兩次戰鬥的軍兵數量還增加了。”
潘正等人拿著表格略微掃了一眼,便知道高俊所說的是對的,他們似乎有些明白了。
“自從確立了三級動員體製以來,民兵都接受了廣泛的訓練,他們的素質並不比正軍差多少,但是真金還需火煉,要用戰場來考驗他們。如果我們把這個源流開的太小,以至於老兵的培育速度趕不上戰場損失的話,那麽新兵也就白白補充了。”
這種算術題略微點一下,大家的心裏就都明白。
就在此時,一名公使急匆匆策馬而來:“郎君!前麵十五裏,咱們太平軍已經出山,看見韃靼留守的軍馬了,敵軍五千人以上,半數披甲,旗號為‘董’!”
“董?是槁城董俊的匡國軍。走,咱們會會這個董俊董用章!”高俊站了起來。
郭寶玉沒有選擇後者的權力,河北軍的攻勢驟然猛增,他們為被包圍的蒙古騎兵解了圍——後者損失慘重,但依舊保留建製。隨即又對梁山前後六關發動猛攻。前山三關失陷兩關,隻剩下最後一關相對險峻一些,難以驟然攻克。
在下麵的河北軍輪流放箭,大聲叫罵勸降,穿著輕便的輕步兵口銜鋼刀,到處尋找無人發覺的峭壁,偷偷攀岩而上,發動突襲,在殺死數百人之後全身而退。
此時的山上已經極度擁擠,十數萬人被擠壓在極小的範圍之內,如果不是趙汝凡用近乎殘酷的法令保持衛生,早已經是疫疾流行。
源源不斷的民兵和征夫們阻礙著敵軍前進的腳步,牢牢的守衛關寨,戰鬥異常激烈,整個防牌上插滿了敵軍的羽箭,在間歇的時候,經常能聽到一個女繩高聲吆喝:“誰口渴?”
周妙兒背著一個用牛皮做成的酒囊,裏麵充滿了淡酒,而她的脖子上則掛了十幾個銅杯子,都擦得晶晶亮,誰招一下手,她就即刻走過去倒出一杯給人喝,隨即旋風一樣的用手絹擦幹杯子,接著搖動手中的鈴鐺:“健兒們,誰口渴啊?”
就在此時此刻,高俊的軍隊已經轉移進沂蒙山區之中,他們沿著起起伏伏的山路排成一字形軍隊行,正在緊急向北轉移,準備運動到敵軍側翼,狠狠給他們一下。
在兗州城一帶,高俊接到了滯留在這裏的信件,原來何誌也已經帶領老根據地的精華趕到了莒州,並且在當地重新設立了山東行政機關。目前膠東半島態勢良好,改革還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當中,當地人雖然也了解西部正在發生的巨大戰事,但是並沒有發生波動,而且還對這場戰爭躍躍欲試,踴躍報名參軍,隻為買得一個不為蒙古人為奴為婢。
負責在膠東征兵的王澮說辭類似,燕寧等人鎮守當地,已經取得了良好效果。王澮近日來就將帶領一批新兵西返,與高俊會合。
信中還附了一份名單,是他所推薦的軍官名錄,在識人用人上,王澮這個老人精意見可取。眼下軍使級別的軍官已經有近200人,僅靠高俊一個人簡拔顯然不足。
海州的情況也較為良好,從南宋偷來的糧米還集中在海州東海縣一帶,兩位南宋茶販來的軍將鎮守此處,加上高俊派去的大儒陳庾,幾個人將海州管理的井井有條,秩序也正在恢複之中。
絕大部分太平軍正軍的家屬都被想方設法的疏散到了這些地方,盡可能的不留在敵占區結寨自守,但是,每逢危急時刻,總有英雄人物,陳太公陳恪決心留守壽張縣,不少軍兵家屬決心永遠支持高郎君,留在敵後進行戰鬥。
後方穩定,太平軍也心思安定了不少,在寧陽縣以北的亭亭山一帶,就在行軍隊列的旁邊,高俊召集軍將,眾人席地而坐,召開會議。
之前一段時間,算是整場戰役的第一階段,太平軍通過劇烈機動層層設阻,嚴重消耗蒙古軍銳氣,但是蒙古人畢竟勢不可擋,已經占據了整個北清河沿線的山東富裕地帶,正在向根據地深處挺進。
