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棄城東奔,到被來興兒的一番話說動,決意返迴長安,前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可在皇帝看來,卻好似過了一年那麽漫長。來興兒的話一針見血,戳到了皇帝心中的軟肋處:是啊,即連自己這個身居東宮多年的太子都要仰仗著宦官的擁立才登上了皇位,李承宏依靠著吐蕃人的扶持做個傀儡皇帝,又有什麽好指責的呢?所謂的民心,不過像是天上飄著的朵朵浮雲罷了,它既能托付起他這個正宗的皇帝,在吐蕃人的武力挾持下,自然也能托付起李承宏這個傀儡皇帝來。
如果不是來興兒及時指出這一diǎn,皇帝自己都能想像出,在不遠的將來,中土將一分為二,一部分歸在洛陽的他所有,而包括長安在內的另一部分廣大土地上,百姓們將尊奉李承宏為他們的新君。真要是形成了東西分治的局麵,再想恢複到統一,可就是一年兩年內能夠做到的了。
聯想起這種可能性,皇帝幾乎是整夜未眠,經過反複斟酌,終於在第一縷陽光在東方天際浮現時,做出了立馬移駕返迴長安的最終決定。及至聽到消息,於承恩匆匆忙忙趕至禦帳,想要力阻皇帝收迴成命,在他眼前出現的卻已然是軍營內一派整裝待發的熱鬧景象了。
既然已無法阻止皇帝返迴長安,慣於見風使舵的於承恩隨即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邁步進帳,自告奮勇地要率軍為皇帝移駕返迴長安充當開路先鋒。皇帝見於承恩的態度發生了不可思議的轉變,不再一力主張自己遷都洛陽,十分高興,當即詔準了於承恩的請求。
如此一來,於承恩從率軍將皇帝從東奔的半路迎往陝州神鶴軍營中駐蹕,至皇帝移駕迴長安時親率五千兵馬充做先鋒,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裏,也完成了自己人生中堪稱最華麗的一次變身,由一名遭到皇帝猜疑的棄臣,轉而幾乎代替了護駕東奔的吳弼,成為了皇帝最為倚重的親信重臣。
當皇帝的鑾駕浩浩蕩蕩行至長安城東門外的灞水岸邊時,皇帝突然想到了什麽,傳命停駕,差人將來興兒喚來身邊,不叫一人跟隨,要來興兒引著自己,竟朝埋葬著夏嬤嬤的那處高岡走了上來。
自清明那日,景暄帶著來興兒和錦屏二人在此祭奠夏嬤嬤,至今,不過僅僅過了有大半年的光景,夏嬤嬤墳前的蒿草就已經長起了一人多高。來興兒默默地引著皇帝,上了高岡,來到夏嬤嬤墳前站定,冬日的寒風刮過,兩個人不約而同地打了個寒戰。
“如果沒有夏嬤嬤,朕恐怕至今還不認得你來興兒是何許人也呢。”皇帝木然一笑,仰麵感歎道。
來興兒原以為皇帝路過灞水岸邊,想起了夏嬤嬤葬身於此地,喚自己陪他來墳前憑吊夏嬤嬤,卻沒曾想皇帝一開口就迴憶起了他與自己往日相識的經過,一時間竟不知如何應答,隻凝視著夏嬤嬤的墳瑩,默默diǎn了diǎn頭。
“這次長安淪陷,你立下了不世奇功,不但親手殺了張諒那個逆賊,為暄兒報了殺身之仇,而且還與官軍裏應外合,用擂鼓的方法擾亂了吐蕃的軍心,鼓動起長安百姓反抗吐蕃人的勇氣和膽量,為收複長安立下了頭功。”皇帝眼望著遠處的長安城,慢悠悠地說道,“朕將大用於你,在入城頒下詔命之前,特意帶你來夏嬤嬤墳前祭拜祭拜,你可明白朕這麽做是為了什麽?”
