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日,紅襖軍各路使者齊聚東平府大野陂,並且在此會盟祭天,李全的使者表示,此次大家同心戮力,攻破東平之後殺盡女真賊寇,所得財貨,按照各路人數平分。與此同時,又立下了不傷百姓、不毀城鄉、各不徇私為己、不克東平絕不撤軍幾條誓言。
宣讀誓詞之後,便是結盟的儀式,刑黑牛白馬,各人歃血為盟,公推李全為盟主。
作為各路紅襖軍最有膽略的人物,李全早早地就進行了“正規化”,自稱“天道討賊都統府”都統,早在此次會盟前,他就在心裏擬定了東平府留守的人選,並且計劃在攻克東平之後就不走了,長期據有此地,山東北部現在流民遍地,便於招兵,而西部卻素饒糧米,以東平府之錢糧養三州之兵,李全有信心在戰後拉出五六萬人的隊伍。
在那之後,就可以據此圖強,等到實力不輸於楊安兒、劉二祖之後,還可以東進,圖謀濟南府、益都府,到那個時候,山東就是我李全的天下了。
為此,李全對東平府誌在必得,五路紅襖軍雖然不到四萬人,但是卻像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僅僅從三州南下這段時間,他就吸納了五千多新兵,到了東平府城下,強襲不成就圍困,加上曉以利害,鼓動居民反正,李全對拿下東平很有信心。
此時的李全並不知曉,離東平府不遠的高俊已經盯上他了。
三月初,高俊開始厲兵秣馬,軍隊恢複了訓練,鐵匠作坊源源不斷的把各式武器運送過來。
壽張縣保衛戰中繳獲的軍資不少,高俊也鳥槍換炮,全軍統一裝備了紅漆白樺木杆的鴉項槍,其他林林總總的素木槍、筆槍、女真小刃槍全部扔給了民兵部隊。
弩的作用被進一步證明,目前全軍總共有一百架木弩,由高俊這裏統一保管,必要的時候才會分發給部隊。
盔甲不足一直是個大問題,此次擴軍之後,盡管扒除了所有的戰利品也湊不齊盔甲數,正軍現在隻能六分甲、四分戰袍。高俊現在已經知道,軍器根本上來說是一種“消耗品”,現在是六分甲,打完一仗就是五分甲了。他期望擴大鐵匠作坊的規模,但是鐵匠已經不夠用,受製於行會規矩,高俊也不能在作坊安插人手,而最近的鐵匠聚集地就是東平府。
全軍也建起了更好的旗幟與鼓角,現在高俊終於能說自己的部隊旗鼓完整了。高俊的總指揮旗是一麵黑色大纛,上麵是純白色的流蘇和纓。盡管趙汝凡、翟呈信幾個人念念叨叨了一大堆有關“德運”、“五行”、“奇門遁甲”的內容,證明高俊應該用青底白旗,但是高俊依舊我行我素的按照自己的審美設計了軍旗。
當然,傳統也不是完全不保留的,高俊的軍旗上繡的,乃是北鬥七星和北極星。
除此之外,總指揮部令旗、五方警戒旗、日旗、夜旗、時刻旗、營旗、營指揮令旗、都旗、認旗、軍使令旗、隊旗也各自有了詳細的規定,被編成了一本小冊子,抄寫了二三十本給各都的軍典,讓他們對全體軍兵宣講解釋。
抄寫花了不少錢,讓高俊無比渴望活字印刷術,不過現在手裏根本沒有這方麵的工匠,據他所知,最近的書鋪也在東平府。
三月十日,全軍合成訓練,這次訓練的主題是對抗輕步兵部隊。
“紅襖軍的優勢在於人數眾多,而且開始作戰的時候往往士氣旺盛,紅襖軍派係眾多,不同的隊伍武器、作戰方式都不一樣,這種繁雜的體係也給對抗增加了難度。”潘正雖然擔任了指揮,但是卻成了高俊的參謀長一般的人物,此次合成訓練就由其主持。
“但是其缺點也很明顯:除了少數精銳部隊之外,大部分人員器械簡陋,未經訓練,尤其是盔甲不足,李全的新軍幾乎沒有盔甲可言。紅襖軍人數雖多,但是旗鼓不嚴,很難指揮調動,遭遇敵情不能及時轉圜。”
“對抗紅襖軍,要依靠步兵的堅決突擊!”
高俊為步兵們編製的新隊形很奇特:十個都的軍兵,每個都前麵四個隊的步兵站成橫排,以一百人為排麵,站成四排,而剩下六個隊的軍兵卻要站成縱列,跟在橫排後麵。
“這是個什麽隊形?有點像梳子。”蒲察勇忍不住笑出聲,現如今他也是軍使了。
倒是僧虔、李銘、郭延嗣幾個人久經沙場,比其他人更敏感,他們凝神觀察了一會兒,僧虔忍不住一拍巴掌:“妙啊!”
