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3年,黃元3790年,熙寧六年,正月初十。由各學府議政院組成的臨時政事堂開始主持國事,從初十開始,政事堂大選將持續一個月。政事堂大選五年一次,而這還是第一次。各國君主樂意看一看大宋的政治,反正在大宋第一樓住的舒服,又是免費的吃住,倒也安心地住了一個月。


    而從這一天開始,趙頊沒有閑下來,開始為蔡京、章惇兩人拉選票了。趙頊這個皇帝出動了,蔡京、章惇的許多功績都被趙頊一條條列了出來,如蔡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最大的城市上京,章惇平定了西南夷叛亂等等。


    趙頊的出場,讓耶律洪基覺得很有意思。皇帝想用誰不行,還要搞什麽選舉。這宋人就是喜歡折騰。不過,耶律洪基倒是看出了其中的好處。那就是趙頊在實際上仍把持了權力,同時還不會擔心皇位的穩固問題。耶律洪基雖然昏庸了一點,但也不是笨蛋,遼國的權力大多把持在北院大王耶律乙辛手上,他是知道的,但他認為耶律乙辛是忠誠於他的。見識了大宋的政治,耶律洪基發現,忠心不是那麽可靠的。


    九國君主和趙頊一般,也開始出場為他們中意的人拉選票。大肆宣揚,隻有王安石當了大宋宰相,天下才能太平無事。不過,九國君主一致支持王安石,但是讓大宋百姓懷疑王安石是不是賣國了?四大學府並四大學府分府的學子,那個不痛恨契丹人、黨項人。這下好了,耶律洪基他們給王安石幫倒忙了。


    很多穿越小說,都喜歡搞選舉。然而,選舉真的符合中國傳統的文化嗎?或者說:中國,甚至整個東方文明體係下的國家,應該適應什麽樣的民主化進程?一味的照抄西方的選舉製度,能行得通嗎?


    趙頊一直很懷疑,因為在選舉過程中,雖然趙頊一直在為蔡京拉選票,但是影響不大。趙頊甚至唿籲上京百姓支持蔡京入相,畢竟上京是蔡京一手規劃建起來的,蔡京在上京百姓中威望很高,但最終的結果是,沒有百姓理睬這個趙頊這個皇帝,所有的百姓更樂於看戲,頂多猜一猜,誰會當宰相。


    有多家賭坊,開了盤,王安石、司馬光、蘇軾、沈括、蘇頌、章惇、呂惠卿、蔡京、韓絳、呂公著、馮京、範鎮、張方平、陳升之、韓維、蔡確、曾布等三十多人都被明碼標價,王安石和司馬光兩人誰能當上宰相?賠率都非常高。


    百姓們參與賭博的熱情,比起支持誰當宰相的熱情要高得多。這讓趙頊啞口無言,目瞪口呆。


    趙頊因此想到,好在沒有仿照西方,搞什麽普選,不然百姓們會不會投票估計都是一迴事。從這個情況看:在中國搞選舉,最大的問題不是兩黨還是多黨競爭,而是普通百姓根本就不願意投票。沒人關心那些事情,誰當總統,誰當主席,這些問題根本就不是百姓們關心的。


    這個問題,從後世中國的選舉就可以看出。老百姓誰在乎過?新的主席出來後,都不知道新主席以前是幹什麽的,從哪裏冒出來的。沒有人關心,除了偶爾看看新聞聯播,才發現國家換了領導人之外,都看韓國的泡沫劇去了。


    相比選舉,百姓們更關注高考,每年高考還沒有開始,家長們都在打探今年的高考政策等等。工作都擱下了,一心為孩子準備高考。


    東西方文明的衝突是一個很大的課題,除了前麵談到的中國古代是帝製共和,沒有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外,這裏還要談一談選舉與考試。


    西方人發明了選舉,從古羅馬開始,一直到現在,他們都把選舉奉為至寶。中國人發明了科舉,從隋朝開始,一直到現在,我們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依然以考試決定人選。


    從民國開始,西方文明侵入,凡是愛國人士一直都把選舉當作是中國大出天下,改變落後的良方,認為選舉是改變中國現狀最好的辦法,認為選舉是萬能的,是民意的體現。從網絡小說,到現實社會都帶著這樣的唿籲。然而,直到現在民選也沒有實現。


    大部分的中國人,還都不知道選票是什麽樣子的。這不是政府的問題,而是民眾自身的問題,比起選舉,他們更信任考試。後世中國,鄉村總是選出一群惡霸當村官,就可以看出,百姓們根本不在乎誰當官,隻在乎有沒有好處,這正是賄選的土壤。


    這不是說中國沒有民主的文化,相反,中國很民主,但民主從來不相信口頭承諾。他們隻看實際上的好處,你得先幹出樣子來,他們才相信。當然,先幹起來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權力,那麽怎麽辦?考試。


    從中國完善的考試製度就可以看出,中國很民主,怎麽民主?一切用考試成績說話!這是很民主的,每個人都有考試的機會,每個人都有可能通過考試出人頭地,繼而成為主宰國家命運的官員。


