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將扇子往下一摔,氣急敗壞道:「她才不會走上你阿姊的道路呢!來人,取我冠服劍履,我要進宮見大王。」
庸芮詫異道:「張儀,你這是何意?」
張儀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道:「似你這等安守庸常的人,是不會明白她這樣的女人的。」說罷,便換了冠服,匆匆入宮。
張儀直入宣室殿,見了秦王駟,卻什麽也不提起,隻說要與秦王駟作六博之戲。秦王駟最愛此道,當下便令侍人展開棋盤,與張儀連弈了三盤,張儀便連輸了三盤。
張儀將棋一推道:「又輸了。唉,臣連輸三局,大王棋藝,令臣甘拜下風。」
秦王駟道:「不是寡人的棋藝好,而是你不懂得棄子。」
張儀拱手道:「臣實不及大王。」
秦王駟道:「壯士斷腕,取捨之道也。張儀,人生如棋,起手無悔,不能重來。」
張儀笑道:「這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夠比大王更懂得博弈之道。人生本來就是一場豪賭,臣不如大王,若不能把自己逼到絕處,有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選擇更安全的道路,甚至不願意邁出冒險的一步。卻不知道當今這大爭之世,我不爭,看似原地踏步,但別人變強就等於我在變弱,等到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時候,再來後悔不曾發狠心下賭注,已經為時太晚。」
秦王駟臉色一變,緩緩道:「張儀,你今日來,是為誰遊說?」
張儀道:「張儀為大秦遊說。」
秦王駟哼了一聲:「你一介外臣,插手儲位更易,不覺得手太長了嗎?」
張儀卻肅然道:「敢問大王,將來是要一個守成平庸的大秦還是要一個稱霸列國的大秦?不錯,儀隻是一介外臣,後宮、儲位,與我都沒有關係。我關心的是,自先公以來的商君之政要不要繼續,自大秦立國以來的爭霸之業,要不要繼續?」
秦王駟臉色陰沉,問張儀:「何以見得太子就是庸君?何以見得旁人就勝過太子?」
張儀道:「大王,太子勇武好強,表麵上看來,的確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庸君。但一將無能會累死萬夫,更何況君王?一個不能夠正確判斷局勢,甚至是莽撞剛愎的君王,比庸君還要可怕。敢問大王,若是他日太子繼位,再遇上攻韓攻蜀之選擇,大王以為太子會如何決策?」
秦王駟一頓道:「子盪他……」
兩人四目對視,心照不宣地已經有了相同的答案。
秦王駟沒有說話。
張儀沒有繼續,又換了話題,道:「若是再來一個如商君一樣可以改變大秦命運的人才,太子能否押上國運去賭?」
秦王駟慢慢把玩著手中的棋子,仍然沒有說話。
張儀道:「其實列國變法,非由我大秦始,亦非至我大秦終,但卻隻有我大秦成功,乃是因為列國諸侯,得失心太重,不能直麵變法的割肉斷腕之痛。而先公那時候,為了支持商君改革,殺了無數反對之人,包括重臣和世族,甚至不惜刑殘公叔、放逐太子……他這是押上國運去賭啊!幸而,他賭對了。」
秦王駟低聲道:「是啊,幸而,他賭對了。」
張儀道:「然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像先王那樣,除了這樣準確的判斷之外,還有孤注一擲的賭性。敢問在大王的心目中,如今可有何人,還能夠有這樣的眼光,和這樣的決斷?」
秦王駟手一頓,他想下棋,卻終於拂亂了棋子。