“皇上是想要來興兒以夏嬤嬤為做人楷模,誓死效忠皇上。”來興兒一字一句地答道,心頭止不住地升起肅穆、莊嚴之感。
“說得好,不愧是來慎行的兒子,論起聰明、機智來,比起你父親來,有過之而無不及。”皇帝脫口誇讚了一句,爾後臉又緊繃了起來,“父皇病重之時,曾不止一次地向朕提及,有三個人他當年是殺錯了,其中頭一個就是你的父親,要朕將來善待他們的後人。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朕可以容忍你未曾淨身就入宮為宦,也可以寬恕你犯下了私縱叛首的滅門之罪,但父輩冤死給你帶來的種種庇護,自今日起就統統沒有了。朕重重封賞你的同時,也會加以嚴密監視,如發現有不軌的言行,斷不會向以往那樣恩赦,一定會嚴加懲處的。念及你跟隨朕經年,多有辛勞的情份上,趕在入城前先向你交待下幾句。你可要想好了,倘若不願受官身的拘束,瞧在錦屏的麵上,朕可以賜金放行,讓你小夫妻二人從此過上衣食無憂的田園生活。怎麽樣,朕還算對得起你死去的父母吧?”
皇帝眼雖望著長安,可來興兒分明覺得皇帝在說這話的同時,正用犀利的目光盯視著自己。這種眼神在兩年多年前於東宮凝香軒中,自己也領教過一迴。當時,張皇後精心設計的構陷當時的太子,如今的皇帝的整個計劃剛剛開始啟動,所謂的元旦逆案剛發生兩三天的時候,皇帝就沉不住氣了,先是唆使尚敬找人ding罪,繼而將自己從景暄身邊調至凝香軒,守護夏嬤嬤。
在吩咐自己去小木屋將夏嬤嬤接來凝香格軒時,皇帝的眼中也曾有過這樣的眼神。
隻不過,如今的來興兒早已不是兩年多前那個機靈頑劣,卻不諳世事的小宦者了。現在,他清楚地知道,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麽。
“皇上,若您欲施恩於小民,小民抖膽懇請皇上,為小民死去的父母恢複名譽,重修墳塋,小民情願仍去國子監中清掃東司,也在所不惜。”來興兒撩衣跪下,鄭重向皇帝請求道。
皇帝聞言霍地轉過頭,如利箭一樣的目光在來興兒身上停留了一瞬,旋即又移開了,用平淡而決絕的口吻答複他道:“唯獨這件事朕不能答應你。你若真是個孝子,今後就多多為朕建功立業出力吧,到了朕的兒子當國時,也許能為你們來家正名。”
說罷,也不叫來興兒平身,竟轉身一個人走下了高岡。(未完待續。)
如果不是來興兒及時指出這一diǎn,皇帝自己都能想像出,在不遠的將來,中土將一分為二,一部分歸在洛陽的他所有,而包括長安在內的另一部分廣大土地上,百姓們將尊奉李承宏為他們的新君。真要是形成了東西分治的局麵,再想恢複到統一,可就是一年兩年內能夠做到的了。
聯想起這種可能性,皇帝幾乎是整夜未眠,經過反複斟酌,終於在第一縷陽光在東方天際浮現時,做出了立馬移駕返迴長安的最終決定。及至聽到消息,於承恩匆匆忙忙趕至禦帳,想要力阻皇帝收迴成命,在他眼前出現的卻已然是軍營內一派整裝待發的熱鬧景象了。
既然已無法阻止皇帝返迴長安,慣於見風使舵的於承恩隨即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邁步進帳,自告奮勇地要率軍為皇帝移駕返迴長安充當開路先鋒。皇帝見於承恩的態度發生了不可思議的轉變,不再一力主張自己遷都洛陽,十分高興,當即詔準了於承恩的請求。
如此一來,於承恩從率軍將皇帝從東奔的半路迎往陝州神鶴軍營中駐蹕,至皇帝移駕迴長安時親率五千兵馬充做先鋒,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裏,也完成了自己人生中堪稱最華麗的一次變身,由一名遭到皇帝猜疑的棄臣,轉而幾乎代替了護駕東奔的吳弼,成為了皇帝最為倚重的親信重臣。