    從宋朝的科舉糊名製開始,直到後世,考試所帶來的是沒有哪一個家族能長期把持一個國家的政權。中國從北宋開始就沒有過真正的貴族,相比西方社會那傳承上千年的貴族家庭,可以看出,中國的民主與西方的**。


    西方的**在於國家政權長期把持在貴族手裏,西方的民主在於國家政權不是把持在一個貴族手裏,因為選舉可以不斷換領袖。美國就是這個樣子的,看似四年選一次總統,其實還是那些資本家控製政權。


    中國的**在於你不通過考試,你就沒有說話的權力。這也意味著,隻要通過了考試,當上了官,那麽即便你說的是屁話,也是真理。為什麽會這樣?因為通過了嚴格的考試,已經形成了崇拜,那怕當官的說的是屁話,百姓們因為你通過了考試,相信你說的不是屁話。這種**,事實上是話語權上的**,老百姓沒有了說話的權力。


    這種**,不是趙頊能夠改變的。千年的文化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不是西方的選舉製度可以改變的。


    由而,趙頊想到了後世的民主集中製,想到了黨內民主製。這是一個很好的製度,這個製度加上再仿照明朝的內閣製度。趙頊由而製定了四大學府製度,四大學府的師生不是官員,但他們又是準官員,讓準官員決定官員的職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在準官員麵前,官員沒有了話語權的**,都是通過了嚴格的考試製度的,都是萬裏挑一的,誰崇拜誰呢?


    如果是在宋朝推行普選,那麽國家政權,很可能會被地方豪族所把持。那麽就成了地方政權賦予中央政權權力,一旦各個地方政權利益不同,很容易造成分裂。最大的可能就是導致類似後世美國一般的南北戰爭。


    所以趙頊的選擇是對的,好在沒有像其它穿越者那樣,一穿越就要搞民主選舉,甚至強迫百姓選舉,在地方上建三級議會什麽的。真是那樣,外敵環視下的宋朝,一旦鬧內訌,隻有被遼國吞並的可能。


    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趙頊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時代不同,國情不同,沒有亂套後世的那些所謂的先進製度。


    四大學府製度,可以杜絕權相的出現,五年一次選舉,沒有那個人可以長期把持相位,因為正真的權力在四大學府,宰相隻是這個權力的代表。而四大學府的權力是皇帝賦予的,是天子賦予的,也就是說四大學府被趙頊賦予了皇權,或者說與趙頊分享皇權,履行不同的職責。隻要四大學府製度鞏固,趙頊的皇位也就鞏固了下來。


    趙頊需要四大學府享有大部分的皇權,從而杜絕昏君的出現。這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製衡的體係。皇權、相權、選舉權,三大權力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皇權統而不治,相權治而不統,選舉權保證了權力製衡。


    大選過後,根據政事堂製度與四大學府製度,趙頊的權力差不多都被剝奪了。如果趙頊與宰相不對付的話,那麽就剩下了一個否決權。如果對宰相不滿意,可以向四大學府議政遠申訴。也就是說,皇帝要想參與政治也可以,政事堂製度,皇帝在朝,決策權在皇帝與宰相手裏。皇帝想偷懶也可以,皇帝不想做事,決策權在宰相與執政手裏。


    持續一個月的大選結束之後,新的政事堂誕生,議政院上報後,趙頊加蓋了玉璽,並頒布天下。出乎趙頊意料之外,宰相既不是王安石,也不是司馬光,而是大胖子大發明家沈括。


    趙頊頭疼了,沈括雖說也是一個政治家、改革家,但是相比科學家、發明家,就要遜色多了。


    四大學府並四大學府分府,總共有九十餘萬師生。每名師生一票,在投票之前,都會得到像司馬光的奏疏一般的本子,上麵有參選者的介紹。選舉者可以把自己中意的人依照職位的不同寫在選票上。


    按職位填寫選票,也是為了防止選票過於集中,造成被選人數過少,畢竟政事堂成員一共有十七位。宰相一人,執政兩人,參讚十四人。三個職位,分別計票。


    沈括獨得宰相票五十餘萬票,占了宰相票的一半多。不用說,票數排在第一,出任宰相。司馬光與王安石瓜分了剩下的宰相票,司馬光得到了二十餘萬票,排在第二,王安石比司馬光少了三千餘票,排在第三。


    宰相票確定了宰相與執政,執政票則確定了十四名參讚。分別是:蘇軾、呂公著、李佩雄、韓絳、章惇、文彥博、陳升之、蘇頌、郭逵、程顥、範純仁、韓忠彥、範鎮、張方平。


    看到這個結果,趙頊眼珠子都快掉了下來,有一種發瘋的感覺。蔡京落選了,發了瘋的範純仁竟然入選了,韓琦的兒子韓忠彥也入選了。再看看其它人,大部分都是原來的元老重臣。


    [,!]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揚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絕路V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絕路V並收藏宋揚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