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退守登州的時候,將丘處機視作是最後的救星,在登州,乃至在濟南、東平,大街上隨便拉十個人,其中得有七八個視丘處機為神仙,在家中供奉全真道。
所以,如果丘處機能夠出麵表態,支持他張林的話,那麽張林就可以在膠東再征上不少兵馬。隻要有人,就有與高俊的一戰之力,因而早在登州被圍的時候,張林就調遣了不少人團團圍住龍門宮,避免丘處機被高俊搶走。
現在可好,這一切都便宜了蒙古人,在山腳下,蒙古軍將們緊密布防,絕對不允許山下之人與龍門宮通消息。此時的宮內一片混亂,道士們都竊竊私語,謠言滿天飛。在這種壓力巨大的情況下,丘處機和他門下的弟子就本教派未來的命運也產生了激烈的衝突。
“這個高俊固然現在看上去有些威勢,兵鋒正盛,但是終究隻占據了半個山東,不足以與金國抗衡,也不足以和中國爭雄,相比於鐵木真而言,也不過是地方豪強,一戰可定。”李誌常憂心忡忡:“此人雖然有些仁人愛物之心,但終究勢單力薄,也許不日之間就將滅亡。”
“師尊曾經說過,鐵木真雖然遠居沙漠,但是卻是一代天驕,眼下金國國勢漸衰,鐵木真虎視眈眈,也許百年前靖康之變的場景會再次發生,屆時鐵木真雄居北方,而大宋立國已經接近三百年,天數將至,恐怕這天下都將為鐵木真所有。”另外一名弟子不失時機的插嘴。
“我師明鑒,我是親眼見過高俊此人的,確實有一代英傑的氣象,但是就算他奪取天下,全真道又能得到什麽?要知道就連衍聖公一家都被這高俊折磨得不堪其辱,孔孟二家這高俊尚且不放在眼裏,幾次三番請師傅出山,恐怕也隻是權宜之計。
我看高俊此人不尊佛、不重道、不用儒,隻愛一群老革,草莽之氣不脫,就算得濟大事,我教也難有施展之處啊。”尹誌平勸說丘處機:“鐵木真此人也並非善類,況且此人遠居沙漠,也未能占據河北幾個州縣,或許終究隻是赫連勃勃、吉利可汗之屬,曇花一現,還請師尊想辦法久居山中。”
所有的人都憂心忡忡,他們所討論的是決定全真道之後百年命運的事情,一旦押錯了寶,身死教滅,理所當然。
丘處機始終沒有說話,這個精神矍鑠的老人還在苦苦思索著,現在山腳下就是蒙古人,據說他們已經定下計策,準備一舉襲殺高俊,無論這計策成與不成,蒙古大軍也終歸是要來山東的。
他想的很多,甚至想起了尊師、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
重陽子鍾南悟道,卻在山東才得以創教,晚年率領眾弟子從山東西行返迴陝西,在路上,這個有名的大道卻行為瘋癲,喜怒無常,甚至讓弟子買來各種肉類,放在壇子中,直到捂臭了才讓弟子們吞吃下去。
這是悟道,也是師尊的心結——全真教看上去紅紅火火,但是卻缺乏根基,甚至會一朝傾覆。
此時此刻,丘處機的壓力不亞於王重陽。
道士們所居住的地方通常被稱之為道觀,這個觀就有觀天、觀星的意思。道教將滿天星宿視為命運的象征,並且從天體的運動當中捕捉人與國家的命運,這是原生於中國的宗教所帶有的印記。
丘處機在無法決斷的時候,也經常凝望星鬥,天狼星熠熠生輝,西北必然有強國崛起,中原星黯,也許蒙古的天命已經到來了。
但是在這滿天星鬥之中,也有不少他完全琢磨不清的意象,似乎這天象不在受支配,一股完全不能解釋的力量在誕生。
但是這力量太微弱,而且是無根之萍,是完完全全的外來者,不足以和整個天象相接。
包括尹誌平在內的諸位弟子還在爭論,有些人認為應該投靠蒙古人,有些人覺得應該按兵不動,也有少部分人覺得高俊也許不是太糟糕的選擇——既然蒙古幾次三番的來邀請丘處機,說明他們對全真教確實十分崇拜,到時候再改換門庭也無所謂。
不能從蒼天得到答案的丘處機在凝神思考之後,終於做出了他的決定:
“為我準備行裝,我要前往西北大漠,麵見鐵木真。”
在山腳下警戒的蒙古軍將聽說丘處機的決定之後大喜過望,即刻派人上來恭迎丘處機,既然已經下了決斷,就毫不耽擱,丘處機準備好行裝,與山下的蒙古人相見,這些蒙古軍將立刻齊齊跪倒在地,表達對神仙的崇拜之情。
按照這些蒙古軍將的教導,丘處機麵向西北方向,向遙遠的鐵木真暫行一禮。
此時的高俊並不知道這些決斷,盡管明天應該收降,但是他卻翻來覆去的睡不著,隱約之間總覺得有些事情不對。
眼看著天色快要放亮,幹脆爬了起來,離開自己的軍帳,卻發覺何誌也似乎也有些心神不寧,早早的起了床,兩個人幹脆坐在一處,叫斡脫打了些茶水來。
“我覺得你親自去受降還是有些不妥,要不然的話還是讓張林出來,先把各地方都控製得完好,之後你再進去得了。”何誌也喝了口水,這麽說的。
“沒關係,按照順序,應該是張大春先進城,檢查完畢之後我才帶四十餘騎進入。”
“你就不怕張林為了殺你,連老母都不顧了?”
