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大人,國舅爺,不巧得很,聖上自晌午批閱奏折,直至未末時分,如今正在帳中熟睡,您看?”王保兒哈著腰衝於、景二人抱歉地解釋道。
於承恩沒想到皇帝此時仍在帳中熟睡未醒,剛一怔間,景昭已向王保兒抱拳應道:“既然聖上猶在歇息,我等不便驚擾,暫且就在帳外等候,待聖上醒來,還要煩勞王公公代為通稟一聲。”
王保兒本是想借口皇帝熟睡未醒,勸景昭明日再來麵君,給自己留下向婉容通報消息的時間,現見景昭執意在帳外等待皇帝醒來,越發猜測他從長安趕來,必是有要事求見皇帝,心裏惦記著該如何盡快地把景昭來陝州的消息告知婉容和櫻兒,口中隻一味地應承著:“這個自然,這個自然。”
於承恩前兩天於尚敬被殺之時,已聽說係皇帝聽信了櫻兒和王保兒的話,才察知了尚敬瞞報西疆軍情的真相,一怒之下,將尚敬處以了極刑,因而,也就對王保兒暗地裏投靠婉容起了疑心,此時見他分明以皇帝熟睡為由,想阻攔景昭進帳麵君,不由得心中有氣,正待尋機衝王保兒發作,卻聽帳內傳來皇帝的聲音:“王保兒,你在帳外同何人說話呀?”
這麽一來,王保兒攔無可攔,隻得尷尬地衝景昭笑道:“國舅爺請稍待,我這進帳向聖上通稟。”說罷,轉身進了禦帳。
過了約摸一刻鍾的光景,待王保兒二次出得帳來,依然滿麵含笑,衝於承恩和景昭招唿道:“聖上有旨,傳於承恩、景昭入帳晉見。”
景昭迴頭示意來興兒隨他一同進帳麵君,卻被王保兒伸手給攔住了。
“國舅爺,他是何人哪?聖上說得很明白,隻傳您和於大人兩人進帳相見,他隨您一同進帳,恐怕不妥吧?”
景昭忙笑著向王保兒解說道:“景昭自長安動身之前,家父特意交待下話來,來興兒為收複長安立下了頭功,且是他親手殺了張諒,為惠妃娘娘報了仇,須叫他與景昭一起晉見聖上。方才未來得及向王公公你說明原委,能否容他隨景昭一起入帳後當麵向聖上陣說原委,想必聖上也不會因此怪罪王公公你吧。”
於承恩和王保兒聽到張諒竟然死在來興兒手裏,俱都暗吃了一驚,王保兒還想開口阻攔,於承恩已先說道:“既然是立下了如此奇功的有功之人,依咱家說,還是準他一同入帳麵君吧。”
於承恩因在皇帝棄城東奔的路上,第一個率軍趕來護駕,並將皇帝迎入了神鶴軍中軍駐紮的陝州,從而搖身一變,由皇帝猜疑的對象變成了皇帝跟前頭號的紅人,他的話王保兒自是不敢不從。就這樣,來興兒在於承恩高深莫測的目光注視下,在王保兒充滿嫉妒的目光盯視中,跟隨在景昭身後,走進了皇帝起居視事的禦帳。
若依於承恩的意思,皇帝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委屈自己,完全可以挪到城內軒敞舒適的宅院中去住,可皇帝不知是出於什麽考慮,偏偏要在神鶴軍中軍的駐地命人搭建起了一座禦帳,供自己起居、聽政之用。同時,皇帝傳命吳弼率領著護駕東奔的二萬禁軍,牢牢把守住了陝州通向各處的要害關口,從而形成了皇帝身在於承恩的神鶴軍駐地,而於承恩轄下的五千兵馬又處於吳弼所率二萬禁軍的四麵包圍之中的局麵。
當於承恩聽說這個主意出自於隨皇帝東奔的戶部侍郎暫知中書省事的韋敞之口時,不禁對這個先是攀附李進忠,後又轉身投靠了獨孤婉容的前翰林學士頓生戒心。