“前排橫隊則可以壓上更多軍兵,攻擊強大勇猛,後隊縱列可以增強持續的突擊,敵軍鬆動之後能夠一鼓作氣破陣,好隊形!”幾個人迅速明白了。
隊形雖然好,但是排列卻很費功夫,普通軍兵很難理解這種東西。很多軍兵才剛剛分清左和右,尚且不能理解隊形的意義。聽著鼓點,看著旗幟走,這已經是他們的極限了。高俊希望能夠有更有文化的軍兵加入,但是在自己控製的四縣怕是沒有了。新的兵源要等到控製東平府那裏。
一切將在東平府實現。
三月十二日,植樹,敏丫頭指著茂密的樹林問高俊、何誌也:“你們還記得我種的李樹在哪嗎?”
“這……”兩個人一下子傻眼了,敏丫頭說過,但是兩個人左耳朵聽,右耳朵出了。
“就在軍營出門左麵第三棵!”
“嗯,一定記住。”
幾天後,高俊動身前往東平府,拜會烏林答與等人。
作為開了天眼的穿越者,高俊深知,烏林答與和耿端義日後都大有可為,一個官至兵部尚書,另一個則是宣宗朝的參知政事。因而還是盡可能的留個好印象,三個人公服參對,倒是讓高俊免去了跪拜的尷尬。
高俊不知道,自己鬆了一口氣的時候,那兩位也放下了心,原本以為這個高俊不隻是怎樣的狂人,看來還是挺恭敬的。
“高百戶年輕有為,國之幹庭啊。”上來,耿端義就戴了頂高帽子。
高俊對這些官樣文章沒什麽耐心,隻是搪塞一句:“下官不敢。”隨即就切入主題:“此次紅襖賊數路來犯,兵力眾多,東平府守禦,下官倒想略微盡心。”
烏林答與和耿端義對視了一眼,耿端義清清嗓子:“高百戶送來的信,府君已經看過了,茲事體大,此中仍需再議。反倒是城外之賊,高百戶可有計較?”
“城外之賊,下官自有對策,自前年軍興以來,下官在山東幾度與紅襖賊交手,深知其虛實如何,此番縱然三五萬來攻,下官也能應付的了,隻是糧草器械。”
烏林答與聽到這裏方才麵容舒展:“高郎君直人快語,甚合老夫心意,郎君莫憂,糧草器械,老夫與耿同知在此,你還有什可擔心的。”
這番話很親密,高俊都有些受不住了,但是定定神,高俊還是講出了關鍵的話:“城外之賊好破,城內之賊難破,下官請先破城內之賊。”
“這……”烏林答與犯難了。
宣讀誓詞之後,便是結盟的儀式,刑黑牛白馬,各人歃血為盟,公推李全為盟主。
作為各路紅襖軍最有膽略的人物,李全早早地就進行了“正規化”,自稱“天道討賊都統府”都統,早在此次會盟前,他就在心裏擬定了東平府留守的人選,並且計劃在攻克東平之後就不走了,長期據有此地,山東北部現在流民遍地,便於招兵,而西部卻素饒糧米,以東平府之錢糧養三州之兵,李全有信心在戰後拉出五六萬人的隊伍。
在那之後,就可以據此圖強,等到實力不輸於楊安兒、劉二祖之後,還可以東進,圖謀濟南府、益都府,到那個時候,山東就是我李全的天下了。
為此,李全對東平府誌在必得,五路紅襖軍雖然不到四萬人,但是卻像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僅僅從三州南下這段時間,他就吸納了五千多新兵,到了東平府城下,強襲不成就圍困,加上曉以利害,鼓動居民反正,李全對拿下東平很有信心。
此時的李全並不知曉,離東平府不遠的高俊已經盯上他了。
三月初,高俊開始厲兵秣馬,軍隊恢複了訓練,鐵匠作坊源源不斷的把各式武器運送過來。
壽張縣保衛戰中繳獲的軍資不少,高俊也鳥槍換炮,全軍統一裝備了紅漆白樺木杆的鴉項槍,其他林林總總的素木槍、筆槍、女真小刃槍全部扔給了民兵部隊。
弩的作用被進一步證明,目前全軍總共有一百架木弩,由高俊這裏統一保管,必要的時候才會分發給部隊。
盔甲不足一直是個大問題,此次擴軍之後,盡管扒除了所有的戰利品也湊不齊盔甲數,正軍現在隻能六分甲、四分戰袍。高俊現在已經知道,軍器根本上來說是一種“消耗品”,現在是六分甲,打完一仗就是五分甲了。他期望擴大鐵匠作坊的規模,但是鐵匠已經不夠用,受製於行會規矩,高俊也不能在作坊安插人手,而最近的鐵匠聚集地就是東平府。
