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唐環視四周,知道鄭光的意思,便開口道:“當然是這幅景象美一些,看著這幅景象,為師真的不覺得這是賤人在做賤事。”
鄭光抿著嘴唇點了點頭,把目光投放的更遠:“重農抑商不是商鞅首創,也不是商鞅發揚光大,縱使沒有商鞅,也會有張鞅李鞅這樣做,我想,最早的先人推行重農抑商之前,定然沒有抑商的做法,但是這種做法定然遇到了什麽非常嚴重的問題,這才促使先人使用了重農抑商之法。
學生猜想,先秦時期,先人農耕所獲之物遠遠少於今日,如果今日的糧食每畝地可以生產五百斤出來,那麽先秦時期,每畝地可能隻有一百斤,咱們吃的量都是差不多的,如果畝產少,那麽需要的土地就多,勞力也多,累死累活一整年卻幾乎吃不飽,且商業所獲財物遠多於農耕,這樣自然會促使更多的人選擇經商而不是務農。
如此一來,務農的人少了,那時也沒有什麽別的農具可以幫助務農,完全靠人力,效率很低,人一少,地裏就沒有更多的作物長出來,慢慢的,糧食越來越少,人們就沒吃的,那個時候更沒有其餘那麽多國家和咱們做生意,除了農作物,也很少有不需要從地裏種出來的原料製作的商品,沒人種地就沒有東西可買賣。
有人猜測重農抑商之說最早是由李悝提出,但是,學生以為具體做法可能是李悝總結提出,而首先這樣做的人,應該早於周,可惜三代史料完全失傳,使我等不得而知具體情形。
學生讀史書,得知殷商數次遷都,學生以為那時發生了嚴重災難,破壞農業生產,造成饑荒和物品短缺,擁有商品和糧食的少數巨商囤積居奇,導致物價飛漲,國家大亂,這樣的做法,會促使某位商王進行了改革,推行重農抑商之法,才逐漸穩住了局麵,周室衰微,諸侯並起,需要大量富商巨賈相助,遂放寬限製,是以春秋戰國巨商甚多,直到李悝變法才有所改變。
但是幾千年之後的如今,咱們的糧食產量比之過去多了數十倍不止,不需要以農作物為原料生產的商品也逐漸多了許多,更有諸國渴望與大明交易,做生意。
學生竊以為,可能大明已經不是需要那麽多人待在田地裏,依靠農具和耕牛,我們可能並不需要一家子五六個壯丁都待在地裏,合理改進農具,改進耕作之法,完全可以解放出一大批勞動力從事別的職業,因為土地能生產的東西就那麽多,不會因為耕作它的人多,它產量就多,如果三個人耕作就能把一塊土地發揮到極限,又何必要讓五個人去做呢?
咱們其實完全可以節約下兩個壯丁去做別的事情,或者務工,或者經商,產生更多的財富,並不會因此而引發大明的糧食危機,先民們遇到的問題,在如今的大明,已經不複存在了,士農工商,各司其職,學生以為本質上,四民並無高低之分,不過是職能劃分不同而已,四民之中,缺了任意一個,都會導致國將不國,那麽,為何要在四民之中,劃下等級高低之分呢?”
隨著鄭光的講述,唐順之眼中的神采越發閃亮,鄭光說完之後,老唐興奮地詢問:“這些事情並非是我所傳授,你自己悟出來的嗎?”