“不怕,張林幾度叛降,必須用威勢壓製住他,此番我一定要親身前往,四十餘人在旁,我不擔心他手下的驚弓之鳥們。”
“你擔心的還是正在南下的蒙古人?”
“你所說的不錯,現在咱們的隊伍才剛剛整編,又要遭遇敵軍的重擊,我很擔心剛剛整編好的隊伍能否抵擋蒙軍的南侵。”
此番領兵南征,太平軍不但增長了戰爭經驗,更是招攬了一大批南國精英,尤其是按照原本的曆史在日後馳騁淮東的許國,深受高俊的看重。此時他帶領歸順高俊的淮南軍馬駐紮在鄆城縣一帶,正在接受改變。
正如高俊對龔成所說的那樣,太平軍又經曆了一輪擴軍,畢竟招降了不少高級軍官,不能讓他們在名頭上受了委屈,高俊這次擴軍的方式與以前不同,先將編製和官職授予各級軍官,然後由他們自行逐漸補充軍隊。
畢竟潘正和孫庭馬上就要分到別的地方去了,不能再依賴山東根據地給予後備兵員,所以應該先將編製指標授予他們,然後讓他們自行填補。
高俊重新規劃了營一級的編製,太平軍現在已經形成了營-旗-都-行-隊五級編製,由於軍官不足,也為了避免兵少將多的窘境,旗、行為虛,營、都、隊為實,一共編製八個營。
所以,如果丘處機能夠出麵表態,支持他張林的話,那麽張林就可以在膠東再征上不少兵馬。隻要有人,就有與高俊的一戰之力,因而早在登州被圍的時候,張林就調遣了不少人團團圍住龍門宮,避免丘處機被高俊搶走。
現在可好,這一切都便宜了蒙古人,在山腳下,蒙古軍將們緊密布防,絕對不允許山下之人與龍門宮通消息。此時的宮內一片混亂,道士們都竊竊私語,謠言滿天飛。在這種壓力巨大的情況下,丘處機和他門下的弟子就本教派未來的命運也產生了激烈的衝突。
“這個高俊固然現在看上去有些威勢,兵鋒正盛,但是終究隻占據了半個山東,不足以與金國抗衡,也不足以和中國爭雄,相比於鐵木真而言,也不過是地方豪強,一戰可定。”李誌常憂心忡忡:“此人雖然有些仁人愛物之心,但終究勢單力薄,也許不日之間就將滅亡。”
“師尊曾經說過,鐵木真雖然遠居沙漠,但是卻是一代天驕,眼下金國國勢漸衰,鐵木真虎視眈眈,也許百年前靖康之變的場景會再次發生,屆時鐵木真雄居北方,而大宋立國已經接近三百年,天數將至,恐怕這天下都將為鐵木真所有。”另外一名弟子不失時機的插嘴。
“我師明鑒,我是親眼見過高俊此人的,確實有一代英傑的氣象,但是就算他奪取天下,全真道又能得到什麽?要知道就連衍聖公一家都被這高俊折磨得不堪其辱,孔孟二家這高俊尚且不放在眼裏,幾次三番請師傅出山,恐怕也隻是權宜之計。
我看高俊此人不尊佛、不重道、不用儒,隻愛一群老革,草莽之氣不脫,就算得濟大事,我教也難有施展之處啊。”尹誌平勸說丘處機:“鐵木真此人也並非善類,況且此人遠居沙漠,也未能占據河北幾個州縣,或許終究隻是赫連勃勃、吉利可汗之屬,曇花一現,還請師尊想辦法久居山中。”
所有的人都憂心忡忡,他們所討論的是決定全真道之後百年命運的事情,一旦押錯了寶,身死教滅,理所當然。
丘處機始終沒有說話,這個精神矍鑠的老人還在苦苦思索著,現在山腳下就是蒙古人,據說他們已經定下計策,準備一舉襲殺高俊,無論這計策成與不成,蒙古大軍也終歸是要來山東的。
他想的很多,甚至想起了尊師、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
