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漢之汲黯、蕭望之、楊震、李固、杜喬,唐之狄仁傑、顏真卿、段秀實,招之不來,麾之不去,生以理全,死與義合,國存與存,國亡與亡,斯可謂社稷之臣矣。”
——趙秉文
從這次會議之後,軍典們都變得神秘兮兮的,開始偷偷的向軍兵的宣講,他們不會久居於山東鄉下,以後是要跟著高指揮闖蕩九州,救蒼生於水火的。
這樣的宣講方式簡直是一點都不“功利”,但是效果卻並不像高俊想象的那麽糟,軍兵們聽說高俊的理想之後並不動搖,雖然有些遲疑,但都願意奮戰一次。
與其說是軍兵們的境界太高,倒不如說是高俊想法太低。分完田地之後,軍兵們大多衣食無憂,有了能夠世代相傳的產業,心中也多了不少渴望與憧憬,如果真的能夠跟高指揮建功立業,封妻蔭子,為祖宗爭口氣,有什麽不能幹的?
正如以前何誌也對高俊說的那樣,他們低估了華夏兒女的家國情懷,隻要能夠保證大家的衣食,這些人心中對這片土地的深情是二人所想象不到的。先秦以來兩千年,中國人不靠宗教,不靠法律,而是以每個人心底對祖國的偉大抱負而昂然前進,這是印在我們這個民族基因深處的獨特的民族指紋,是千年古國傲立於世的堅強基石。
當然,前提是保證大家的衣食,為此高俊和何誌也依舊忙忙碌碌,何誌也留在壽張縣城,高俊則返迴小山墩堡,在全壽張縣繼續推進民政工作,這段時間何誌也忙碌異常。
整個壽張縣,包括高俊原本就控製的部分地區被分為十七個管,六百一十二個社,各路大戶人家大都因為曾經向時全彭義斌借糧而被高俊取消了成為鄉官的資格,由高俊自行任命了管領社正。由於這次有了東平府的背書,高俊的命令更有權威性,支應、書手、主首的招募也變得容易了不少。張成武的派出所也開遍了各管,總部也搬遷到了壽張縣境內。
縣城、竹口鎮居民被分為三街、八十八個坊,街設立街領、書手、行人、主首,坊有坊正,與鄉村治理的情況類似,但由於街坊沒有獨立財政,所以沒有實行會計職能的支應,而多了一個幫助工商管理和收稅的行人。
那位廚子鄭迎也當了一名坊正,還得到了何誌也的上門祝賀,夫妻二人又驚又喜。看得出來,鄭迎的妻子確實是一位美人,但是右腮有一大片燙傷的疤痕,用手遮住了依舊是傾城之貌,讓何誌也忍不住考慮是不是該設計套時裝什麽的。
鄭迎夫妻之間依舊是百般恩愛,鄭迎打算試著重返廚房,看著這二人,何誌也十分感動,約好了會再來看望他們。
翟主簿雖然和高俊吵得不可開交,但是何誌也三次登門之後居然得到了接見,也不知道兩個人聊了什麽,過了幾天翟呈信又開始上班了,每次他一出門,都把街上的嘍羅混混嚇得直發抖。
大概過了半個月,東平府派了人勘問張通古、齊文之死,翟呈信和吳廣亭兩人積極作證,全縣軍民異口同聲,表達了對兩位死於王事的官員的敬佩。
當然,出於維護忠臣聲譽的問題,高俊把齊文家裏的“不明財產”和十幾個美嬌娘全部暫時收繳,張通古貪墨不多,家產幹脆分文不動,他那位還在府學的兒子迴來祭奠一番之後,將家產全部變賣掉就離開了。
不久之後,山東路統軍司也派人傳令高俊暫時主政壽張,除此之外,信使還捎帶來張翰的一封信,當年在宣德州的行省左右司郎中迴到朝堂之後受到了完顏永濟的褒獎,依舊擔任尚書省都事,兼知登聞鼓院,如今又升任禦史台殿中侍禦史,這可是清流好官,不出意外的話,張翰可以穩穩當當的坐到尚書宰執的位置。
而這位有大好前程的官員在信中誇獎了高俊一番,高俊這才知道,他破敵數千的事情已經在尚書省傳開,甚至上達天聽,完顏永濟都口頭誇獎了一句。因而推舉他入仕的張翰也感覺臉上有光,特意寫了封信鼓勵高俊好好幹。
這段時間高俊也了解到,自己做官的起點可以說是最好的。金代做官的途徑,文資以進士為優,武資以軍功為最,而高俊正是軍功入官,因而日後做官可以免除差使,直接升轉,也不用迴階或者是關內差事。
這些別人羨慕不來的好處,在高俊眼裏根本不值一提,女真皇帝的誇獎對他來說也是噪音,隻要不辜負天下蒼生即可。
此時,估計全天下人都覺得他是金廷忠犬了,隻有他和何誌也知道為什麽要這麽做。
