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磨豆腐,是孫剛家鄉的傳統習俗。

    “豆腐”與“頭富”諧音,寄予了人們新年要“富貴”的心願。家常豆腐、麻婆豆腐、五香豆腐、脆皮豆腐、三鮮豆腐、臭豆腐記者走進磨豆腐和買豆腐的人中,聽他們講述與豆腐有關的故事,品味那濃濃的豆腐香

    究其因,是當地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麽多好吃的,同時也是先民勤儉節約美德的寫照。

    第二天一早,孫爸和孫剛就抬著半盆泡脹的豆子,去了村子裏王家祥家裏。事先打好了招唿。

    他家做出的豆腐以鮮香、嫩白等特點遠近聞名,頗受歡迎。年輕的時候經常走街串巷去賣,他是使用石磨磨製豆腐的人,而他的那句“誰要豆腐,石磨豆腐”也為附近村民所熟知。石磨磨出的豆腐水分少、硬度高,味道醇香。

    王家祥經常帶著淡淡的惆悵,“石磨豆腐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俺一直舍不得丟。”

    年紀大了以後,小兒子王成友接下他這活兒,開始用機器做起豆腐。也不走街串巷了,逢集便磨一個豆腐上街去賣。背集磨一個小點兒的豆腐,村裏人都消化的了。

    春節臨近,王成友一家格外忙碌。

    窗外寒風瑟瑟,屋內熱火朝天。

    “現在快過年了,得提前幾天預訂,咱村裏為先,其他村裏也有訂的,可是忙不過來。”正在調試機器的王成友累得滿頭是汗,卻顧不上擦一下。

    “現在俺家是晝夜不停地生產。”在旁邊撈豆子的王成友老婆接上了話茬。

    “二哥,來抽根煙。”王成友遞給孫爸一支煙,“這幾天忙起來了,一天不停歇。”

    將黃豆製成豆腐,要經過磨漿、煮漿、濾漿、點漿和起鍋入匣等多道工序,加上磨漿前的揀豆、浸泡,工序多達七八道,不僅很麻煩,而且相當費力。

    孫剛和王成友的老婆抬起泡好的大豆,倒進磨漿機那碩大的鋁製容器裏。

    擰開供水閥門,合上電閘,嗡嗡的機器聲和著流水聲,白花花的豆漿便汩汩流出。

    牆上掛著的紅燦燦的“鞭炮花”與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麵將年味烘托到極致。

    “過年了,老百姓都想吃點豆腐。雖說現在生活好了,但是大魚大肉中間還

    是少不了豆腐不是?”王成友的話語中透著一股得意勁,“現在俺一家全部上陣,人手還是不夠,我和大哥一家還得日夜倒班生產。”

    操作間裏,王成友一家人各司其職。妻子和兒子負責操控磨漿機和豆渣過濾,王成友負責大鍋熬煮。

    經過半個小時高溫熬煮後的豆漿經細網過濾後,流到大缸中,王成友此時便端出老漿倒入缸裏。

    用老漿點製豆腐是個技術活,老漿不能倒多也不能倒少,過猶不及,恰到好處最好。

    臉盆裏盛著老漿,他一邊將老漿慢慢地滴下,一邊用攪棒將豆漿慢慢地攪勻。

    點漿的過程不能快也不能慢,特別要將老漿攪勻了,豆腐的老嫩質量,成敗在此一舉。檢驗豆腐老嫩的辦法是,拿根筷子自由落下,插入缸裏,如果直立不倒,就表明可以了。

    “剛娃,喝豆腐腦兒不?”王成友用他那瓢在缸內舀一下,倒進旁邊的大茶缸內,加點兒糖遞給孫剛。

    接過茶缸,就抿了一口,孫剛隻感覺,豆腐腦鮮嫩滑軟入口即化,味道特別純正。隻覺從來沒有過的濃甜清香滑爽。

    剩下的工序就是“裝盒”和“擠壓”了,“擠壓”很簡單,就是把裝在盒裏的豆腐用重物壓上,使之成型。

    豆腐分兩種:水豆腐和千張豆腐。

    王成友對每塊豆腐的擠壓時間都超過30分鍾,確保豆腐有一個標準的硬度。

    經過這一係列程序,一塊直徑一尺多的圓形豆腐正式成型了。磨豆腐的過程中生產出的都是寶:豆腐可以吃,豆漿可以喝,豆腐渣還能喂豬、喂牛。

    孫剛稻田裏撈了幾十條魚,給幾個叔叔、姑姑、姨、舅一家弄幾條,過年就不用買了。

    村裏不少人也來向孫剛買魚,他們知道孫剛家的魚好吃,又不存在什麽問題。畢竟一個村子裏,這些魚等於在自己眼鼻子下長大的,所以吃著放心。孫剛一律按低於街上的價格賣的,不知不覺就賣出去好幾百條魚。因為有些人一買就會多買點兒,送給親戚朋友啊,慢慢口碑就傳開了。

    這幾天孫媽和孫剛發麵做饅頭,要做幾百個,自家留點兒,給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各做了50個,他們家裏也不會來客人吃飯,就老人吃,能吃到正月底。

    孫剛這兩天一直揉麵,孫媽蒸饅頭。孫剛的嫂子是沒做過這些,隻能打打下手。孫爸和孫陽就擇魚、殺雞子,院子裏的晾衣繩上掛了一溜兒的雞子、魚,拾掇

    的幹幹淨淨。

    孫剛使出吃奶的勁兒,摔、摔、使勁兒摔,揉,揉,使勁兒揉,全家人被他摔麵的架勢震倒,說還以為是在拿案板出氣呢。

    揉的累死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孫剛的兩隻胳膊就開始疼了。

    剛出鍋的饅頭熱氣騰騰,外表微黃,聞起來具有股麥香味兒,吃起來很有嚼勁,這說明孫剛把麵揉開了,吃的很勁道。

    孫剛最愛吃的是貼著鍋沿那一圈的饅頭,那蒸熟後會烤出焦焦黃黃的饃殼兒。本來在饃篦子上鋪有幹荷葉,不會出現饃殼兒。隻有最外麵一圈貼著鍋的才會有。

    粘鍋那麵帶著焦黃焦黃的殼兒,咬一口,“咯嘣”脆,牙口不好還真不行。

    孫剛記得小時候媽媽蒸的饅頭一出鍋,兄弟倆就開始揭饃殼兒,最後好幾個饅頭都會缺一塊兒,孫媽說這像禿子頭。被揭下殼兒的饅頭,以後幾天孫媽就會熱一熱,給兄弟倆吃。

    離年關越來越近了,年味濃了!

    ——————————————————————————

    最近收藏一直漲不上去,每天要掉幾個,很鬱悶啊!希望大家多多收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幸福的小農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靦腆的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靦腆的胖並收藏幸福的小農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