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祭酒眼見辛十二娘和波護兩人在自己這兒討了個沒趣兒,怏怏地仍迴到院門處守著去了,這才抑製住心中的激動,轉頭對打著燈籠侍立在一旁的老仆人吩咐道:“你引著來公子走近前去瞧上一瞧吧。”
來興兒迷惑不解地隨著那老仆人走到三塊墓碑前,老仆人有意將手中的燈籠首先貼近居住的一塊墓碑,來興兒借著燈籠散發出的光亮朝墓碑上看去,不禁驚得目瞪口呆:隻見這塊墓碑居中工工整整刻著三個大字:來慎行。這竟是一塊為自己父親而立的墓碑!
身為堂堂三品朝廷大員,老祭酒竟然冒著株滅三族的風險,將父親的墓碑公然立在了國子監院內!更令他感到不可思議的是,自己被罰至國子監充做苦役之初,老祭酒分明是有意將自己安排在這座小院內居住,而自己連日來竟沒有發現院內就立有父親的墓碑!這究竟是怎麽一迴事呢?
景昭站立於院內不遠處,眼見來興兒走至墓碑前一看之後即神色大變,呆立在居中的那塊墓碑前久久不動,出於關心地走上前來,也向那墓碑上看去。景昭比來興兒大不了幾歲,顯然沒聽說過來慎行此人,卻因他與來興兒同姓而大致猜出了幾分內中的情由,正要開口勸來興兒莫要見景生情,過於悲傷之時,坐在石凳上的老祭酒卻先開口了。
“景將軍,煩你去院門處替老夫盯著那兩位些。老夫有話要單獨對興兒說起。”
景昭出道不過旬月,就接連破獲多起京城大案,即連藏身於睦王府中的波護最終也沒能逃過他的追捕,被長安百姓稱為“神探國舅”,從方才老祭酒與來興兒二人的對答中,景昭已猜出眼前這位白發蒼蒼的國子監祭酒老大人必與來興兒一家舊誼頗深,眼見得來興兒猶對此渾然不覺,景昭抱拳衝老祭酒答了聲“遵命”,徑直來到院門處,守著波護站好,將他二人遠遠地隔離開來,給老祭酒向來興兒告知詳情創造出了不為旁人聽到的良機。
波護一見景昭橫眉立目地朝自己走來,嚇得直往辛十二娘身後躲。辛十二娘卻因得知了景昭是為國捐軀的景暄的親兄弟,而改變了替波護殺掉他的初衷,對他變得客氣了許多,看著他走過來,分別是在盯著自己二人,居然也沒有發怒、阻攔,仍斜倚在院門邊站著,臉朝外防著有吐蕃軍士突然闖入。
來興兒帶著滿腹疑慮迴到老祭酒身邊,心裏有諸多的疑問需要老祭酒為他解開,卻一時之間又不知從何問起。
老祭酒仿佛明白他的心意,示意他在自己旁邊的另一張石凳上坐下,主動向來興兒說道:“你一定覺得奇怪,你父親明明是附逆的叛臣,老夫為何還要,或者說還敢在國子監院中為他立下墓碑,是嗎?
實不相瞞,老夫縱是有這樣的心思,卻也沒有如此大的膽量。這三塊墓碑都是老夫奏請先帝爺詔準後,才令人立在這院中的。”
“這又是為了什麽?”來興兒聽得又是一驚,忙問道,“家父不是被先皇處斬的叛臣嗎,先皇為何還會詔準大人所奏,在國子監院內為家父立下這塊碑來呢?”
