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聽客人話中透露出的意思,客人這位朋友的辭世一定是與攻入長安城的那些吐蕃人密切相關嘍。如果貧道所料不差,客人這位朋友應當是位抵抗吐蕃入寇的義士嘍。”那婦人的臉色稍稍緩和了些,卻依然沒有請來興兒進入院內的意思。
“尊主人所言極是。”來興兒聽婦人的語氣緩和了下來,遂試探著衝遠處的江中石招了招手,示意他過來,“在下這位朋友是位了不起的英雄、誌士,死在她手下的吐蕃軍士多達上百人,可惜的是,她也終因寡不敵眾,慘死在了吐蕃人的手裏。遵從她留下的遺願,在下等三人將她的屍骨運來此處,好教她入土為安。”
那婦人聽著聽著,竟變得激動起來,聲音顫抖著向來興兒問道:“你,你所說的這人是男是女?她怎麽稱唿?”
來興兒立馬察覺出她神色有異,出於謹慎起見,待江中石走至近前,方指著他肩頭辛十二娘的遺體,答複那婦人道:“請恕在下冒昧,我這位兄弟已將她的遺體扛來了,尊主人心中如有不安,敬請上前一看便是。”
“伉兒,迴屋沏茶,準備待客。”那婦人突然轉過頭,朝立於院門邊的小男孩兒吩咐道。
待小男孩兒答應一聲,返身進了庭院,那婦人方走到江中石身旁,伸出雙手,捧起辛十二娘的頭顱,帶著哭腔兒問道:“十二娘,是你嗎?”其實,江中石一走近門前,那婦人便已從他肩上扛著的辛十二娘的高挑身形中猜到了七八分,此時一眼望見那張她再熟悉不過的清瘦麵容,終於忍不住哭了出來。
婦人這一哭,大大出乎來興兒的意料,他猛然間醒悟過來,辛十二娘臨終前說出的終南山三個字很有可能如老祭酒分析的第二種情況,是要他來終南山尋找她的故人,報知她的死訊。如果真是這樣,今天可真是太巧了,自己等三人一來到終南山,便邂逅了辛十二娘要他們來找的這位故人。
來興兒隻知道辛十二娘以受人錢財,替人殺人為生,對她的身世、經曆一概不知,此時驟然遇到她生前的故人,按捺不住心頭的激動,連連感歎道:“老天有眼,老天有眼哪,大娘子你在泉下有知,這迴可以含笑瞑目了。”
老黃這時也趕了過來,看到這場景,也跟著嗬嗬地傻笑起來。
那婦人手捧辛十二娘的一顆頭顱,哭罷移時,止住悲聲,躬身朝著來興兒等三人施了一個大禮,歉然說道:“貧道不知三位恩公光臨,有慢待之處,還望三位恩公見諒。犬子現已在屋中備下清茶,請三位恩公院內奉茶講話。”
她這前倨後恭的態度來興兒雖不覺得十分意外,隨後趕來的江中石和老黃二人猶在五裏霧中,沒明白過來到底是怎麽迴事,江中石聽婦人邀自己進院,遂粗聲粗氣地衝她嚷道:“我就這麽著進你家裏,行嗎?”
那婦人絲毫沒有介意,反而柔聲答道:“十二娘迴家來了,豈有不入院門的道理?”說著,竟親自引領著江中石走進了庭院,指引著要他將辛十二娘的遺體暫且安放在院內花架下的石案之上,隨後引著來興兒等三人走進了淨舍。
這間淨舍著實與來興兒以往所見皆有不同,乃是純用山間青竹搭建而成。因此,來興兒跟隨著那婦人一腳踏進淨舍,撲麵而來的便是一陣竹幹的清香,其中還夾雜著些許花茶的芬芳。
那個被母親喚做伉兒的小男孩兒盤膝坐於淨舍之中,正在專心致誌地煎著茶,抬頭望見母親引領著來興兒等三人進來,便起身規規矩矩地向母親報說道:“家裏留的泉水已不多,伉兒未經母親允許,用了雨水來烹茶,滋味雖稍遜一籌,也勉強還過得去,不敢虛言欺瞞,特先稟明。”
他在其母麵前顯得彬彬有禮,全無來興兒等人初遇他時的頑皮、張狂,來興兒瞧在眼中,心中不禁暗自詫異。
那婦人此時哪兒還有心情理會得什麽烹茶用的水是泉水還是雨水,側身將來興兒等三人讓至淨舍中坐下,才語帶悲戚地對兒子說道:“伉兒,你十二姨她,已不在人世了。”
那小男孩兒聽了,先是一愣,繼而轉過頭掃視了來興兒等人一眼,最後目光落在了江中石身上,“哇”地一聲便哭了出來,邊哭邊問道:“你肩上一直扛著的,就是我十二姨?”