而今天,王保兒明明說皇帝方才還在熟睡,可待於承恩一腳踏進禦帳,卻意外地看到,一身絳紫色官袍的韋敞正氣定神閑地陪侍於皇帝身旁,他吃驚之餘,不禁緊皺著雙眉轉頭狠盯了王保兒一眼。王保兒被於承恩這一眼盯得脊梁骨竄出一股冷氣來,卻苦於無法向他解釋韋敞本自晌午就一直陪侍在皇帝身邊,皇帝打盹之時,自己本勸他離開,可他執意不肯,故而才在帳中呆到此時的,隻得把頭深深地埋在胸前,裝做沒看到於承恩帶有質詢的目光。
“臣景昭,叩見吾皇萬歲,萬萬歲。”
“小民來興兒,叩見聖上。”
景昭、來興兒二人進得帳來,雙雙麵向帳內居中而坐的皇帝跪倒身軀,行晉見之禮。
對景昭的來意,不用他說,皇帝已心知肚明。連日以來,在以於承恩為首的群臣一再敦請下,皇帝本已下定決心,將都城遷至東都洛陽,並且擬任皇長子,天下兵馬大元帥睦王李啟為西京留守大使,代他返迴長安,處理一幹善後事宜。可幾天前,景雲叢命人呈送來的一份奏章又使得皇帝遷都的決心有所動搖。
景雲叢在他第一份呈報給皇帝的奏章中反複強調,長安係本朝高祖、太宗創立下千秋基業的根本之地,近年來雖屢經磨難,可長安百姓仍心係朝廷,無不在翹首盼望皇帝早日迴鑾,力挽危局,開創中興之盛世,懇請皇帝以祖宗創業艱難為念,以長安百姓殷切之心為念,打消遷都的念頭,盡快返迴長安。
上有列祖列宗在天上盯著自己,下有長安百姓在城中盼著自己。皇帝看罷景雲叢的這份情真意切的奏章,心下開始猶豫了。可一想到廣袤的西疆不出旬月盡皆淪落入吐蕃人之手,長安城眼下已無險可守,隨時都在吐蕃鐵騎的奔襲範圍之內,皇帝一時間又難以做出返迴長安的決定。
如此猶豫了幾日,今日皇帝於小朝會之後,特命韋敞一人留下,想聽聽他對遷都這件事有何意見,可韋敞卻比泥鰍還滑,自始至終不肯表明自己的態度,隻推說遷都有遷都的好處,返迴長安有返迴長安的方便之處,把個皇帝說得一頭霧水,直垂頭犯困,乃至終於伏於案上打起盹來了。(未完待續。)
於承恩沒想到皇帝此時仍在帳中熟睡未醒,剛一怔間,景昭已向王保兒抱拳應道:“既然聖上猶在歇息,我等不便驚擾,暫且就在帳外等候,待聖上醒來,還要煩勞王公公代為通稟一聲。”
王保兒本是想借口皇帝熟睡未醒,勸景昭明日再來麵君,給自己留下向婉容通報消息的時間,現見景昭執意在帳外等待皇帝醒來,越發猜測他從長安趕來,必是有要事求見皇帝,心裏惦記著該如何盡快地把景昭來陝州的消息告知婉容和櫻兒,口中隻一味地應承著:“這個自然,這個自然。”
於承恩前兩天於尚敬被殺之時,已聽說係皇帝聽信了櫻兒和王保兒的話,才察知了尚敬瞞報西疆軍情的真相,一怒之下,將尚敬處以了極刑,因而,也就對王保兒暗地裏投靠婉容起了疑心,此時見他分明以皇帝熟睡為由,想阻攔景昭進帳麵君,不由得心中有氣,正待尋機衝王保兒發作,卻聽帳內傳來皇帝的聲音:“王保兒,你在帳外同何人說話呀?”
這麽一來,王保兒攔無可攔,隻得尷尬地衝景昭笑道:“國舅爺請稍待,我這進帳向聖上通稟。”說罷,轉身進了禦帳。
過了約摸一刻鍾的光景,待王保兒二次出得帳來,依然滿麵含笑,衝於承恩和景昭招唿道:“聖上有旨,傳於承恩、景昭入帳晉見。”
景昭迴頭示意來興兒隨他一同進帳麵君,卻被王保兒伸手給攔住了。
“國舅爺,他是何人哪?聖上說得很明白,隻傳您和於大人兩人進帳相見,他隨您一同進帳,恐怕不妥吧?”