當然是我自己想的,不過,也是得益於現代的某些研究吧,可能我看問題的角度不太一樣了,如此想著,鄭光開口道:“讀書練武之餘,學生也喜歡讀史書,野記雜文也讀過不少,所以想的問題很多,也想了不少自己的猜測,隻是不知道對不對。”
老唐欣慰的一笑,把目光轉向了南方:“你們瞧不起他,瞧不起他,哈哈哈!我唐順之的弟子,不用你們瞧得起!”說罷,老唐把目光轉向鄭光,笑眯眯的說道:“能有這樣的看法,就注明你不是讀死書,死讀書,而是讀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雖然不能用在科舉考試上,但是定可以用在為官上,隻是可惜啊,三代史料,鑄無射之亂後全部失傳,以致無法考證。”
說著,老唐的麵色凝重了幾分:“但是,關於四民之說,光兒,牢記在心,但是,無論如何,都不要說出來,除非你做到了那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否則,永遠都不要說出來,記住了嗎?是永遠。”
鄭光明白唐順之的意思,所以也隨之點頭:“學生牢記在心。”
這種說法要是說出去,就等於是和整個儒門作對了,就算是首輔,就算是皇帝,估計也沒有那個膽量吧?但是,董仲舒和朱熹費盡心思編織的大網,雖然已經遮蔽了整個天空,終究,還是留下了一線希望……
唐順之打算帶著鄭光去紹興,他和那些朋友們約好了在紹興會麵,他並沒有提起其實此次會麵是鄭光所希望的,隻是尋常的會麵,自己去參加而已,同時,要宣布一件事,這樣,就能盡可能的將更多的人召集過來,更有益於鄭光的計劃展開。
自己無法幫助鄭光走得更高更遠,實現不了他的理想,那麽,就不能成為障礙,而要努力,為鄭光搬走全部的障礙物!他想見這些人,就創造條件讓他見,不知為何,唐順之總覺得,這一次,鄭光能把這裏的所有人都拐帶上自己的賊船……啊呸!是萬噸巨輪!
紹興在現代以黃酒聞名,在古代,也是一樣,紹興黃酒聞名遐邇,鄭光屢次惡趣味的猜想,唐順之選擇居住在紹興,並且屢屢在紹興舉辦聚會,是不是有著蹭酒的想法?隨後發生的事情驗證了鄭光的猜測,唐順之一入紹興,就如同斷了線的風箏,失去了控製,一定需要酒,好酒才能控製。
簡單來說,唐順之見著好酒就走不動道兒,摸摸口袋,滿麵羞慚,鄭光無奈,不扔心看著老師在酒鋪門口丟人現眼,掏錢出來買了不少好酒,唐順之這才恢複正常,晚上抵達的紹興,聚會時間是兩天後,那麽需要做什麽,就不言而喻了。
鄭光輕車熟路的找到紹興城裏最好的客棧,要了一間上房,然後又是一桌好菜,把嗷嗷待哺的老唐喂的飽飽的,第二天,老唐在屋子裏睡了一整天懶覺,除了吃午飯和晚飯的時候醒來大吃大喝……
鄭光甚至都以為老唐要從此做一隻米蟲了,鄭光正在準備著八月份的鄉試,雖然身為府學廩生,但是如今的縣學府學管理非常寬鬆,一開始去報個到,之後你想怎樣就怎樣,沒人管你,所以很多考取秀才的學子都會選擇趁這個兩個月的時間出門遊曆一下,或者自己在家自學,並不會選擇去縣學府學學習。
院試結束之後,鄭光也完成了自己的蘇州府製霸之旅,拿到了小三元的成就事件,而在這之後的鄉試,鄭光將直麵整個南直隸的高手們,南直隸是大明最強的科舉大省,能和“宰輔搖籃”的江西相提並論,曆年來通過院試而未通過鄉試的學子數量冠絕全國,幾乎每年都要在江南貢院展開一次龍爭虎鬥,風雲際會!
一念至此,鄭光更是心中激動,蘇州府這一科並沒有強大的對手,鄭光輕鬆拿下頭籌,覺得不甚爽快,但若是能和那些曆史名人正麵交鋒,絕對是一件快意的事情,李春芳,張居正,殷士瞻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未來帝國最高權力核心圈子裏的人們,能和他們在科舉的戰場上大戰一番,那該多麽有趣?
