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後的交談中,高俊才了解到,南寨雖然都是女真戶,但也飽受押剌百戶其他人的欺辱,對於小山墩堡的人也沒什麽感情。
從南寨返迴小山墩堡的時候,高俊的心裏是比較輕鬆的,總體來講,南站人自食其力,勤懇力農,正戶、奴婢、驅口之間的關係也沒有那麽緊張,這是整個押剌百戶當中最有活力的村子,而這個村的村民已經表態支持高俊,之後的工作將會順暢很多。
不過溫敦傑的背景依舊沒能調查出來,南寨的村民們也覺得這個年輕郎君貴不可言,但是此人究竟是何方神聖,仍然無人得知。
迴到小山墩堡後,高俊把早就寫好的一封信交給僧虔,讓他暫時別忙著柴米油鹽的差事,再次前往嶧山一帶打聽時全的消息,把這封信交給他。
“高郎君這是要幹什麽?”僧虔看著火漆封好的信,心中有些狐疑。
“僧虔,你不用擔心,我這麽做,自然有我的道理。”高俊讓僧虔去送信,一方麵是要聯係時全,另一方麵也是不想讓僧虔摻合到最近押剌百戶啊即將發生的變動之中。對於僧虔,高俊和何誌也的態度都有點曖昧,這個人雖然結識的早,但卻始終沒有走進核心圈子裏,迄今為止,對於高俊和何誌也的動態,僧虔也是一知半解。
可僧虔畢竟是個認真的執法者,這點高俊和何誌也還是很佩服的。所以沒有絕對把握留下僧虔的情況下,高俊並不願意過分刺激他。看著僧虔遲疑的接過信封,並不停留的立刻上馬啟程,高俊在心裏輕輕舒了一口氣。
和高俊這幾天緊鑼密鼓地探聽動態相比,何誌也似乎過上象牙塔的日子,這幾天,他都是和段鍾一起編寫教材,到了晚上,高俊去給軍兵們上課,兩個人則摸黑說笑,談古論今。
“何先生,您上次所說的南宋關於四川的政策,我還是不大明白。淮南是膏腴之地,揚州富甲天下,征伐南宋,不首先攻取揚州,為何去打四川、荊襄呢?”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段公子也是看過史書的,秦滅楚,攻克壽春之後,江東轉瞬即下;南北朝之際,北魏南下東進,首先進攻江南,瓜步山一戰戰敗則前功盡棄,而隋朝滅陳,首先令楊素經營襄陽,一鼓作氣,馬到功成。”何誌也興致勃勃的說著。
“何先生看來,大理為政得失如何?”
“大理不足為患。”何誌也喝了一口水。“大理立國的基礎,原本是蒼山洱海之畔的白蠻,然而段氏為了重奪皇位,與滇東三十七部結盟,至此,大理國的基礎就變成了白蠻與三十七部聯盟。白族願意和布依族、瑤族聯合……不好意思,我的意思是說白蠻和三十七部聯合,看上去擴大了統治基礎,但是也徹底限製了大理的發展可能。如今的大理,北有大宋,西有身毒,東有瞿越,南有瀾滄,值此虎狼環伺之時,不修內政,不豫兵備,廣修淫寺,空耗錢財。君臣不講財用之道,上下不通經濟之法,如此則國勢危矣。”
“何先生不了解大理的情況,小子去過大理,大理人心最為純正,多奉佛法,民事清平,鄉間民風淳樸,百姓自得其樂,在何先生眼裏卻比不過中原科虐暴政嗎?”
“我請問你,你可知大理官製如何?”
“大理有相國、清平官、九爽,地方上還有演習、演覽……”
“也不過就是秦漢的水平嘛,我在問你,大理的軍隊是何人構成的?”
“有常備的軍將,還有鄉兵和夷卒。”
“據我所知,常備軍掌握在高氏手中,各地鄉兵有土官率領,夷卒更不用提,歸屬於滇東滇東三十七部,這些人叛服不定,喜怒無常,索取無度,並不足以依靠。”
“這倒也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如今的大理國,除卻蒼山洱海之畔的各賧,又有多少土地是大理本國的呢?都隸屬於烏蠻、麗江、自杞等附庸國家,就算是大理本部的土地,又有多少是段氏的呢?各地有土官,朝堂有高氏,高家子弟分別就任八府,這大理已經近乎於不是段家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今的大理,朝堂有世卿,地方有土官,把持朝政,次代以進,寒門無不扼腕。如此情形,想與西夏並駕齊驅尚不可得,與金、宋相比,更是天壤之別。”
“可是據我所知,大理也開科取士,設有流官。”
“你說的是釋儒吧?”何誌也對大理的科舉製度還是有所了解的,大理所謂的科舉,隻招收僧道當中讀儒書的人,最多算是國家權力與宗教集團的妥協。
“那我在何先生看來,大理卻一無可取嗎?”