老祭酒下意識地抬眼向院門處掃了一眼,見並無異動,這才長籲一口氣,迴答來興兒道:“關於此事前後的因果原委,若要仔仔細細說來,隻怕眼下情勢不容許老夫這麽做。我就撿些至關緊要的說與你娃兒聽罷,日後如有機會,老夫再一件一件地講給你也不為遲。
如今論說起來,此事還要從十幾年前講起:當時,老夫在翰林院任翰林院掌院學士,你父親來慎行與這院中另兩塊墓碑紀念之人同為翰林院中最受老先帝爺賞識的三位翰林院學士,其中尤其以你父親最為老先帝爺所激賞,朝夕伴駕草詔,品秩雖低,卻形同宰相,如果不是叛軍攻占了長安,老夫深信,你父親早晚必入閣拜相,成為一代名臣。唉,世道無常,世道無常啊。”
老祭酒迴憶起多年前的往事,唏噓不已。
來興兒數月前與納玉一道從邏些返迴長安的路上,在涇州監軍使府中曾聽於承恩說起過父親居朝為官時的一些情形,卻沒想到父親當年竟然是皇帝跟前第一位得寵的近臣,不由得屏氣凝神,靜聽老祭酒接著往下說。
“那一年,叛軍攻占長安前夕,老夫在翰林院中得到老先帝爺差人傳下的一道急旨,命老夫攜同包括你父親在內的三位翰林學士即刻趕往安遠門前候駕,準備伴駕西遷。老夫接旨後遂命人分別趕往三位府上傳請,誰知,以你父親為首,老先帝爺欽點的三位翰林學士竟無一例外地消失不見了。後來,當先皇率軍收複長安之後,老夫經多方打探,才獲悉,那一日,楊氏權相以有要事相商為名,將老先帝爺跟前最受寵信的三位翰林學士邀至他府上,將三人分別灌醉,有意把三人落在了長安城中,意圖借叛軍之手替他除掉威脅到他自身的對頭。
老夫多方尋找而不得,隻得如實向老先帝爺稟奏。記得老先帝爺立在紫宸殿前,沉吟良久,方對老夫吩咐道:你去傳朕的旨意給這三人家中,朕隻要他們三人活下去,其餘諸事概不責問,待朕將來迴鑾,隻要能見到三位愛卿安然無恙,朕願足矣。
興兒啊,你可懂得老先帝爺這道口諭其中蘊含的深意嗎?”
來興兒似乎被老皇帝的愛才之心所感動,應聲答道:“如果小子猜的不差,老先帝爺當時已經對楊氏權相的不軌之舉有所察覺,隻是不便明說罷了。有了這一道口諭,也就意味著家父等三人可以隨機應變、權宜行事。不過,小子不明白,既然是這樣,那麽後來家父又何以會被當做附逆的叛臣給處斬了呢?朝廷既然已認定家父為叛臣,又何以會允準老大人您在國子監院內為家父等三人立碑呢?”(。)
來興兒迷惑不解地隨著那老仆人走到三塊墓碑前,老仆人有意將手中的燈籠首先貼近居住的一塊墓碑,來興兒借著燈籠散發出的光亮朝墓碑上看去,不禁驚得目瞪口呆:隻見這塊墓碑居中工工整整刻著三個大字:來慎行。這竟是一塊為自己父親而立的墓碑!
身為堂堂三品朝廷大員,老祭酒竟然冒著株滅三族的風險,將父親的墓碑公然立在了國子監院內!更令他感到不可思議的是,自己被罰至國子監充做苦役之初,老祭酒分明是有意將自己安排在這座小院內居住,而自己連日來竟沒有發現院內就立有父親的墓碑!這究竟是怎麽一迴事呢?
景昭站立於院內不遠處,眼見來興兒走至墓碑前一看之後即神色大變,呆立在居中的那塊墓碑前久久不動,出於關心地走上前來,也向那墓碑上看去。景昭比來興兒大不了幾歲,顯然沒聽說過來慎行此人,卻因他與來興兒同姓而大致猜出了幾分內中的情由,正要開口勸來興兒莫要見景生情,過於悲傷之時,坐在石凳上的老祭酒卻先開口了。
“景將軍,煩你去院門處替老夫盯著那兩位些。老夫有話要單獨對興兒說起。”
景昭出道不過旬月,就接連破獲多起京城大案,即連藏身於睦王府中的波護最終也沒能逃過他的追捕,被長安百姓稱為“神探國舅”,從方才老祭酒與來興兒二人的對答中,景昭已猜出眼前這位白發蒼蒼的國子監祭酒老大人必與來興兒一家舊誼頗深,眼見得來興兒猶對此渾然不覺,景昭抱拳衝老祭酒答了聲“遵命”,徑直來到院門處,守著波護站好,將他二人遠遠地隔離開來,給老祭酒向來興兒告知詳情創造出了不為旁人聽到的良機。
波護一見景昭橫眉立目地朝自己走來,嚇得直往辛十二娘身後躲。辛十二娘卻因得知了景昭是為國捐軀的景暄的親兄弟,而改變了替波護殺掉他的初衷,對他變得客氣了許多,看著他走過來,分別是在盯著自己二人,居然也沒有發怒、阻攔,仍斜倚在院門邊站著,臉朝外防著有吐蕃軍士突然闖入。
來興兒帶著滿腹疑慮迴到老祭酒身邊,心裏有諸多的疑問需要老祭酒為他解開,卻一時之間又不知從何問起。
老祭酒仿佛明白他的心意,示意他在自己旁邊的另一張石凳上坐下,主動向來興兒說道:“你一定覺得奇怪,你父親明明是附逆的叛臣,老夫為何還要,或者說還敢在國子監院中為他立下墓碑,是嗎?