一切的等待,將會在今年年末終結。
高俊再次擴軍,潘正、李銘、馮達、郭延嗣、樓升五個都之外又擴張了四個都,軍使分別是紇石烈師靖、路哲、張大春和範有田。
前三個人都沒有什麽異議,範有田的擢升引起了不少非議,但是高俊和他接觸之後對此人倒是印象不錯,雖然有點意誌不堅,但是應答很是得力,很能揣摩高俊的意思。
與此同時,全壽張縣的民兵組織都組建起來,由各管的主首率領操練,作為後備兵員。
到了秋稅的季節,壽張縣的村民們由衷感到高郎君、何先生的好處,所有的雜稅都被免除,隻交土地租賦,物力錢也隻交車船、水碓、碾鎧這些能為主人帶來收入的部分,房屋、牛馬和積蓄財產不需要再交稅。
何誌也的新規定如雨點,每出一個新規定就廢除一大批舊規定,然後就有一大批胥吏失業。
因為重新規定了厘金和條陌錢,商業負擔輕了不少,高俊還引進了發票製度,給每戶商家發放一定數量的發票,以此作為收稅的憑證。高俊的商稅額度比金朝規定的稅額要高,但是由於廢除了其他雜稅,事實上商戶的負擔減輕了不少。
各級公使胥吏們當然極力反對高俊和何誌也的做法,幹脆全體磨洋工,準備看何誌也出醜。
但是結果讓大家大吃一驚,公文沒人寫,高俊的軍兵可以接手;市場沒人管,幹脆成立了專門的市政部門,孛涅察爾執掌,由何誌也指定商戶輪流上值管理;案子沒人追查,翟呈信、張成武帶了幾個軍兵辦案;商稅沒人收,吳廣亭帶著各位街領坊正挨個查發票;各種事務何誌也自己審、自己寫、板子都恨不得親手打。
胥吏們全都驚呆了,隻好重新迴來上班,畢竟失業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可是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了:由於曠工時間太久,他們被何誌也通通罷免。
何誌也、張成武、翟呈信、吳廣亭四人暫時主持全縣的工作,何誌也暫代縣令,張成武暫代縣丞之職。
“放手幹吧,我要讓壽張縣的居民家家屋後拴著一匹馬,鍋裏有一隻雞!”何誌也信心滿滿。
——趙秉文
從這次會議之後,軍典們都變得神秘兮兮的,開始偷偷的向軍兵的宣講,他們不會久居於山東鄉下,以後是要跟著高指揮闖蕩九州,救蒼生於水火的。
這樣的宣講方式簡直是一點都不“功利”,但是效果卻並不像高俊想象的那麽糟,軍兵們聽說高俊的理想之後並不動搖,雖然有些遲疑,但都願意奮戰一次。
與其說是軍兵們的境界太高,倒不如說是高俊想法太低。分完田地之後,軍兵們大多衣食無憂,有了能夠世代相傳的產業,心中也多了不少渴望與憧憬,如果真的能夠跟高指揮建功立業,封妻蔭子,為祖宗爭口氣,有什麽不能幹的?
正如以前何誌也對高俊說的那樣,他們低估了華夏兒女的家國情懷,隻要能夠保證大家的衣食,這些人心中對這片土地的深情是二人所想象不到的。先秦以來兩千年,中國人不靠宗教,不靠法律,而是以每個人心底對祖國的偉大抱負而昂然前進,這是印在我們這個民族基因深處的獨特的民族指紋,是千年古國傲立於世的堅強基石。
當然,前提是保證大家的衣食,為此高俊和何誌也依舊忙忙碌碌,何誌也留在壽張縣城,高俊則返迴小山墩堡,在全壽張縣繼續推進民政工作,這段時間何誌也忙碌異常。
整個壽張縣,包括高俊原本就控製的部分地區被分為十七個管,六百一十二個社,各路大戶人家大都因為曾經向時全彭義斌借糧而被高俊取消了成為鄉官的資格,由高俊自行任命了管領社正。由於這次有了東平府的背書,高俊的命令更有權威性,支應、書手、主首的招募也變得容易了不少。張成武的派出所也開遍了各管,總部也搬遷到了壽張縣境內。
縣城、竹口鎮居民被分為三街、八十八個坊,街設立街領、書手、行人、主首,坊有坊正,與鄉村治理的情況類似,但由於街坊沒有獨立財政,所以沒有實行會計職能的支應,而多了一個幫助工商管理和收稅的行人。
那位廚子鄭迎也當了一名坊正,還得到了何誌也的上門祝賀,夫妻二人又驚又喜。看得出來,鄭迎的妻子確實是一位美人,但是右腮有一大片燙傷的疤痕,用手遮住了依舊是傾城之貌,讓何誌也忍不住考慮是不是該設計套時裝什麽的。