來興兒等人麵麵相覷,都不知該對他說些什麽。
那婦人見狀,臉上勉強擠出一絲笑意,向三人解釋道:“我這娃兒,與他十二姨最是要好,論說起來,十二娘還算得是他的師父,突然聽說十二娘故去,難免有些失態,叫幾位客人見笑了。”
來興兒有些耐受不住淨舍中沉悶且略顯尷尬的氣氛,借勢探問道:“恕在下冒昧,不知該如何稱唿尊主人?您與大娘子是同胞姐妹?外麵天色將晚,大娘子的屍骨就這麽擱置於院內似乎不妥,不如還是......”
他話未說完,那婦人已衝他輕輕搖了搖頭,名喚伉兒的小男孩兒聽說十二姨的屍骨現就在自家的庭院內,不待其母答應,就一骨碌爬了起來,疾衝出了淨舍。來興兒忙衝老黃使了個眼色,老黃會意,緊跟著小男孩兒也跑出了淨舍。
“唉!”那婦人望著兒子跑出去的背影,重重歎了口氣,方說道,“無妨。貧道與十二娘雖非一母同生,可論其情誼來,還要勝似同胞姐妹。三位客人的來意我已知曉,既然十二娘已迴到了家,依貧道之意,怎麽著也得過了頭七才能將她安葬,今日天色將晚,三位客人又趕了一天的路,身上也乏了,就請在貧道這‘雙清小築’中住上一晚,待明日天亮,貧道叫些人手來,就在這院中為十二娘搭起座靈棚來,貧道要替她超度亡靈。”
來興兒聽她始終不肯報出自家姓名,心知其中必有原因,當下也不便多問,隻得諾諾連聲,表示願意照她的意思去做。
當晚,來興兒向那婦人問明了牲畜上山來的道路,與江中石、老黃一同下山將小白龍、“追風”並老黃的那輛驢車牽上山來,在院外安頓好,三人便在這座名為“雙清小築”的山間庭院中住了下來。(。)
“尊主人所言極是。”來興兒聽婦人的語氣緩和了下來,遂試探著衝遠處的江中石招了招手,示意他過來,“在下這位朋友是位了不起的英雄、誌士,死在她手下的吐蕃軍士多達上百人,可惜的是,她也終因寡不敵眾,慘死在了吐蕃人的手裏。遵從她留下的遺願,在下等三人將她的屍骨運來此處,好教她入土為安。”
那婦人聽著聽著,竟變得激動起來,聲音顫抖著向來興兒問道:“你,你所說的這人是男是女?她怎麽稱唿?”
來興兒立馬察覺出她神色有異,出於謹慎起見,待江中石走至近前,方指著他肩頭辛十二娘的遺體,答複那婦人道:“請恕在下冒昧,我這位兄弟已將她的遺體扛來了,尊主人心中如有不安,敬請上前一看便是。”
“伉兒,迴屋沏茶,準備待客。”那婦人突然轉過頭,朝立於院門邊的小男孩兒吩咐道。
待小男孩兒答應一聲,返身進了庭院,那婦人方走到江中石身旁,伸出雙手,捧起辛十二娘的頭顱,帶著哭腔兒問道:“十二娘,是你嗎?”其實,江中石一走近門前,那婦人便已從他肩上扛著的辛十二娘的高挑身形中猜到了七八分,此時一眼望見那張她再熟悉不過的清瘦麵容,終於忍不住哭了出來。
婦人這一哭,大大出乎來興兒的意料,他猛然間醒悟過來,辛十二娘臨終前說出的終南山三個字很有可能如老祭酒分析的第二種情況,是要他來終南山尋找她的故人,報知她的死訊。如果真是這樣,今天可真是太巧了,自己等三人一來到終南山,便邂逅了辛十二娘要他們來找的這位故人。
來興兒隻知道辛十二娘以受人錢財,替人殺人為生,對她的身世、經曆一概不知,此時驟然遇到她生前的故人,按捺不住心頭的激動,連連感歎道:“老天有眼,老天有眼哪,大娘子你在泉下有知,這迴可以含笑瞑目了。”
老黃這時也趕了過來,看到這場景,也跟著嗬嗬地傻笑起來。
那婦人手捧辛十二娘的一顆頭顱,哭罷移時,止住悲聲,躬身朝著來興兒等三人施了一個大禮,歉然說道:“貧道不知三位恩公光臨,有慢待之處,還望三位恩公見諒。犬子現已在屋中備下清茶,請三位恩公院內奉茶講話。”
她這前倨後恭的態度來興兒雖不覺得十分意外,隨後趕來的江中石和老黃二人猶在五裏霧中,沒明白過來到底是怎麽迴事,江中石聽婦人邀自己進院,遂粗聲粗氣地衝她嚷道:“我就這麽著進你家裏,行嗎?”