最重要的是,根據高俊所得到的情報來看,博州刺史嚴實已經投降,鐵木真親自率領大軍東進。略微推算了一下,他們應該已經到達了老根據地附近,眼看就要和包圍梁山的郭寶玉匯合。
能夠請出鐵木真,說明太平軍之前的戰鬥是卓有成效的,蒙古人也開始著急了。根據估算,這一階段消滅蒙古軍三千餘人,世侯軍隊三千餘人。
此時,整場戰鬥進入第二階段,在山區內,太平軍要進行長期的運動戰,這一過程中可能還將繼續後退,甚至失掉大部分沂蒙山區,而且整場對峙的時間可能較長,最少也要三個月,有可能在一年以上。
在這段時間之內,太平軍一定要耗死蒙軍,盡可能利用內線優勢,把蒙古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
現在高俊擔心的是北路蒙軍,他們已經突破了完顏合達的防線,正在向益都高歌邁進,誰也不知道他們的兵鋒會停在哪裏,完顏合達不是高俊的部下,高俊也無法預控它的行動,因而隻能在北線時刻戒備。
高俊這次會議上定下兩個要求,第一就是各級軍官要脫下絹衣,和軍兵們同吃同住,盡量少騎馬,將戰馬讓給傷員和給養,尤其是軍事委員會的委員們要帶頭負責。
這一條大家都能理解,根據地甫遭重創,人心未免不安,正是需要上下同欲一心抗敵的時候,軍官們要以身作則。
高俊宣布成立了一個新的機構:軍事紀律監察委員會,名字很拗口,一共有五位成員,以長史趙昉為首,成員主要是各營、旗的長史、典史,負責監督軍事紀律的執行,並且勘問軍兵的案件。軍事紀律檢查委員會從屬於軍事委員會之下,並接受軍事委員會的命令。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二條就比較讓人驚奇了,是擴軍。
當高俊提出要將三十個旗擴編成六十個旗的時候,在場所有的人都表示極大的不理解。軍隊就像粥,不斷的往裏麵加水,雖然還是粥,但是稀粥和稠粥就是不一樣。老兵的數量隻有那麽多,肆意擴充的話會造成軍隊技能的下降。
“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太平軍確實遭遇了巨大損失,不過我請你們看一看這份記錄。”高俊將陳秉彝統計的傷亡發了下來,上麵的二維表格記載得十分清晰,簡便易懂。
“傷亡的主體並非老兵,而是在最近三個月內擴張的新兵,貞祐四年六月以來征召的兵員當中有三分之一傷亡,而老兵卻隻折損了一成左右。甚至於,從統計結果上來看,參加過兩次戰鬥的軍兵數量還增加了。”
潘正等人拿著表格略微掃了一眼,便知道高俊所說的是對的,他們似乎有些明白了。
“自從確立了三級動員體製以來,民兵都接受了廣泛的訓練,他們的素質並不比正軍差多少,但是真金還需火煉,要用戰場來考驗他們。如果我們把這個源流開的太小,以至於老兵的培育速度趕不上戰場損失的話,那麽新兵也就白白補充了。”
這種算術題略微點一下,大家的心裏就都明白。
就在此時,一名公使急匆匆策馬而來:“郎君!前麵十五裏,咱們太平軍已經出山,看見韃靼留守的軍馬了,敵軍五千人以上,半數披甲,旗號為‘董’!”
“董?是槁城董俊的匡國軍。走,咱們會會這個董俊董用章!”高俊站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