重陽子鍾南悟道,卻在山東才得以創教,晚年率領眾弟子從山東西行返迴陝西,在路上,這個有名的大道卻行為瘋癲,喜怒無常,甚至讓弟子買來各種肉類,放在壇子中,直到捂臭了才讓弟子們吞吃下去。
這是悟道,也是師尊的心結——全真教看上去紅紅火火,但是卻缺乏根基,甚至會一朝傾覆。
此時此刻,丘處機的壓力不亞於王重陽。
道士們所居住的地方通常被稱之為道觀,這個觀就有觀天、觀星的意思。道教將滿天星宿視為命運的象征,並且從天體的運動當中捕捉人與國家的命運,這是原生於中國的宗教所帶有的印記。
丘處機在無法決斷的時候,也經常凝望星鬥,天狼星熠熠生輝,西北必然有強國崛起,中原星黯,也許蒙古的天命已經到來了。
但是在這滿天星鬥之中,也有不少他完全琢磨不清的意象,似乎這天象不在受支配,一股完全不能解釋的力量在誕生。
但是這力量太微弱,而且是無根之萍,是完完全全的外來者,不足以和整個天象相接。
包括尹誌平在內的諸位弟子還在爭論,有些人認為應該投靠蒙古人,有些人覺得應該按兵不動,也有少部分人覺得高俊也許不是太糟糕的選擇——既然蒙古幾次三番的來邀請丘處機,說明他們對全真教確實十分崇拜,到時候再改換門庭也無所謂。
不能從蒼天得到答案的丘處機在凝神思考之後,終於做出了他的決定:
“為我準備行裝,我要前往西北大漠,麵見鐵木真。”
在山腳下警戒的蒙古軍將聽說丘處機的決定之後大喜過望,即刻派人上來恭迎丘處機,既然已經下了決斷,就毫不耽擱,丘處機準備好行裝,與山下的蒙古人相見,這些蒙古軍將立刻齊齊跪倒在地,表達對神仙的崇拜之情。
按照這些蒙古軍將的教導,丘處機麵向西北方向,向遙遠的鐵木真暫行一禮。
此時的高俊並不知道這些決斷,盡管明天應該收降,但是他卻翻來覆去的睡不著,隱約之間總覺得有些事情不對。
眼看著天色快要放亮,幹脆爬了起來,離開自己的軍帳,卻發覺何誌也似乎也有些心神不寧,早早的起了床,兩個人幹脆坐在一處,叫斡脫打了些茶水來。
“我覺得你親自去受降還是有些不妥,要不然的話還是讓張林出來,先把各地方都控製得完好,之後你再進去得了。”何誌也喝了口水,這麽說的。
“沒關係,按照順序,應該是張大春先進城,檢查完畢之後我才帶四十餘騎進入。”
“你就不怕張林為了殺你,連老母都不顧了?”
“不怕,張林幾度叛降,必須用威勢壓製住他,此番我一定要親身前往,四十餘人在旁,我不擔心他手下的驚弓之鳥們。”
“你擔心的還是正在南下的蒙古人?”
“你所說的不錯,現在咱們的隊伍才剛剛整編,又要遭遇敵軍的重擊,我很擔心剛剛整編好的隊伍能否抵擋蒙軍的南侵。”
此番領兵南征,太平軍不但增長了戰爭經驗,更是招攬了一大批南國精英,尤其是按照原本的曆史在日後馳騁淮東的許國,深受高俊的看重。此時他帶領歸順高俊的淮南軍馬駐紮在鄆城縣一帶,正在接受改變。
正如高俊對龔成所說的那樣,太平軍又經曆了一輪擴軍,畢竟招降了不少高級軍官,不能讓他們在名頭上受了委屈,高俊這次擴軍的方式與以前不同,先將編製和官職授予各級軍官,然後由他們自行逐漸補充軍隊。
畢竟潘正和孫庭馬上就要分到別的地方去了,不能再依賴山東根據地給予後備兵員,所以應該先將編製指標授予他們,然後讓他們自行填補。
高俊重新規劃了營一級的編製,太平軍現在已經形成了營-旗-都-行-隊五級編製,由於軍官不足,也為了避免兵少將多的窘境,旗、行為虛,營、都、隊為實,一共編製八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