不過貌似這些厲害的家夥早就都是舉人了,要戰,也是在會試的時候了……
唐順之給鄭光分析過這一科名聲很大具有衝擊進士實力的著名學子,李春芳在內,張居正也在內,王世貞也在內,不過有一點,這些鼎鼎大名的才子們,都是舉人的身份了,隻等待著參加最後的會試和殿試,像鄭光這樣一口氣披荊斬棘衝向鄉試的,很少很少。
鄭光第一次考試就通過了院試成為秀才,這在全大明也並不多見,就更別說是小三元了,如果通過鄉試成為舉人,就一定會進入那些高手的眼中,成為人們眼中具有強大實力的學子,對鄭光的進一步揚名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同時鄭光也要注意,從鄉試開始,就是真正的龍虎鬥,鄭光欠缺的經驗將會是非常不利的因素。
因此,從鄉試開始,不要期盼著能拿到魁首,那些積澱了十幾年數十年的老司機們一旦運氣來了一爆發,實力會陡然增加,鄭光雖然才學足夠基礎紮實,但是科舉這一路,靠的還真不僅僅是實力,運氣更重要。
鄭光可以製霸蘇州府的年輕學子們,但是要知道,如同鄭光一樣的年輕才子,並不少見,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才子,就如同嚴嵩嚴分宜,九歲就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了,張居正十三歲中秀才,十六歲中舉人,權傾三朝的楊廷和也是著名的神童才子,十三歲就中舉。
但是他們的科舉之路也不是完全順暢的,唐順之期望鄭光可以一口氣拿下考試,為未來長時間積累經驗打下深厚基礎,如果鄭光此次就可以考取進士,那麽等到他三十多歲成為數十年老官僚的時候,別人搞不好連秀才還沒考上,等到他有成為內閣閣臣的資曆的時候,說不定,還非常年輕。
官場上,年輕也是巨大的資本。
但是,唐順之不會要求鄭光一定要一次中第,如今麵對著這麽多高手,鄭光十七歲的年齡非常夠嗆,能否在那麽大的場麵鎮定下來,也是非常值得商榷的,天子腳下,麵對威嚴的天子和官威濃厚的北京城,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員和貴族,鄭光真的可以安之若素,一次中第?
鄭光抿著嘴唇點了點頭,把目光投放的更遠:“重農抑商不是商鞅首創,也不是商鞅發揚光大,縱使沒有商鞅,也會有張鞅李鞅這樣做,我想,最早的先人推行重農抑商之前,定然沒有抑商的做法,但是這種做法定然遇到了什麽非常嚴重的問題,這才促使先人使用了重農抑商之法。
學生猜想,先秦時期,先人農耕所獲之物遠遠少於今日,如果今日的糧食每畝地可以生產五百斤出來,那麽先秦時期,每畝地可能隻有一百斤,咱們吃的量都是差不多的,如果畝產少,那麽需要的土地就多,勞力也多,累死累活一整年卻幾乎吃不飽,且商業所獲財物遠多於農耕,這樣自然會促使更多的人選擇經商而不是務農。
如此一來,務農的人少了,那時也沒有什麽別的農具可以幫助務農,完全靠人力,效率很低,人一少,地裏就沒有更多的作物長出來,慢慢的,糧食越來越少,人們就沒吃的,那個時候更沒有其餘那麽多國家和咱們做生意,除了農作物,也很少有不需要從地裏種出來的原料製作的商品,沒人種地就沒有東西可買賣。
有人猜測重農抑商之說最早是由李悝提出,但是,學生以為具體做法可能是李悝總結提出,而首先這樣做的人,應該早於周,可惜三代史料完全失傳,使我等不得而知具體情形。
學生讀史書,得知殷商數次遷都,學生以為那時發生了嚴重災難,破壞農業生產,造成饑荒和物品短缺,擁有商品和糧食的少數巨商囤積居奇,導致物價飛漲,國家大亂,這樣的做法,會促使某位商王進行了改革,推行重農抑商之法,才逐漸穩住了局麵,周室衰微,諸侯並起,需要大量富商巨賈相助,遂放寬限製,是以春秋戰國巨商甚多,直到李悝變法才有所改變。
但是幾千年之後的如今,咱們的糧食產量比之過去多了數十倍不止,不需要以農作物為原料生產的商品也逐漸多了許多,更有諸國渴望與大明交易,做生意。
學生竊以為,可能大明已經不是需要那麽多人待在田地裏,依靠農具和耕牛,我們可能並不需要一家子五六個壯丁都待在地裏,合理改進農具,改進耕作之法,完全可以解放出一大批勞動力從事別的職業,因為土地能生產的東西就那麽多,不會因為耕作它的人多,它產量就多,如果三個人耕作就能把一塊土地發揮到極限,又何必要讓五個人去做呢?