實不相瞞,老夫縱是有這樣的心思,卻也沒有如此大的膽量。這三塊墓碑都是老夫奏請先帝爺詔準後,才令人立在這院中的。”
“這又是為了什麽?”來興兒聽得又是一驚,忙問道,“家父不是被先皇處斬的叛臣嗎,先皇為何還會詔準大人所奏,在國子監院內為家父立下這塊碑來呢?”
老祭酒下意識地抬眼向院門處掃了一眼,見並無異動,這才長籲一口氣,迴答來興兒道:“關於此事前後的因果原委,若要仔仔細細說來,隻怕眼下情勢不容許老夫這麽做。我就撿些至關緊要的說與你娃兒聽罷,日後如有機會,老夫再一件一件地講給你也不為遲。
如今論說起來,此事還要從十幾年前講起:當時,老夫在翰林院任翰林院掌院學士,你父親來慎行與這院中另兩塊墓碑紀念之人同為翰林院中最受老先帝爺賞識的三位翰林院學士,其中尤其以你父親最為老先帝爺所激賞,朝夕伴駕草詔,品秩雖低,卻形同宰相,如果不是叛軍攻占了長安,老夫深信,你父親早晚必入閣拜相,成為一代名臣。唉,世道無常,世道無常啊。”
老祭酒迴憶起多年前的往事,唏噓不已。
來興兒數月前與納玉一道從邏些返迴長安的路上,在涇州監軍使府中曾聽於承恩說起過父親居朝為官時的一些情形,卻沒想到父親當年竟然是皇帝跟前第一位得寵的近臣,不由得屏氣凝神,靜聽老祭酒接著往下說。
“那一年,叛軍攻占長安前夕,老夫在翰林院中得到老先帝爺差人傳下的一道急旨,命老夫攜同包括你父親在內的三位翰林學士即刻趕往安遠門前候駕,準備伴駕西遷。老夫接旨後遂命人分別趕往三位府上傳請,誰知,以你父親為首,老先帝爺欽點的三位翰林學士竟無一例外地消失不見了。後來,當先皇率軍收複長安之後,老夫經多方打探,才獲悉,那一日,楊氏權相以有要事相商為名,將老先帝爺跟前最受寵信的三位翰林學士邀至他府上,將三人分別灌醉,有意把三人落在了長安城中,意圖借叛軍之手替他除掉威脅到他自身的對頭。
老夫多方尋找而不得,隻得如實向老先帝爺稟奏。記得老先帝爺立在紫宸殿前,沉吟良久,方對老夫吩咐道:你去傳朕的旨意給這三人家中,朕隻要他們三人活下去,其餘諸事概不責問,待朕將來迴鑾,隻要能見到三位愛卿安然無恙,朕願足矣。
興兒啊,你可懂得老先帝爺這道口諭其中蘊含的深意嗎?”
來興兒似乎被老皇帝的愛才之心所感動,應聲答道:“如果小子猜的不差,老先帝爺當時已經對楊氏權相的不軌之舉有所察覺,隻是不便明說罷了。有了這一道口諭,也就意味著家父等三人可以隨機應變、權宜行事。不過,小子不明白,既然是這樣,那麽後來家父又何以會被當做附逆的叛臣給處斬了呢?朝廷既然已認定家父為叛臣,又何以會允準老大人您在國子監院內為家父等三人立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