“大理如果不力行漢法改革,必將滅國。”
“漢法……”
“瞿越用漢法,連取三州;黨項用漢法,威服河西;契丹用漢法,雄踞北漠;女真用漢法,執掌中原。中國文化精妙,非一般可聞。”
“大宋是漢法,如何播遷臨安?高麗是漢法,卻隻蝸居海東。”
“女真如果不用漢法,豈能入主中原擊敗大宋?女真祖上不過是高麗臣屬而已。”何誌也差點被段鍾問住,不得不說大宋實在是給漢文化招黑啊。
“瞿越建國以來,以漢法為尊,上下齊心,連敗占城、高棉,威服瀾滄。南方各國,深受中華、天竺兩國文化浸染,用漢法者,瞿越也,用天竺法者,占城、高棉、瀾滄諸蠻也。瞿越是新立的小國,至今不過200餘年,卻能連敗古國高棉,四破占城,可見漢法之威力。”
高俊頓了頓,整理一下思路:“天竺有佛法、因明,言語可謂至精至妙,期間或有可學者,但是天竺之法空講哲理,不諳世務,可供清談,不能治國。一旦天竺法治國,必然淫僧遍地,國庫空虛,士民懶惰。”
“何先生的意思是說,大理國應當摒棄佛法,專門學中原製度了?”
“國家各有不同,治國不能專一一法,大理要走有大理特色的封建主義道路……”
“何先生你說什麽?”
“非我也,我未曾有也,勿妄言也。”何誌也趕緊給段鍾倒了一杯水。
“大宋最不好殺伐征戰,大理應當與大宋結好,與瞿越分庭抗禮,專一征伐瀾滄諸部,收滅麗江、自杞各國。應當剪除這些功勳貴胄,開科取仕,廣納人才,建立以大理皇室為首的軍隊,這些人不種地,吃皇糧,為國征戰。確立土地製度,促使農民勤奮耕種,向中原學習先進的農業製度,勤開水利。當然,這些都離不開錢,應當開源節流,進行滅佛運動,減少僧尼的數量,消除他們的影響……”
段鍾走後不久,高俊迴到營帳,一進來就說:“何誌也,我都不敢相信,師靖居然支持咱們的想法。”
從南寨返迴小山墩堡的時候,高俊的心裏是比較輕鬆的,總體來講,南站人自食其力,勤懇力農,正戶、奴婢、驅口之間的關係也沒有那麽緊張,這是整個押剌百戶當中最有活力的村子,而這個村的村民已經表態支持高俊,之後的工作將會順暢很多。
不過溫敦傑的背景依舊沒能調查出來,南寨的村民們也覺得這個年輕郎君貴不可言,但是此人究竟是何方神聖,仍然無人得知。
迴到小山墩堡後,高俊把早就寫好的一封信交給僧虔,讓他暫時別忙著柴米油鹽的差事,再次前往嶧山一帶打聽時全的消息,把這封信交給他。
“高郎君這是要幹什麽?”僧虔看著火漆封好的信,心中有些狐疑。
“僧虔,你不用擔心,我這麽做,自然有我的道理。”高俊讓僧虔去送信,一方麵是要聯係時全,另一方麵也是不想讓僧虔摻合到最近押剌百戶啊即將發生的變動之中。對於僧虔,高俊和何誌也的態度都有點曖昧,這個人雖然結識的早,但卻始終沒有走進核心圈子裏,迄今為止,對於高俊和何誌也的動態,僧虔也是一知半解。
可僧虔畢竟是個認真的執法者,這點高俊和何誌也還是很佩服的。所以沒有絕對把握留下僧虔的情況下,高俊並不願意過分刺激他。看著僧虔遲疑的接過信封,並不停留的立刻上馬啟程,高俊在心裏輕輕舒了一口氣。
和高俊這幾天緊鑼密鼓地探聽動態相比,何誌也似乎過上象牙塔的日子,這幾天,他都是和段鍾一起編寫教材,到了晚上,高俊去給軍兵們上課,兩個人則摸黑說笑,談古論今。
“何先生,您上次所說的南宋關於四川的政策,我還是不大明白。淮南是膏腴之地,揚州富甲天下,征伐南宋,不首先攻取揚州,為何去打四川、荊襄呢?”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段公子也是看過史書的,秦滅楚,攻克壽春之後,江東轉瞬即下;南北朝之際,北魏南下東進,首先進攻江南,瓜步山一戰戰敗則前功盡棄,而隋朝滅陳,首先令楊素經營襄陽,一鼓作氣,馬到功成。”何誌也興致勃勃的說著。
“何先生看來,大理為政得失如何?”