景昭忙笑著向王保兒解說道:“景昭自長安動身之前,家父特意交待下話來,來興兒為收複長安立下了頭功,且是他親手殺了張諒,為惠妃娘娘報了仇,須叫他與景昭一起晉見聖上。方才未來得及向王公公你說明原委,能否容他隨景昭一起入帳後當麵向聖上陣說原委,想必聖上也不會因此怪罪王公公你吧。”
於承恩和王保兒聽到張諒竟然死在來興兒手裏,俱都暗吃了一驚,王保兒還想開口阻攔,於承恩已先說道:“既然是立下了如此奇功的有功之人,依咱家說,還是準他一同入帳麵君吧。”
於承恩因在皇帝棄城東奔的路上,第一個率軍趕來護駕,並將皇帝迎入了神鶴軍中軍駐紮的陝州,從而搖身一變,由皇帝猜疑的對象變成了皇帝跟前頭號的紅人,他的話王保兒自是不敢不從。就這樣,來興兒在於承恩高深莫測的目光注視下,在王保兒充滿嫉妒的目光盯視中,跟隨在景昭身後,走進了皇帝起居視事的禦帳。
若依於承恩的意思,皇帝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委屈自己,完全可以挪到城內軒敞舒適的宅院中去住,可皇帝不知是出於什麽考慮,偏偏要在神鶴軍中軍的駐地命人搭建起了一座禦帳,供自己起居、聽政之用。同時,皇帝傳命吳弼率領著護駕東奔的二萬禁軍,牢牢把守住了陝州通向各處的要害關口,從而形成了皇帝身在於承恩的神鶴軍駐地,而於承恩轄下的五千兵馬又處於吳弼所率二萬禁軍的四麵包圍之中的局麵。
當於承恩聽說這個主意出自於隨皇帝東奔的戶部侍郎暫知中書省事的韋敞之口時,不禁對這個先是攀附李進忠,後又轉身投靠了獨孤婉容的前翰林學士頓生戒心。
而今天,王保兒明明說皇帝方才還在熟睡,可待於承恩一腳踏進禦帳,卻意外地看到,一身絳紫色官袍的韋敞正氣定神閑地陪侍於皇帝身旁,他吃驚之餘,不禁緊皺著雙眉轉頭狠盯了王保兒一眼。王保兒被於承恩這一眼盯得脊梁骨竄出一股冷氣來,卻苦於無法向他解釋韋敞本自晌午就一直陪侍在皇帝身邊,皇帝打盹之時,自己本勸他離開,可他執意不肯,故而才在帳中呆到此時的,隻得把頭深深地埋在胸前,裝做沒看到於承恩帶有質詢的目光。
“臣景昭,叩見吾皇萬歲,萬萬歲。”
“小民來興兒,叩見聖上。”
景昭、來興兒二人進得帳來,雙雙麵向帳內居中而坐的皇帝跪倒身軀,行晉見之禮。
對景昭的來意,不用他說,皇帝已心知肚明。連日以來,在以於承恩為首的群臣一再敦請下,皇帝本已下定決心,將都城遷至東都洛陽,並且擬任皇長子,天下兵馬大元帥睦王李啟為西京留守大使,代他返迴長安,處理一幹善後事宜。可幾天前,景雲叢命人呈送來的一份奏章又使得皇帝遷都的決心有所動搖。
景雲叢在他第一份呈報給皇帝的奏章中反複強調,長安係本朝高祖、太宗創立下千秋基業的根本之地,近年來雖屢經磨難,可長安百姓仍心係朝廷,無不在翹首盼望皇帝早日迴鑾,力挽危局,開創中興之盛世,懇請皇帝以祖宗創業艱難為念,以長安百姓殷切之心為念,打消遷都的念頭,盡快返迴長安。
上有列祖列宗在天上盯著自己,下有長安百姓在城中盼著自己。皇帝看罷景雲叢的這份情真意切的奏章,心下開始猶豫了。可一想到廣袤的西疆不出旬月盡皆淪落入吐蕃人之手,長安城眼下已無險可守,隨時都在吐蕃鐵騎的奔襲範圍之內,皇帝一時間又難以做出返迴長安的決定。
如此猶豫了幾日,今日皇帝於小朝會之後,特命韋敞一人留下,想聽聽他對遷都這件事有何意見,可韋敞卻比泥鰍還滑,自始至終不肯表明自己的態度,隻推說遷都有遷都的好處,返迴長安有返迴長安的方便之處,把個皇帝說得一頭霧水,直垂頭犯困,乃至終於伏於案上打起盹來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