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到此處,咱們不能不迴過頭補敘一下最近兩天裏發生的來興兒所不知道的一些事情了。
幾天前,皇帝借尚敬之手殺了敗迴長安的神鶴軍大將王懷貞。當晚,大元帥府和兵部就接到了涇州失守的消息。更令皇帝感到心驚膽戰的是,幾天前西疆還是一片風平浪靜,轉瞬間得到的最新消息,吐蕃大軍已攻至距長安僅有二百多裏的汾寧,如按此進軍速度估算,用不了兩天,吐蕃人便會兵臨長安城下了。
由於兩個多月前,河中重鎮被危不全的叛軍二次攻陷,皇帝在力排眾議,啟用傅奕為全軍主將,率軍與河中叛軍對峙的同時,將駐守京畿的將近十萬禁軍盡交付與傅奕指揮,以確保長安北路防線不被叛軍突破,因此,此時駐防在長安附近的全部兵力就隻剩下了吳弼統率的兩萬羽林軍,再有就是祿光庭手下的幾千監門軍和京兆府所轄的兩三千名府軍了。
偏偏派至前敵打探吐蕃軍隊進軍動向的斥候報迴的消息大大誇大了吐蕃人的兵力,將張諒統率的三萬軍士誇大至了十萬。皇帝心中將敵我之兵力約略一做對比,便不帶絲毫猶豫地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移駕東奔。
內心雖已決定棄城逃跑,可皇帝畢竟也是位做過三軍統帥的人,深知不戰而逃勢必危及自己尚未坐熱的皇位,故而,在棄城逃跑之前,仍煞有介事地於延英殿緊急召見了包括景雲叢、吳弼、祿光庭在內的一應重臣,會商據城固守的相關事宜。
景雲叢和吳弼二人不待皇帝發話,即不約而同地挺身而出,向皇帝請命,要率軍出城迎擊來犯之敵。
皇帝用令人捉摸不透的目光來迴掃視著站在麵前的景、吳二人,猶在沉吟不決之時,景雲叢已忍不住慷慨陳辭道:“臣受先皇之命,身為兵馬副元帥,久居京師,疏臨戰陣,深感有負先皇重托,正欲效犬馬以報陛下厚恩。懇請陛下付臣三千兵馬,臣願西出長安,迎戰蠻寇,力保長安不虞。”
皇帝本就不願吳弼帶兵前往,又聽景雲叢話說得十分肯切,也不禁為之動容,起身走下玉階,拉住景雲叢的手,款款說道:“景公拳拳忠枕之心,朕豈有不詔準之理?就請景公親率三千兵馬先行進駐奉天禦敵,朕今日就傳詔給傅奕、呂懷光以及柳毅諸路帶兵將領,急令他們火速迴兵長安,共禦蠻寇。”
立於景雲叢身後的吳弼還想請命,卻被皇帝用異常嚴厲的目光給製止了。
景雲叢見皇帝允準了自己率軍臨敵迎戰的請求,再不願多做耽擱,當即懇請吳弼拔麾下三千羽林軍士歸自己統率,抱拳向皇帝辭行,轉身大踏步走出了延英殿。
待景雲叢和吳弼二人一走出延英殿,皇帝立馬沉下了臉,衝殿內侍立的尚敬和祿光庭二人吩咐道:“傳旨下去,今日申時移駕東出,後宮所有人等,一概輕車簡從,隨朕東巡。同時,令吳弼親率禁軍,護駕同行。祿光庭率領所部監門軍駐守長安,充做景雲叢所部後援。急令河中留守之劉文遜接旨後立即北進,叫傅奕率大軍即刻返迴陝州附近護駕。”
他這一連串的安排早就已在心裏反複惦量過了,孰輕孰重、孰親孰疏,可說是一目了然。尚敬聽說皇帝要祿光庭率軍駐守長安,心裏大感舒坦:如此看來,皇帝此前重用祿光庭,並不是出於真心待他好,而隻是迫於製衡的需要而采取的權宜之計而已。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位置還是要遠在祿光庭之上的。
如此這般地盤算著心裏的那點小九九,尚敬竟忘記了吐蕃強敵即將殺至長安城下的危難,樂嗬嗬地趕往後宮傳旨去了。