那婦人絲毫沒有介意,反而柔聲答道:“十二娘迴家來了,豈有不入院門的道理?”說著,竟親自引領著江中石走進了庭院,指引著要他將辛十二娘的遺體暫且安放在院內花架下的石案之上,隨後引著來興兒等三人走進了淨舍。
這間淨舍著實與來興兒以往所見皆有不同,乃是純用山間青竹搭建而成。因此,來興兒跟隨著那婦人一腳踏進淨舍,撲麵而來的便是一陣竹幹的清香,其中還夾雜著些許花茶的芬芳。
那個被母親喚做伉兒的小男孩兒盤膝坐於淨舍之中,正在專心致誌地煎著茶,抬頭望見母親引領著來興兒等三人進來,便起身規規矩矩地向母親報說道:“家裏留的泉水已不多,伉兒未經母親允許,用了雨水來烹茶,滋味雖稍遜一籌,也勉強還過得去,不敢虛言欺瞞,特先稟明。”
他在其母麵前顯得彬彬有禮,全無來興兒等人初遇他時的頑皮、張狂,來興兒瞧在眼中,心中不禁暗自詫異。
那婦人此時哪兒還有心情理會得什麽烹茶用的水是泉水還是雨水,側身將來興兒等三人讓至淨舍中坐下,才語帶悲戚地對兒子說道:“伉兒,你十二姨她,已不在人世了。”
那小男孩兒聽了,先是一愣,繼而轉過頭掃視了來興兒等人一眼,最後目光落在了江中石身上,“哇”地一聲便哭了出來,邊哭邊問道:“你肩上一直扛著的,就是我十二姨?”
來興兒等人麵麵相覷,都不知該對他說些什麽。
那婦人見狀,臉上勉強擠出一絲笑意,向三人解釋道:“我這娃兒,與他十二姨最是要好,論說起來,十二娘還算得是他的師父,突然聽說十二娘故去,難免有些失態,叫幾位客人見笑了。”
來興兒有些耐受不住淨舍中沉悶且略顯尷尬的氣氛,借勢探問道:“恕在下冒昧,不知該如何稱唿尊主人?您與大娘子是同胞姐妹?外麵天色將晚,大娘子的屍骨就這麽擱置於院內似乎不妥,不如還是......”
他話未說完,那婦人已衝他輕輕搖了搖頭,名喚伉兒的小男孩兒聽說十二姨的屍骨現就在自家的庭院內,不待其母答應,就一骨碌爬了起來,疾衝出了淨舍。來興兒忙衝老黃使了個眼色,老黃會意,緊跟著小男孩兒也跑出了淨舍。
“唉!”那婦人望著兒子跑出去的背影,重重歎了口氣,方說道,“無妨。貧道與十二娘雖非一母同生,可論其情誼來,還要勝似同胞姐妹。三位客人的來意我已知曉,既然十二娘已迴到了家,依貧道之意,怎麽著也得過了頭七才能將她安葬,今日天色將晚,三位客人又趕了一天的路,身上也乏了,就請在貧道這‘雙清小築’中住上一晚,待明日天亮,貧道叫些人手來,就在這院中為十二娘搭起座靈棚來,貧道要替她超度亡靈。”
來興兒聽她始終不肯報出自家姓名,心知其中必有原因,當下也不便多問,隻得諾諾連聲,表示願意照她的意思去做。
當晚,來興兒向那婦人問明了牲畜上山來的道路,與江中石、老黃一同下山將小白龍、“追風”並老黃的那輛驢車牽上山來,在院外安頓好,三人便在這座名為“雙清小築”的山間庭院中住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