鄭迎夫妻之間依舊是百般恩愛,鄭迎打算試著重返廚房,看著這二人,何誌也十分感動,約好了會再來看望他們。
翟主簿雖然和高俊吵得不可開交,但是何誌也三次登門之後居然得到了接見,也不知道兩個人聊了什麽,過了幾天翟呈信又開始上班了,每次他一出門,都把街上的嘍羅混混嚇得直發抖。
大概過了半個月,東平府派了人勘問張通古、齊文之死,翟呈信和吳廣亭兩人積極作證,全縣軍民異口同聲,表達了對兩位死於王事的官員的敬佩。
當然,出於維護忠臣聲譽的問題,高俊把齊文家裏的“不明財產”和十幾個美嬌娘全部暫時收繳,張通古貪墨不多,家產幹脆分文不動,他那位還在府學的兒子迴來祭奠一番之後,將家產全部變賣掉就離開了。
不久之後,山東路統軍司也派人傳令高俊暫時主政壽張,除此之外,信使還捎帶來張翰的一封信,當年在宣德州的行省左右司郎中迴到朝堂之後受到了完顏永濟的褒獎,依舊擔任尚書省都事,兼知登聞鼓院,如今又升任禦史台殿中侍禦史,這可是清流好官,不出意外的話,張翰可以穩穩當當的坐到尚書宰執的位置。
而這位有大好前程的官員在信中誇獎了高俊一番,高俊這才知道,他破敵數千的事情已經在尚書省傳開,甚至上達天聽,完顏永濟都口頭誇獎了一句。因而推舉他入仕的張翰也感覺臉上有光,特意寫了封信鼓勵高俊好好幹。
這段時間高俊也了解到,自己做官的起點可以說是最好的。金代做官的途徑,文資以進士為優,武資以軍功為最,而高俊正是軍功入官,因而日後做官可以免除差使,直接升轉,也不用迴階或者是關內差事。
這些別人羨慕不來的好處,在高俊眼裏根本不值一提,女真皇帝的誇獎對他來說也是噪音,隻要不辜負天下蒼生即可。
此時,估計全天下人都覺得他是金廷忠犬了,隻有他和何誌也知道為什麽要這麽做。
一切的等待,將會在今年年末終結。
高俊再次擴軍,潘正、李銘、馮達、郭延嗣、樓升五個都之外又擴張了四個都,軍使分別是紇石烈師靖、路哲、張大春和範有田。
前三個人都沒有什麽異議,範有田的擢升引起了不少非議,但是高俊和他接觸之後對此人倒是印象不錯,雖然有點意誌不堅,但是應答很是得力,很能揣摩高俊的意思。
與此同時,全壽張縣的民兵組織都組建起來,由各管的主首率領操練,作為後備兵員。
到了秋稅的季節,壽張縣的村民們由衷感到高郎君、何先生的好處,所有的雜稅都被免除,隻交土地租賦,物力錢也隻交車船、水碓、碾鎧這些能為主人帶來收入的部分,房屋、牛馬和積蓄財產不需要再交稅。
何誌也的新規定如雨點,每出一個新規定就廢除一大批舊規定,然後就有一大批胥吏失業。
因為重新規定了厘金和條陌錢,商業負擔輕了不少,高俊還引進了發票製度,給每戶商家發放一定數量的發票,以此作為收稅的憑證。高俊的商稅額度比金朝規定的稅額要高,但是由於廢除了其他雜稅,事實上商戶的負擔減輕了不少。
各級公使胥吏們當然極力反對高俊和何誌也的做法,幹脆全體磨洋工,準備看何誌也出醜。
但是結果讓大家大吃一驚,公文沒人寫,高俊的軍兵可以接手;市場沒人管,幹脆成立了專門的市政部門,孛涅察爾執掌,由何誌也指定商戶輪流上值管理;案子沒人追查,翟呈信、張成武帶了幾個軍兵辦案;商稅沒人收,吳廣亭帶著各位街領坊正挨個查發票;各種事務何誌也自己審、自己寫、板子都恨不得親手打。
胥吏們全都驚呆了,隻好重新迴來上班,畢竟失業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可是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了:由於曠工時間太久,他們被何誌也通通罷免。
何誌也、張成武、翟呈信、吳廣亭四人暫時主持全縣的工作,何誌也暫代縣令,張成武暫代縣丞之職。
“放手幹吧,我要讓壽張縣的居民家家屋後拴著一匹馬,鍋裏有一隻雞!”何誌也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