景暄從尚敬口中獲知父親已率軍西出長安迎戰吐蕃強敵,而皇帝卻傳旨棄城東奔的消息,不由得既驚且恨:她驚的是吐蕃此番來者不善,長安如今已岌岌可危,單憑父親率領著區區三千兵馬,很難抵擋住吐蕃大軍的進攻;恨的是皇帝一聽說吐蕃入侵,不思禦敵於長安城外之良策,卻********的隻想著保命逃跑。
一刹那,自皇帝登極以來,就深埋在她心中的對皇帝的種種不滿匯集在景暄心頭,促使她做出了個異常驚人的決定:她要留在長安,與父親並肩戰鬥。
沒有出乎景暄的意料之外,當她親自趕往延英殿,當麵向皇帝提出要留在長安的請求時,皇帝僅僅驚訝了短短的一瞬間,就詔準了,隻是特意叮囑景暄不必死守長安,一待城破之時,須提前東奔,與他會合。
盡管自己能與父親休戚與共,並肩迎敵,然而景暄從延英殿出來,走在迴寶象宮的路上,仍覺心中不是滋味兒:與皇帝結為夫妻近三年的時間,雖然他在自己心目中隻是丈夫、君主,而遠非心心相印的愛人、親人,可值此危難之時,自己甘願留守長安,替他獨撐危局,卻從他口中聽不出有任何的擔心和不舍。由此可見,皇帝此前幾次三番地問策於自己,不過是把自己當做是他身邊的一名謀臣罷了。再想到以父親曠世奇才,卻在皇帝登極後迭遭冷遇、久置閑地而不用,看來皇帝對待他們父女更是利用大於重用,猜疑多於信任啊。
景暄獨自一人思量至此,不免感到一陣心灰意冷。饒是如此,她仍強打起精神,將雪晴托付給了朱雙好好照看,免得她在隨同父親東奔的途中有個閃失意外;又將寶象宮中的彩鸞等一眾宦者、宮人盡數叫至跟前,嚴令他們務必跟隨皇帝一起撤出長安城。
待一切安排好之後,她才命人牽來了自己久未騎過的坐騎,準備披掛上陣,與來犯的吐蕃強敵一決高下。
當今晚吐蕃人破城而入的消息傳到景暄耳中時,她隨即傳令祿光庭率軍守住大明宮的正門--丹鳳門,而她自己則率領一千監門軍趕到了南麵的承天門駐守。(。)
幾天前,皇帝借尚敬之手殺了敗迴長安的神鶴軍大將王懷貞。當晚,大元帥府和兵部就接到了涇州失守的消息。更令皇帝感到心驚膽戰的是,幾天前西疆還是一片風平浪靜,轉瞬間得到的最新消息,吐蕃大軍已攻至距長安僅有二百多裏的汾寧,如按此進軍速度估算,用不了兩天,吐蕃人便會兵臨長安城下了。
由於兩個多月前,河中重鎮被危不全的叛軍二次攻陷,皇帝在力排眾議,啟用傅奕為全軍主將,率軍與河中叛軍對峙的同時,將駐守京畿的將近十萬禁軍盡交付與傅奕指揮,以確保長安北路防線不被叛軍突破,因此,此時駐防在長安附近的全部兵力就隻剩下了吳弼統率的兩萬羽林軍,再有就是祿光庭手下的幾千監門軍和京兆府所轄的兩三千名府軍了。
偏偏派至前敵打探吐蕃軍隊進軍動向的斥候報迴的消息大大誇大了吐蕃人的兵力,將張諒統率的三萬軍士誇大至了十萬。皇帝心中將敵我之兵力約略一做對比,便不帶絲毫猶豫地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移駕東奔。
內心雖已決定棄城逃跑,可皇帝畢竟也是位做過三軍統帥的人,深知不戰而逃勢必危及自己尚未坐熱的皇位,故而,在棄城逃跑之前,仍煞有介事地於延英殿緊急召見了包括景雲叢、吳弼、祿光庭在內的一應重臣,會商據城固守的相關事宜。
景雲叢和吳弼二人不待皇帝發話,即不約而同地挺身而出,向皇帝請命,要率軍出城迎擊來犯之敵。
皇帝用令人捉摸不透的目光來迴掃視著站在麵前的景、吳二人,猶在沉吟不決之時,景雲叢已忍不住慷慨陳辭道:“臣受先皇之命,身為兵馬副元帥,久居京師,疏臨戰陣,深感有負先皇重托,正欲效犬馬以報陛下厚恩。懇請陛下付臣三千兵馬,臣願西出長安,迎戰蠻寇,力保長安不虞。”