咱們其實完全可以節約下兩個壯丁去做別的事情,或者務工,或者經商,產生更多的財富,並不會因此而引發大明的糧食危機,先民們遇到的問題,在如今的大明,已經不複存在了,士農工商,各司其職,學生以為本質上,四民並無高低之分,不過是職能劃分不同而已,四民之中,缺了任意一個,都會導致國將不國,那麽,為何要在四民之中,劃下等級高低之分呢?”
隨著鄭光的講述,唐順之眼中的神采越發閃亮,鄭光說完之後,老唐興奮地詢問:“這些事情並非是我所傳授,你自己悟出來的嗎?”
當然是我自己想的,不過,也是得益於現代的某些研究吧,可能我看問題的角度不太一樣了,如此想著,鄭光開口道:“讀書練武之餘,學生也喜歡讀史書,野記雜文也讀過不少,所以想的問題很多,也想了不少自己的猜測,隻是不知道對不對。”
老唐欣慰的一笑,把目光轉向了南方:“你們瞧不起他,瞧不起他,哈哈哈!我唐順之的弟子,不用你們瞧得起!”說罷,老唐把目光轉向鄭光,笑眯眯的說道:“能有這樣的看法,就注明你不是讀死書,死讀書,而是讀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雖然不能用在科舉考試上,但是定可以用在為官上,隻是可惜啊,三代史料,鑄無射之亂後全部失傳,以致無法考證。”
說著,老唐的麵色凝重了幾分:“但是,關於四民之說,光兒,牢記在心,但是,無論如何,都不要說出來,除非你做到了那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否則,永遠都不要說出來,記住了嗎?是永遠。”
鄭光明白唐順之的意思,所以也隨之點頭:“學生牢記在心。”
這種說法要是說出去,就等於是和整個儒門作對了,就算是首輔,就算是皇帝,估計也沒有那個膽量吧?但是,董仲舒和朱熹費盡心思編織的大網,雖然已經遮蔽了整個天空,終究,還是留下了一線希望……
唐順之打算帶著鄭光去紹興,他和那些朋友們約好了在紹興會麵,他並沒有提起其實此次會麵是鄭光所希望的,隻是尋常的會麵,自己去參加而已,同時,要宣布一件事,這樣,就能盡可能的將更多的人召集過來,更有益於鄭光的計劃展開。
自己無法幫助鄭光走得更高更遠,實現不了他的理想,那麽,就不能成為障礙,而要努力,為鄭光搬走全部的障礙物!他想見這些人,就創造條件讓他見,不知為何,唐順之總覺得,這一次,鄭光能把這裏的所有人都拐帶上自己的賊船……啊呸!是萬噸巨輪!