當皇帝的鑾駕浩浩蕩蕩行至長安城東門外的灞水岸邊時,皇帝突然想到了什麽,傳命停駕,差人將來興兒喚來身邊,不叫一人跟隨,要來興兒引著自己,竟朝埋葬著夏嬤嬤的那處高岡走了上來。
自清明那日,景暄帶著來興兒和錦屏二人在此祭奠夏嬤嬤,至今,不過僅僅過了有大半年的光景,夏嬤嬤墳前的蒿草就已經長起了一人多高。來興兒默默地引著皇帝,上了高岡,來到夏嬤嬤墳前站定,冬日的寒風刮過,兩個人不約而同地打了個寒戰。
“如果沒有夏嬤嬤,朕恐怕至今還不認得你來興兒是何許人也呢。”皇帝木然一笑,仰麵感歎道。
來興兒原以為皇帝路過灞水岸邊,想起了夏嬤嬤葬身於此地,喚自己陪他來墳前憑吊夏嬤嬤,卻沒曾想皇帝一開口就迴憶起了他與自己往日相識的經過,一時間竟不知如何應答,隻凝視著夏嬤嬤的墳瑩,默默diǎn了diǎn頭。
“這次長安淪陷,你立下了不世奇功,不但親手殺了張諒那個逆賊,為暄兒報了殺身之仇,而且還與官軍裏應外合,用擂鼓的方法擾亂了吐蕃的軍心,鼓動起長安百姓反抗吐蕃人的勇氣和膽量,為收複長安立下了頭功。”皇帝眼望著遠處的長安城,慢悠悠地說道,“朕將大用於你,在入城頒下詔命之前,特意帶你來夏嬤嬤墳前祭拜祭拜,你可明白朕這麽做是為了什麽?”
“皇上是想要來興兒以夏嬤嬤為做人楷模,誓死效忠皇上。”來興兒一字一句地答道,心頭止不住地升起肅穆、莊嚴之感。
“說得好,不愧是來慎行的兒子,論起聰明、機智來,比起你父親來,有過之而無不及。”皇帝脫口誇讚了一句,爾後臉又緊繃了起來,“父皇病重之時,曾不止一次地向朕提及,有三個人他當年是殺錯了,其中頭一個就是你的父親,要朕將來善待他們的後人。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朕可以容忍你未曾淨身就入宮為宦,也可以寬恕你犯下了私縱叛首的滅門之罪,但父輩冤死給你帶來的種種庇護,自今日起就統統沒有了。朕重重封賞你的同時,也會加以嚴密監視,如發現有不軌的言行,斷不會向以往那樣恩赦,一定會嚴加懲處的。念及你跟隨朕經年,多有辛勞的情份上,趕在入城前先向你交待下幾句。你可要想好了,倘若不願受官身的拘束,瞧在錦屏的麵上,朕可以賜金放行,讓你小夫妻二人從此過上衣食無憂的田園生活。怎麽樣,朕還算對得起你死去的父母吧?”
皇帝眼雖望著長安,可來興兒分明覺得皇帝在說這話的同時,正用犀利的目光盯視著自己。這種眼神在兩年多年前於東宮凝香軒中,自己也領教過一迴。當時,張皇後精心設計的構陷當時的太子,如今的皇帝的整個計劃剛剛開始啟動,所謂的元旦逆案剛發生兩三天的時候,皇帝就沉不住氣了,先是唆使尚敬找人ding罪,繼而將自己從景暄身邊調至凝香軒,守護夏嬤嬤。
在吩咐自己去小木屋將夏嬤嬤接來凝香格軒時,皇帝的眼中也曾有過這樣的眼神。
隻不過,如今的來興兒早已不是兩年多前那個機靈頑劣,卻不諳世事的小宦者了。現在,他清楚地知道,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麽。
“皇上,若您欲施恩於小民,小民抖膽懇請皇上,為小民死去的父母恢複名譽,重修墳塋,小民情願仍去國子監中清掃東司,也在所不惜。”來興兒撩衣跪下,鄭重向皇帝請求道。
皇帝聞言霍地轉過頭,如利箭一樣的目光在來興兒身上停留了一瞬,旋即又移開了,用平淡而決絕的口吻答複他道:“唯獨這件事朕不能答應你。你若真是個孝子,今後就多多為朕建功立業出力吧,到了朕的兒子當國時,也許能為你們來家正名。”
說罷,也不叫來興兒平身,竟轉身一個人走下了高岡。(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