“大理不足為患。”何誌也喝了一口水。“大理立國的基礎,原本是蒼山洱海之畔的白蠻,然而段氏為了重奪皇位,與滇東三十七部結盟,至此,大理國的基礎就變成了白蠻與三十七部聯盟。白族願意和布依族、瑤族聯合……不好意思,我的意思是說白蠻和三十七部聯合,看上去擴大了統治基礎,但是也徹底限製了大理的發展可能。如今的大理,北有大宋,西有身毒,東有瞿越,南有瀾滄,值此虎狼環伺之時,不修內政,不豫兵備,廣修淫寺,空耗錢財。君臣不講財用之道,上下不通經濟之法,如此則國勢危矣。”
“何先生不了解大理的情況,小子去過大理,大理人心最為純正,多奉佛法,民事清平,鄉間民風淳樸,百姓自得其樂,在何先生眼裏卻比不過中原科虐暴政嗎?”
“我請問你,你可知大理官製如何?”
“大理有相國、清平官、九爽,地方上還有演習、演覽……”
“也不過就是秦漢的水平嘛,我在問你,大理的軍隊是何人構成的?”
“有常備的軍將,還有鄉兵和夷卒。”
“據我所知,常備軍掌握在高氏手中,各地鄉兵有土官率領,夷卒更不用提,歸屬於滇東滇東三十七部,這些人叛服不定,喜怒無常,索取無度,並不足以依靠。”
“這倒也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如今的大理國,除卻蒼山洱海之畔的各賧,又有多少土地是大理本國的呢?都隸屬於烏蠻、麗江、自杞等附庸國家,就算是大理本部的土地,又有多少是段氏的呢?各地有土官,朝堂有高氏,高家子弟分別就任八府,這大理已經近乎於不是段家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今的大理,朝堂有世卿,地方有土官,把持朝政,次代以進,寒門無不扼腕。如此情形,想與西夏並駕齊驅尚不可得,與金、宋相比,更是天壤之別。”
“可是據我所知,大理也開科取士,設有流官。”
“你說的是釋儒吧?”何誌也對大理的科舉製度還是有所了解的,大理所謂的科舉,隻招收僧道當中讀儒書的人,最多算是國家權力與宗教集團的妥協。
“那我在何先生看來,大理卻一無可取嗎?”
“大理如果不力行漢法改革,必將滅國。”
“漢法……”
“瞿越用漢法,連取三州;黨項用漢法,威服河西;契丹用漢法,雄踞北漠;女真用漢法,執掌中原。中國文化精妙,非一般可聞。”
“大宋是漢法,如何播遷臨安?高麗是漢法,卻隻蝸居海東。”
“女真如果不用漢法,豈能入主中原擊敗大宋?女真祖上不過是高麗臣屬而已。”何誌也差點被段鍾問住,不得不說大宋實在是給漢文化招黑啊。
“瞿越建國以來,以漢法為尊,上下齊心,連敗占城、高棉,威服瀾滄。南方各國,深受中華、天竺兩國文化浸染,用漢法者,瞿越也,用天竺法者,占城、高棉、瀾滄諸蠻也。瞿越是新立的小國,至今不過200餘年,卻能連敗古國高棉,四破占城,可見漢法之威力。”
高俊頓了頓,整理一下思路:“天竺有佛法、因明,言語可謂至精至妙,期間或有可學者,但是天竺之法空講哲理,不諳世務,可供清談,不能治國。一旦天竺法治國,必然淫僧遍地,國庫空虛,士民懶惰。”
“何先生的意思是說,大理國應當摒棄佛法,專門學中原製度了?”
“國家各有不同,治國不能專一一法,大理要走有大理特色的封建主義道路……”
“何先生你說什麽?”
“非我也,我未曾有也,勿妄言也。”何誌也趕緊給段鍾倒了一杯水。
“大宋最不好殺伐征戰,大理應當與大宋結好,與瞿越分庭抗禮,專一征伐瀾滄諸部,收滅麗江、自杞各國。應當剪除這些功勳貴胄,開科取仕,廣納人才,建立以大理皇室為首的軍隊,這些人不種地,吃皇糧,為國征戰。確立土地製度,促使農民勤奮耕種,向中原學習先進的農業製度,勤開水利。當然,這些都離不開錢,應當開源節流,進行滅佛運動,減少僧尼的數量,消除他們的影響……”
段鍾走後不久,高俊迴到營帳,一進來就說:“何誌也,我都不敢相信,師靖居然支持咱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