張儀不動聲色地收拾著棋子,道:「當年周成王繼位,尚是年幼小兒,能夠坐穩江山,全賴母後邑薑把持朝政,才有這大周朝江山延續至今不滅。當年先公把國政托與商君這樣一個外來的策士,隻要大秦能夠稱霸天下,坐在這王位上的是嬴姓子孫,這執政的人,是大臣還是母後,又有什麽關係呢?隻要是人,終會死的,到最後得利的終究還是嬴姓子孫,不是嗎?」
秦王駟沉聲喝道:「張儀,你可知道你在說些什麽?」
張儀從容道:「臣知道大王在顧慮什麽。宗法、骨肉……可是,大王忘記您自己說的,壯士斷腕的取捨了嗎?」
秦王駟冷冰冰地道:「你說這樣的話,置王後於何地,置太子於何地?」
張儀卻冷笑道:「王後早已經沒有資格坐在這個位子上了!」
秦王駟喝道:「大膽!」
張儀並不畏懼,抬頭直視秦王駟道:「大王,後宮妃嬪之爭,原不是大臣們應該過問的。可王後圖謀殘害大王子嗣,失德當廢。王後失德,公子盪也沒有資格為儲君。大王為了保全公子盪,才以立他為太子的方式保下王後。可您知道嗎,大王寧可棄國法而保王後,會讓多少策士寒心?他們是衝著新法而來到秦國,是衝著秦國削弱世官世祿,重視人才的新製而來。而大王庇護王後的行為,會被他們看作是大王的心更偏向舊製,隻要是嫡子,或者是舊族親貴,做什麽危害國家的事,都可以得到原諒。而新政的威信,就蕩然無存了。」
秦王駟猛然站起:「你說什麽……」話一出口,猛然醒悟,「原來這才是你們在朝堂上群起要求廢後的原因。」他忽然明白了,為什麽當日在朝堂,贊成廢後的,多半是列國策士出身的朝臣;而反對廢後的,則多半是世襲舊臣。
張儀越說越是激憤:「大王,王後已經不能繼續為後了,而太子,更不是將來秦國最適合的執政者。一個不合適的人坐在高位上,對人對己,都是一種災難。大王憐惜王後、憐惜太子,卻不憐惜大秦的列祖列宗,以及這些年來為了大秦犧牲的千千萬萬將士,甚至還有未來可能會被犧牲的大好江山嗎?」
</br>
庸芮詫異道:「張儀,你這是何意?」
張儀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道:「似你這等安守庸常的人,是不會明白她這樣的女人的。」說罷,便換了冠服,匆匆入宮。
張儀直入宣室殿,見了秦王駟,卻什麽也不提起,隻說要與秦王駟作六博之戲。秦王駟最愛此道,當下便令侍人展開棋盤,與張儀連弈了三盤,張儀便連輸了三盤。
張儀將棋一推道:「又輸了。唉,臣連輸三局,大王棋藝,令臣甘拜下風。」
秦王駟道:「不是寡人的棋藝好,而是你不懂得棄子。」
張儀拱手道:「臣實不及大王。」
秦王駟道:「壯士斷腕,取捨之道也。張儀,人生如棋,起手無悔,不能重來。」
張儀笑道:「這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夠比大王更懂得博弈之道。人生本來就是一場豪賭,臣不如大王,若不能把自己逼到絕處,有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選擇更安全的道路,甚至不願意邁出冒險的一步。卻不知道當今這大爭之世,我不爭,看似原地踏步,但別人變強就等於我在變弱,等到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時候,再來後悔不曾發狠心下賭注,已經為時太晚。」
秦王駟臉色一變,緩緩道:「張儀,你今日來,是為誰遊說?」
張儀道:「張儀為大秦遊說。」
秦王駟哼了一聲:「你一介外臣,插手儲位更易,不覺得手太長了嗎?」
張儀卻肅然道:「敢問大王,將來是要一個守成平庸的大秦還是要一個稱霸列國的大秦?不錯,儀隻是一介外臣,後宮、儲位,與我都沒有關係。我關心的是,自先公以來的商君之政要不要繼續,自大秦立國以來的爭霸之業,要不要繼續?」