紹興在現代以黃酒聞名,在古代,也是一樣,紹興黃酒聞名遐邇,鄭光屢次惡趣味的猜想,唐順之選擇居住在紹興,並且屢屢在紹興舉辦聚會,是不是有著蹭酒的想法?隨後發生的事情驗證了鄭光的猜測,唐順之一入紹興,就如同斷了線的風箏,失去了控製,一定需要酒,好酒才能控製。
簡單來說,唐順之見著好酒就走不動道兒,摸摸口袋,滿麵羞慚,鄭光無奈,不扔心看著老師在酒鋪門口丟人現眼,掏錢出來買了不少好酒,唐順之這才恢複正常,晚上抵達的紹興,聚會時間是兩天後,那麽需要做什麽,就不言而喻了。
鄭光輕車熟路的找到紹興城裏最好的客棧,要了一間上房,然後又是一桌好菜,把嗷嗷待哺的老唐喂的飽飽的,第二天,老唐在屋子裏睡了一整天懶覺,除了吃午飯和晚飯的時候醒來大吃大喝……
鄭光甚至都以為老唐要從此做一隻米蟲了,鄭光正在準備著八月份的鄉試,雖然身為府學廩生,但是如今的縣學府學管理非常寬鬆,一開始去報個到,之後你想怎樣就怎樣,沒人管你,所以很多考取秀才的學子都會選擇趁這個兩個月的時間出門遊曆一下,或者自己在家自學,並不會選擇去縣學府學學習。
院試結束之後,鄭光也完成了自己的蘇州府製霸之旅,拿到了小三元的成就事件,而在這之後的鄉試,鄭光將直麵整個南直隸的高手們,南直隸是大明最強的科舉大省,能和“宰輔搖籃”的江西相提並論,曆年來通過院試而未通過鄉試的學子數量冠絕全國,幾乎每年都要在江南貢院展開一次龍爭虎鬥,風雲際會!
一念至此,鄭光更是心中激動,蘇州府這一科並沒有強大的對手,鄭光輕鬆拿下頭籌,覺得不甚爽快,但若是能和那些曆史名人正麵交鋒,絕對是一件快意的事情,李春芳,張居正,殷士瞻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未來帝國最高權力核心圈子裏的人們,能和他們在科舉的戰場上大戰一番,那該多麽有趣?
不過貌似這些厲害的家夥早就都是舉人了,要戰,也是在會試的時候了……
唐順之給鄭光分析過這一科名聲很大具有衝擊進士實力的著名學子,李春芳在內,張居正也在內,王世貞也在內,不過有一點,這些鼎鼎大名的才子們,都是舉人的身份了,隻等待著參加最後的會試和殿試,像鄭光這樣一口氣披荊斬棘衝向鄉試的,很少很少。
鄭光第一次考試就通過了院試成為秀才,這在全大明也並不多見,就更別說是小三元了,如果通過鄉試成為舉人,就一定會進入那些高手的眼中,成為人們眼中具有強大實力的學子,對鄭光的進一步揚名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同時鄭光也要注意,從鄉試開始,就是真正的龍虎鬥,鄭光欠缺的經驗將會是非常不利的因素。
因此,從鄉試開始,不要期盼著能拿到魁首,那些積澱了十幾年數十年的老司機們一旦運氣來了一爆發,實力會陡然增加,鄭光雖然才學足夠基礎紮實,但是科舉這一路,靠的還真不僅僅是實力,運氣更重要。
鄭光可以製霸蘇州府的年輕學子們,但是要知道,如同鄭光一樣的年輕才子,並不少見,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才子,就如同嚴嵩嚴分宜,九歲就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了,張居正十三歲中秀才,十六歲中舉人,權傾三朝的楊廷和也是著名的神童才子,十三歲就中舉。
但是他們的科舉之路也不是完全順暢的,唐順之期望鄭光可以一口氣拿下考試,為未來長時間積累經驗打下深厚基礎,如果鄭光此次就可以考取進士,那麽等到他三十多歲成為數十年老官僚的時候,別人搞不好連秀才還沒考上,等到他有成為內閣閣臣的資曆的時候,說不定,還非常年輕。
官場上,年輕也是巨大的資本。
但是,唐順之不會要求鄭光一定要一次中第,如今麵對著這麽多高手,鄭光十七歲的年齡非常夠嗆,能否在那麽大的場麵鎮定下來,也是非常值得商榷的,天子腳下,麵對威嚴的天子和官威濃厚的北京城,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員和貴族,鄭光真的可以安之若素,一次中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