皇帝本就不願吳弼帶兵前往,又聽景雲叢話說得十分肯切,也不禁為之動容,起身走下玉階,拉住景雲叢的手,款款說道:“景公拳拳忠枕之心,朕豈有不詔準之理?就請景公親率三千兵馬先行進駐奉天禦敵,朕今日就傳詔給傅奕、呂懷光以及柳毅諸路帶兵將領,急令他們火速迴兵長安,共禦蠻寇。”
立於景雲叢身後的吳弼還想請命,卻被皇帝用異常嚴厲的目光給製止了。
景雲叢見皇帝允準了自己率軍臨敵迎戰的請求,再不願多做耽擱,當即懇請吳弼拔麾下三千羽林軍士歸自己統率,抱拳向皇帝辭行,轉身大踏步走出了延英殿。
待景雲叢和吳弼二人一走出延英殿,皇帝立馬沉下了臉,衝殿內侍立的尚敬和祿光庭二人吩咐道:“傳旨下去,今日申時移駕東出,後宮所有人等,一概輕車簡從,隨朕東巡。同時,令吳弼親率禁軍,護駕同行。祿光庭率領所部監門軍駐守長安,充做景雲叢所部後援。急令河中留守之劉文遜接旨後立即北進,叫傅奕率大軍即刻返迴陝州附近護駕。”
他這一連串的安排早就已在心裏反複惦量過了,孰輕孰重、孰親孰疏,可說是一目了然。尚敬聽說皇帝要祿光庭率軍駐守長安,心裏大感舒坦:如此看來,皇帝此前重用祿光庭,並不是出於真心待他好,而隻是迫於製衡的需要而采取的權宜之計而已。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位置還是要遠在祿光庭之上的。
如此這般地盤算著心裏的那點小九九,尚敬竟忘記了吐蕃強敵即將殺至長安城下的危難,樂嗬嗬地趕往後宮傳旨去了。
景暄從尚敬口中獲知父親已率軍西出長安迎戰吐蕃強敵,而皇帝卻傳旨棄城東奔的消息,不由得既驚且恨:她驚的是吐蕃此番來者不善,長安如今已岌岌可危,單憑父親率領著區區三千兵馬,很難抵擋住吐蕃大軍的進攻;恨的是皇帝一聽說吐蕃入侵,不思禦敵於長安城外之良策,卻********的隻想著保命逃跑。
一刹那,自皇帝登極以來,就深埋在她心中的對皇帝的種種不滿匯集在景暄心頭,促使她做出了個異常驚人的決定:她要留在長安,與父親並肩戰鬥。
沒有出乎景暄的意料之外,當她親自趕往延英殿,當麵向皇帝提出要留在長安的請求時,皇帝僅僅驚訝了短短的一瞬間,就詔準了,隻是特意叮囑景暄不必死守長安,一待城破之時,須提前東奔,與他會合。
盡管自己能與父親休戚與共,並肩迎敵,然而景暄從延英殿出來,走在迴寶象宮的路上,仍覺心中不是滋味兒:與皇帝結為夫妻近三年的時間,雖然他在自己心目中隻是丈夫、君主,而遠非心心相印的愛人、親人,可值此危難之時,自己甘願留守長安,替他獨撐危局,卻從他口中聽不出有任何的擔心和不舍。由此可見,皇帝此前幾次三番地問策於自己,不過是把自己當做是他身邊的一名謀臣罷了。再想到以父親曠世奇才,卻在皇帝登極後迭遭冷遇、久置閑地而不用,看來皇帝對待他們父女更是利用大於重用,猜疑多於信任啊。
景暄獨自一人思量至此,不免感到一陣心灰意冷。饒是如此,她仍強打起精神,將雪晴托付給了朱雙好好照看,免得她在隨同父親東奔的途中有個閃失意外;又將寶象宮中的彩鸞等一眾宦者、宮人盡數叫至跟前,嚴令他們務必跟隨皇帝一起撤出長安城。
待一切安排好之後,她才命人牽來了自己久未騎過的坐騎,準備披掛上陣,與來犯的吐蕃強敵一決高下。
當今晚吐蕃人破城而入的消息傳到景暄耳中時,她隨即傳令祿光庭率軍守住大明宮的正門--丹鳳門,而她自己則率領一千監門軍趕到了南麵的承天門駐守。(。)