秦王駟臉色陰沉,問張儀:「何以見得太子就是庸君?何以見得旁人就勝過太子?」
張儀道:「大王,太子勇武好強,表麵上看來,的確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庸君。但一將無能會累死萬夫,更何況君王?一個不能夠正確判斷局勢,甚至是莽撞剛愎的君王,比庸君還要可怕。敢問大王,若是他日太子繼位,再遇上攻韓攻蜀之選擇,大王以為太子會如何決策?」
秦王駟一頓道:「子盪他……」
兩人四目對視,心照不宣地已經有了相同的答案。
秦王駟沒有說話。
張儀沒有繼續,又換了話題,道:「若是再來一個如商君一樣可以改變大秦命運的人才,太子能否押上國運去賭?」
秦王駟慢慢把玩著手中的棋子,仍然沒有說話。
張儀道:「其實列國變法,非由我大秦始,亦非至我大秦終,但卻隻有我大秦成功,乃是因為列國諸侯,得失心太重,不能直麵變法的割肉斷腕之痛。而先公那時候,為了支持商君改革,殺了無數反對之人,包括重臣和世族,甚至不惜刑殘公叔、放逐太子……他這是押上國運去賭啊!幸而,他賭對了。」
秦王駟低聲道:「是啊,幸而,他賭對了。」
張儀道:「然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像先王那樣,除了這樣準確的判斷之外,還有孤注一擲的賭性。敢問在大王的心目中,如今可有何人,還能夠有這樣的眼光,和這樣的決斷?」
秦王駟手一頓,他想下棋,卻終於拂亂了棋子。
張儀不動聲色地收拾著棋子,道:「當年周成王繼位,尚是年幼小兒,能夠坐穩江山,全賴母後邑薑把持朝政,才有這大周朝江山延續至今不滅。當年先公把國政托與商君這樣一個外來的策士,隻要大秦能夠稱霸天下,坐在這王位上的是嬴姓子孫,這執政的人,是大臣還是母後,又有什麽關係呢?隻要是人,終會死的,到最後得利的終究還是嬴姓子孫,不是嗎?」
秦王駟沉聲喝道:「張儀,你可知道你在說些什麽?」
張儀從容道:「臣知道大王在顧慮什麽。宗法、骨肉……可是,大王忘記您自己說的,壯士斷腕的取捨了嗎?」
秦王駟冷冰冰地道:「你說這樣的話,置王後於何地,置太子於何地?」
張儀卻冷笑道:「王後早已經沒有資格坐在這個位子上了!」
秦王駟喝道:「大膽!」
張儀並不畏懼,抬頭直視秦王駟道:「大王,後宮妃嬪之爭,原不是大臣們應該過問的。可王後圖謀殘害大王子嗣,失德當廢。王後失德,公子盪也沒有資格為儲君。大王為了保全公子盪,才以立他為太子的方式保下王後。可您知道嗎,大王寧可棄國法而保王後,會讓多少策士寒心?他們是衝著新法而來到秦國,是衝著秦國削弱世官世祿,重視人才的新製而來。而大王庇護王後的行為,會被他們看作是大王的心更偏向舊製,隻要是嫡子,或者是舊族親貴,做什麽危害國家的事,都可以得到原諒。而新政的威信,就蕩然無存了。」
秦王駟猛然站起:「你說什麽……」話一出口,猛然醒悟,「原來這才是你們在朝堂上群起要求廢後的原因。」他忽然明白了,為什麽當日在朝堂,贊成廢後的,多半是列國策士出身的朝臣;而反對廢後的,則多半是世襲舊臣。
張儀越說越是激憤:「大王,王後已經不能繼續為後了,而太子,更不是將來秦國最適合的執政者。一個不合適的人坐在高位上,對人對己,都是一種災難。大王憐惜王後、憐惜太子,卻不憐惜大秦的列祖列宗,以及這些年來為了大秦犧牲的千千萬萬將士,甚至還有未來可能會被犧牲的大好江山嗎?」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