全軍也建起了更好的旗幟與鼓角,現在高俊終於能說自己的部隊旗鼓完整了。高俊的總指揮旗是一麵黑色大纛,上麵是純白色的流蘇和纓。盡管趙汝凡、翟呈信幾個人念念叨叨了一大堆有關“德運”、“五行”、“奇門遁甲”的內容,證明高俊應該用青底白旗,但是高俊依舊我行我素的按照自己的審美設計了軍旗。
當然,傳統也不是完全不保留的,高俊的軍旗上繡的,乃是北鬥七星和北極星。
除此之外,總指揮部令旗、五方警戒旗、日旗、夜旗、時刻旗、營旗、營指揮令旗、都旗、認旗、軍使令旗、隊旗也各自有了詳細的規定,被編成了一本小冊子,抄寫了二三十本給各都的軍典,讓他們對全體軍兵宣講解釋。
抄寫花了不少錢,讓高俊無比渴望活字印刷術,不過現在手裏根本沒有這方麵的工匠,據他所知,最近的書鋪也在東平府。
三月十日,全軍合成訓練,這次訓練的主題是對抗輕步兵部隊。
“紅襖軍的優勢在於人數眾多,而且開始作戰的時候往往士氣旺盛,紅襖軍派係眾多,不同的隊伍武器、作戰方式都不一樣,這種繁雜的體係也給對抗增加了難度。”潘正雖然擔任了指揮,但是卻成了高俊的參謀長一般的人物,此次合成訓練就由其主持。
“但是其缺點也很明顯:除了少數精銳部隊之外,大部分人員器械簡陋,未經訓練,尤其是盔甲不足,李全的新軍幾乎沒有盔甲可言。紅襖軍人數雖多,但是旗鼓不嚴,很難指揮調動,遭遇敵情不能及時轉圜。”
“對抗紅襖軍,要依靠步兵的堅決突擊!”
高俊為步兵們編製的新隊形很奇特:十個都的軍兵,每個都前麵四個隊的步兵站成橫排,以一百人為排麵,站成四排,而剩下六個隊的軍兵卻要站成縱列,跟在橫排後麵。
“這是個什麽隊形?有點像梳子。”蒲察勇忍不住笑出聲,現如今他也是軍使了。
倒是僧虔、李銘、郭延嗣幾個人久經沙場,比其他人更敏感,他們凝神觀察了一會兒,僧虔忍不住一拍巴掌:“妙啊!”
“前排橫隊則可以壓上更多軍兵,攻擊強大勇猛,後隊縱列可以增強持續的突擊,敵軍鬆動之後能夠一鼓作氣破陣,好隊形!”幾個人迅速明白了。
隊形雖然好,但是排列卻很費功夫,普通軍兵很難理解這種東西。很多軍兵才剛剛分清左和右,尚且不能理解隊形的意義。聽著鼓點,看著旗幟走,這已經是他們的極限了。高俊希望能夠有更有文化的軍兵加入,但是在自己控製的四縣怕是沒有了。新的兵源要等到控製東平府那裏。
一切將在東平府實現。
三月十二日,植樹,敏丫頭指著茂密的樹林問高俊、何誌也:“你們還記得我種的李樹在哪嗎?”
“這……”兩個人一下子傻眼了,敏丫頭說過,但是兩個人左耳朵聽,右耳朵出了。
“就在軍營出門左麵第三棵!”
“嗯,一定記住。”
幾天後,高俊動身前往東平府,拜會烏林答與等人。
作為開了天眼的穿越者,高俊深知,烏林答與和耿端義日後都大有可為,一個官至兵部尚書,另一個則是宣宗朝的參知政事。因而還是盡可能的留個好印象,三個人公服參對,倒是讓高俊免去了跪拜的尷尬。
高俊不知道,自己鬆了一口氣的時候,那兩位也放下了心,原本以為這個高俊不隻是怎樣的狂人,看來還是挺恭敬的。
“高百戶年輕有為,國之幹庭啊。”上來,耿端義就戴了頂高帽子。
高俊對這些官樣文章沒什麽耐心,隻是搪塞一句:“下官不敢。”隨即就切入主題:“此次紅襖賊數路來犯,兵力眾多,東平府守禦,下官倒想略微盡心。”
烏林答與和耿端義對視了一眼,耿端義清清嗓子:“高百戶送來的信,府君已經看過了,茲事體大,此中仍需再議。反倒是城外之賊,高百戶可有計較?”
“城外之賊,下官自有對策,自前年軍興以來,下官在山東幾度與紅襖賊交手,深知其虛實如何,此番縱然三五萬來攻,下官也能應付的了,隻是糧草器械。”
烏林答與聽到這裏方才麵容舒展:“高郎君直人快語,甚合老夫心意,郎君莫憂,糧草器械,老夫與耿同知在此,你還有什可擔心的。”
這番話很親密,高俊都有些受不住了,但是定定神,高俊還是講出了關鍵的話:“城外之賊好破,城內之賊難破,下官請先破城內之賊。”
“這……”烏林答與犯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